山東省泰安市第六中學 霍廣成
從事初中語文教學30載,每年都被一部分“差生”搞得焦頭爛額,他們又往往看成是成績差、道德品質(zhì)差的所謂“雙差生”,這一概念的界定,使他們與同齡人之間樹起了高高的屏障,學習上缺乏自信,違紀時又很盲目,對老師的諄諄教導充耳不聞。對長輩的苦口婆心無動于衷,對父母的艱辛困苦視而不見。有時競讓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也束手無策,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些“差生”從何而來呢?每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都很自信地向世界宣布了自己的到來,他們誰差?每一位蹣跚學步,呀呀學語的幼兒,又有誰甘示弱?可是,為什么到了中學,甚至在小學一年級,就會出現(xiàn)“差生”呢?更有甚者,那些擇優(yōu)錄取的重點學校。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是又被篩出許多的“差生”嗎?這不能不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在不斷地疑問思考、探索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們應(yīng)該很好地利用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盡可能早地回到同齡人的隊伍中來。下面,我將從“差生”的轉(zhuǎn)化方面來談一下粗淺的看法。
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內(nèi)化,說到底需要學生自己的體驗實踐,部分孩子在長期的壓抑下,得不到成功的體驗,相應(yīng)地,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勇氣。人們都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就不知“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教學中,我們應(yīng)該給他們創(chuàng)造些好的機會,使其勇敢地在眾人面前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并從中體驗到愉快,嘗試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品嘗到艱難求索獲得勝利的甜蜜,如能這樣,學生怎么會不喜歡學習怎么會成為一名“差生”呢?尤其是語文課,在學習祖國語言文字和理解文學作品上,要比其它科學類的學科容易接受。在教學中適當降低難度,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盡量讓那些所謂“差生”自始至終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在學習中感到知識的魅力,體驗成功的快樂,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使他們受到文學熏陶的同時,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在應(yīng)試教育的引導下,使許多堂語文課變成了難以理解的知識課,將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作品搞得支離破碎,致使那些基礎(chǔ)較差,自制力不強的同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然而,不能否認,許多學生都具有成就意識、期望意識、表現(xiàn)意識的他們都有渴望得到肯定的欲望,而在改革課文課堂教學的基礎(chǔ)上,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適度拓展學生語文的時空范圍,恰恰能彌補這一不足。如開辯論會我們知道許多文學作品都潛含著言尤未盡的內(nèi)容,若能充分將其利用,不僅能提高同學們的推理能力,還能豐富他們的想象能力,開辯論會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由于辯論的結(jié)果不是唯一的,也就是不存在標準答案的問題,所有的同學在闡述自己看法的時候,就不會有“想錯了”、“答錯了”的顧慮了,對問題的看法也是仁者見人,智者見智,在整個辯論過程中,師生都沉浸在一種輕松、快樂的氣氛中,人人平等也會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那些平時低著頭,不敢正視老師的同學,會忘記自己是個丑小鴨,會不由自主地振翅高飛的,他們一旦敢于正視自己,有了面對眾人的成功體驗,自信的風帆也就牢牢地樹起來了?!短一ㄔ从洝芬晃?關(guān)于“是否存在這理想的世外桃源”這個問題,同學們就從不同角度談出了不同的觀點,在辨論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平時學習好的同學,往往善于從生物學、地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角度,得出桃花源“不存在”的結(jié)論,而那些所謂”差生”,此時的思維往往也異常活躍,雖然他們的表達不是那么流暢,但他們思考問題時,敢于打破定式,敢于“異想天開”,從而證明自己與眾不同的結(jié)論,也證實了自己的價值。類似的活動如果開展得多了,就能滿足他們的自我表現(xiàn)欲,進而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這對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是很有幫助的。一個人只要有了這種健全的人格,就會本能地支配心理的承受力,去迎接困難,獲得更多的知識。哪有可能繼續(xù)淪為“差生”呢?
教育有一個功能是啟發(fā)受教育者進行自我開發(fā),知識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古希臘的命題“認識你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一些成功人士談到自己進行自我教育的情況。在某一關(guān)鍵時期,他們或因別人的成功受到啟發(fā),或因自我認識到缺點所在,而痛改前非,他們通過自我教育,充分發(fā)揮了催人奮發(fā)的內(nèi)動力的作用,最終取得了成功。我們教育的所謂“差生”,有很多并不是因智力差,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缺乏求知的欲望,沒有克服困難、勇于前進的勇氣,因而導致學習態(tài)度的不認真,也就不能很好地發(fā)揮他們內(nèi)動力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家長們的教育收效甚微。這類同學往往是不很在乎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教育和評價的,因為聽得多了,也就無所謂了。相反,他們會比較在意同齡伙伴的評價的。基于此,我們語文老師應(yīng)該很好地利用作文教學這種方式,讓同學們自由抒寫自己對班級、對同學對人生等的看法,可以自由命題,也可統(tǒng)一命題,形式不一,使學生在寫作中思考在互評中置疑,在生活中探索,以有效地完成自我教育的目的。如命題作文《×X,我想對你說》,《由××同學的成功(失敗)想到的》、《生活的啟示》等效果極佳。
我們的教育應(yīng)該面向全體,不能讓一個孩子掉隊,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挽救一個孩子,就等于挽救了一個家庭,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yīng)盡可能地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關(guān)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差生”,因為差生比其它同學更需要關(guān)愛,更需要理解,我們要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啟迪他們的心靈,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與書為伴,從大量的閱讀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他們高揚起自信的風帆,到達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