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的本質需要和社會自然規(guī)律決定了民法的價值主要包括自由、秩序和正義。從民法的人性基礎——利己性與利他性的角度入手,對民法的主要價值分別進行分析比較,并試圖探究我國民法中價值的位階順序。自由價值側重尊重人的個體需要,秩序價值側重關注社會整體的穩(wěn)定,正義價值則是利己利他選擇中的衡平。因而在具體民事部門法的價值選擇中,需要結合一般規(guī)律來進行考量,探索自由、秩序和正義三者的位階順序,從而達到更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
關鍵詞:人性論;利己性;利他性;價值選擇
中圖分類號:D90;D9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2.0020
一、民法的人性論基礎
“一切科學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聯(lián)系,任何科學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他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盵1]休謨在人性論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來描述他眼中科學與人性的關系。法學是一門為人而生的社會科學,源于人性,基于人性,引導人性。一方面,法律現(xiàn)象由人的活動構成,人的問題造就了法學的研究場域;另一方面,就法律本身的存在而言,它是由立法者基于克制個人的行為以維護社會秩序酌量人情而創(chuàng)制的規(guī)范。因此,只有對法律背后隱含的人的形象有清晰的了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法律規(guī)定的實質[2]。脫離了對人的研究,法律制度與法學研究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水之魚,不僅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也失去了生存的環(huán)境。民法的研究當然也不例外??茖W的民法研究同樣需要建立在科學的人學理論背景下,了解人之所需,進而了解社會之所需。
(一)人性的兩面——利己性與利他性
正如龐德所說,人具有雙重本性,一方面是“擴張性或自我主張的”利己主義本能,另一方面是相互合作的“社會本能”[3]。人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故而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其具體體現(xiàn)就是人的利己性與利他性。人生而為社會人,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只有其自我狀態(tài)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后,才能感受他人和外界的狀況。這是人的利己性存在的生理與心理根源。但這并不排斥個人在其基本需要有一定程度滿足后,也會有利他的心理。
(二)民法價值選擇的理論基礎——己、他兩利主義
利己與利他在價值取向上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利己的價值目標在于滿足個人需求和實現(xiàn)個人價值,而利他則在于滿足他人需求和實現(xiàn)社會價值。社會福利的蛋糕只有這么大,每個人生存發(fā)展所需求的資源利好都取自其中,勢必會出現(xiàn)沖突與矛盾。但同樣地,作為人與生俱來的價值需要與價值取向的利己性與利他性,也具有統(tǒng)一協(xié)調的一面。利己是本能,而利他是人類進化的必然。自古以來,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從道德的角度闡釋了不同的法治人性基礎,但是兩者的對立,也顯示出各自的片面性。于是便有了克服這兩者片面性而為其統(tǒng)一的理論——己、他兩利主義。
首先,利己與利他互為前提,相互依存。馬克思主義合理利益論中提到:判斷任何事情是否道德,既要看動機,又要看結果,動機是效果的行動指導,效果是動機的行動體現(xiàn)[4]。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增福祉,我們更應當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人看作一切社會活動的根本目的。利己利他皆為利人,經濟的增長、環(huán)境的美化、國家的富強、社會認同感的增加,這些無不是于個人于社會均有益之成效。從這一點來看,身為社會人,人們的利己利他就算出發(fā)點有所不一,其效果最終也有極大可能殊途同歸。
