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隴川縣第二小學 楊菊英
小學科學課程特別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探究能力是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是我們進行科學教學的任務之一,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堂成功的科學教學課,首先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主要來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師要通過巧設懸念,引導學生將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繼而轉化為探究興趣。如我在《變色花》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看一朵紙花。我在“花瓣”上抹上白醋,在“葉子”上抹上堿水,再往紙花上噴一些紫甘藍水。過了一會兒,“花瓣”變成了紅色,“葉子”變成了綠色。當學生看到紙花發(fā)生變化時,個個感到十分奇怪。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我因勢利導地給他們指出了奧妙所在,引入課題。由于我設置了懸念,所以激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學習情緒高漲,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拓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思路,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如我在教學《秋、冬季星空》時,先給學生播放星空的視頻,讓學生認真地觀察。然后,我又簡單地介紹了這兩個季節(jié)星空的變化情況。同時,我還給他們講了幾個重要的星座,讓他們了解一些有關星座的知識。通過看視頻,聽我講解,學生對星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的積極性高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過運用多媒體,不僅使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具體、形象生動、富有極強的感染力,還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提升了探究能力。
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科學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給方法,而關鍵是從指導觀察入手。由于少年兒童受知識水平、年齡特點和思維能力等限制,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無意性、情緒性比較明顯,而知識的選擇性較差。他們只注意表面現(xiàn)象,而不能仔細地、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實驗。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結合觀察的具體內容,給學生提出觀察的要求,讓學生明確觀察什么?為什么要觀察這些內容?重點觀察什么?
如我利用“摩擦生電”的知識,教學生做了一個小實驗。我先在一個小碟子里裝上一些干燥的米粒,然后,把塑料小湯勺用毛衣摩擦一會兒,這時,湯勺就產生了電荷,具有了吸引力。我把小湯勺靠近盛有小米粒的碟子上面,這時,小米粒受電荷的吸引,就會自動跳起來,吸附在湯勺上。于是,有趣的現(xiàn)象發(fā)生了——剛剛吸上湯勺的小米粒,一眨眼工夫,它們又像四濺的火花,突然向四周散射開去,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帶電的湯勺吸引小米粒的時間是很短的,當小米粒吸附在小湯勺上以后,湯勺上吸附的小米粒都帶有與湯勺同樣的電荷。由于同性電荷是相互排斥的,所以吸附在湯勺上的小米?;ハ嗯懦?,全部散射開了。
如在教學《熱空氣》一課的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中,我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會轉動的紙蛇”,學生看到原來不會動的紙蛇,在酒精燈火焰的上方旋轉起來,他們感到很奇怪。這時,我要求學生認真研究實驗裝置,找出紙蛇旋轉的原因。學生經過積極思考、觀察實驗,發(fā)現(xiàn)是向上流動的空氣使紙蛇旋轉起來,同時,他們還發(fā)現(xiàn)“風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氣因為受熱而上升,以及旁邊的空氣流過來進行補充。經過討論,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地球上的風其實也是這樣形成的。通過實驗,不但讓學生動手又動腦,而且還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同時又培養(yǎng)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科學教學是科學的基礎教育,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擔負著兒童科技創(chuàng)新的啟蒙重任。科學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與認識自然事物和運用所學的內容獲得知識。而游戲教學就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的教學活動,也就是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在激烈的競賽中,甚至是在刺激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到了教材中的內容。小學生正處在好奇、好玩、好動的時期,因此,游戲教學能有效地使學生獲取科學知識。
例如,在《登月之旅》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環(huán)形山的特征,我讓學生做了一個有趣的游戲——制作環(huán)形山。我給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各種材料,把教室變成了一個大作坊,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環(huán)形山,然后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介紹一種最有創(chuàng)意的制作環(huán)形山的方法。在制作環(huán)形山的過程中,學生們團結協(xié)作,互相幫助,他們一邊玩一邊制作環(huán)形山,于是,對環(huán)形山的特點有了實質的感受。這樣的課堂,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遠比我們傳統(tǒng)的講授的效果要好得多。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轉變觀念,將科學教學的嚴肅化、抽象化的觀念逐步轉變到教學即游戲的觀念上來,讓學生在課堂中愉快地學習。
科學活動的本質在于探究,探究已經成為小學科學教育的靈魂,小學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因此,小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科學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和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要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的不同見解,引導學生大膽、自主地探求科學知識,這必將點燃學生心中的創(chuàng)新火花,讓學生在未來學習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總之,小學科學課程是為了全面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始終處于積極思維、大膽猜想、主動實驗、仔細觀察、不斷探索的情境中,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