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賢忠
摘 要: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契約關系的重要特征與其他民事法律關系(如產權關系)不同,是契約關系的相對性質。契約關系的相對性是建立契約規(guī)則和制度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一個必須以中國的契約立法和司法制度為基礎的重要規(guī)則。
關鍵詞:民事法律關系;司法;相對性
一、比較法的分析合同的相對性
在民法中,它被稱為“債務相對論”,起源于羅馬法。在羅馬法中,債務被稱為“法律鎖定”,指的是各方之間的克制狀態(tài)。換句話說,債務只能對債權人和債務人施加限制。由于債務人可能無法償還財產,債權人的權利可能會或可能不會被償還。在羅馬法中,產權的絕對性決定了保護產權的訴訟是絕對的。這可能是針對每個人的訴訟。債權人權利的相對性質決定了債權人權利是人權和安全訴訟。索賠的保護可以在原告的請求中提及,即該人的投訴。由于特定主體具有財產權,因此排除所有非特定人員。因此,任何侵犯財產所有者享有的財產權的人都可以對侵權人提出請求和訴訟。在民法中,債權的相對性和產權的絕對權只能決定債權與產權之間的差異。物權法基于物業(yè)的絕對性質。我們應該看到,債權的相對性質和產權的絕對性決定了侵權內容制度與合同法之間的根本區(qū)別。在現(xiàn)代大陸法系國家,債權與產權之間的絕對差異只是相對的。隨著債權的發(fā)展和責任的共同競爭,債權的相對性已被打破。例如,在產品責任領域,為了加強消費者保護,法國法律承認消費者可享有“直接訴訟權”,并對沒有合同關系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提起訴訟。德國法律承認“保護第三方角色的合同”以加強對消費者的保護。但是,使用這些措施仍然只是合同的一個例外。在英美法中,由于法律中不存在債務的概念和制度,因此在英美法中,民法中的”債務相對性”規(guī)則被稱為”契約的隱瞞”。基本內容是合同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只能給予當事人或者加入當事人。合同只能對當事人施加約束力,合同當事人不得對執(zhí)行合同提起上訴。在英美法中,契約相對性規(guī)則包含幾個重要內容:第一,只有合同當事人可以起訴和被起訴。第二,合同可以設定第三方的權利,但第三方不能要求當事人履行合同。第三,如果對許多人作出訂立合同的允諾,所有的承諾人或任何一方都可以為允諾提起訴訟。第四,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只能免除締約方的責任,而不能保護非締約方。
二、合同相對性規(guī)則主要內容
盡管合同相對性規(guī)則包含了極為豐富與復雜的內容,且廣泛體現(xiàn)在合同中各項制度之中,但總的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①主題的相對性。所謂的主體相對主義意味著契約關系只能在特定主體之間發(fā)生。具體來說,首先,由于合同關系只發(fā)生在特定人之間,與締約方沒有合同權利和義務的第三方不能以締約方為由提出索賠或訴訟。第二,締約方只能向另一方提出合同請求或訴訟,不能向與合同沒有合同關系的第三方提交合同請求或訴訟。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fā)展,為了保護某些合同債權人并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法律也賦予了一些債權。②內容的相對性。內容的相對內容是指除法律和合同外,只有當事人才能享有合同約定的權利和義務,并承擔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合同雙方以外的任何第三方均不得索賠合同。可以具體引用以下規(guī)則:首先,合同規(guī)定當事人的權利原則上不比第三方少。第二,合同當事人無權為他人設定合同義務。法律可以假定它符合第三方的意愿。如果第三方未規(guī)定義務,則該條款無效。第三,在正常情況下,合同的債務主要是內向效應,但法律規(guī)定債務人財產的不當減少會損害債權人,并允許債權人行使撤銷和代替?zhèn)鶆杖四承┬袨榈臋嗬?。保護他們的要求。行使這兩項權利涉及合同關系之外的第三方,并對第三方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保留合同也可視為合同相對例外。③責任的相對性。所謂違約責任,是指違約責任只能發(fā)生在某些當事人之間,合同關系之外的人不承擔違約責任,合同當事人不承擔責任。違反合同。
三、合同相對性與第三人責任
在現(xiàn)代產品責任制度的發(fā)展中,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許多國家的法律和法學在合同關系中擴大了對第三方的保護,要求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進行第三方保護。該產品與合同無關。在這方面,特別是德國法律“附屬于第三方合同”是最具代表性的。所謂的“保護第三方合同”最初是為德國法學而開發(fā)的。這意味著一旦確定了具體合同,債務人不僅具有利益關系,而且債務人與第三方有特殊關系,并有額外的義務注意保護。如果債務人違反了這一義務,則該人在一定范圍內遭受的損害也應受合同法原則的約束,并應承擔責任。該制度是契約相對性和契約責任的新發(fā)展,其出現(xiàn)標志著德國契約責任的擴大。在第三方合同的保護下,如果第三方因產品缺陷而損壞,可以根據(jù)合同關系直接向產品制造商和賣方索賠,從而大大擴大了合同的適用范圍。但是,這個理論可以用來解決產品責任問題嗎?據(jù)王利民先生說,這個原則在申請中是不合理的。因為很難確定第三人的范圍。
隨著德國法學的發(fā)展,即使在第三方與債務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情況下,法院也認為債務人應該對第三方承擔義務,導致第三人的人為擴張,以便保護第三方?,F(xiàn)象。因此,我們認為債務人有責任簽訂保護第三方的合同沒有明確的依據(jù)。另一方面,采用具有保護第三方功能的合同制度處理產品責任糾紛實際上排除了侵權的適用。德國之所以采用這一制度,是因為德國法律對侵權行為的規(guī)定不夠完善,因而擴大了合同責任。從合同相對性出發(fā),我比較贊同對產品責任糾紛的處理,應當嚴格區(qū)分合同責任與侵權責任。
參考文獻:
[1]余子新,王紅艷.淺析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合同第三人[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7(02):124-127.
[2]倪晨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為第三人利益合同[J].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1(2):13-14.
[3]劉多奇.論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