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道德判斷中的框架效應(yīng):一個新的視角

        2018-03-01 03:32:45梁鳳華段錦云
        心理學探新 2018年1期
        關(guān)鍵詞:風險性確定性負面

        梁鳳華,段錦云

        (1.上饒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上饒 334001;2.蘇州大學心理學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蘇州大學中國特色城鎮(zhèn)化研究中心,蘇州 215123)

        1 問題的提出

        自Kahneman和Tversky(1981)有關(guān)框架效應(yīng)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之后,在博彩、投資、消費、社會、健康、安全及娛樂等領(lǐng)域均發(fā)現(xiàn)了框架效應(yīng)的存在(段錦云,曹忠良,婁瑋瑜,2008;Johnson,Wilke,& Weber,2004;Weber,Blais,& Betz,2002)。道德領(lǐng)域框架效應(yīng)的研究始于Haidt和Baron(1996),他們發(fā)現(xiàn)人們的道德判斷受道德情境出現(xiàn)順序的影響。隨后,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生死情境中人們傾向冒險(Wang,1996)。當面對諸如電車難題時,道德判斷會受到將問題描述為可能挽救或死亡的人數(shù)、造成負面道德后果的行為是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還是達到目的的附帶效應(yīng)、是疏忽或有意為之、理由的多少、能挽救的相對生命數(shù)量的多少等影響(Greene,2014;Petrinovich & O’Neill,1996;Rai & Holyoak,2010)。然而有關(guān)道德領(lǐng)域框架效應(yīng)研究仍然存在不足(Sinott-Armstrong,2008;Rai & Holyoak,2010)。首先,已有的道德判斷框架效應(yīng)研究主要關(guān)注生死問題,其研究情境主要為電車難題,在情境的設(shè)計時未能涉及到更一般的社會道德情境。另外已有的研究主要探討人們在不同的框架下道德判斷會發(fā)生何種變化,卻很少研究,在不同的框架下當他人進行了道德判斷,人們是如何評價其判斷的,人們對他人道德判斷可接受性或可譴責性的評價是否受框架的影響,這種評價是否等同于人們對不同框架下可能的道德選擇的本身的評價。

        以已有研究為基礎(chǔ),可預測個體的道德判斷在正面框架下會傾向于風險規(guī)避,此時個體會判斷確定性道德方案更可接受。理由如下:第一,有關(guān)框架效應(yīng)的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在獲益時個體傾向于風險規(guī)避,在損失時則表現(xiàn)為風險尋求(段錦云,盧志巍,張涵碧,2016);第二,學界目前普遍把道德直覺判斷稱之為普遍性道德語法(universal moral grammar,UMG)(Evans & Levinson,2009),認為道德判斷并不需要依賴以意識和語言為基礎(chǔ)的推理,而是受直覺的影響,能快速和自動進行;第三,模糊痕跡理論,作為目前學界解釋框架效應(yīng)機制的主要經(jīng)典理論,認為個體偏好根據(jù)要點(gist)以直覺的方式進行判斷(段錦云,盧志巍,張涵碧,2016;Reyna,Chick,Corbin,& Hsia,2013)。據(jù)此,個體首先會根據(jù)要點以直覺的方式進行道德判斷,之后當要求個體對其道德選擇方案進行判斷時,需意志努力的認知過程便會啟動,這時個體會采用回溯性推理為之前的道德判斷尋找依據(jù)。因此在面對道德判斷情境時,在正面框架下被試傾向于風險規(guī)避,從而選擇確定性道德方案并將傾向于評價風險性方案更違背道德,在負面框架下則傾向于風險尋求,并傾向于評價確定性方案更違背道德。另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生死情境中,人們傾向冒險(Wang,1996),在生死問題上,女性更易受消極框架信息的影響(Huang & Wang,2010)。

        由此,提出如下假設(shè):

        假設(shè)H1a:在面對道德判斷情境時,正面框架下個體傾向于風險規(guī)避從而選擇確定性方案,負面框架下個體傾向于風險尋求從而選擇風險性方案;

        假設(shè)H1b:在正面道德框架下,個體傾向于認為風險性方案更違背道德,在負面道德框架下個體傾向于認為確定性方案更違背道德;

        假設(shè)H1c:女性在負面道德框架下比男性表現(xiàn)出更高的風險尋求傾向;