其次,利己是利他的現(xiàn)實基礎和根本保證。雖然人與社會是統(tǒng)一的整體,但從生理學和心理學角度而言,人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個單獨的個體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個人的發(fā)展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對于蕓蕓眾生而言,利己是本能,也是應當?shù)玫匠姓J和尊重的。“個人總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從自己本身出發(fā)的。”[5]利己是人的本能,自顧不暇之人如何有能力關心、維護他人利益呢?過去我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對群眾的道德要求較高,過分注重人們對他人的關愛和對社會的貢獻而忽視了對個人自身利益的重視。于是,見義勇為之風盛行,無論男女老少都以見義勇為為榮,卻忽略了方法和能力,發(fā)生了很多救人不成反而搭上自己性命的悲劇。2015年9月23日,湖北省人大批準《武漢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為2015年正式立法項目,該《條例》相比過去,刪除了“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等文字,鼓勵科學、合法、適當?shù)囊娏x智為,摒棄了越壯烈越英雄的舊觀念,不再一味強調純粹不顧個人安危的利他,從而獲得一致好評。順應人性,承認合理合法的利己動機,鼓勵合理合法的利己行為,才能使人們規(guī)范而理智地滿足自己基本利益,才能激發(fā)人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此前提之下無后顧之憂地造福他人與社會。
再次,利他對利己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人生而為社會人,只有在社會交往中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其自我價值。一方面,利他的行為并不一定損害行為主體的自身利益,反而可能于其有利;另一方面,利他的行為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個人的利他行為由此將成為利己的促進力量。正如哈貝馬斯所說的那樣,“對他者的包容,是對他者的他性的包容”[6],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理當是一個文明社會最起碼的要求,而一個相互尊重的平等的社會,不會也不能沒有利他的價值取向。
我們應當看到,利己所想要達到的個人之利與利他所追求的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只出現(xiàn)在兩者完全沖突時,而更多情況下,它們是可以相互支持相互滲透的。正如哈耶克所一再強調的那樣:“為了防止沖突,人們必須在它們之間達成某種協(xié)議或共識。”[7]相互尊重、溝通合作、互補互助、互利共贏,是利己與利他達到衡平的最佳途徑。而這,也正應當是民法所追求的社會效果。
二、人性論在民法價值選擇中的體現(xiàn)
法的價值或法律價值是法學學習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確切來說,法學,尤其是法理學上關于法的本質、形式、要素、結構等問題的相關研究,關于法的制定與實施的相關研究以及法與社會的相關研究,在某種意義上說,都是為了準確解釋并有效地發(fā)揮法的作用,以最大限度地來實現(xiàn)法的價值[8]。究其根源,這些價值來源于人類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然而,人和社會的需求如此豐富而旺盛,有的相輔相成,有的卻此消彼長。而在這些多元化、多層次的價值追求中,自由、秩序和正義作為法的基本價值被置于首位。
(一)利己性在民法價值選擇中的體現(xiàn):自由
1.自由與利己性。什么是自由?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學者為自由的概念給出自己的理解與思考,這些觀點不盡相同,甚至會有沖突。即使到了今天,對于自由定義的具體表述仍然有不少分歧,但其基本意義已經大致清晰:一般是指從約束中解放出來,或者說是一種人類利己性的外在表達不受約束的狀態(tài)。
而在法學意義上,自由反映了一種人的行為與法律的關系。 “在這些規(guī)范中自由獲得了一種與個人無關的、理論的、不取決于個別人的人性的存在?!盵9]因此,法學領域自由的內涵是法律上的權利,其邊界是不能從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17世紀英國思想家洛克曾說:“自由意味著不受他人的束縛和強暴,而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這種自由。但是自由,正如人們告訴我們的,并非人人愛怎樣就可怎樣的那種自由(當其他任何人的一時高興可以支配一個人的時候,誰能自由呢),而是在他所受約束的法律許可范圍內,隨其所欲地處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動、財富和他的全部財產的那種自由,在這個范圍內他不受另一個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它自己的意志。”[10]
法律是一種通過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調整,對權利義務關系進行分配并使用國家強制力來保障的社會規(guī)范。我們不難理解,權利方面是對自由的放任與保護,多為授權性規(guī)范;而義務更多的是對個人的約束與要求,多為限制性或禁止性規(guī)范。
