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胡宏論“中”與“性”
        ——兼論朱熹與張栻的立場

        2018-03-06 03:11:26
        武陵學(xué)刊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五性告子性善

        汪 楠

        (中國人民大學(xué) 哲學(xué)院,北京 100872)

        “中”為儒家傳統(tǒng)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陳榮捷先生曾總結(jié)出其“六義”①,其中并無“性”之一說,但是胡宏卻以中論性。對于“中”與“性”的關(guān)聯(lián),程頤曾與其學(xué)生呂大臨展開過討論,探索“中”與“性”的關(guān)系。程頤認(rèn)為“中即道也”“中也者,所以狀性之體段”“蓋中之為義,無過不及而立名”[1]605-606。實際上,周敦頤早已將“中”與“性”關(guān)聯(lián)了起來。胡宏正是在前人所論的基礎(chǔ)上,展開了自己的性論思想。

        一、問題起源

        胡宏作為湖湘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論以性為本,但是自朱熹以來,通常將胡宏之論定為“性無善惡”。朱熹曾梳理了自楊時到胡宏關(guān)于“性無善惡”的演化路徑,他說:

        總,龜山鄉(xiāng)人,與之往來,后往廬山東林。龜山赴省,又往見之??倶O聰明,深通佛書,有道行。龜山問:“‘孟子道性善’,說的是否?”總曰:“是。”又問:“性豈可以善惡言?”總曰:“本然之性,不與惡對?!贝苏Z流傳自他。然總之言,本亦未有病。蓋本然之性是本無善惡。及至文定,遂以“性善”是贊嘆之詞;到得致堂、五峰輩,遂分成兩截,說善底不是性。[2]2586

        朱熹指出“性無善惡”說來自于東林??偟摹氨救恢?,不與惡對”,楊時則將此言授給胡安國。胡安國由此出發(fā),認(rèn)為孟子“性善”之“善”為“贊嘆”之意,后胡寅與胡宏則將性分為無善惡之性與善惡之性,自此則有“二性”之分。除此之外,朱熹在《知言疑義》中對胡宏的性論思想進(jìn)行了系統(tǒng)批評,這一批評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胡宏的“好惡,性也”之說,二是胡宏的“天理人欲同體異用”之論,三是胡宏對世人善惡論性的批評。對朱熹來說,胡宏的此論實則是以“中”論性。關(guān)于這一點在朱熹與其門人的對話中可以得到印證。據(jù)《朱子語類》所載:

        直卿曰:“它既以性無善惡,何故云‘中者性之道’?”曰:“它也把中做無善惡。”[2]2584

        對于弟子的疑問,朱熹認(rèn)為胡宏的“性無善惡”就是以“中”等同于“無善惡”。對此,牟宗三則認(rèn)為:“五峰之所以不見諒于朱子,只因朱子對之有以根本之說解,即以告子之‘性無分于善惡’之說視之也?!撇蛔阋匝灾瑳r惡乎哉?’此在字面上亦可評為‘性不可以善惡言’,而此語字面上又可轉(zhuǎn)為性‘無所謂善惡’或‘無善惡’。朱子即由此直以告子‘性無分于善惡’之說視之矣。此若非故意周納,亦是誤解之甚!若誠如此,則性又何值得‘嘆美’處?今既視‘孟子道性善,為嘆美之辭,不與惡對’,則其非否認(rèn)‘性善’可知,非告子之中性義又亦可知。”[3]在牟先生看來,胡宏是持“性善”之說的,但是他認(rèn)為胡宏并非以“中”為性,并且指出朱熹對胡宏性論的認(rèn)識是將其等同于告子之說。實際上,胡宏論性以“中”并非意味著同于告子的“性無分于善惡”,他實則是受到了周敦頤的影響。

