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內(nèi)容為:①同意山穆玕(Shanmugam)的觀點,即賽拉赫提出的seismites這一術(shù)語有問題。它不是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也沒有地震成因的證據(jù),因此應當否定。②不同意龔一鳴把賽拉赫提出的seismites譯為“震積巖”,應把它譯為“地震巖”。③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是多成因的。由地震引起的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可稱作“地震巖”,不是由地震引起的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不能稱作“地震巖”。④即使在地震高發(fā)地區(qū),也不是所有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都是由地震引起的。⑤在印度北部的一個地震高發(fā)地區(qū)的河谷中,在2013年的洪水沉積物形成后即刻觀察到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是一個無可爭辯的非地震成因的實例。因為2013年至今該地區(qū)沒有發(fā)生過地震。這一實例應引起重視和深思。
關(guān)鍵詞:seismites;地震巖;震積巖;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非地震巖
中圖分類號:N04;H083;P5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6.005
Discussions on Seismites, “dizhenyan” (地震巖),“zhenjiyan” (震積巖),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etc.//FENG Zengzhao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1) Agreeing with the viewpoint of Shanmugam (2016), i. e.,the term “seismites” proposed by Seilacher(1969) is problematic. It is not the beds with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SDS) and it is without evidence of earthquake, therefore it should be negated. (2)Disagreeing with the viewpoint of Gong Yiming(1987,1988), i. e., the term “seismite” should not be translated into “zhenjiyan” (震積巖), but it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dizhenyan” (地震巖). (3) SSDS are of multiple origins. The beds with SSDS induced by earthquake can be named “seismites” while the beds with SSDS not induced by earthquake cannot be named “seismites”. (4) In a seismically active area, it is not sure that all SSDS are induced by earthquake. (5) In a river valley of the Garhwal Himalaya, northern India, a seismically active area, the SSDS occurred immediately in 2013 flood sediments is an irrefutable case study which is not induced by earthquake, because from 2013 till today earthquake never occurred in this area. This case study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thought deeply.
Keywords: seismites; dizhenyan; zhenjiyan;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nonseismites
收稿日期:2018-04-21修回日期:2018-11-09
作者簡介:馮增昭(1926—),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沉積學及古地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以及《古地理學報》(中文版和英文版)的主編工作。通信方式:Jpalaeo1999@163.com。
引言
seismites這一術(shù)語是賽拉赫(Seilacher)于1969年提出的 [1]。
龔一鳴把seismites這一術(shù)語譯為“震積巖”(1987年、1988年)[2-3]。他同時還把tsunamites譯為“海嘯巖”,還提出了“風暴巖”。他把這些國外的術(shù)語引進國內(nèi)。宋天銳1988年的文章《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紀碳酸鹽巖地層中的一套可能的地震-海嘯序列》[4],是中國第一篇有關(guān)“地震巖”和“海嘯巖”的文章。喬秀夫和他的科研團隊在20多年中,對中國的古地震記錄和seismites(他們稱作“震積巖”)進行大量的研究工作,發(fā)表了許多文章和專著 [5-7]。以上的地質(zhì)學家們都是中國古地震記錄研究的先行者,功不可沒。
筆者從他們的著作中學到了許多知識。以前筆者也同意和使用“震積巖”這個術(shù)語。但是,自從筆者看到一些國外的文章 [8-11]和重讀一些專著 [12-13]后,尤其是在看到山穆玕(Shanmugam)[14] 的文章并把它譯成中文(《地震巖問題》,馮增昭、劉敏譯)[15],并寫出《地震巖問題》中譯本序[16]后,筆者認為不應該再把seismites譯為“震積巖”,而應把它譯為“地震巖”?!罢鸱e巖”是seismites這一術(shù)語的誤譯,應當改正。