        假設(shè)H1d:相比于一般道德情境,以上效應(yīng)在關(guān)涉生死問題的道德情境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

        此外,根據(jù)模糊痕跡理論,對已經(jīng)做出的道德選擇進行事后評價時,會啟動認知過程為已有的道德判斷進行回溯性推理,以尋找判斷的依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距離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亦有重要影響,個體有高估他人不道德行為、低估他人道德行為的傾向(段錦云,朱月龍,陳婧,2013;鄧穎,徐富明,李歐,史燕偉,劉程浩,2016;鐘毅平,陳海洪,2013;鐘毅平,陳文龍,2012)。當他人已經(jīng)做出道德判斷,需要個體對他人的判斷進行評價時,個體的認知過程會被立即調(diào)動起來,此時因直覺判斷導致的決策偏差會減少,則個體對此人的道德選擇是否應(yīng)受譴責的評價應(yīng)表現(xiàn)出較弱的框架效應(yīng)。

        假設(shè)H2:在正、負面道德框架下,無論情境中人物選擇的是風險性方案還是確定性方案,被試對其行為應(yīng)受到譴責的判斷存在較弱或不存在框架效應(yīng)。

        2 方法

        2.1 對象

        采取整群隨機取樣法,以江西省五所高校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600名大學生參與了調(diào)查,回收有效數(shù)據(jù)552份。被試年齡范圍18~24歲(M=21.12,SD=1.23)。其中男生262人(47.5%),文科生272人(49.3%),城市學生234人(42.4%);一至四年級各為74(13.4%)、116(21%)、178(32.2%)、184(33.3%)人。

        2.2 工具

        采用改編后的工廠風波和亞洲疾病情境作為實驗的情境性材料。兩類情境均采用正、負面兩類屬性框架,每一情境的兩種框架在形式上完全等價,以使其完全符合真框架(true frame)情境條件(Frisch,1993)。改編此兩類情境作為測量道德判斷是否存在框架效應(yīng)的實驗情境是極為合適的,理由如下:首先,兩類情境均關(guān)涉道德問題,前者關(guān)涉人類的生死存亡問題,后者涉及一般社會道德問題;其次,按照Frisch(1993)的界定,亞洲疾病情境為嚴格意義上的真框架情境,工廠風波情境亦改編為嚴格的真框架情境,因此若存在框架效應(yīng)則可以合理的解釋為是由于人們在同質(zhì)但不同描述框架下道德判斷的變化;再次,兩類情境所牽涉道德問題的嚴重程度不同,前者較后者所面臨的道德后果更為嚴重,對此進行對比,可探明人們在道德判斷時因道德問題的嚴重程度不同其框架效應(yīng)是否存在差異;最后,以上兩類情境雖然頗具現(xiàn)實性,然則又很少會出現(xiàn)在人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中,可有效避免已有經(jīng)驗對個體道德判斷的干擾。以工廠風波為例,其正、負面框架分別為:

        正面框架(雇傭框架):

        某工廠要解雇120名工人,列入解雇名單的工人都覺得原因不明不白。他們懷疑經(jīng)理用攝像機非法監(jiān)視他們的活動。但是經(jīng)理堅決否認。只有在證據(jù)確鑿的情況下,工會才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對付經(jīng)理的不法行為。工人們可以采取兩種方案,具體如下:

        方案A:如果有兩名工人可以撬開經(jīng)理的辦公室,偷走作為證據(jù)的錄像帶,則會使其中的40名工人繼續(xù)受雇用。

        方案B:如果工人們可以綁架經(jīng)理,迫使經(jīng)理親自交出作為證據(jù)的錄像帶,則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使120名工人繼續(xù)受雇用,三分之二的可能性無人繼續(xù)受雇用。

        負面框架(解雇框架):

        某工廠要解雇120名工人,列入解雇名單的工人都覺得原因不明不白。他們懷疑經(jīng)理用攝像機非法監(jiān)視他們的活動。但是經(jīng)理堅決否認。只有在證據(jù)確鑿的情況下,工會才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對付經(jīng)理的不法行為。工人們可以采取兩種方案,具體如下:

        方案A:如果有兩名工人可以撬開經(jīng)理的辦公室,偷走作為證據(jù)的錄像帶,則會使其中的80名工人被解雇。

        方案B:如果工人們可以綁架經(jīng)理,迫使經(jīng)理親自交出作為證據(jù)的錄像帶,則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無人被解雇,三分之二的可能性全部120名工人均被解雇。

        每個框架中方案A均為確定性選擇,方案B均為風險性選擇。每個情境描述完成后,要求被試根據(jù)描述的情況回答四個問題,分別是:您選擇的方案是?您認為哪個方案更違背道德?假設(shè)工人們采取了方案A,您認為其行為是否應(yīng)該受到譴責?假設(shè)工人們采取了方案B,您認為其行為是否應(yīng)該受到譴責?前兩個問題為二選一的迫選項,后兩個問題為三點Likert選項(1=不應(yīng)該,2=不確定,3=應(yīng)該)。

        2.3 程序

        為避免測試的順序效應(yīng)(Haidt & Baron,1996;Petrinovich & O’Neill,1996),在情境材料安排時,對實驗情境和兩類框架進行前后交叉平衡安排。在情境材料之后增加被試背景材料測試項。施測時由研究者或其助手在各高校上課期間隨機選擇正在上課的班級,用課堂間隙時間進行整體測量,每所學校施測材料均進行平衡安排。整個測試大約耗時10分鐘。

        3 結(jié)果

        3.1 正負面框架下被試選擇道德方案的比較

        采用卡方檢驗正負面框架下被試選擇確定性方案或風險性方案是否存在差異,用McNemar檢驗正負面框架下選擇的差異,結(jié)果見表1。

        表1 正負面框架下被試選擇道德方案的對比

        注:方案A為確定性選擇,方案B為風險性選擇。

        從正負面框架情境下被試的選擇來看,正面框架中被試傾向于風險規(guī)避從而選擇確定性方案,負面框架下被試傾向于風險尋求從而選擇風險性方案,假設(shè)H1a得證。McNemar檢驗表明,兩種情境下框架效應(yīng)均極其顯著,描述的改變顯著改變了被試的道德判斷。

        3.2 正負面框架下被試對確定性方案(A)和風險性方案(B)違背道德性的評價

        結(jié)果顯示(表2),正面框架下被試傾向于認為風險性選擇(B)更違背道德,在工廠風波情境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而在亞洲疾病正面(獲救)框架中,被試評價風險性選擇和確定性選擇在同等程度上違背道德;而負面框架下被試認為確定性選擇(A)更違背道德,假設(shè)H1b得證。McNemar檢驗表明,兩種情境下框架效應(yīng)均極其顯著,描述的改變顯著改變了被試對確定性方案和風險性方案違背道德性的評價。

        表2 正負面框架下被試對確定性方案(A)和風險性方案(B)違背道德性的評價

        3.3 正負面框架下被試對情境中人物選擇了確定性(A)或風險性方案(B)應(yīng)受譴責的評價

        采用邊際齊性檢驗(Marginal Homogeneity test)分析在正負面框架下被試評價情境中人物采取確定性方案(A)或風險性方案(B)其行為應(yīng)受到譴責程度的差異性,結(jié)果見表3。

        表3 正負面框架下被試對情境中人物選擇確定性方案(A)或風險性方案(B)應(yīng)受譴責的評價

        在正面框架中,被試評價若情境中人物選擇風險性方案(B)則其行為更應(yīng)受到譴責,差異顯著,然而其效應(yīng)明顯小于對方案違背道德性評價。而在負面框架中,被試對情境中人物選擇確定性方案或風險性方案道德上應(yīng)受譴責的評價無顯著差異。假設(shè)H2得證,對他人已有道德判斷的評價較少受框架效應(yīng)的影響,說明引發(fā)認知啟動會降低框架效應(yīng)。

        3.4 正負框架下性別差異比較

        從表4可以看出,在正面框架下,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風險規(guī)避;而在負面框架下,女生更傾向于風險尋求,假設(shè)H1c得證。在正面框架下男女生對確定性和風險性方案誰更違背道德的評價并沒有顯著差異,但在負面框架下女生評價確定性方案更違背道德的人數(shù)要顯著多于男生。在工廠風波情境中,正面框架下,更多男生選擇確定性方案,并且認為風險性方案更違背道德,在負面框架下男生在評價確定性方案和風險性方案誰應(yīng)受譴責性上無顯著差異。