        周敦頤作為“北宋五子”之一,其道學(xué)宗主地位的確立得益于南宋諸儒的努力,其中以胡宏為代表的湖湘諸子更是對其贊譽有加。周敦頤在其《太極圖說》與《通書》中,將二者密切結(jié)合了起來。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提出“五性感動而善惡分”一說,此說可謂內(nèi)涵豐富,他指出了“善惡”產(chǎn)生的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五性,第二是“感動”,這兩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在《通書》中,周敦頤對“五性”做出了進(jìn)一步的說明,他說:

        曰:性者,剛?cè)?、善惡,中而已矣。[4]19

        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yán)毅,為干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4]19上文所引周子的話,歷來解說紛紜,學(xué)者們的意見不一。朱熹一方面將“五性”理解為“五常之性”②,從倫理價值的層面解析周子之說,但是另一方面,朱熹又從氣質(zhì)之性的立場出發(fā),明確指出“五性”即剛善、剛惡、柔善、柔惡與中,這一思想體現(xiàn)在他在回復(fù)陸九淵的信中,他說:

        而所謂“中”者,乃氣稟之得中,與“剛善”、“剛惡”、“柔善”、“柔惡”者為五性,而屬乎五行,初未嘗以是為太極也。[5]

        朱熹此語是針對《通書》中的相關(guān)章節(jié)而有所發(fā)的。顯然,他將《通書》之論性與《太極圖說》之“五性”等同了起來。朱熹的這一理解是有據(jù)可循的。“剛”與“柔”從傳統(tǒng)上來說指的就是陰陽之氣③,“中”指的是陰陽二氣“無過無不及”的調(diào)和狀態(tài),那么從其對立面出發(fā),“剛善、柔善”與“剛惡、柔惡”則為陰陽之氣不相調(diào)和。但是朱熹將“五常”同于“五性”的理解又引出了一個新問題,即氣質(zhì)之性如何具有倫理意義?由于文獻(xiàn)資料的不足,周敦頤本人是否對此問題做過回答一直還是一個謎,為此,后人的理解只能是各抒己見,各展所長,但這也為后人思想的展開留下了充足的空間。朱熹雖然不反對周敦頤的“五性”之說,但是他在論及現(xiàn)實人性的種種不同時,常常采用的說法是“清濁”“厚薄”之分。

        在明清時期,學(xué)者對此問題的見解又有新說。羅欽順則以本末論周子之性說④,黃宗羲則主張周敦頤的“五性”之說從詞語的使用上可以邏輯地推出“善惡皆性”,他在《孟子師說》中指出:

        “性者,剛?cè)嵘茞褐卸岩印?,剛、柔皆善,有過不及則流而為惡。是則人心無所為惡,止有過不及而已。此過不及亦從性來,故程子言“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仍不礙性之為善。[6]

        黃宗羲認(rèn)為剛與柔都是善的,只有過與不及才會流于惡,其對惡的理解是站在“中”的反面,但是他將過與不及都?xì)w于惡實際上是受到了二程的影響,程顥曾說“天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非本惡,但或過不及便如此,如楊墨之類”[1]14。

        由上可知,周敦頤所謂的“五性”并不具有通常意義的倫理價值,其所指的是陰陽二氣相互交感的不同狀態(tài),而他將倫理世界的安頓賦予了“德”的內(nèi)涵。他在《通書》中說:“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盵4]15顯然儒家通常所說的“五?!北恢芏仡U視為“五德”,正是從此出發(fā),周敦頤論述了“中”的意義。他說:“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盵4]17在周敦頤看來,“五性感動”是有正與不正的區(qū)別的,而“正”則為道,“和”則為“德”,故而“五德”實際上又是“中”,如此“五性”之中“中”為最貴。而“中”又是非“善”非“惡”的,所以以“中”為性,就是認(rèn)為善惡非性,湖湘學(xué)派的性論便由此得其源頭。

        二、“中”為“性之道”