2.民法中的自由價值。我們不難看出,自由是人類及每一個人所追求的重要價值目標之一,是與個人的主體性關聯(lián)最為密切的價值目標。從前文中我們已然可以得出結論:趨利避害、自利自愛是人類的本能。而自由的追求更多側重對于個人權利的追求,更加側重利己性。
民法屬于私法,私法是“以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平等和自決(私法自治)為基礎,規(guī)定個人與個人之間關系”的法[11],是高度利己的法??档碌囊庵咀杂衫碚撌墙穹ǖ恼軐W基礎:“似乎是十六到十九世紀占支配地位的社會秩序的最終理想形式:使個人得到最大限度張揚的理想是法律秩序存在的目的 。”[12]77我們看到,1804年,《法國民法典》誕生了。自此,私權神圣原則、契約自由原則以及過失責任原則,這三大民法原則由此確立,至今對民法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起到莫大的影響。正如黑格爾告誡的那樣:“要過一種受理性支配的生活,并且理性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權利。”[12]81“利己的目的,就在它的受普遍性制約的實現(xiàn)中建立起在一切方面相互依賴的制度?!盵13]康德說過,人性本身就是一種尊嚴;因為人不能被任何人純然當作手段來使用,而是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當作目的來使用,而且他的尊嚴(人格性)正在于此,由此他使自己高于一切不是人但可能被使用的世間存在者,因而高于一切事物。拒絕給他人以一般人應得的敬重,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違背義務的;因為他們是人[14]。由此可見,私法以利己作為其存在和發(fā)展的人性基礎,自私利己是私法對人的常態(tài)定位,而自由的意志、自由的意思表達就是私法賦予人們在不侵害他人利益基礎上的利己表達。
《民法總則》的制定,將原《民法通則》第五條關于民事權利法律保護的基本原則提到了第三條進行規(guī)定,大大提高了其法律地位,并進一步擴大了對受保護的民事權益范圍的表述。這樣的改變直接反映出我國民法對民事主體權利保護的重視和對民事主體自由的尊重。“私法自治給個人提供一種受法律保護的自由, 使個人獲得自主決定的可能性。這是私法自治的優(yōu)越性所在 ?!盵15]
(二)利他性在民法價值中的體現(xiàn):秩序
1.秩序與利他性。哲學意義上,秩序指的是一個系統(tǒng)的范疇,它指事物存在的一種有規(guī)則的關系狀態(tài)。在一個整體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之中,每一個組成系統(tǒng)的各個要素都有自己不同的存在和運行特點。如果要素之間的關系總是能表示某種恒定的規(guī)則性或協(xié)調性,即系統(tǒng)的協(xié)同性的話,那我們就說這樣一個系統(tǒng)或者事物是有序的。反之我們則稱之為無序[16]。人類生活在自然中,也生活在社會中,因此所有人都生活和發(fā)展在自然秩序和社會秩序之中。正如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所說的那樣,秩序就是指“在自然進程和社會進程中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連續(xù)性和確定性”[12]219。
在《理想國》中,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表明他的等級結構秩序觀,認為人生來是不同的,應當根據(jù)他們的天賦與品性將市民劃分為統(tǒng)治者(哲學王)、護國者(輔助者)、勞動者,因人制宜,各司其職,各得其所,這就是一個有好的秩序的城邦。而在其中,護國者是有勇氣的人,他們的職責是守衛(wèi)城邦,于內維護秩序,于外奮勇殺敵。這強調了護國者們的利他性。
2.民法中的秩序價值?!芭c法律永相伴隨的基本價值,便是社會秩序?!盵17]在法律所反映的人類目的性價值中,秩序應當是起基礎性作用的,因而也是人們在進行制度安排設計及落實的時候所理應重視的。秩序體現(xiàn)的是一種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法律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來維護社會秩序?!斗▏穹ǖ洹返某霈F(xiàn)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勝利后其新興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成文法來鞏固勝利成果,故而這是一部體現(xiàn)絕對的個人主義的民法典。但社會經歷200余年的發(fā)展與演進,個人主義民法的生存土壤日漸稀薄,而作為對社會環(huán)境的回應,民法制度也在不斷發(fā)展變遷。
“羅馬古時候,只要行為不法,又造成了損失,即構成私犯,而不論致害人有無過失?!盵18]顯然,古羅馬時期,只要客觀上有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不論行為人主觀如何,均要受到民法的規(guī)制。這體現(xiàn)了絕對的秩序觀念
