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東縣惠東中學 列少青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化學教學的過程是一個以實驗為基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通過一定的信息傳遞、交換、儲存、分析、歸納、處理和遷移而實現(xiàn)的。由于化學自身的學科特點,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微觀實驗以及現(xiàn)代科研設備與工藝等等。傳統(tǒng)教學媒體主要是直觀教具,包括儀器、實物、模型等,還有示意教具,包括圖片和表格等,這些都是靜態(tài)的,也是我們高中時代所能接觸的教學手段,那時候自己在學習化學最有興趣的僅僅是動手做實驗的時候,老師的所有板書都是在黑板上,而且有些粉筆字書寫不規(guī)范造成的難以辨別,所以化學課幾乎是在一種靜態(tài)傳授的過程。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手段顯得更豐富多樣化,包括幻燈片、投影、電視、電影和音響等媒體工具,給予學生更多的視覺、聽覺和觸覺感受。
研究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而信息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有一項關于記憶持久性的實驗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效果,這說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識的保持。這都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絕對優(yōu)勢,建立新型的教學平臺也成為了各大中學的趨勢,給化學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在化學課堂上,我們可以通過現(xiàn)代教育技術最大化地向學生展示各種問題,不僅僅是實驗視頻,還有一些生活生產上的問題也會擺在我們的平臺上,更接近生活,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對生活的思考能力。如社會中的化學熱點問題,近幾年我國連續(xù)發(fā)生化學原料泄露、“蘇丹紅”、廣州假酒案、河北“三聚氰胺”嬰幼兒奶粉等事件,學生都非常關心,也非常感興趣,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網(wǎng)絡信息、圖書報刊、文獻等展開調查;也可通過課外實踐性探究活動,如家庭小實驗水果電池、觀察生產生活現(xiàn)象、雨水pH的測定、分析空氣污染的成因、北京霧霾等,不僅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做到課內外結合,鞏固教學效果。高中化學需要學習很多的反應,大多數(shù)反應都能在實際生活中找到,如酸堿中和反應,金屬與酸的反應,有些試劑之間的反應在日常生活中較難,如氨的工業(yè)合成方法需要高溫高壓,雖然現(xiàn)實中也存在這樣的化工廠,但由于經費、時間、安全等問題,學生幾乎沒有機會親臨現(xiàn)場參觀,即使參觀也看不到實際,而現(xiàn)代教育就可以通過仿真設計一定的場景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工廠的工藝流程,從而更好的掌握反應及其本質,大幅度提高課堂效率。
有效擴大課堂容量是每位化學教師都要面臨的問題。那么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是可以大大加快課堂教學節(jié)奏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不僅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演示實驗的手段,還可以展示微觀實驗2,讓晦澀難懂的一些微觀變化更直觀可見,大大降低化學學習的難度,課堂變得更生動形象。將一些復雜的問題通過視覺感受而簡單化,這是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的,同時提高他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濃化了課堂的氣氛,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就會大大提高。
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角色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在我們高中化學課程中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不僅要求教師掌握文字、數(shù)據(jù)的處理,還要熟練運用相關課件制作等軟件,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的基礎上,掌握日益先進的教學手段,才能更好實現(xiàn)課堂的最優(yōu)化。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師可自定步調、控制進度,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現(xiàn)代教育技術讓我們教師之間共享資源,如我們科組內的一些優(yōu)秀的課件、電子教案、試卷、練習題以及教學素材都會保存下來,讓我們在備課時可以參考,在此基礎上有選擇、有改進地使用,這樣依次循環(huán),真正實現(xiàn)教學資源共享,我們的備課時間就可能由 90%縮短至10%,大大增加了思考時間。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技術不僅是輔助教與學的工具,并且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情境,學生通過計算機和網(wǎng)絡、網(wǎng)上遠程教育、電子圖書館等方式實現(xiàn)化學知識的學習,教材已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
我們必須對學習者的實際需求進行認真分析,以此論證多媒體教材編制的必要性,應重視問題、練習、回答、評價等方式的設計,提高學習者“做中學”的主體參與程度并使其內在潛能得以發(fā)揮。
我們還要學會合理利用教育技術。多媒體為教學手段可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信息量、課堂生動活潑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通熟易懂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難點知識,但課件演示不能代替粉筆板書,動畫模擬也不能完全代替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應作為化學實驗的補充和延伸。
我們都知道電影行業(yè)在利益的的驅使下發(fā)展得很快,由2D到3D到4D,越來越直觀可視化。那么我們的課堂是否也可以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達到這樣的發(fā)展呢?如果在化學的課堂上能達到4D這種效果,學生在視覺、聽覺和觸覺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學習過程,對于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保鮮度以及動手能力會有更大的提高,而且對于他們的理解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是會得到很大程度的開發(fā)!如果一次的燃燒反應在課堂上以4D形式展現(xiàn),那么學生能感受到光和熱,這種學習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刻了,整個化學課堂也就燃燒起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