        作為湖湘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胡宏不僅確立了性本論的學(xué)派宗旨,還對“中”與“性”的關(guān)系做了具體的闡述。胡宏在其《知言》中指出:“中者,性之道乎!”[7]1“中者,道之體;和者,道之用。”[7]14理解胡宏的這兩句話需要聯(lián)系他的“道者,體用之總名”[7]10一說?!暗馈?,在胡宏那里可以指“體”與“用”的“總名”,也就是說,此“總名”并非天道之實,僅指“總名”之虛。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可以理解他的“仁者,心之道乎”[7]1與“仁,其體;義,其用”[7]10,否則如何一邊說“性之道”,一邊又說“心之道”。既然明確了“道”之“總名”的“虛”意,則其“中”為性之體、“和”為性之用的意思便躍然紙上了。在胡宏看來,性以“中”為體而以“和”為用是確鑿無疑的。

        胡宏以中為性,并贊同“性善”之說。根據(jù)朱熹的《知言疑義》和胡宏的自述,其父胡安國就曾將“性善”的含義解釋為“嘆美之辭”,這也被朱熹說成是“性無善惡”說的接續(xù)。實際上,胡宏論性非以善惡言,但卻以“中”為論。上文中已有分析,此處不再贅述。但是需要補充的是,胡宏對“中”之含義的理解同二程是一致的,它指的是“無過無不及”。在胡宏那里,“中”即善也。胡宏說:

        至哉!吾觀天地之神道,其時無愆,賦形萬物,無大無細(xì),各足其分,太和保合,變化無窮也。凡人之生,粹然天地之心,道義完具,無適無莫,不可以善惡辨,不可以是非分,無過也,不不及也。此中指所以名也。[7]332

        胡宏認(rèn)為,由于得益于天地之道的神妙作用,萬物有以生成,且各得其分而無大小精粗的差別,但是人之生則得天地之心的精華,內(nèi)具道義,無適無莫,故而不能以善惡、是非分別之,既無所過,又無所不足,這就是“中”之為名。在胡宏看來,萬物都是圓滿自足的,更不用說人,眾人之間并無善惡、是非的分別,反而是以“中”為性。中不是“善惡”,因為善惡是相對的兩端,論以善惡就會違背孔子所定的“無適無莫”的君子準(zhǔn)則。胡宏論性以“中”的做法顯然也受到了周敦頤的影響。周子的“五性”之說以“中”為最上,他在《通書》中說:“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盵4]30周敦頤認(rèn)為同善惡相對的“中”才是所應(yīng)“止”之處。胡宏所說的“不可以善惡辨”之“善惡”并非倫理意義上的,而是從周敦頤的多寡之意而來。從這個角度上看,“中”之性是“純粹至善”的。

        在胡宏看來,雖然從“性”的層面出發(fā),人無善惡之別,但是從已發(fā)的心之層面來看,人與人的差別是存在的,而且其“心以成性”之說遭到了多方的批評與質(zhì)疑。善惡的產(chǎn)生實則在于“放心”,胡宏說:

        夫心宰萬物,順之則喜,逆之則怒,感于死則哀,動于生則樂。欲之所起,情亦隨之,心亦放焉。故有私于身,弊于愛,動于氣,而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者矣。眾人昏昏,不自知覺,方且為善惡亂,方且為是非惑。[7]332

        在胡宏看來,心能主宰萬物,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的產(chǎn)生在于心的作用:欲望發(fā)起、情感跟隨、心被放逐,故而眾人因私而昏昏,由此才為善惡所亂、為是非所惑。在胡宏看來,善惡、是非,都是“放心”之后的惡果。正因如此,胡宏才有“好惡,性也。小人好惡以己,君子好惡以道。察乎,則天理人欲可知”[7]330之說。好惡屬情,而情或發(fā)之以人欲,或發(fā)之以天理,由其發(fā)則可知君子、小人之性。

