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婉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從甲骨文出土伊始,甲骨文例的研究工作從未間斷。不管是龜腹甲、背甲還是獸骨,都有學者做過專門論述。僅近幾年來就有《殷墟胛骨文例》[1]《殷墟王卜辭龜腹甲文例研究》[2]《商代背甲刻辭研究》[3]《賓組骨首刻辭與左右胛骨的關(guān)系》[4]《牛肩胛頸刻辭順序試探》[5]等著作和文章。此前的研究更是多不勝舉。在諸多的甲骨文例研究當中,卻不見對骨臼刻辭順序的討論。這可能與骨臼刻辭是記事文字,其重要性不如卜辭有關(guān)。
胡厚宣[6]在《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一文中提出“甲橋刻辭”“甲尾刻辭”“背甲刻辭”“骨面刻辭”“骨臼刻辭”五種記事刻辭。并對五種記事刻辭進行釋名,其中對骨臼刻辭的釋名為“一片完整之牛胛骨,在其窄狹之一端轉(zhuǎn)節(jié)處,一渾圓之窠臼,在占卜之先,常將此圓臼鋸成半圓形,此一部分學者名之曰骨臼。武丁時之卜骨,在此種骨臼中,每刻一種與卜辭無關(guān)之記事文字,是所謂骨臼刻辭也?!盵7]
骨臼刻辭格式比較固定,一般是“干支某示幾屯”,“史官名”,有的還有“自某乞”或者“乞自某”。
骨臼刻辭的內(nèi)容雖然較簡單,但細審骨臼,可以發(fā)現(xiàn),骨臼刻辭也有先后順序,許多骨臼的史官名與其他內(nèi)容的刻寫布局不同,似乎不是一次性刻寫的。
如《合集》[8]2225臼(圖一),筆者用黑線將“丙寅邑示七屯”與史官名“”分開,可明顯看出“丙寅邑示七屯”一氣呵成,而“”偏離前面的刻寫軌跡,與其他內(nèi)容的刻寫角度不同。兩者布局不同,蓋因并非一次性刻寫,而是兩次刻寫而成的。諸如此類的還有《合集》7322臼、《合集》7381臼、《合集》17534《合集》17535臼、《合集》17540臼等等。
此外,從史官名與其他內(nèi)容的字體大小、行距疏密不同等也可以看出“史官名”與其他內(nèi)容并非一次性刻寫。
《合集》2631臼(圖二),“賓”字在左下方,而且倒刻,與“帚示十屯[9]”顯然是分兩次刻寫的?!逗霞?081臼(圖三)的“亙”字往右邊偏斜,筆力較遒勁,筆道較粗,與其他字往左邊傾斜,筆道較細也明顯不同。
圖一
圖二
圖三
筆者以《合集》、《英藏》[10]、《合補》[11]為研究材料,檢視這三套書收錄的全部骨臼。根據(jù)觀察,骨臼的刻辭順序有兩種:有的是史官名先刻寫,有的是“干支某示幾屯”等內(nèi)容先刻寫。
用下面兩種方法可以判斷史官名先于其他內(nèi)容刻寫。
1.辨析文字特征
在一片甲骨中,不同的卜辭可能是不同刻手在不同時間刻寫的。不同刻手刻寫的文字不會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刻手,在不同時間的字跡也不會一模一樣。先期刻辭時,甲骨一片空白,刻手有足夠的揮灑、馳騁的空間,文字自然比較豪放,布局比較從容,能按自己的刻寫風格刻寫;后期刻辭時,刻寫空間受到限制,刻手必須根據(jù)有限的空間來安排字的大小及位置,文字自然會顯得局促,布局比較雜亂。
所以,分析甲骨上呈現(xiàn)出來的文字特征,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刻辭的先后順序。
文字特征主要指刻痕力度的強弱、文字筆劃形狀、字體的大小、字位的高低、字距(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及列距(列與列之間的距離)的疏密、文字布局等等。
《合集》3286臼((圖五)《合補》495臼)的刻辭順序可能是:“?!保肮锩憔舅耐汀?,“自”?!熬舅耐汀边@一列字當中,唯獨“四屯”偏右,當是因為“殻”字先刻,已經(jīng)占據(jù)左邊空間,為避免“四屯”與“?!敝丿B,刻手只能將“四屯”右移?!白浴倍制。w因后刻,且骨臼位置狹小,不得已縮小字體,因此顯得細長。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2.骨臼僅有史官名
有的骨臼僅刻寫史官名。如《合集》4059臼(圖七)僅有史官名“耳”。這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輔助說明史官名可能先刻寫。
從拓本上可以看出,當時史官名的位置一般刻于邊角處,應該是刻手有意為之,這樣就可以留出空間刻寫其他內(nèi)容。如果再有其他內(nèi)容,自然是后來刻寫上去的。
