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飛
[摘 要]在古詩詞教學中,所謂“涵泳”,就是將學習主體的身心浸潤在詩歌意境之中,促進其對詩歌意蘊的內化與吸收,形成對詩歌更加深切的體認與把握。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涵泳,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內核。具體應做到:詩性相通,讓涵泳與“敬”融生;詩韻相生,讓涵泳與“思”融合;詩情相伴,讓涵泳與“樂”融通。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涵泳;詩性相通;詩韻相生;詩情相伴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1-0044-01
誦讀是古詩詞學習的基本方法。但古詩詞教學絕不能僅僅停留在機械誦讀的層面上,而要在學生讀準字音、初步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運用品味涵泳的方式,引領學生向古詩詞的內核進發(fā)。
一、詩性相通,讓涵泳與“敬”融生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語境中,胸懷對古詩詞的敬仰與尊重之情,是學生進行涵泳品讀的心態(tài)前提。古詩詞教學必須要讓學生在思維意識中“主其一”,即在內心意識中將思維的關注點聚焦在某一個核心之中,心無旁騖,這樣才能為學生的深度體悟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經(jīng)典詩作時,很多教師都習慣于緊扣詩句感受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這當然沒有錯,但學生的認知容易被詩歌的內容牽引著,難以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認知體驗。而筆者在教學這首詩歌時,就緊扣李白“詩仙”的風格特點,引領學生從整首詩歌的語句中尋找“仙氣”。學生在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將關注點聚焦在詩歌的語句上,品味“詩仙”李白在語言表達上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交流中,有的學生緊扣“生紫煙”,想象云霧繚繞、朦朧縹緲的畫面;有的學生抓住“掛前川”,想象傾瀉而下的瀑布成為“白布”的瑰麗畫面,感受“詩仙”獨具魅力的才情;有的學生緊扣“飛流直下”,想象瀑布傾瀉的雄偉壯觀,從聲音和形態(tài)兩個方面認識到這種瀑布的狀態(tài)只應天上有;有的學生依托“疑是銀河”,感受詩人廣闊的想象空間……這使得學生的情感與詩歌內涵達到了相融相通。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是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詩仙”的憧憬,形成內心之“敬”,并緊扣這種“敬”的狀態(tài),將詩歌的解讀集中于一點,為學生進行全面的感知與涵泳提供了認知基礎,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詩韻相生,讓涵泳與“思”融合
對詩歌的涵泳必須要借助學生獨立而深入的思維做支撐。從心理學研究層面來看,涵泳過程中的思考是一種復雜而多項的心理機能,除了需要注意力、想象力等介入之外,更需要高層次的意識活動。
以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這首詞為例,很多教師都會將“斜風細雨不須歸”中的“不須歸”作為整首詞的“詞眼”展開教學。那詞人張志和為什么“不須歸”呢?只有真正厘清了這個問題,才能走進詞作的內蘊,走進詞人的內心。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引領學生緊扣詞人所處的環(huán)境展開聯(lián)想,從“西塞山”的雄偉連綿、“白鷺飛”的動態(tài)之美、“桃花流水”的艷麗色彩、“鱖魚肥”的美食誘惑、“青箬笠,綠蓑衣”的和諧畫面入手,感受環(huán)境的唯美與幽靜,從外顯層面明晰張志和“不須歸”的外在原因。隨后,教師又為學生拓展補充了張志和的生平資料和創(chuàng)作這首詞時的心境,并組織學生誦讀了他的另一首詩作《自敘》,理解作者被人排擠,已經(jīng)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朝廷失去了信心,與其做官鉤心斗角,還不如自己單獨一人在優(yōu)雅的大自然中享受愜意生活的心理。教師正是借助這些拓展性的資料,引領學生感受到作者隱藏于山林間的志向,從而真正走進了他“不須歸”的真實想法中,真正走進了詩歌內核之中。
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始終將聯(lián)想性思維作為涵泳詩歌的策略,引領學生經(jīng)歷了從外在環(huán)境到資料拓展,再到人物心境的思維感知歷程,使學生憑借涵泳讀懂了古詩詞,成了張志和的知音。
三、詩情相伴,讓涵泳與“樂”融通
在文化語境之中,涵泳是一種高級的思維認知活動,必須要以從容不迫、放松愉悅的心態(tài)展開對詩歌的體悟與感知,才能促進學生心靈認知境界的提升與質變。這就意味著詩歌的涵泳必須要緊扣心境之“樂”,重在滋養(yǎng)學生性情、陶冶學生靈魂、鑄造民族精魂,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豐富而獨特的熏陶。
如在教學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教師就依循詩人杜甫蘊藏在詩歌中的“痛快”之情,引領學生以“快樂”為主題,緊扣典型詩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如“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青春作伴”等,教師引領學生緊扣這些典型的詞語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表演,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補充去揣摩詩人杜甫因收復山河而產(chǎn)生的暢快淋漓之感,用自己的表演再現(xiàn)詩人“喜欲狂”的本真狀態(tài)。學生在自由品讀中感知了詩歌語言的魅力,在聯(lián)想補充中體悟了詩歌的內在情韻,更在表演再現(xiàn)中與詩人展開了深入對話。學生乘著詩歌語言的翅膀,想詩人之所想,樂詩人之所樂,有效地體悟了詩歌內核。
詩歌離不開誦讀,但更離不開涵泳。唯有在涵泳式的品味辨析中真正解構詩歌,才能提升學生對詩歌的解讀能力。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