        表4 正負面框架下道德方案選擇及評價確定性方案和風險性方案之道德違背性的性別差異比較

        另外,從總體結(jié)果分析,亞洲疾病問題在各效應(yīng)上均未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模式,假設(shè)H1d未能得證。

        4 討論

        4.1 所得結(jié)果討論

        本研究以工廠風波和亞洲疾病問題為實驗情境,研究了道德判斷過程中的框架效應(yīng)及不同框架下個體對行為者道德行為違背道德性和可譴責性的評價。結(jié)果支持了假設(shè)H1a、H1b和H1c,未能支持H1d,部分支持了H2。即,第一,在面臨道德情境時,在正面框架下個體傾向于風險規(guī)避,在負面框架下個體傾向于風險尋求。結(jié)果與已有的研究一致,與道德無關(guān)的道德情境的表述方式的確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判斷(Demareecotton,2014;Kahneman & Tversky,1981;Petrinovich & O’Neill,1996)。第二,在正面框架下被試傾向于評價風險性方案更違背道德,在負面框架下則認為確定性方案更違背道德,即被試在正負面框架下對確定性方案或風險性方案的違背道德性評價是與其道德行為選擇保持一致的。第三,女生在正面框架下表現(xiàn)出更高的風險規(guī)避,在負面框架下表現(xiàn)出更高的風險尋求。結(jié)果與Huang和Wang(2010)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即女性更容易受消極框架信息的影響。他們解釋認為這是由于男女性不同的社會角色而引致了深層認知加工過程的不同,然而,從本研究結(jié)果看,女生可能采用了更為直覺化的道德判斷模式。第四,在亞洲疾病情境中,被試的道德判斷并不比工廠風波表現(xiàn)的更為極端,假設(shè)H1d未能得證??山忉屓缦拢菏紫?,亞洲疾病情境雖關(guān)涉到生死問題,但醫(yī)生并未主動作出違背道德的行為;其次,究竟選擇何種治療方案,在中國實際社會生活中往往并不是由醫(yī)生來決定的,通常醫(yī)生只是提供方案,而由病人自由選擇方案,最后總歸是病人或家屬“后果自負”。由此個體判斷在正面框架下,確定性方案和風險性方案的道德違背性無顯著差異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后,當假定情境中人物已經(jīng)選擇了確定性或風險性方案,要求個體判斷其行為是否應(yīng)該受到譴責時,這時被試判斷的框架效應(yīng)明顯減少,特別是在負面框架條件下。在正面框架下,若情境中人物選擇了風險性方案,則被試認為其行為更應(yīng)受到譴責;但在負面框架下,被試對情境中人物選擇確定性或風險性方案在道德上應(yīng)受譴責性的評價并無顯著差異,結(jié)果部分支持了假設(shè)H2。因此研究結(jié)果表明,一方面在負面框架中被試自己更傾向于選擇風險性方案,但另一方面對他人選擇確定性或風險性方案的道德可譴責性評價并無顯著差異。這也許可以說明當要求被試對情境中人物的道德決策進行評判時,基于情緒直覺的即時道德判斷開始讓位于基于認知的道德判斷,這時個體不再是依賴直覺進行判斷,而是在認知上認為兩種道德選擇方案是沒有差別的,然而自我在選擇中卻因道德直覺的作用不自覺地優(yōu)先選擇了風險性方案。結(jié)果支持了模糊痕跡理論,即個體在道德判斷時,首先是以直覺方式進行的,而對他人已有的道德判斷進行評價時,則直接啟動了認知過程,顯然認知過程的啟動降低了道德判斷的框架效應(yīng)。