        在天理與人欲的關(guān)系上,胡宏認(rèn)為二者是截然對立的,并不認(rèn)為二者能同時并存。他說:“人欲盛,則于天理昏。理素明,則無欲矣?!盵7]24由此可見,“同體”與“同行”既不意味著同為本體,也不意味著同時存在,其說同程顥的“善惡皆性”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人來說,雖然本具天命之性,但是此性之具并非一勞永逸,而是經(jīng)過后天不斷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保持純粹之性,這也是胡宏為什么強調(diào)“心以成性”的原因。在他看來,“好惡以己”則為小人、“好惡以道”則為君子,故而胡宏說:

        事物屬于性,君子不謂之性也,必有心焉,而后能治;裁制屬諸心,君子不謂之心也,必有性焉,然后能存。[7]25

        萬物皆性之所有,但是君子并不將其歸之于性,而是要發(fā)揮心的作用,然后才能有所治;雖然心能主宰,但是君子并不是萬事隨(己)心,而是以性為依據(jù),然后才能存其心。胡宏所強調(diào)的是心性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心性雙方相互成就,而不是單一的決定關(guān)系。

        三、朱熹與張栻的立場

        胡宏之說的影響之一就是引發(fā)了朱熹與張栻的討論。二人從程頤的立場出發(fā),對胡宏之說提出了批評,但是朱、張二人的立場有相同也有不同。

        在“中”與“性”的關(guān)系上,朱熹繼承了程頤的觀點,認(rèn)為“中”是“狀性之體”,“中是虛字,理是實字,故中所以狀性之體”[8]1512。對此,張栻也是贊同的,正如他在《答朱元晦秘書》中所說:“中也者,所以狀性之體段,而不可便曰中者性之體;若曰性之體中,而其用則和,斯可矣?!盵9]1067張栻是反對胡宏的“中者性之體,和者性之用”一說的,他還在《答朱元晦秘書》中指出“不可便曰中者性之體”[9]1067。

        由此可見,針對胡宏的論中為性的觀點,朱熹與張栻皆是反對的,這是二人的相同之處。但是,在如何看待“心”的問題上,朱、張二人卻是各持己見、有所不同的。

        根據(jù)《朱子語類》所記:

        中,性之德;和,情之德。[8]1508

        在朱熹看來,未發(fā)之中與已發(fā)之和分別對應(yīng)的是性與情,他又說:“性具于心,發(fā)而中節(jié),則是性自心中發(fā)出來也,是之謂情。”[8]1507朱熹認(rèn)為“和”為“情之德”,是屬于心之已發(fā)層面,同時心之未發(fā)即為性,由此他主張從未發(fā)(體)與已發(fā)(用)這兩個方面看待心。

        至于張栻認(rèn)心為已發(fā)的立場,則可從朱熹與其弟子的討論中得以知曉:

        問:“呂與叔云:‘未發(fā)之前,心體昭昭具在;已發(fā)乃心之用?!宪幈嬲颜褳橐寻l(fā),恐太過否?”曰:“這辨得亦沒意思。敬夫太聰明,看道理不子細(xì)。伊川所謂‘凡言心者,皆指已發(fā)而言’,呂氏只是辨此一句。伊川后來又救前說曰:‘凡言心者,皆指已發(fā)而言?!苏Z固未當(dāng)。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惟觀其所見如何?!贝苏Z甚圓,無病。[8]1512

        呂大臨(與叔)曾同程頤針對“中和”問題展開過討論,而據(jù)上述引文可知,張栻(南軒)認(rèn)為昭昭之心為已發(fā)。在朱熹看來,張栻“太聰明”了,故而他看問題“不子細(xì)”。朱熹認(rèn)為張栻是拘泥于程頤舊說才會這樣的。

        實際上,張栻論心并未僅從已發(fā)入手。在他看來,心是貫通未發(fā)與已發(fā)的,他并不贊同朱熹的觀點,張栻說:

        心性分體用,誠為有病。此若改作“性不能不動,動則情矣”一語,亦未安,不若伊川云“自性之有形者謂之心,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語意精密也。[7]337

