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孝唯
表皮材料的屬性主要有自然屬性和視覺屬性。自然屬性主要包括化學屬性、物理屬性以及生態(tài)屬性,主要是指在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對于材料的利用都是按照材料的原始自然屬性加以利用。比如因為一些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往往都是就地取材,比如我國蒙古草原的蒙古包,都是利用動物的皮毛作為外圍的結構,而寒冷的北極人們建造的冰屋也是就地取材。然后加以巧妙的利用建造而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已經對材料的原有屬性進行加工改造,根據(jù)新的工藝就可以讓材料體現(xiàn)出新的特征。這種改變不僅是材料功能的變化,還可滿足人們對于建筑表皮的審美變化需求。但是建筑材料的自然屬性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是不可代替的,因為它始終都保留了自身的適用性。另一個屬性是材料的視覺屬性,為了滿足不同的審美需求以及設計的需求,就可以對材料的視覺屬性進行改變加工。材料的視覺屬性和人們的認知有直接的聯(lián)系,比如一些建筑的形象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影響著人們的審美心理。
當代的建筑材料分類有很多類型,主要是從建筑的功能、物質的構成、所在的部位、具體形態(tài)以及材料的來源等方面(見表1)。
表1 材料分類
在當代的建筑中,建筑的表皮能夠充分的表達出本土化的信息,表皮材料一般都是采用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這也是非常典型的做法。在最初的時候人們因為地方環(huán)境的限制對于材料的選擇都是非常被動的,一般情況都是就地取材。所以,對于傳統(tǒng)材料的選用就更多的體現(xiàn)在當代的本土化建筑表皮中,傳統(tǒng)材料的種類也非常豐富,在此主要探討分析木材、磚瓦、石材以及混凝土等作為表皮材料的本身特性。
在傳統(tǒng)建筑的建設中,木材是一種較為普遍且應用比較廣泛的建筑材料,在世界很多地區(qū),木材資源都比較充足,因此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是現(xiàn)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當前,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建筑技術也在不斷地更新和進步,以往木材主要是作為構筑建筑結構的主要材料,而現(xiàn)在,木材在建筑中主要起到外表裝飾的作用,建筑師常常用其表達追求自然、想要使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設計思想。
木材的主要優(yōu)點在于其重量較輕,承重程度相對較高,而且木材在吸音效果上表現(xiàn)也相當不錯,當使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時,人們更容易產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感覺,因此木材在建筑材料中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愛。不過,木材在作為建筑材料時也有差強人意的一面,木材具有易燃、易腐蝕等特性,而且木材的使用時間不夠長久,保養(yǎng)起來又比較復雜,所以,如果想要使用木材來裝飾建筑時,需要對其進行一些特殊工藝處理,之后才能夠投入使用,這樣可以抑制其易燃、易腐蝕的特性。
除了以上所講,木材在內部結構上屬于一種多孔性建筑材料。當木材受到自然光線的照射時,因為其多孔性結構,木材會在照射后制造出一些輕柔的光線,使得整個建筑散發(fā)出一種自然并讓人容易親近的氣息。另外,木材具備吸收紫外線以及反射紅外線的優(yōu)點,這樣在使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時,人們受到的紫外線會大幅度減少,這樣更有益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木材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在內部產生年輪,在切割木材時,一旦切割的位置不同,木材所產生的紋路機理也不同,因而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視覺和觸覺感受[3]。
在傳統(tǒng)建筑的建設中,磚瓦是維護建筑的一種典型材料。因為磚瓦很早就被用于以往的建筑中,因此磚瓦的歷史感顯得更為強烈。隨著時間的推移,磚瓦不僅不會失去其美感,反而因為時間的久遠散發(fā)出更濃厚的歷史價值。在構筑建筑時,磚瓦的作用不僅是維護建筑,同時也被用于建筑的結構建造。當前,建筑的結構建造往往使用鋼筋混凝土,所以磚瓦主要用來維護建筑。