在檢視的骨臼中,骨臼上只有史官名的一共有26例,分別是:《合集》46臼、《合集》1123臼、《合集》2615臼、《合集》4059臼、《合集》5647臼、《合集》6096臼、《合集》6227臼、《合集》6665臼、《合集》7497臼、《合集》8852臼、《合集》9772臼、《合集》10347臼、《合集》13311臼、《合集》13521臼、《合集》13522臼、《合集》14585臼、《合集》14586臼、《合集》14587臼、《合集》14927臼、《合集》15193臼、《合集》15194臼、《合集》17554臼、《合集》18941臼、《合集》39873(《英藏》1179臼)、《英藏》403臼、《英藏》546臼。
從下面兩種情況可以看出“干支某示幾屯”等內(nèi)容先刻寫:一種是史官名與其他內(nèi)容一氣呵成,史官名是后刻寫的;一種是骨臼上沒有史官名。
1.史官名與其他內(nèi)容一氣呵成,史官名后刻寫
有些骨臼刻辭從字體的大小、筆劃的粗細、字距及行距的疏密、文字的布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史官名與其他內(nèi)容是一氣呵成的,由刻手一次性完成,并且史官名后刻寫。
《合集》17561(圖九)亦是刻手一次性從上到下刻寫的。
類似這種刻辭順序的還有《合集》1534臼、《合集》 1581臼、《合集》 2774臼、《合集》5177臼、《合集》 5717臼、《合集》 7380臼、《合集》10228臼、《合集》11171臼、《合集》13443臼、《合集》16976臼、《合集》17525、《合集》17569臼、《合集》17615臼、《合集》17649臼、《合集》39868(《英藏》564臼)、《合集》39514(《英藏》608臼)、《合集》39967、《合集》40059(《英藏》414臼)、《合集》40102(《英藏》811臼)、《合集》40392、《合集》40679、《合集》40680(《英藏》425)、《合集》40681、《合集》40683、《合集》40686、《合集》40687(《英藏》426臼)、《合集》40688(《英藏》427)、《英藏》78臼、《英藏》78臼、《英藏》211臼、《英藏》414臼、《英藏》429、《合補》111臼、《合補》134臼、《合補》401臼、《合補》412臼、《合補》847臼、《合補》1771臼、《合補》1804臼、《合補》1847臼、《合補》1875臼、《合補》1876臼、《合補》2139臼、《合補》2471臼、《合補》2510臼、《合補》2688臼、《合補》4017臼、《合補》4019臼、《合補》4087臼、《合補》5984臼、《合補》6417臼。
2.骨臼無史官名
有的骨臼僅有“干支某示幾屯”等內(nèi)容,沒有史官名,如《合集》17603(圖一〇)的內(nèi)容是“戊戌示九屯”。邏輯上,既無史官名,就不存在史官名后刻的問題。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既無史官名,而只有其他內(nèi)容,史官名自然不可能先刻寫。
圖一〇
圖一一
圖一二
這種情況,當是刻手先刻寫“干支某示幾屯”等內(nèi)容,史官名可能后來再刻寫,而被刻手遺忘了,或者無需刻寫史官名。
在檢視的拓本中,較完整的骨臼上沒有史官名的一共有17例:《合集》1961臼、《合集》2975臼、《合集》3226臼、《合集》5708臼、《合集》7565臼、《合集》14008臼、《合集》14526臼、《合集》15314臼、《合集》17603臼、《合集》17560臼、《合集》17665臼、《合集》18654臼、《合集》40682(《英藏》431臼)、《合集》40684、《英藏》428、《合補》184臼、《合補》2467臼。
另外,《合集》6768臼(圖一一)(《合補》1901臼)、《合集》6769臼(《合補》1904臼)通過對比,似乎也可以輔助說明史官名是后刻寫的。《合集》6768與6769(圖一二)是成套卜骨,兩骨臼從字體風格看,應出自同一刻手,內(nèi)容也基本相同,均為“甲寅犬見,示七屯。”不同之處在于,《合集》6768臼有史官名“”,而《合集》6769臼沒有。推測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史官名的刻寫在后,刻手漏刻了《合集》6769臼的史官名。
研究甲骨刻辭順序的規(guī)律及特點,不僅有助于探討殷人的占卜習慣,而且對于字詞的釋讀也有所幫助。顛倒刻辭的先后,對甲骨的釋讀就無法還原其真實面貌,對文字的解釋也會有所偏差。
方稚松在《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一文中將《合集》8797臼[12](圖一三)、《合集》12764臼(圖一四)兩片骨臼釋為:
并由此得出以下結(jié)論:
“由這兩例還可看出‘示’在用法上有以下特點:一為‘示’能用于雙賓語結(jié)構(gòu),二為‘示’可用于尊者對下屬(這說明不宜將‘示’理解為貢納之義)。這些特點是‘入’、‘以’、‘來’等動詞所沒有的?!盵13]
筆者認為這兩片骨臼的釋讀有誤,在此基礎(chǔ)上得出的“示”字用法特點有待商榷。
