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涯
(西南財經大學,四川成都 611130)
目前高校追求就業(yè)率,重視專業(yè)課程教育,不夠重視德育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廉潔教育開展的不夠深入,使得對大學生的廉潔教育沒有貫穿始終,并且缺乏師生間的互動,從而影響了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效果。具體問題可歸為以下幾點:
近年反腐了力度加大,高校開始重視校內廉潔文化建設,開展各類廉潔教育活動。這類活動有較強的目的性、時效性,在短期內對大學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難以讓廉潔的觀念融入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需要建立長期系統(tǒng)的廉潔文化建設機制,不斷推動高效廉潔教育向縱深發(fā)展。
高校作為學生思政教育重要基地,通過開展黨團活動、社會實習、思政教育課等來進行廉潔文化建設。社會在對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比較微弱。主要通過電視媒體等渠道推送來加強廉潔文化宣傳。家庭主要通過傳播家族中廉潔事跡等來對成員進行廉潔文化教育。
大學生廉潔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政理論課堂的“灌輸式”教育,這種理論化的教育很難吸引學生主動去學習,很難形成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因此要根據現(xiàn)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完善具有時代特色的廉潔教育方案。
優(yōu)良的家風是家族得以發(fā)展的動力,能夠規(guī)范家庭成員的行為,影響其思維模式,幫助其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優(yōu)良的家風是長輩教育家庭后代成員的重要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將良好的家風融入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有利于將各類優(yōu)良的家風在學校進行傳播、發(fā)揚,促進優(yōu)良校風的形成,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這說明環(huán)境在育人過程中起著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一個家庭擁有良好的家風會對學生成長成才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將這種家風帶進高校,能夠進一步凈化和改善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的環(huán)境,為大學生思想進步、道德提升、品格進步提供更加有利的空間。
目前我國高校都非常注重廉潔文化建設,目前開展的廉潔文化建設主題活動沒有建立長期、系統(tǒng)的教育平臺,導致廉潔文化建設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如果能夠廣泛調查學生所在家庭的家風,就能夠充分發(fā)揮家風的社會引領性,進一步拓展高效廉潔文化建設的平臺,充實廉潔文化教育的內容。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我們要在現(xiàn)代社會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對家風的自信融入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當中,讓家風文化更好的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
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不僅需要理論知識,更要在實踐中深化家風教育,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加強對廉潔教育的提升作用。例如將大學生廉潔教育和廉潔文化建設工程融入第二課堂、開展大學生團日活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等,同時也可以同校外開展廉潔活動或者優(yōu)良家風宣傳的單位如社區(qū)等共同舉辦相關活動,形成校園內外的有效互動。
將優(yōu)良家風建設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通過開展以弘揚優(yōu)良家風、廉潔教育為主題的辯論賽、主題觀影、征文比賽等校園活動、組織學生參加以弘揚優(yōu)良家風、廉潔教育為主題的圖片攝影展、聆聽廉潔奉公人物事跡宣講會等校外活動,挖掘優(yōu)良家風中有利于廉潔文化建設的部分,大力營造校園廉潔文化氛圍。
首先,依托家庭。鼓勵每個家庭在對學生進行家風教育時講解家族中廉潔為人的光榮事跡,強調廉潔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其次,依托學校。通過宣揚優(yōu)良家風以及廉潔文化活動的開展,將廉潔思想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最后,依托社會。通過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的開展,將家庭廉潔家風建設、校園廉潔文化建設、社會廉潔宣傳平臺建設相結合,最終建立廉潔教育的長效機制。
目前,我國大數據、新媒體、融媒體互動平臺迅速發(fā)展,在合理運用傳統(tǒng)宣傳媒介的同時做到與時俱進,良好運用這些新的宣傳媒介,對家風建設和高校廉潔教育平臺建設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首先,繼續(xù)合理利用傳統(tǒng)媒介。例如通過電視媒體策劃與家風相關的專題節(jié)目。其次,積極運用新媒體手段,將家風和廉潔文化教育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校建立微信公眾號,積極挖掘并在公眾號推送優(yōu)秀大學生廉潔家風的優(yōu)秀事跡和案例,充分保證廉潔教育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