17到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發(fā)展,民主思潮燃起并向全世界蔓延,個人天性逐步獲得最大限度的解放。在這段時間里,由于整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影響下,自由不再局限于某一單獨方面的追求,而是隨著社會經濟和主流思想的發(fā)展成為了經濟最主要的發(fā)展方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自由也理所當然成為這一時期法律上的主要價值追求,而秩序價值地位開始跌落。
走近現(xiàn)代,人們逐漸以科學的眼光看待法學研究,逐漸意識到極端的秩序和極端的自由都會對人們的權利造成莫大的傷害,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形成巨大的阻礙。于是,兼顧自由與秩序的正義開始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民法制度的構建依然堅持著意思自治為核心,權利為本位,但不得不說,現(xiàn)代民法的發(fā)展趨勢的確逐漸發(fā)生了轉變:由絕對所有權向相對所有權發(fā)展,由過錯責任向無過錯責任發(fā)展,由契約完全自由向契約自由干預發(fā)展,由物權債權化向債權物權化轉變,以及契約責任的擴張等等。
哈耶克曾說:“所謂社會秩序在本質上以為這個人的行動是由成功的預期所引導的,也就是說,人們不僅可以有效地用他們的知識,而且還能夠有信心地預期他們能從其他人那里獲得的合作?!盵19]民法所追求的秩序屬于私法秩序,主要基于民法主體的個體意志,是基于人的利己性而形成的更好地維護自由競爭的秩序。但由于社會發(fā)展與社會關系愈發(fā)得到重視,這種秩序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人們利己性的外在表現(xiàn)充分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也被加以更多更合理的限制,人們的行為越來越多地表達為利他性或利己性與利他性的兼顧。
(三)己、他兩利主義的體現(xiàn):正義
1.利己利他的衡平。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學者們對于正義的爭論從未停止過。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正義就是社會中各個等級的人各司其職,各守其序,各得其所。亞里士多德相信平等就是正義,但正義又分為“數(shù)量相等”和“比值相等”,前者指平均的正義,即在平等的個人之間各人的所得在數(shù)目和容量上都相等,后者指分配的正義,即在不平等的個人之間根據(jù)各人的價值不等按比例分配與之相稱的事物。休謨認為公共福利是正義的唯一源泉。穆勒斷定正義是關于人類基本福利的一些道德規(guī)則。羅爾斯認為正義即公平,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去擁有可以與別人的類似自由權并存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權,如此等等[20]。當代社會,正義依然是人們爭論的話題中心,但是不變的一點是,每一個人都希望個人的自由受到秩序的保障,社會的秩序不因他人的自由而遭受破壞。每個人的利己心需要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得到控制,已實現(xiàn)對他人權益的保障,也就是相對個人的利他。我們大體可以認為正義就是這樣一種利益的衡平,在個人和社會之間的最佳平衡,是利己性和利他性的完美統(tǒng)一。
2.民法的正義價值。自由是人類的本能追求,也是法的最高價值;秩序是實現(xiàn)自由生活的基礎和法律的首要任務。而正義價值元素包含了自由和秩序這兩種價值的含義,包括普遍正義與個體正義,同時也是法的評價標準。正義并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它必然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以及各種內外因素的變化而導致人們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地改變、修正。不同的歷史背景與社會背景會導致人們對正義的理解與需求不盡相同。但正因為遵循這變化,法律因對正義的追尋而導致的發(fā)展與變遷才越發(fā)顯得意義非凡?!叭绻M鍑伊⒎ㄒ淮沃贫ǔ龊憔谜_、永無更動的正法,則正義反不免被該立法原則的僵滯所牽絆;正義卻正是要對歷史上不同的實證法律提供不變的標準。這種理論性的、規(guī)整性的理性法所展露的質樸并不危險,因為它隨時都經由新的經驗與認知不斷地自我修正 ?!盵21]
正如前文所述,正義價值體現(xiàn)在民法中也是對前述兩方面含義的特定具象:一方面是對自由價值、秩序價值及其他價值的衡平,另一方面是對民事主體權利義務分配的公平。這是民法中正義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
作為個人而言,我們當然更希望獲得個人正義,或者說獲得更多個人的權益保障,但我們不得不受到社會上其他人合法權益的約束。在表見代理法律關系中,被代理人沒有與第三人發(fā)生法律關系的意思表示,若仍依由表見代理人無權代理行為而產生法律關系,對被代理人的個人利益保護顯然是不利的,對被代理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但是,出于對交易的鼓勵和對第三人信賴利益的保護,若第三人為不知情且有理由相信表見代理人具有代理權時,該代理行為仍然發(fā)生法律效力,該法律關系依然成立。這就是由于出于利益平衡和公平正義的衡量,對第三人信賴利益的保護背后所隱含的秩序價值應當優(yōu)于對個人具體權利保護的考量。