        張栻雖然反對胡宏性體心用的看法,但是他同樣反對朱熹論性情以體用的觀點,他引程頤的“自性之有形者謂之心,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之語,意在表明自己的立場,堅持心、性統(tǒng)一論。在他看來,心是貫穿已發(fā)未發(fā)的,他在同游九言的書信往來中,反復(fù)申明了自己的立場。張栻在《答游誠之》一信中說:“有生之后,皆是已發(fā),是昧夫性之所存也。”[9]1163此說顯然可以推翻朱熹的上述言論,而且張栻還指出:“欲雖萌于心,然其逐物而出,則是欲耳,不可謂心也。欲可去而心未嘗無。至于是心之存,物來順應(yīng),理在于此,又豈得謂之出乎?”[9]1163在張栻看來,人生之后感物而動所產(chǎn)生的欲望雖然出于其心,但此時不是(本)心而是欲,因為心是不可無的,顯然已發(fā)之后心體仍然存在。

        此外,張栻?qū)⒑甑摹叭w”之說發(fā)展為“統(tǒng)體”之論,并且認(rèn)為中為“統(tǒng)體”,是理一,而此理散為萬殊即“時中”。張栻雖然一方面贊同程頤的中為“狀性”之說,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認(rèn)為“中”為性之依據(jù),認(rèn)同呂大臨的“中即道”之說。

        張栻以“中”為未發(fā)之體,這一點在其《答胡廣仲》一信中也有體現(xiàn),他說:“大抵某之鄙意以為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均有是性也,而陷溺之,陷溺之則不能有之。惟君子能存其良心,故天性昭明。未發(fā)之中,卓然著見?!盵9]1174此說中所引《左傳》之語原本是“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10],而張栻則替之以“性”,以“中”為性之依據(jù)。普通人陷溺于私欲之中不能自拔,只有君子才能存心顯性,把握“未發(fā)之中”。這一點在其《孟子說》中也有體現(xiàn),張栻認(rèn)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仁義禮智皆具于其性”[11]。

        張栻在《答彭子壽》一信中說:“大本者理之統(tǒng)體。會而統(tǒng)體,理一而已;散而流行,理有萬殊?!盵9]1239此信是針對《中庸》的“中和”之說的。在張栻看來,“蓋中字若統(tǒng)體看,是渾然一理也;若散在事物上看,事事物物各有正理存焉”[9]1240。顯然,張栻認(rèn)為“中”既為理之全體,又為萬物分殊之理。而作為分殊之“中”,張栻在其《答朱元晦》一信中的觀點是:

        某謂當(dāng)其可謂之中。天下之理莫不有兩端,如當(dāng)剛而剛,則剛為中;當(dāng)柔為柔,則柔為中。[9]1220

        在張栻看來,“中”并非僅僅是程子所說的“無過無不及”,它所指的是“應(yīng)當(dāng)”;當(dāng)剛則剛即為中,當(dāng)柔則柔亦為中。怎樣確定這個應(yīng)當(dāng)呢?“當(dāng)剛”指的是“剛”之理,而“當(dāng)柔”指的是“柔”之理,剛?cè)犸@然是分殊之理,落實到萬物即其本性而已。由此,對于“當(dāng)柔”者來說,柔為其性,但是此“柔”是“中”;同樣,對于“當(dāng)剛”者來說,剛為其性,但是此“剛”為“中”?!爸小迸c“性”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guān)聯(lián)。

        綜上所述,胡宏論性以中并非同于告子之說。告子在人性論上的看法有兩個基本的立場,一是主張“生之謂性”,二是主張“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告子所主張的是一種自然人性論,認(rèn)為倫理價值是后天教化所賦予的,故而他主張“仁內(nèi)義外”之說。而胡宏所持的是一種“性善”之說。在他看來,仁義是內(nèi)在于人而并非是外在強加的,因此,胡宏在其《釋疑孟》中對告子之說提出了批評,他說:

        告子不知天性之微妙,而以感物為主,此孟子所以決為言之,使之無疑也。[7]318

        在胡宏看來,告子并未真正明白什么是性,其所論以“感物”為主,而孟子才是真正明性之人。胡宏還明確指出:“貴賤,命也。仁義,性也?!盵7]48由此可知,其與告子觀點的截然不同。他論性以中,并非排斥仁義。他還說:“誠,天命。中,天性。仁,天心?!盵7]41在他看來,仁義與中并非水火不容,而是通過“性”溝通了起來。

        但是胡宏所論的仁義與《孟子》中所論的仁義并不相同。在孟子與告子的時代,仁義就意味著倫理價值,而在胡宏的視域中,仁義則具有超越倫理的地位。兩宋時期,最先將仁義去倫理化的是周敦頤,他主張“仁體義用”之說,而胡宏則提出:“道者,體用之總名。仁,其體;義,其用。合體與用,斯為道矣。大道廢,有仁義。老聃非知道者也?!盵7]10在胡宏看來,仁體義用之合才為道,但是同時他又主張:“中者,道之體;和者,道之用?!盵7]14從體用的角度將中和與仁義統(tǒng)一了起來。

        此外,胡宏以中論性的做法對張栻與朱熹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朱、張二人雖然都反對以中為性的觀點,但是由于立場的差異,彼此間展開了較為頻繁的學(xué)術(shù)交流,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促進(jìn)了湖湘學(xué)與閩學(xué)這兩大派別的發(fā)展。

        注 釋:

        ①“六義”即:中央,無過不及,中正之道,心,太極,曰空。參見于其文著《儒學(xué)“中”的概念之檢討》,載《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

        ②朱熹認(rèn)為:“五常之性,感物而動,而陽善、陰惡,又以類分,而五性之殊,散為萬事。”參見《朱子全書》第13冊第7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孔穎達(dá)在《周易正義》中說:“剛?cè)峒搓庩栆病U撈錃饧粗^之陰陽,語其體即謂之剛?cè)??!眳⒁娡蹂鲎?、孔穎達(dá)疏、李學(xué)勤主編《周易正義》第294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

        ④羅欽順認(rèn)為“周子之言性,有自其本而言者,‘誠源’,‘誠立’,‘純粹至善’是也,有據(jù)其末而言者,‘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是也。然《通書》首章之言,渾淪精密,讀者或有所未察,遂疑周子專以剛?cè)嵘茞貉孕?,其亦疎矣。”參見羅欽順著、閻韜點?!独е洝返?9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

        猜你喜歡
        五性告子性善
        浩然之氣
        月讀(2024年1期)2024-01-22 09:14:23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車薪
        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當(dāng)代孟子性善研究綜述
        應(yīng)用牛頓第二定律應(yīng)注意“五性”
        題柿子樹
        告子眼里的人性
        幸福(2018年32期)2018-11-30 02:21:34
        從善的內(nèi)涵論孟子性善
        處境與心境
        道德與文明(2016年6期)2017-02-21 17:31:53
        五性一體化設(shè)計工程構(gòu)想
        職場“性?!敝笖?shù)
        新民周刊(2015年7期)2015-07-14 09:02:48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能|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麻豆|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在线| 噜噜噜噜私人影院|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少妇勾引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屁屁影院ccyy备用地址| 精品国产自产久久久| 国产美女久久久亚洲综合|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女优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高清理伦片a| 国产97在线 | 中文| 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涩涩|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成人午夜电影| 亚洲欧美另类精品久久久| 日本午夜伦理享色视频| 国产精品久人妻精品老妇|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 人妻系列中文字幕av|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无码专区 | 亚洲最大av免费观看| 青青青免费在线视频亚洲视频| 69一区二三区好的精华|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俺来也三区四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69| 国产丝袜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99日本亚洲黄色三级高清网站| 国产自拍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