        4.2 不足與研究展望

        研究雖然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jié)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雖然有關(guān)框架效應(yīng)的大量研究均以大學生為被試,但僅以大學生為被試,對研究結(jié)果的推廣會存在影響。其次,工廠風波和亞洲疾病問題情境雖為研究者在道德判斷中常選用的經(jīng)典實驗情境,這類情境的選擇可避免已有經(jīng)驗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污染,使研究結(jié)果與已有的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具有可比對性。然而也正是由于此類情境與日常生活的疏離,反而可能導致研究結(jié)論推廣上的困難。實際生活中的道德判斷會受到大量先前經(jīng)驗的影響,已有的道德判斷典例往往會成為人們后續(xù)道德判斷的基礎(chǔ)或典范。如工廠風波中有提到“綁架”的字樣,這可能會激活人們有關(guān)“綁架”類實例的記憶,從而影響道德判斷結(jié)果。雖然研究中被試并未評價工廠風波中方案B(帶有“綁架”字眼)更違背道德,但若能采用更符合日常實際的道德情境會更有助于理解道德框架效應(yīng)的實際發(fā)生機制。再次,研究未能探討內(nèi)外群體差異對道德判斷框架效應(yīng)的影響。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道德判斷除了具有自動化和情感化的特點,且受利己主義偏見(self-interest bias)(Bocian & Wojciszke,2014)和內(nèi)群體互惠(ingroup favoritism)(王芃,王忠軍,李松鍇,2013)的影響,當?shù)赖乱?guī)則違背者受觀察者喜愛時其偏見尤為明顯,而當?shù)赖乱?guī)則違背者為觀察者所憎惡時,這種利己主義偏見便會消失。當個體做出違背道德的事件時,若觀察者的利益與之一致,則觀察者對此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時,與相似非道德行為相比,觀察者更可能認為此行為是道德的(Polman & Ruttan,2012),研究者將此稱之為道德的偽善性(moral hypocrisy,Lammers,Stapel,& Galinsky,2010)。另外,很顯然若道德判斷者自身為情境中所涉的內(nèi)群體中的一員,則內(nèi)群體的問題更易引發(fā)人們的情緒反應(yīng),其道德直覺判斷因此可能更為明顯。若實驗情境后的問題設(shè)置為“假若你是醫(yī)生(或病人或工廠經(jīng)理或雇員)……”,則會否因角色的改變導致內(nèi)群體特征的變化而產(chǎn)生不同的道德選擇偏好和道德選擇判斷差異呢?若研究直接以醫(yī)生或工人群體為被試,結(jié)果是否會不同呢?這值得未來研究的進一步關(guān)注。研究中還有一些值得深入的問題,如除正負面道德屬性框架外,其他類型的道德框架會有何種效應(yīng);另外,框架效應(yīng)受到個性特征的影響,不同個體特征對不同類型的框架會產(chǎn)生何種影響等,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5 結(jié)論

        (1)道德判斷存在框架效應(yīng),在正面框架下個體傾向于選擇確定性方案,并評價風險性方案更違背道德;在負面框架下傾向于選擇風險性方案,并評價確定性方案更違背道德。

        (2)道德情境中人物選擇確定性或風險性方案道德之可譴責性評價與確定性或風險性方案本身之道德違背性評價判斷存在不一致性,在正面框架下,若情境中人物選擇風險性方案,個體判斷其行為更應(yīng)受到譴責;但在負面框架下,對情境中人物選擇確定性方案和風險性方案在道德上應(yīng)受譴責性評價并無顯著差異。

        (3)道德判斷框架效應(yīng)存在性別差異,負面框架下女性更為風險尋求。

        段錦云,曹忠良,婁瑋瑜.(2008).框架效應(yīng)及其認知機制的研究進展.應(yīng)用心理學,4,378-384.

        段錦云,盧志巍,張涵碧.(2016).權(quán)力感對風險決策框架效應(yīng)的影響.心理科學,39(2),412-417.

        段錦云,朱月龍,陳婧.(2013).心理距離對風險決策框架效應(yīng)的影響.心理科學,36(6),1404-1407.

        鄧穎,徐富明,李歐,史燕偉,劉程浩.(2016).社會偏好中的框架效應(yīng).心理科學進展,24(4),622-632.

        王芃,王忠軍,李松鍇.(2013).好人也會做壞事:有限道德視角下的不道德行為.心理科學進展,21(8),1502-1511.

        鐘毅平,陳海洪.(2013).心理距離對道德行為判斷的影響.心理學探新,33(1),43-46.

        鐘毅平,陳文龍.(2012).心理距離對不道德行為判斷的影響.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11(2),96-99.

        Bocian,K.,& Wojciszke,B.(2014).Self-interest bias in moral judgments of others’ actions.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Bulletin,40(7),898-909.

        Demareecotton,J.(2014).Do framing effects make moral intuitions unreliable?PhilosophicalPsychology,29(1),1-22.

