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彥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脾胃肝膽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多發(fā)疾病中,慢性胃炎是其中一種,此疾病在胃病中發(fā)病率是最高的,是由于慢性胃黏膜發(fā)生病變而導致的。病患多體現(xiàn)在上腹部疼痛、飽脹以及反酸噯氣等,對人們的鍵康和生活都帶來了嚴重影響。當前對該疾病通常采用西醫(yī)治療,但效果不甚如意,故本院開展了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探究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患者各50例。對照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齡21~67歲,中位年齡 36.12 歲;病程 0.8~15(7.6±3.8)年;肝胃不和19例、脾胃濕熱17例和脾胃虛弱14例。實驗組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齡18~70歲,中位年齡38.5 歲;病程 1.2~17.0(7.2±4.1)年;肝胃不和17例、脾胃濕熱18例和脾胃虛弱15例。患者確診標準:上腹部有疼痛、飽脹以及反酸噯氣等病情特征,符合脾胃濕熱、肝胃不和以及脾胃虛弱等中醫(yī)診斷標準;經(jīng)胃鏡檢查確認為慢性胃炎;尿素酶實驗幽門螺桿菌陽性,均符合《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方案(草案)標準》。本研究經(jīng)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jīng)本院倫理會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運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案,具體如下:首先根除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給予患者質(zhì)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鉍劑+阿莫西林(或四環(huán)素)+克拉霉素(或甲硝唑),連續(xù)治療14 d;根除HP后繼續(xù)PPIs+黏膜保護劑治療1周。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治療,按中醫(yī)診斷不同的病因,配以下不同中藥煎服,具體如下:①肝胃不和 白芍、川穹、枳殼、香附、陳皮、蘇梗和佛手各10 g加柴胡和延胡索各15 g以及甘草3 g。②脾胃濕熱 白蔻仁、茯苓、厚樸、黃連和黃芩各10 g加蒲公英、法半夏和生薏苡仁各15 g,甘草3 g。③脾胃虛弱 黨生、陳皮、廣木香、黃芪、桂枝和白芍各10 g加茯苓和白術各15 g、砂仁6 g,甘草3 g。
痊愈:3周后胃鏡復查炎癥消失,疾病臨床特征和病患身體不適情況消失;顯效:3周后胃鏡復查炎癥基本消失,疾病臨床特征和病患身體不適情況基本消失;有效:3周后胃鏡復查炎癥有所減輕,疾病臨床特征和病患身體不適情況有所改善;無效:3周后胃鏡復查炎癥沒有改善甚至加重,疾病臨床特征和病患身體不適情沒用得到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 ×100%。
應用SPSS 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中位年齡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3周后治療總有效率為96%(48/5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2%(41/50);兩組患者治療3周后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實驗組患者治療3周后腹部疼痛、飽脹和反酸噯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異常反應情況,肝和腎功能都未受到影響。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3周后總體療效情況比較 例
表2 兩組患者治療3周后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d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不同因素造成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致使此疾病的首要因素[1],長期受化學、物理等有害物質(zhì)的刺激也會造成此疾病發(fā)生,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疾病。病患的臨床癥狀多體現(xiàn)為上腹飽脹、疼痛、反酸、惡心、嘔吐和消化不良等。通常西醫(yī)都采用殺滅幽門螺桿菌和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療方法,可卻不能根除癥狀,當前臨床治療中對該疾病的療效都不甚滿意[2-4]。
在中醫(yī)理論上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疼痛、痞滿等類型,當疾病在脾胃時就會涉及到肝膽,故中醫(yī)上又分為脾胃濕熱、肝胃不和以及脾胃虛弱等癥狀[5]。胃在中間位置,和脾相鄰,腎屬水谷,主以通降為順,脾臟主運化水谷精微,可使氣以升為健。肝臟主為疏泄,脾胃升降功能正常運轉(zhuǎn)依賴于肝氣和條達。此次研究實驗組通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療的特色,并取得與相關報道相符的理想效果[6],此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腹部疼痛、飽脹和反酸噯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異常反應情況,肝和腎功能都未受到影響。在治療中對肝胃不和者應用川芎行氣活血,香附理氣疏肝,柴胡疏肝除郁,川芎和香附聯(lián)用更有利于柴胡的除郁止痛;枳殼和陳皮可理氣行滯,芍藥和甘草能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甘草兼用達到調(diào)和藥性的作用[7],諸藥共奏最終改善患者肝胃不和癥狀。脾胃濕熱者應用黃芩能清泄少陽之熱,大黃可袪熱通便,枳實破氣消滿;芍藥緩急止痛,半夏和生姜和胃降逆,大棗兼用調(diào)和藥性,從而改善患者脾胃濕熱之癥[8]。脾胃虛弱者應用黃芪、大棗和甘草可補脾益氣;桂枝和生姜達到溫陽散寒之功;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從而改善患者脾胃虛弱之癥[9]。上述治療充分的表明了采用中藥結合可達到益氣和胃,溫中健脾、和中醒脾、清熱化濕、和胃解郁、疏肝理氣以及活血化瘀等功 效[10-11]。
綜上所述,在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療中,采用中西醫(yī)結合能快速改善患者癥狀,提升總體治療效果,具廣泛推廣應用價值。
[1]李佳祥, 鄒林美.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45例療效觀察[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 2012, 33(2): 134-135.
[2]梁木清.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效果[J]. 廣東醫(yī)學, 2016,37(z2): 235-236.
[3]王麗雙.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療效觀察 [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1, 20(1): 37-38.
[4]程志國.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3, 21(7): 50-51.
[5]李文勝.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伴幽門螺桿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療效觀察[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2, 21(24): 2680-2681.
[6]馬春, 楊麗華.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 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7, 2(8): 469-470.
[7]王元英, 余久寧, 周習武, 等.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療效觀察[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5,13(14): 3196-3198.
[8]杜坤庭, 楊偉捷, 葛勤利, 等.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4, 23(13):1414-1415.
[9]McLeland SM, Lunn KF, Duncan CG, et al. Relationship among serum creatinine, serum gastrin, calcium-phosphorus product, and uremic gastropathy in ca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Journal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2014, 28(3): 827-837.
[10]Qin F, Liu JY, Yuan JH, et al. Chaihu-Shugan-San, an oriental herbal prepa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Devoted to Bioscientific Research on Indigenous Drugs, 2013, 146(2):433- 439.
[11]Agoston AT, Odze RD. Evidence that gastric pit dysplasia-like atypia is a neoplastic precursor lesion[J]. Human Pathology, 2014,45(3): 446-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