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賢,沈志勇,陳舒,邵傲凌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405 2.深圳市羅湖區(qū)中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01 3.佛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4.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變應性鼻炎又稱為過敏性鼻炎,是指以突然和反復發(fā)生的鼻癢、噴嚏頻作、流清涕、鼻塞為主要特征的鼻科疾病。變應性鼻炎在中醫(yī)學中屬鼻鼽范疇,口服中藥治療有不錯的的療效,但因中藥治療所需時間往往在1月以上,長期口服有一定難度,使單純中藥口服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提高變應性鼻炎的治療效果,筆者采用鼻病推拿術聯(lián)合中藥口服治療兒童變應性鼻炎,對治療結束時及治療結束后1月的效果進行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科門診就診的90例變應性鼻炎患兒,隨機分為推拿+中藥組、中藥組和西藥組各30例。推拿+中藥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24±1.20)歲;病程(25.80±12.32)月。中藥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6.29±1.27)歲;病程(23.70±13.56)月。西藥組男21例,女9例;年齡(6.26±1.44)歲;病程(24.80±14.99)月。3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1]進行診斷:①癥狀:打噴嚏、清水樣涕、鼻癢和鼻塞等癥狀出現(xiàn)2個或以上,每天持續(xù)或累計超過1 h以上,可能伴有眼癢、眼紅和流淚等眼部癥狀;②體征: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水樣分泌物;③變應原檢測:至少1種變應原皮膚試驗和(或)血清特異性IgE陽性。
1.3 辨證標準 參考《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2]中鼻鼽肺氣虛寒及脾氣虛弱證的辨證標準。肺氣虛寒證癥見鼻部痕癢,噴嚏頻作,流清水樣涕,鼻塞,甚則嗅覺減退,鼻黏膜淡白,鼻腔有水樣分泌物,平素怕風怕冷,易感冒,可有自汗、咳嗽嘆息、氣短等,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虛弱。脾氣虛弱證癥見鼻部痕癢,噴嚏,流清水樣涕,鼻塞,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可見水樣分泌物,少氣懶言,食少納呆,腹脹,大便爛,舌淡胖有齒印,脈細。
1.4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辨證標準者;年齡3~10歲;依從性好,能配合完成整個療程;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
1.5 排除標準 鼻部解剖結構異常者;伴發(fā)熱者;有嚴重肝、心、肺、腎、血液及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整個療程或難以隨訪者。
2.1 西藥組 ①氯雷他定片(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SH00385),口服,每天1次,每次5 mg;②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MSD Belgium BVBA/SPRL,生產(chǎn)批號6KTLDGY001),每側鼻孔1掀,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2周。
2.2 中藥組 參考《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2],肺氣虛寒者選用苓桂術甘湯加減(藥物組成: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防風、五指毛桃等),每天1劑,加水500 mL,煎成150 mL,分2次服用。脾氣虛弱者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物組成: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淮山、白扁豆、陳皮、蟬蛻、防風等),每天1劑,加水500 mL,煎成150 mL,分2次服用。
2.3 推拿+中藥組 推拿步驟包括:①常例開穴(開天門、推坎宮、推太陽、掐總筋、分陰陽各10次);②五經(jīng)推拿(以補肺、腎、脾經(jīng)為主,各200次);③通鼻竅(黃蜂入洞10次,按揉印堂等穴各1 min,捏擦鼻翼至發(fā)熱、按揉上星等穴各1 min,指推風池、指叩首各1 min);④臟腑按摩(包括揉天突、推揉膻中各1 min,順時針按摩腹部2 min);⑤溫諸陽(搓拍大椎穴至發(fā)紅、推項三線至發(fā)熱、鹽擦背“八”字、溫肺“介”字推、按揉肺腎俞、掌擦胸腰脅各1 min);⑥兒童正脊(包括捏脊3次、撫脊3次);⑦收穴(按肩井、合谷各1 min)。中藥用法用量同中藥組。隨癥加減:發(fā)熱加推三關、推天河水、水底撈明月;咳嗽加按揉列缺、豐隆;腹痛加揉拿肚角、一窩風;嘔吐加揉內(nèi)關、足三里;大便不調(diào)加按揉板門、天樞;小便不利加推后溪;驚厥加掐老龍、人中。
3.1 觀察指標 ①記錄3組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積分,包括鼻塞、鼻癢、噴嚏等,參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蘭州)》[3]中的計分方法;②比較3組臨床療效。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3]根據(jù)癥狀和體征積分評估療效,記分方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66%為顯效,26%~65%為有效,≤25%為無效。
4.2 3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見表1。治療前,3組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時,3組癥狀體征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推拿+中藥組癥狀體征積分均低于中藥組和西藥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藥組與西藥組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1月,3組癥狀體征積分均較治療結束時提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推拿+中藥組癥狀體征積分均低于中藥組和西藥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藥組癥狀體征積分與西藥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3 3組治療結束時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結束時,推拿+中藥組總有效率93.3%,中藥組總有效率60.0%,西藥組總有效率73.3%。推拿+中藥組總有效率均高于中藥組和西藥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藥組總有效率與西藥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3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s) 分
