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富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外語系,黑龍江雞西 158100)
20世紀俄羅斯發(fā)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十月革命、國內(nèi)戰(zhàn)爭等重大事件,哈爾濱因此成為20世紀前后俄羅斯僑民的避難所,并涌現(xiàn)出涅斯梅洛夫、阿恰伊爾、別列列申、卡拉索娃等一批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作家。別列列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既用漢語又用葡萄牙語寫作的俄羅斯詩人,1913年出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市,后來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國內(nèi)戰(zhàn)亂,1920年隨母親流亡到哈爾濱,從此開始了顛沛流離的一生。之后受生活所破,別列列申不得不輾轉(zhuǎn)到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生活,直到1953年離開中國移居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至此結(jié)束了長達32年的中國生活,因而他的許多作品都與古老而美麗的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別列列申在學生時代就顯露出創(chuàng)作的天賦,1927年向哈爾濱《喉舌報》“少年讀者版”投稿,192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1932年開始在《邊界》雜志上發(fā)表詩歌,卓越的詩歌才能使其成為該雜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在中國期間別列列申先后出版四本文集,1937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在途中》,共收錄了44首詩歌。1939年夏,出版了第二本詩集《善良的蜂巢》,詩人翻譯的中國詩歌就收錄其中,之后又分別在1941年和1944年出版了第三本詩集《海上星辰》和第四本詩集《犧牲》。詩人精通漢語,熱愛中國文學,他翻譯的《道德經(jīng)》至今仍是俄譯本的典范,“一名外國詩人把中國哲學詩譯得那樣確切、優(yōu)美,可以說別列列申是第一個”。詩人還翻譯過許多古代詩歌及現(xiàn)代小說,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及中俄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貢獻。
別列列申出生在俄羅斯,成長在中國,他將中國稱為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這在他的著名詩篇《三個祖國》中有深情的表述:“我由衷的喜愛決不摻假,/從此愛上了第二個祖國?!眲e列列申在中國用俄語寫了很多詩歌,他的許多作品都與中國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從中國古典詩歌、道教、佛學中吸取營養(yǎng),中國的山川河流、風俗習慣、人情世故都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中國文學、欣賞中國繪畫,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包羅萬象,如《中?!?、《游山海關》、《游東陵》、《湘潭城》、《湖心亭》、《北京》等作品,因別列列申熟讀中國詩歌,他的作品中處處體現(xiàn)中國詩歌的神韻。
別列列申熱愛中國,甚至幻想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出生在中國南方的官宦家庭:“在寶山或成都,/生在和睦的官宦家庭,/多子多福的名門望族”希望給他取名叫“月笛”,或“龍巖”。從詩中不難看出詩人的中國情結(jié)。1942年別列列申發(fā)表詩歌——《中國》,在詩中他把中國稱為“天堂”、“久游之后回歸的家舍”,認為中國人的黃皮膚是“迷人的黃色”,還發(fā)自心底的喜歡中國的姑娘和小伙“特別喜歡姑娘們的短臉兒和小伙們溫和的話語”,而中國的“庭院”、“松樹”、“花朵兒”和“湖泊”都是詩人贊美的對象,在詩的最后詩人寫到:“經(jīng)過了這么一些居住生活,我已經(jīng)了解你了,我的中國?!焙茱@然,詩人已經(jīng)把中國當成了自己的祖國。
詩句中作者抒發(fā)了對中國的無比熱愛之情,作為不幸與恥辱的流浪者,來到了中國,中國母親接納了他,這里有安靜和平的生活,這里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勤勞善良的人們,詩人對中國的感覺由陌生到熟悉,到最后深深愛上中國的一切,中國的建筑、中國的植物、中國的山水......
在1943年發(fā)表《鄉(xiāng)愁》一詩當中,別列列申更是直接了當?shù)谋磉_了中國像“善良的繼母”,“溫和的黃臉膛漢子成了我的兄弟”的感慨。而在《我,一定回中國》一詩中,詩人更是表達了一種落葉歸根的情感:“我平平靜靜、明明確確知道!/我死的那天,肯定要回到中國?!边@種死也要回到中國的情感完全體現(xiàn)了詩人對中國的熱愛和思念之情。
上世紀 70 年代在巴西,別列列申創(chuàng)作了一首抒情詩,標題為《三個祖國》,詩人回顧了自己的漂泊經(jīng)歷。描述了自己出生在安卡拉河畔,卻意外流落到盛產(chǎn)絲綢與茶葉的偉大國家。別列列申閱讀過非常多的中國古典詩歌作品,特別推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著名的詩人作家。他的作品里多次體現(xiàn)中國古代詩人,假如不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詩歌,假如不了解相關詩人的古典傳說和經(jīng)歷,就不可能寫出這樣情真意切的詩句。
從松花江畔到長城山腳下,從壯麗的華北平原到唯美的江南水鄉(xiāng),從繁華的上海大都市到寧靜致遠的西子湖畔,處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詩人游覽的同時也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不斷創(chuàng)作出新的詩作。其中,《游山海關》一詩生動刻畫了群山之中“天下第一關”的雄偉、美麗、壯觀,但也體現(xiàn)出歷史的滄桑:“歷次戰(zhàn)火毀掉了無數(shù)城垛,沉重的塔樓已快要塌陷”。山腳下的荒遠山村,小吃店里悲涼的胡琴聲,都被詩人寫入了詩句里。別列列申熱衷于中國的風土人情和山川美景,可以說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學、中國藝術和語言的確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同和熱愛。他的詩明顯受到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從意象到意境都有幾分中國詩詞的情調(diào)和韻味。1939年秋,別列列申游覽了北京的中海,他的喜悅之情便在自己的詩句中抒發(fā)出來,他格外喜愛中國的自然美景,如湖泊、荷花、石舫、涼亭等。別列列申覺得人生短暫,能有機會在皇家園林漫步閑游的確是上天賜予的機緣。他渴望擺脫世俗的生活,像鴿子一樣飛回方舟,躲進深山密林過著隱居的生活,忘卻人世間的榮辱,避開人間暴風驟雨,默默無聞度過一生。
別列列申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優(yōu)秀的僑民詩人之一,他詩歌主題的深刻性和作品形式的完美性遠遠超出了同時期的其他詩人,一些國外學者把別列列申作品中關于中國的主題看成對“異域情調(diào)”的一種追求,同時讓人們感受到別列列申對第二祖國深厚的情感和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認同與理解。
然而,作為一個旅居中國的俄羅斯詩人,他實現(xiàn)了中俄文化的深度融合,他為中俄文化的交流,乃至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俄僑文化作為俄羅斯文化的一部分,因其自身的特點被人們所喜愛。俄僑文學發(fā)生在中國,其作品不可避免的刻上了中國的烙印,因此,李延齡教授認為它既是俄羅斯文學,同時也是中國文學。中國人應該銘記這位如此熱愛中國文化的僑民作家,記住詩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接受、認同到傳播的歷史業(yè)績,并對其表達誠摯的謝意與深深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