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守維
走馬古鎮(zhèn)曾是成渝古驛道的必經之地,南來北往的客商在走馬古鎮(zhèn)落腳歇息,在街道上、茶館里講述天南海北的故事傳說,相互交流異地的見聞趣事,附近村民也參與其中,走馬故事由此而生。走馬故事神而不誕,淡而有味,借仙醒世,借古喻今,寓教于樂,名播四方。走馬故事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走馬鎮(zhèn)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和“中國曲藝之鄉(xiāng)”。走馬鎮(zhèn)以優(yōu)秀民間故事為依托,以茶館故事會、廉政故事文化長廊、特色文化校園、“走馬杯”講好中國故事曲藝展演為載體,精心打造故事傳承與發(fā)展基地。
走馬茶館講述民間故事
走馬鎮(zhèn)茶館遍布各街巷,茶館是走馬人講述故事的場所,也是很多故事誕生、拓展的陣地。從2009 年 4 月至今,走馬茶館故事會已舉辦9 年,4 個“特色茶館”即關武廟戲樓茶館、一品棧茶館、義園茶館、西南關茶館,每月逢2、5、8 趕集日及周末都要舉辦故事會。每至會期,四方聽眾不召而聚,場場爆滿。參與講述故事會的有 50 余人,大都是走馬民間故事傳承人,也有不少青年學生參與其中。有些慕名前來聽故事的,久而久之也成了走馬故事的講述人。走馬鎮(zhèn)還不定期聘請市區(qū)知名故事講述家,前來走馬茶館交流講述。茶館故事會成為了走馬鎮(zhèn)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主要陣地,講述家們在故事中融入核心價值觀、各項政策法規(guī)、黨的十九大精神等,使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更接地氣,群眾愿意聽、喜歡聽、主動聽,讓黨的聲音深入群眾心底。為了讓聽故事成為一種享受,民間故事家們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在講述中融入音效特技、創(chuàng)編“音畫故事”、排練故事情景劇等,尋求符合時代特色的講述形式。
文化長廊宣傳走馬廉政故事
為進一步加強廉政文化宣傳陣地建設,結合豐富的“民間故事”資源,精心選編“朱元璋請客”等 20 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廉政小故事,建成“走馬廉政故事文化長廊”,供游人領略走馬故事的風采,得到“廉政為官,勤政為民”的啟示。墻面故事畫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白描手法創(chuàng)作繪制,配上簡短的說明文字,風格典雅,具有傳統(tǒng)韻味,融警示教育性和藝術性于一體。通過圖文并茂的展示方式,讓廉政文化更直接、更鮮活地展示在群眾面前,既扮靚了城鎮(zhèn),又給人警示教育。
校園傳承特色民間文化
2006 年,“走馬民間故事”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小學開展特色文化傳播活動對傳承地方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走馬小學借助走馬厚重豐富的文化,從傳承和弘揚民間文化的重任出發(fā),2000 年便踏上了創(chuàng)建民間文化特色學校與課程整合的征程。走馬小學精心整合課程資源,把民間故事引進校園,作為學校開展的第二課堂,開發(fā)屬于具有走馬小學特色獨具魅力的民間文化課程。各班級相繼成立少兒民間故事隊、山歌隊、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小組,每年舉辦少兒民間故事等比賽,評出“小小故事家”。每周一集體朝會,專門設置精彩故事講演時段,每周都有故事員登臺講述民間故事。讓學生通過聽故事、講故事、記錄故事,從情、智、能上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讓健康、充滿智慧及想象力的民間故事培育學生們的美好心靈,讓“民間文學”的繼承發(fā)展從娃娃抓起,讓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潤澤學生心田。
“走馬杯”講好中國故事曲藝展演
走馬鎮(zhèn)于 2009 年被命名為“中國曲藝之鄉(xiāng)”,2010 年 11月,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姜昆親臨走馬并授牌。2014 年 3 月,首屆“走馬杯”講好中國故事曲藝展演正式落戶走馬。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三屆。在中國曲協(xié)、重慶市曲協(xié)的關心支持指導下,此項賽事不斷走向成熟,一屆比一屆精彩。第一屆展演以說為主,第二、三屆突出作品的敘事性和導向性,增強了展演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二、三屆展演引入文藝批評方式,表演結束后參與者直接現(xiàn)場聆聽點評意見并與點評專家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F(xiàn)場點評既活躍了展演氣氛,又有利于演員創(chuàng)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觀眾更好地了解和欣賞曲藝,也提供了幫助。同時,新媒體的介入也擴大了展演的知名度。微信平臺、手機直播方式受到市民的熱情響應,市民積極主動收看視頻,九龍坡大地掀起了一陣“講故事,品曲藝”的熱潮。
(作者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qū)走馬鎮(zhèn)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