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為什么在萬千少女沉迷于卷福的“人品音”里不能自拔的同時,會有無數(shù)人吐槽趙麗穎在迪奧宣傳片里的中式口音?
為什么北京腔被不少人視作比標準普通話還標準的口音,而南方的普通話只能讓人一言難盡?
曾因《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而風靡大陸的臺灣腔,為何已經(jīng)不再流行?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口音”可與“方音”替換,指的是某一地區(qū)的人們在講某一語言時, 在元音、輔音或聲調上有當?shù)胤窖蕴厣蛘吲c標準語有區(qū)別的語言表現(xiàn)。微博上久經(jīng)不衰的“胡建人”段子,就是當?shù)亻L期使用本地方言的人們在說普通話時,將方言和普通話的發(fā)音規(guī)則混淆,將聲母f發(fā)成了糊里糊涂的h。
實際上,世界上有不少語言都帶有多種口音,比如日語就有關東腔和關西腔之別;某一口音內部甚至還會再有口音之分,比如英式口音雖然總被當成是一類口音,但其實它內部又有五十多種口音,包括著名的威爾士腔和《權力的游戲》里史塔克家族典型的約克郡腔。
世界上口音數(shù)量繁多,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進而出現(xiàn)各種變化,難免不利于溝通和文化交流。于是,不少國家會在全國推行標準口音,英國便是如此。
人們口中的“BBC腔”和“人品音”,實際上是指標準口音,這種口音源自英格蘭南部,因其字正腔圓而被視為優(yōu)雅的象征,被當?shù)嘏=蚝蛣騼伤髮W的學生采用,后來更成為英國上流社會的口音。標準口音常被用于語言教學,是非母語者學習語言時的發(fā)音參照,其地位不可小覷。
不過,標準口音雖說重要,但并不能與“純正”劃上等號。“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著名詩句。使用具有濃烈地方特色的非標準口音往往更能激起對話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認同,比標準口音更接地氣。
1926年,英國語言學家丹尼爾·瓊斯正式提出“標準口音”的概念,但直到1974年,使用標準口音的還不超過英國3%的人口。 2014年,曼徹斯特大學的一項調查甚至表明,有三分之一的英國人為要在某些重要場合上改變口音而深感不滿。
事實上,標準口音同樣源于特定地區(qū)口音。之所以被指定為標準,靠的只是政府和語言學家們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判斷和抉擇,并非由于其具有更佳的優(yōu)越性。自朱棣遷都到闖王入京,北京一直是明朝國都。然而南京的下江官話卻一直是明朝的官話;而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北京官話取代盛行于漢族王朝的南京官話。
標準口音之所以一直受人追捧,除了它的確能促進溝通外,還因為它能塑造高檔穩(wěn)重的形象。“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本來說著一口無傷大雅的林肯郡口音,但為了她的仕途,她請來專門的語音教練,苦練上流社會最愛的RP音,果然順利進入政治精英階層核心,甚至一舉奪下保守黨黨魁之位。不過,在現(xiàn)代社會,這種口音的改變不再是單向的。與鐵娘子走相反道路的是英國王室,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女王的口音開始像平民標準音靠攏,估計王室是想以此塑造親民形象。
口音之間無貴賤之分,但口音歧視卻是由來已久,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上的差異,常會導致群體歧視的出現(xiàn),而與社會階層捆綁的口音自然成了鄙視鏈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口音不僅被用來區(qū)分說話者的區(qū)域背景,還被用來區(qū)分說話者的身份和社會階層。
在20世紀的英國,如果一個倫敦人在街上聽到旁人用東部口音說話,那他會立刻猜測對方是工人階級出身;如果他聽到的是河口口音,那么他會預測對方屬于中產階級。一個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功能結構,往往能體現(xiàn)在當?shù)厝藗兊男袨榱晳T和社會階層中,能體現(xiàn)地區(qū)差別的口音也自然而然成了說話者的階層象征。歷史上的倫敦東郊是貧民區(qū),就連“開膛手杰克”也曾在這兒活動,因而人們在聽到東區(qū)口音時,會將說話者與東區(qū)雜亂危險的形象相聯(lián)系,從而推斷對方有極大可能來自貧民階層。
口音除了反映不同階層之間的隔膜,也同樣體現(xiàn)了不同區(qū)域文化之間的齟齬。人們在認可某一口音之前,先要認可的是口音背后的文化;若是文化不被接受甚至被排斥,口音隨之成為被吐槽對象。曾在大陸風靡一時的臺灣腔便是其中一個例子。2001年,不少人一邊追著《流星花園》一邊學習大S的臺灣腔,但近幾年隨著國產綜藝、游戲和電影占據(jù)了大陸的主要市場,臺灣流行文化對于大陸的吸引力也有所降低。一些在大陸發(fā)展的臺灣演員會因為沒有改掉臺灣腔,而被大陸網(wǎng)友們批評“不專業(yè)”。
口音鄙視鏈實際上就是以口音為借口的群體和文化鄙視鏈。它反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上的較量,反映了兩種風格迥異的文化在影響力方面的比拼,更反映了說話者在衡量利益關系后,對自身歸屬的身份認同度。
一個人要是想改變口音,經(jīng)歷長時間的訓練,或許可行;但隨之改變的,往往還有對自身身份和文化的認同。說話是門藝術,只要談話雙方表達清楚,這門藝術也就算到位了。至于說話時用了什么口音,就讓它像冷冽的冬風一樣,隨之而來,隨之而去吧。
作為四六級高分飄過的人,誰敢說我們的發(fā)音和用詞不標準?但是,現(xiàn)代的“洋涇浜英語”不再是中英混合體,而是英美混合體;不再是用詞用句不恰當,而是用法“怪異”。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南周知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