磚瓦在原料上分為燒制磚和免燒磚,前者的主要成分是黏土,在構筑建筑時,利用砂漿把砌塊疊砌之后從而組成墻體。因為燒制磚和兔燒磚的原料不一樣,所以兩者所表現(xiàn)出的物理性能也不一樣,例如耐火功能、保溫功能、隔熱功能以及抗壓能力,這些兩者所呈現(xiàn)的結果都不一樣。免燒磚的主要成為是煤渣和粉煤灰,在構筑建筑時利用機械設備把其壓實再投入到建筑構造中,在使用時一般是從建筑當?shù)剡M行取材,在節(jié)省能源上講,免燒磚作為建筑材料更為環(huán)保,除此之外,其外表整齊,整體色澤勻稱,承壓程度相對較好,而且即使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穩(wěn)定性依然能夠保持較好[2]。
在眾多建筑材料中,石材也是我們常見的其中一種。石材的優(yōu)勢在于其堅硬牢固、能夠耐高溫、抗壓能力比較強,其缺點是抗拉強度較低。考慮到石材的這些特性,在構筑建筑時,我們一般主要利用石材的抗壓性能,把其用于建筑的承重部分。在一些具有紀念性的建筑當中,我們常常見到石材被用作建筑材料,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目前,石材已經很少被用于建筑的承重部分,在現(xiàn)代建筑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裝飾表皮[1]。
眾所周知,現(xiàn)代建筑構筑過程中,我們使用的主要承重材料就是混凝土。所謂混凝土,指的是把水泥、骨料還有水,再添加一些附加劑,把它們按照固定的比例混合,再進行攪拌、澆筑和硬化。跟石材相比較,混凝土所表現(xiàn)出的一些特性跟其相同,像抗壓強度高、抗拉強度低,不過除此之外,混凝土更容易受到周邊溫度環(huán)境的影響,容易出現(xiàn)熱脹冷縮的問題。
混凝土在色彩上分為很多種,完全可以按照建筑師的色彩意愿進行調整,而且混凝土表面的紋理也會隨著澆筑混凝土時模板的不同發(fā)生變化。在澆筑混凝土時,如果模板使用的是鋼模板,那么澆筑后的混凝土外表往往紋理較多,而且外表顯得更為光滑。如果澆筑混凝土時使用的模板是木模板,那最后所產生的紋理則由木模板的體積和形狀決定。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利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或者方式對混凝土的外表進行處理,例如水磨、水洗等,這些都可以改變混凝土的外表,除此之外,像利用火燒或者人為雕刻也能夠改變混凝土外表所呈現(xiàn)的質感。
在目前的一些現(xiàn)代建筑中,在構筑時往往秉承這樣的理念:盡量使建筑與當?shù)氐奶厣嘟Y合貼近,讓其反映出建筑當?shù)氐奈幕蛘邭v史特色,也就是說雖然在構造技術上我們要做到與時俱進,但是建筑的構造風格要盡量貼近當?shù)氐囊恍┨囟ㄎ幕吞厣@樣更能夠符合不同地區(qū)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慣以及不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對建筑表皮材料造成影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各因素之間也相互牽制,它們一同決定著建筑表皮材料的建構,像建筑所涉及的科學技術、文化特色、區(qū)域環(huán)境,這些建造師可以人為控制,但是像建筑當?shù)氐慕洕鷹l件以及意識形態(tài),這些就不是建造師可以改變的一些因素了[4]。
綜上所述,通過對本土化建筑的表皮進行研究,以材料的構建為主要分析的切入點,根據(jù)構建建筑表皮材料的不同種類以及構建特點進行分析,充分的了解材料的特點,根據(jù)本土建筑材料資源自身的特點進行評估合理取材,這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huán)境的破壞;同時還應該將技術和審美理念進行有機的結合,吸收一些先進的技術,然后融入現(xiàn)代化的審美理念,這也是構建本土化建筑表皮的關鍵部分。另外,對于建筑設計而言,應該理論結合實際,將所需知識充分的運用到實踐中,積極的推動建筑技術的相關發(fā)展。
[1] 薛欣慰. 本土化建筑表皮的材料建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
[2] 郭曉偉. 現(xiàn)代建筑表皮材料的本土化表達[D].清華大學,2015.
[3] 張建超. 生態(tài)建筑材料在建筑表皮設計中的表達[D].東華大學,2012.
[4] 侯健,曹文濤. 現(xiàn)代建筑設計風格的本土化探討[J/OL]. 工程技術研究,2017(10):215-216(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