請注意:龔一鳴(1987年、1988年)并沒有在“海嘯巖”和“風暴巖”中加入“積”字。
2016年9月在河南焦作河南理工大學召開的第14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shù)會議期間,召開了“多成因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及地震巖”專題研討會,討論了“seismites”“地震巖”“震積巖”和“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等術(shù)語問題,也討論了山穆玕的文章The seismite problem[14]中的一些問題。與會的地質(zhì)學家對這些問題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也得出了一定的共識(參見馮增昭,2017)[17]。
現(xiàn)在,筆者將這幾個術(shù)語中存在的問題簡述如下,請專家們參考和指教。
一賽拉赫的seismites(地震巖)的定義
賽拉赫1969年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北部的埃爾伍德(Elwood)海灘上一個中新統(tǒng)的蒙特雷頁巖剖面,進行了短期的地質(zhì)考察,并把該剖面劃分出4個巖性段,即4個“斷層-粒序巖層”,自上而下為:a—粥狀層(soupy zone),b—破碎層(rubble zone),c—破裂層(segmented zone),d—未受干擾層(undisturbed sediment)。參看圖1。
賽拉赫把這4個“斷層-粒序巖層”定為seismites(faultgraded beds interpreted as seismites)。但賽拉赫并沒有提出這4個“斷層-粒序巖層”的地震成因的任何證據(jù)。
這是在國際地質(zhì)學界中第一次提出seismites這個術(shù)語。
山穆玕于2016年[14-15]對賽拉赫的seismites提出了挑戰(zhàn),并否定了這個地震巖的定義。筆者同意山穆玕的觀點。筆者更進一步提出:①賽拉赫的4個“斷層-粒序巖層”并不是“粒序巖層”,因為在這些巖層中看不出任何粒序。②這4個巖層中的2個巖層僅僅發(fā)生了“破碎”和“破裂”,并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形”,與通常所說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大不相同。再加上賽拉赫并沒有提出地震成因的證據(jù),因此,賽拉赫1969年提出的seismites(地震巖)這一術(shù)語的定義確實有問題。
二廣大地質(zhì)學家對seismites(地震巖)的定義
有的地質(zhì)學家如范龍等[18]提出應盡快廢棄seismites這一術(shù)語,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筆者認為現(xiàn)在還廢棄不了這一術(shù)語。即使主張盡快廢棄這個術(shù)語的范龍等,在他們2016年文章題目中的第一個詞仍然是seismites。這說明盡快廢棄seismites這一術(shù)語是有一定難度的。是否廢棄這個術(shù)語的問題,還應讓今后的地質(zhì)實踐來解決。
現(xiàn)在,應給seismites一個新的定義。
現(xiàn)在,中國和外國的廣大地質(zhì)學家,對seismites(地震巖)的定義是:“地震巖”(seismites)是真正由地震引起的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顯然,這個新的地震巖的定義與賽拉赫1969年的地震巖的定義相差甚大。這個新的“地震巖”(seismites)的定義包含兩個內(nèi)容,即:①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②這個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是地震引起的。
三多成因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
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SSDS)是沉積巖石學中的一個沉積構(gòu)造的術(shù)語。軟沉積物是指尚未脫離其沉積環(huán)境的和尚未固結(jié)的或已半固結(jié)的沉積物。軟沉積物受到各種觸動因素(triggers)的影響而形成的變形構(gòu)造可稱作“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這是個描述性的術(shù)語,已為廣大地質(zhì)學家接受。
引起軟沉積物變形的觸動因素有很多種,山穆玕就指出了20多種,如地震、海嘯、隕石沖擊、火山活動、構(gòu)造活動、沉積物負載、冰川負載、人類活動等。這就是說,只有由地震這一個觸動因素引起的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才能稱作“地震巖”(seismites);由其他觸動因素引起的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不是地震巖(seismites),而是“非地震巖”(nonseismites)。
但是,十分遺憾,近30年來,在中國地質(zhì)學期刊中發(fā)表的大約140篇文章中,幾乎都把所有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都當作了“地震巖”,而且還把它們稱作“震積巖”。這幾乎是一個聲音!請參看文獻[19][20]。這的確是一個應該重視的問題。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四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
2016年10月,《古地理學報》(中文版)和《古地理學報》(英文版)編輯委員會和編輯部,堅持“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方針,在河南理工大學召開的第14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shù)會議期間,召開了“多成因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及地震巖”專題研討會,并在《古地理學報》(英文版)2016年第4期和《古地理學報》(中文版)2017年第1期,分別刊出這一專題的英文文章和中文文章,試圖通過這次研討會和在這兩個期刊發(fā)表文章進行討論和爭鳴,以解決這個幾乎是“一個聲音”的問題。
