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軼
2018年開局以來,A股市場拾階而上,上證指數漲超5%,滬深300漲超6%。指數繁榮的背后,大銀行的貢獻首當其沖,截至19日,建設銀行上漲18.36%,工商銀行上漲14.84%,特別是在1月18日,上證指數當天上漲30點,單是左右護法(建行和工行)便合力貢獻了22點。
大銀行的爆發(fā)看似突然,但持續(xù)關注我們文章的投資者應該也不會驚訝。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們在多篇文章里反復提及要多關注大銀行:銀行整體PB1倍,整體PE7倍,從歷史上看,處于顯著的低位區(qū)間。也許時至今日,仍然還有很多人對銀行股存有諸多偏見,比如擔心它的壞賬爆發(fā),導致破產,認為它的成長性沒有吸引力,等等。但我們看巴菲特和芒格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前五大重倉股,銀行股獨占二席。事實上,今年以來銀行股正迎來戴維斯雙擊的機會(盈利和估值雙升),銀行股的穩(wěn)定、高分紅、低估值等特性對于大資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標的方面,聚焦國有大行。相比于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國有大行業(yè)務多元化程度高,存款資源豐富,渠道廣泛,對監(jiān)管重點關注的理財、同業(yè)等資產端業(yè)務依賴性小,在嚴監(jiān)管的環(huán)境下,仍有能力將負債成本維持在較為穩(wěn)定的水平。
事實上,除了大銀行,大地產和大基建開年以來也同樣火爆,截至19日,地產龍頭萬科A上漲26.92%,保利地產上漲22.19%,基建龍頭中國建筑上漲14.75%,中國交建上漲12.73%。這些大象看似來自不同的領域,但集體起舞的背后,卻有著相同的密碼:估值低、業(yè)績穩(wěn)。來源于Wind的數據顯示,即便已經經過了一輪大幅的上漲,建設銀行PE8.95倍,2018年預計業(yè)績增速5.48%;工商銀行PE8.43倍,2018年預計業(yè)績增速4.86%;萬科APE13.06倍,2018年預計業(yè)績增速25.27%;保利地產PE10.67倍,2018年預計業(yè)績增速30.72%;中國建筑PE8.03倍,2018年預計業(yè)績增速13.41%;中國交建PE10.91倍,2018年預計業(yè)績增速13.24%。
展望未來,去年以來以漂亮50為代表的消費白馬股的崛起,被外界認為是沉寂多年后的價值回歸,雖然目前已經積累了不小的漲幅,但其估值和業(yè)績仍較為匹配,從收益風險比的角度來看,仍然具備一定的吸引力。在估值不發(fā)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消費白馬還是會隨著大盤的慢牛走勢逐漸向上拓展。
與此同時,以上證50為代表的大藍籌的修復行情則更值得期待。這些“后來者”雖然沒有消費白馬那么亮眼的業(yè)績增速,但也有更低的估值,大資金買大藍籌的大邏輯愈加強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