表1 3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s) 分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同組治療結束時比較,②P<0.05;與中藥組治療結束時比較,③P<0.05;與西藥組治療結束時比較,④P<0.05;與中藥組隨訪1月比較,⑤P<0.05;與西藥組隨訪1月比較,⑥P<0.05
組 別推拿+中藥組中藥組西藥組n 3 0 3 0 3 0治療前1 2.2 6±2.4 2 1 2.0 7±2.4 1 1 2.1 0±2.1 9治療結束時5.9 0±2.3 2①③④7.7 3±1.9 8①8.1 0±2.1 9①隨訪1月7.0 0±2.4 2②⑤⑥9.5 0±2.0 3②1 0.9 7±2.4 7②
表2 3組治療結束時臨床療效比較 例(%)
4.4 3組隨訪1月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治療結束時,推拿+中藥組總有效率86.7%,中藥組總有效率33.3%,西藥組總有效率0。推拿+中藥組總有效率均高于中藥組和西藥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中藥組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3 3組隨訪1月臨床療效比較 例(%)
變應性鼻炎指發(fā)生在鼻腔黏膜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中醫(yī)學可參考鼻鼽進行辨證。中醫(yī)學認為,鼻鼽的病因主要有肺氣虛寒、脾氣虛弱、腎陽虛損和肺經(jīng)郁熱等[2]。萬文蓉[4]認為,鼻鼽雖病在肺之竅,但其病根卻是由于脾腎陽虧。袁碧華[5]認為,變應性鼻炎患兒體質(zhì)多見于陽氣虧虛,腠理疏松,衛(wèi)表不固,邪氣乘虛而入,侵犯鼻竅,肺失宣發(fā)肅降,津液代謝失調(diào),化生痰濁,壅滯于鼻竅。鼻為呼吸出入之門戶,鼻位居頭部,面部正中,位于陽中之陽,陽位易為陰邪所犯。鼻在面部中央在方位應土,脾屬土,鼻竅有賴于脾胃清氣的供養(yǎng),鼻病的發(fā)生與脾胃功能的失調(diào)密切相關。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是兒童重要的生理特點。兒童如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后天飲食不節(jié)極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運化失司,清陽不升,水濕之氣停聚于鼻部,則出現(xiàn)鼻腔黏膜腫脹、鼻塞、流清涕、噴嚏頻作等癥。兒童鼻鼽的發(fā)生與脾胃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而脾與肺為母子之臟,肺氣的充足有賴于脾氣的充養(yǎng),脾氣不足易致肺氣虛弱,津液不能升清泌濁,濁氣停聚,久凝鼻部而致病。故兒童鼻鼽多從肺脾入手論治。
小兒推拿是基于中醫(yī)整體觀,通過點按體表穴位,起到調(diào)節(jié)臟腑、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是一種綠色的保健、治療方式。小兒推拿一般按照先頭面,次四肢,再胸腹、腰背,后下肢的次序進行。小兒鼻病推拿術是根據(jù)前人經(jīng)驗,結合兒童鼻病特點,從肺脾論治入手,于患兒特定的穴部施行手法,推拿的部位主要以頭面、上肢、胸腹和腰背為主[6]。其中頭面部的上星、印堂、風池是鼻病的常用穴位,具有通利鼻竅的作用;兒童手部的按摩依據(jù)清代熊應雄著的《小兒推拿廣意》,認為手掌可以看成是身體和臟腑的縮影和反映,比如脾穴在拇指橈側、肺穴在手指等,通過對掌部穴位的推拿,可以調(diào)節(jié)經(jīng)絡氣血,進而調(diào)節(jié)五臟六腑,促進機體恢復和增強體質(zhì)?,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小兒掌部的神經(jīng)末梢較敏感,推拿時可刺激神經(jīng)末梢感受器,通過神經(jīng)反射來調(diào)節(jié)內(nèi)臟,從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的作用。膻中穴是任脈、足少陰腎經(jīng)、手太陽小腸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的交會穴,也是宗氣聚會之處,具有宣發(fā)正氣的功效,膻中和天突穴聯(lián)合按摩具有調(diào)節(jié)氣機作用。腹部的按摩主要是調(diào)理脾胃,推拿背部經(jīng)脈可起到溫通經(jīng)脈,鼓動陽氣而治療鼻病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結束時3組患兒癥狀體征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說明推拿聯(lián)合中藥口服和單純中藥或西藥治療鼻鼽均有效。治療結束時推拿+中藥組癥狀體征積分均低于中藥組及西藥組,則說明施行鼻部推拿術治療最為有效。治療后隨訪1月,各組的癥狀體征積分都有所回升,與治療結束時比較均有差異,提示3種方法都有治療停止后癥狀復發(fā)的現(xiàn)象,這點跟變應性鼻炎病情易反復、不易根治的特點有關。但從組間癥狀體征積分比較看,推拿+中藥組癥狀體征積分均低于中藥組和西藥組,說明推拿聯(lián)合中藥的療效維持時間長于單純使用中藥或西藥治療??梢?,推拿聯(lián)合中藥口服治療兒童變應性鼻炎療效良好,操作簡便,安全無痛苦,患兒依從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鼻科組,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51(1):6-24.
[2]阮巖.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35-136.
[3]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蘭州)[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6-167
[4]萬文蓉.益氣溫陽法辨治過敏性鼻炎[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09,7(11):89.
[5]袁碧華.桂枝湯治療過敏性鼻炎60例[J].四川中醫(yī),2009,27(5):114.
[6]祝斌野,李雪,廖品東.湘西小兒推拿流派的學術特點[J].中國針灸,2012,32(6):54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