這些措施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在這次研討會和兩個期刊中的有關(guān)文章發(fā)表以后,有的地質(zhì)學家雖然知道把seismites譯為“震積巖”有失原意,但仍認為:“繼續(xù)使用‘震積巖這一術(shù)語為好”[21]。喬秀夫等[7]也同意這一觀點。還有的地質(zhì)學家對筆者說:他發(fā)表的“震積巖”的文章的研究地區(qū)都位于地震活動地帶,都是地震引起的,都是“震積巖”。還有的地質(zhì)學家希望筆者拿出一個真正的非地震引起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實例,即拿出一個非地震巖的實例。
筆者雖然是沉積學家,但對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成因卻沒有做過專門的研究,確實拿不出一個令人信服的非地震成因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實例。看來,沒有一個過硬的非地震引起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實例,即非地震巖的實例,是很難說服這位地質(zhì)學家的。
五一個不可爭辯的實例
在2017年春節(jié)期間,筆者看到了Sedimentary Geology(《沉積地質(zhì)學》,2016年344期)的“軟沉積物變形的環(huán)境意義”(The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專輯,包括27篇文章,共407頁。筆者認真研讀了此專輯的所有文章,受益很大,并選擇了此專輯中有代表性的7篇文章進行評論(參見《古地理學報》(英文版)2017年第4期)[22]。
在筆者評論的7篇文章中,有一篇是印度專家寫的,即拉納(Rana)等人[23] 的文章。該文主要介紹了印度北部的一個地震活動地區(qū)的一個河谷中,在2013年的洪水沉積物中的一些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參見圖2。
在該地震活動地區(qū),在近200多年中,曾發(fā)生過3次大地震,即1803年、1991年和1999年的大地震,還有一些小地震。但在2013年以后的這幾年中,該地區(qū)卻沒有發(fā)生過地震。因此,該文作者認為,該河谷中2013年洪水沉積物中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不是地震引起的,是非地震成因的。因此,圖2中的這一套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不是地震巖,而是非地震巖。
這的確是一個十分令人信服的和不可爭辯的非地震成因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實例。
有了這個實例,筆者就可以說:即使在地震高度活動地區(qū),也不能一見到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就說它是地震引起的,就說它是地震巖。要說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是“地震巖”,必須有過硬的證據(jù)才行。因為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是多成因的。地震成因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只是多成因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中的一種。
六結(jié)語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jié)語:
(1)“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是沉積巖石學中的一個沉積構(gòu)造術(shù)語,是一個描述性的術(shù)語,已為廣大的地質(zhì)學家接受和使用。這個術(shù)語的含義十分明確,可以繼續(xù)使用。
(2)seismites(地震巖)這一術(shù)語是國際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和遺跡學家賽拉赫1969年提出的,他把美國加州西海岸中新統(tǒng)一個露頭中的4個“斷層-粒序巖層”定為seismites。這是個成因性的術(shù)語。
其實,這個露頭中的4個“斷層-粒序巖層”并不是粒序巖層,也不是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也沒有地震成因的任何證據(jù)。因此,賽拉赫的seismites(地震巖)這個術(shù)語確實有問題,確實應當否定。
但是,賽拉赫提出的這個seismites(地震巖)術(shù)語,卻已為中外的廣大地質(zhì)學家接受和使用,現(xiàn)在還難以廢棄。
(3)現(xiàn)在,廣大地質(zhì)學家所使用的“地震巖”(seismites)的定義是:“地震巖”(seismites)是真正由地震引起的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這與賽拉赫的定義相差甚大。這個為廣大地質(zhì)學家所使用的地震巖(seismites)的定義合乎地質(zhì)實際情況,可以繼續(xù)使用。
(4)必須明確,除地震這個觸動因素以外,還有其他許多觸動因素可以引起軟沉積物的變形構(gòu)造。因此還有許多非地震成因的具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巖層,即非地震巖。
(5)在印度北部的一個地震高發(fā)地區(qū)的河谷中,2013年洪水沉積物中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和不可爭辯的非地震成因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實例。這個實例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和深思。
(6)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不僅是多成因的,而且有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還同時存在著多種成因,即它可能不是由一種觸動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多種觸動因素引起的。應認真研究這個多種觸動因素引起的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的成因問題,并說明哪個是主要成因,哪個是次要成因。
