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愛蓮
(日照市莒縣中醫(yī)醫(yī)院,山東日照 262300)
偏癱(hemiplegia),又稱為半身不遂。在神經(jīng)科臨床中,偏癱多發(fā)于腦血管類疾病,最為常見的病因為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1]。患有偏癱的患者,輕者會出現(xiàn)行走不協(xié)調(diào)的情況,重者會臥床不起,影響正常的起居生活。那么,對于偏癱早期患者,其主要的癥狀有肢體麻木、惡心、嘔吐、頭暈等。如不能夠進行偏癱早期治療,患者的病情就會逐漸加重,致使出現(xiàn)行走障礙等病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而,對于偏癱早期的患者需要進行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治療,讓患者的病情不會繼續(xù)惡化下去。那么,經(jīng)神經(jīng)科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康復訓練與針灸的結合性治療法,不僅能夠提升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治療效果,還能夠縮短患者的治療周期,讓患者能夠在極為舒適的環(huán)境下進行高效率的治療。那么,為了分析康復訓練及針灸在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中的真實作用,結合實際情況,該文擇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該院收治的80例偏癱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部分患者給予了康復訓練及針灸治療方案,得出心得,現(xiàn)報道如下。
擇取該院收治的8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重癥患者:現(xiàn)將患者隨機平均分為2組,每組40例。觀察組患者的女患者為15例,男患者為25例,年齡為 47~72 歲,平均年齡為(57.19±7.77)歲;對照組患者的女患者為13例,男患者為27例,年齡為42~67歲,平均年齡為(56.48±8.10)歲?;颊咭约凹覍賹υ摯螌嶒炛橥?,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針對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性的治療,讓患者服用抗血小板的聚集藥物及營養(yǎng)類的神經(jīng)藥物。在此基礎上,配合按摩療法予以治療。取患者的側臥位,指導患者進行屈伸與內(nèi)外旋、外擴展的下肢被動性訓練。依據(jù)患者的下肢被動訓練情況,依次進行翻身、轉移、坐起站立、依靠拐杖行走等下肢運動功能恢復訓練,從而讓患者的肌肉張力與腦細胞興奮度逐漸增加,對患者的下肢動作的協(xié)調(diào)性、穩(wěn)定性予以調(diào)整,讓患者在這一功能恢復訓練過程中逐漸恢復治療信心,盡早恢復生活的自理能力。針對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為3個月一個療程,一療程結束后對治療前后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予以記錄。
針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性治療法基礎上給予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取患者的陽陵泉、解溪、梁丘、合谷、內(nèi)關、尺澤、太沖、三陰交、足三里穴位,予以針灸治療。針頭應當進行常規(guī)性消毒處理,針刺的穴位進針于0.8~1寸。以10次/min的速度進行捻轉行針,1次/d,3個月即為一個療程,對治療前后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予以詳細記錄。
(1)對比兩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
(2)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
該實驗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算,用(±s)表示,當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對比,可明顯觀察出,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的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FMA治療前期 治療后期FCA治療前期 治療后期對照組(n=40)觀察組(n=40)P值16.42±3.32 16.28±3.41 30.11±5.87 20.05±3.98 12.55±2.12 12.62±2.21(26.13±5.01)*18.01±3.45<0.05<0.05<0.05<0.05
通過對兩組的數(shù)據(jù)做出的對比,對照組患者治療前期的生活自理能力為 (40.85±5.70)分,治療后為(82.42±10.32)分。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在治療前為(50.78±7.98)分,治療后為(87.82±11.73)分;而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療前為(41.87±5.59)分,治療后為(63.76±8.83)分。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在治療前為(50.99±8.12)分,治療后為(65.73±9.15)分??梢缘贸鲇^察組的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偏癱,為腦卒中疾病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在偏癱早期,患者就會因腦部神經(jīng)的受損而出現(xiàn)語言功能、肢體運動功能等障礙,不但影響了患者正常的起居生活,更會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經(jīng)濟與心理上的壓力。而常規(guī)性的治療方法,雖然也有著一定的臨床治療效果,但治療周期較長,且效果并不明顯,會讓患者逐漸喪失了治療的信心,也會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經(jīng)濟上的負擔。而通過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法,不僅臨床治療周期較短,能夠讓偏癱早期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盡早恢復,且還能夠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壓力與經(jīng)濟負擔,讓患者能夠早日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當中,改善生活質量。因而,針對偏癱早期患者,采用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法來進行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治療,治療作用較為明顯,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