三、我國民法價值沖突時的選擇
民法是私法,是權利本位的法,是以對私權利保障為基礎的法,但同時也不能丟失了法律對秩序和正義的追尋。三大基本價值有時可能會有沖突,因此有必要做出一個有合理傾向性的價值選擇,這也是民事判決的合理性基礎。
(一)合同法中的價值選擇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的規(guī)定,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流轉關系的法律。其主體具有平等性,調整范圍貫穿合同訂立的整個過程?!皞ǖ闹匦哪嗽谟诒Wo和促進財產流轉,旨在維護財產的‘動的安全’?!盵22]合同法要求充分尊重合同當事人的意志允許當事人依法充分地表達其意思,合同的內容允許當事人協(xié)商確定,合同的具體類型也并不由法律限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合同法而言,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讓當事人能夠自由地開展交易行為,充分表達自己的意志,鼓勵貿易關系,合理地滿足人的利己性。
也正因為如此,自由價值是也應當是合同法的立法及法律適用中的首要價值取向。川島武宜說:“為鄰居的和睦而放棄自己的債權,以人道的精神過分地減價出售財產等在倫理上是值得稱贊的行為,但是這種做法又只能是搞亂商品等價關系的偶然未知數(shù)而已。它本來是不屬于利己心起作用的等價交換世界的。等價交換屬于利己心的世界,而倫理屬于利他心的世界。倫理有作為未知數(shù)的性格。正因為它是自我否定的存在,與利己心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在法中加入從利他心產生的未知數(shù)的話,利己心世界的規(guī)律即經濟規(guī)律只能停止其功能。這樣在資本主義社會,倫理的東西不都是法的東西,法按形式的邏輯操作,形成一個體系。資本主義的法的非倫理性是由來于法調整的徹頭徹尾的利己心世界中的商品等價交換這樣一種性質?!盵23]合同自由原則永遠是合同法中最重要的原則,這是由社會經濟原則所決定的,是不可更改的。
(二)物權法中的價值選擇
大陸法系所稱物權法,對應英美法系國家的財產法概念。根據(jù)我國《物權法》第2條第1款的規(guī)定:“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奔醋鳛槊穹ㄖ匾M成部分的物權法,主要調整物的歸屬和支配問題,更準確地說,是調整因人對物的支配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法律關系[24]265。
從物權法的性質及其規(guī)定來看,其具體規(guī)則適用更偏重于對秩序價值的看重,強調個人的利他性優(yōu)先,這是它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第一,物權法制定的首要宗旨在于“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也就是說,我國物權法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維護秩序。第二,“物權法的重心在保護所有權不受侵犯,旨在維護財產的‘靜的安全’”,解決的是在社會中的財產的歸屬和保障的問題,定分止爭,最直接地反映和保護著一個國家的社會所有制關系。第三,雖然物權法作為私法以意思自治為基本原則,但由于它以確認各種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為主要內容,常常會涉及到第三人利益,并賦予了物權排他性和支配力,這一切就決定了物權的規(guī)定大多數(shù)是強制性規(guī)定,并且以保障市場交易和不損害第三者信賴利益為前提。第四,物權法著意維護利益的公共性,它的調整對象直接關系著社會物質資源的分配和全社會成員的生活保障條件,尤其是土地制度,與國家和社會利益息息相關[24]268。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物權法雖然屬于民法,同樣保護私權利的合法形式,但其相對合同法而言,更是一門側重利他性和集體利益的法律,無論是平等保護原則、物權法定原則等物權法原則,還是善意取得制度、不動產登記、物權公示等具體物權制度,都體現(xiàn)著這一點。因此,在物權法的立法和適用中,秩序價值一般應當優(yōu)先于自由價值考慮。
(三)侵權責任法中的價值選擇
侵權責任法,在英美法系又成為侵權行為法,是指有關侵權行為及其民事救濟(民事責任)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它是我們國家民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無過錯即無責任”的過錯原則作為近代民法三原則之一,曾被當作自由資本主義的保護神,其直接認可并肯定了人們的自由意志和創(chuàng)新精神,保護行為人的自由,“體現(xiàn)了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和價值觀念,激發(fā)了資產階級的生產積極性,對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5]。然而,伴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逐漸步入工業(yè)社會。冷冰冰的機器帶來了產業(yè)化的效益,也帶了冷酷無情的各種傷害。同時,隨著科學技術提高和經濟的發(fā)展,電器和各類交通工具越發(fā)普及、人們思想認識也在進步。情況發(fā)生了改變,于是在《德國民法典》之后,適用于法律特別規(guī)定的場合無過錯責任原則開始被人們接納。