(7)“震積巖”是seismites的誤譯術(shù)語,不應繼續(xù)使用。筆者倡議在今后有關(guān)的文章和著作中,不應再出現(xiàn)“震積巖(seismites)”或“seismites(震積巖)”,因為“震積巖”和seismites不是同義的術(shù)語。假如有的地質(zhì)學家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中一直使用“震積巖”這一術(shù)語,現(xiàn)在還不想舍棄這個術(shù)語,還想繼續(xù)使用它,那就應當對 “震積巖”這個術(shù)語重新下個定義,并明確地說明它不是seismites的中文譯名,即二者不是同義的術(shù)語。
(8)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本身還有一些問題值得討論,如液化作用引起的碎屑注入體(clastic injections)、雙向疊層構(gòu)造(duplexlike structures)、龜背石(septarium)、雨痕(raindrop imprints)、泥裂(mud cracks)、“麻坑”(pockmarks)等,是不是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但這些問題已超出本次討論和爭鳴的范圍,這里就不多說了。
致謝
感謝《中國科技術(shù)語》重視seismites、地震巖、震積巖、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等術(shù)語的討論和爭鳴。筆者接受《中國科技術(shù)語》編輯部的建議,把這幾個術(shù)語的“來龍去脈”以及筆者對這幾個術(shù)語的一些看法講清楚,從而寫出了本文。敬請有關(guān)的地質(zhì)學家和地震學家審閱。不當之處,還希批評指正。
感謝楊蕓嘉同志為本文反復十多次的打字和校對工作。
感謝《古地理學報》英文版副主編王媛同志對本文的審校并和國外出版單位聯(lián)系,從而獲得許可使用文中兩幅圖片。
參考文獻
[1] Seilacher A. Faultgraded beds interpreted as seismites [J]. Sedimentology, 1969,13:155-159.
[2] 龔一鳴. 事件沉積[J]. 地質(zhì)科技情報,1987,6(3) : 21-26.
[3] 龔一鳴.風暴巖、震積巖、海嘯巖:幾個名詞含義的商榷[J]. 地質(zhì)論評,1988,34(5):481-482 .
[4] 宋天銳.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紀碳酸鹽巖地層中的一套可能的地震-海嘯序列[J]. 科學通報, 1988, 33(8): 609-611.
[5] 喬秀夫, 宋天銳, 高林志,等. 地層中地震記錄(古地震)[M]. 北京: 地質(zhì)出版社, 2006: 1-263.
[6] 喬秀夫, 李海兵, 邱祝禮. 震積巖:沉積巖中的古地震記錄[M]//馮增昭.中國沉積學.2版.北京: 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2013: 507-615.
[7] 喬秀夫,李海兵,蘇德辰,等. 軟沉積物變形構(gòu)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M].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2017: 1-264.
[8] Moretti M, Soria J, Alfaro P, et al. Asymmetrical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triggered by rapid sedimentation in turbiditic deposits (Late Miocene, Guadix Basin, southern Spain) [J]. Facies, 2001,44(1): 283-294.
[9] Moretti M, Sabato L. Recognition of trigger mechanisms for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in the Pleistocene lacustrine deposits of the Sant?Arcangelo Basin (Southern Italy): Seismic shock vs. overloading[J]. Sedimentary Geology, 2007, 196(1-4): 31-45.
[10] Moretti M, Owen G, Tropeano M.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induced by sinkhole activity in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s: A fossil example in the Apulian Foreland (Southern Italy) [J]. Sedimentary Geology, 2011, 235(3-4SI):331-342.
[11] Moretti M, Van Loon A J. Restric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cognizing ancient seismites[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4, 3(2): 162-173.
[12] Blatt H, Middleton G V, Murry R C. Penecontemporaneous deformation [M]//Blatt H, Middleton G V, Murray R C. Origin of Sedimentary Rocks.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1972: 170-174.
[13] 布拉特,米德頓,穆雷.準同生變形作用[M]//《沉積巖成因》翻譯組,譯校. 沉積巖成因. 北京:科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