《合集》8797臼,字的重心基本在同一直線上,文字結(jié)構(gòu)勻稱,刻手的刀法己然相當嫻熟。而“殻”字卻與上面的“示”字有所偏差,“示”“殻”不在同一直線,而是“示”與“?!弊筮叺摹啊睂R,這種結(jié)構(gòu)不均的刻法并非該刻手應有的風格。推測是史官名“?!毕瓤虒?,當刻手刻完“[乙]巳王示”之后被正中的“殻”字擋路,所以才將“二”刻于“殻”之下,又另起一行刻寫“屯”。否則,“二屯”當緊接于“示”字之下。此骨臼的“?!弊窒扔凇癧乙]巳王示二屯”刻寫,骨臼刻辭由“ [乙]巳王示二屯、殻、”三部分組成[14]。
圖一三
圖一四
骨臼刻辭極少“某示某幾屯”的格式,在檢視的三百多片骨臼中,從拓本上呈現(xiàn)出來這種格式的只有上面所舉的《合集》8797臼、《合集》12764臼,“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僅此兩例難成證據(jù)。筆者認為造成這兩片骨臼誤釋的原因均是因為史官名先刻寫,“某示某幾屯”是拓本平面呈現(xiàn)出來的假象,不是刻辭順序的原貌。
本文檢視了《合集》《英藏》《合補》三套著錄書里的300多片骨臼,對其刻辭順序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有些骨臼的“史官名”是先刻寫的,有些骨臼的“干支某示幾屯”等內(nèi)容是先刻寫的。此外,有的骨臼刻辭一次性刻寫完成,而有的骨臼刻辭分多次刻寫而成。并以此結(jié)論對《合集》8797臼、《合集》12764臼兩片骨臼刻辭進行新的釋讀。
遺憾的是,筆者無法對每片骨臼的刻辭順序進行分析。在300多片骨臼中,除了拓本極其模糊、“支離破碎”的以外,較清楚、完整的骨臼大約有225片,而本文所列的判斷先后順序的骨臼只有100片左右,剩余的100多片骨臼的刻辭順序特征不明顯,筆者不敢輕易作出判斷,所以只能舉例式地說明一些現(xiàn)象。
研究甲骨的刻辭順序是一項“老大難”的工程,最理想的目標是進行窮盡式的翻檢,“每一辭還他一個本來的順序”,全面反映出刻辭順序的真相。但實際工作很難展開。判斷順序的方法,只能是根據(jù)拓本呈現(xiàn)出來的蛛絲馬跡,從正常的,一般的角度做合理的推斷,帶有主觀因素,無法上升到理論層面。但是又不能因為困難重重就止步不前。本文僅作初步的探討,問題的進一步解決,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碩士學位論文的基礎(chǔ)上修改而成,感謝碩士生導師曹兆蘭先生的悉心指導!
[1]劉影.殷墟胛骨文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何會.殷墟王卜辭龜腹甲文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3]宋雅萍.商代背甲刻辭研究[D].臺灣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4]林宏明.賓組骨首刻辭與左右胛骨的關(guān)系[A].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C].臺北:秀威信息科技,2009.
[5]吳麗婉,曹兆蘭.牛肩胛頸刻辭順序試探[J].深圳大學學報(社會版),2011(3):153-160.
[6]為節(jié)約空間,文中學者名字均不加“先生”。
[7]胡厚宣.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A],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73.
[8]郭沫若.甲骨文合集[Z].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2.
[9]該骨臼的“屯”字似被刻手誤刻成“旬”。
[10]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Z].北京:中華書局,1992.
[11]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甲骨文合集補編[Z].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12]《合集》將8797臼誤為“8797反”,此更正。
[13]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M].北京:線裝書局,2009:32.
[14]崎川隆曾指示筆者,此片骨臼“?!弊值目虒懟蛟S不悖常規(guī),而與組類有關(guān),研究刻寫順序最好能綜合考慮龜版或骨版的材質(zhì)特征。由于甲骨均收藏在博物館等單位或私人手中,“密不示人”,故無法按照此建議做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