        Evans,N.,& Levinson,S.(2009).The myth of language universals:Language diversity and its importance for cognitive science.BrainandBehavioralSciences,32,429-448.

        Frisch,D.(1993).Reasons for framing effects.OrganizationalBehavior&HumanDecisionProcesses,54(3),399-429.

        Greene,J.D.(2014).Beyond point-and-shoot morality:Why cognitive(neuro)science matters for ethics.Ethics,124(4),695-726.

        Haidt,J.,& Baron,J.(1996).Social roles and the moral judgment of acts and omissions.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6,201-218.

        Huang,Y.,& Wang,L.(2010).Sex differences in framing effects across task domain.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48(5),649-653.

        Johnson,J.G.,Wilke,A.,& Weber,E.U.(2004).Beyond a trait view of risk taking:A domain-specific scale measuring risk perceptions,expected benefits,and perceived-risk attitudes in german-speaking populations.PolishPsychologicalBulletin,35(3),153-172.

        Lammers,J.,Stapel,D.A.,& Galinsky,A.D.(2010).Power increases hypocrisy:Moralizing in reasoning,immorality in behavior.PsychologicalScience,21(5),737-744.

        Petrinovich,L.,& O’Neill,P.(1996).Influence of wording and framing effects on moral intuitions.Ethology&Sociobiology,17(3),145-171.

        Polman,E.,& Ruttan,R.L.(2012).Effects of anger,guilt,and envy on moral hypocrisy.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8(1),129-139.

        Rai,T.,& Holyoak,K.(2010).Moral principles or consumer preferences?Alternative framings of the trolley problem.CognitiveScience,34,311-321.

        Reyna,V.F.,Chick,C.F.,Corbin,J.C.,& Hsia,A.N.(2013).Developmental reversals in risky decision making:Intelligence agents show larger decision biases than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Science,25(1),76-84.

        Sinott-Armstrong,W.(2008).Framing moral intuitions.In W.Sinott-Armstrong(Ed.),Moralpsychology,Vol.2.Thecognitivescienceofmorality(pp.47-76).Cambridge,MA:MIT Press.

        Tversky,A.,& Kahneman,D.(1981).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Science,211,453-458.

        Van Berkum,J.J.,Holleman,B.,Nieuwland,M.,Otten,M.,& Murre,J.(2009).Right or wrong?The brain’s fast response to morally objectionable statements.PsychologicalScience,20(9),1092-1099.

        Wang,X.T.(1996).Framing effects:Dynamics and task domains.OrganizationalBehavior&HumanDecisionProcesses,68(2),145-157.

        Weber,E.U.,Blais,A.R.,& Betz,N.E.(2002).A domain-specific risk-attitude scale:Measuring risk perceptions and risk behaviors.JournalofBehavioralDecisionMaking,15(4),263-290.

        猜你喜歡
        風險性確定性負面
        論中國訓詁學與經(jīng)典闡釋的確定性
        論法律解釋的確定性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8:56
        含混還是明證:梅洛-龐蒂論確定性
        負面清單之后的電改
        能源(2018年8期)2018-09-21 07:57:22
        遠離負面情緒
        每天超8小時睡眠 癡呆癥概率增40%
        東西南北(2017年9期)2017-05-24 22:03:10
        羅甸縣外來生物—飛機草風險性評估
        綠色科技(2016年24期)2017-03-30 23:48:52
        法律確定性的統(tǒng)合理性根據(jù)與法治實施
        社會科學(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9
        醫(yī)院藥學服務(wù)風險性探討
        貴州古建筑消防風險性分析及對策研究
        安全(2014年12期)2014-02-27 06:26:03
        日韩在线观看网址| 美国少妇性xxxx另类| av永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av最大网站| 国产欧美另类精品久久久| 视频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国产不卡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群交多人轮换|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呻吟国产av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夜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不卡av在线免费 |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对白在线|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中文| 小池里奈第一部av在线观看|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人妻无码在线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av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一区二区三区v|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片| 国产精品女同学| 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有| 性猛交ⅹxxx富婆视频|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 亚洲先锋影院一区二区| 人妻丰满熟妇一二三区| 欧美拍拍视频免费大全| 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 中文不卡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亚洲|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AⅤ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线茬精品成av|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成人不卡国产福利电影在线看| 精品蜜桃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