過去基于自由價值而確立的過錯責任仍在沿用,但包括我國在內的更多的國家民法體系中都采取了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的二元結構,前者以行為人主觀過錯為決定性因素;后者是以法定的因果關系為決定性因素,是基于秩序價值的救濟。兩種責任原則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自由與秩序在正義的前提和指導下相互平衡,才能構建一個能夠完善實施法律救濟的侵權責任法體系。
[參考文獻]
[1]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6-7.
[2]胡玉鴻.“法律人”建構論綱[J].中國法學,2006(5):31-46.
[3]龐德.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8.
[4]易小明,鄧 敏.利己與利他相統(tǒng)一:善的最高層次[J].齊魯學刊,2011(4):85-8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4.
[6]哈貝馬斯.包容他者[M].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
[7]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第2卷[M].鄧正來,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17.
[8]張文顯.法理學: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3.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10]洛克.政府論:(下)[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36.
[11]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下冊)[M].王曉曄,邵建東,程建英,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
[1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 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198.
[14]康德.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形而上學[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74 .
[15]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43.
[16]沈湘平.人學視野中的秩序[J].河北學刊,2002(2):58-62.
[17]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M].王獻平,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45.
[18]周 枏.羅馬法原論:(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845.
[19]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鄧正來,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160.
[20]王滬寧.羅爾斯《正義論》序言[EB/OL].(2016-06-21)[2017-10-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bfbfa130102wuzt.html.
[21]威亞克爾.近代私法史:下卷[M].陳愛娥,黃建輝,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6:347.
[22]王家福.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3.
[23]川島武宜.現(xiàn)代化與法[M].申政武,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6-27.
[24]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5]何勤華,魏 瓊.西方民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83.
(責任編輯 江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