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蘭
摘? ?要:? ?《一句頂一萬句》是新寫實代表作家劉震云的心血之作,書中講述了一個祖孫兩輩人為尋找精神出路而分別往返故鄉(xiāng)的故事。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劉震云通過“繞”的文風、“實”中寫“虛”的手法和顛覆與反叛的思維方式這三種表現(xiàn)方式,探尋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困境及其產(chǎn)生的深層次原因,揭示了人生而孤獨這一終極宿命的深邃哲學命題,體現(xiàn)了作者寄寓在文本反叛精神背后的對人性博大的寬宥情懷和對人類孤獨情感的深切關懷。
關鍵詞:? ?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交流困境;孤獨本質;寬宥情懷
中圖分類號:? ?I20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8)06-0055-06
曾于2008年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一句頂一萬句》被稱為是當代作家劉震云最成熟、大氣的作品,這部小說一經(jīng)出世就被不少評論家冠以中國版《百年孤獨》的盛譽。小說分為《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兩部,講述了祖孫兩代人為了尋找精神上的依靠,在不同的時間段分別走出故鄉(xiāng)和返回故鄉(xiāng)的輪回故事。在小說中,劉震云用極“繞”的文風講出了人與人之間難以逾越的溝通鴻溝和人們在交流困境中的情感需求,用“實”中寫“虛”的手法在舒緩而鋪陳的敘事結構中道出家族三代無法安寧的靈魂之痛,揭示了人生而孤獨的本質。除此之外,劉震云極具顛覆性的話語魅力也凝聚成一股洞察人性的力量,深入到了國人的情感末端,使他最終以理解和寬宥人性的博愛精神完成了當代作家揭示人性、關懷個體情感的歷史使命。
一、“繞”的背后——難以逾越的溝通鴻溝
很多人評論起劉震云的作品風格,常常會和“繞”這個詞掛鉤,劉震云自己在接受采訪時也曾坦稱自己是中國最繞的作家。在其代表作《一句頂一萬句》中,劉震云更是將自己“繞”的文風發(fā)揮到了極致,除了遍布在語詞密林中各式各樣的纏繞句式,還有無數(shù)隱藏在事情與事情之間的牽連與交纏。作者之所以鐘情于對“繞”的敘述,是因為它與文中“這世界上的事都繞”這個主題密切相關,而他纏繞不休的文風背后恰恰是為了將人們生活里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關系藩籬和人類思維角落里的細枝末節(jié)一一道出并捋順,從而使讀者更加清晰地看到人事的紛擾與復雜為人們的交流過程中設置了多少阻礙,認識到交流困境的難以避免,并進一步去思考其產(chǎn)生的深層次原因。
《一句頂一萬句》中,語言的“繞”是最顯而易見。書中“不是A而是B”“原以為……不想是……”等類似句式多達148處,創(chuàng)造了一種纏繞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擰巴的思維邏輯效果。比如書中有一段講述“買巧玲”這件事,老曹心里認為老婆不會同意買巧玲,但出乎他的意料,老婆竟爽快答應了下來?!暗群⒆淤I下之后,老曹才知道,老婆要這孩子,既不是為了孩子,也不是為了老曹兩口,也不是為了造七級浮屠,而是為了跟二叔置氣”[1]233劉震云用“既不是……也不是……而是……”這樣冗長難解的句式就是想寫出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無數(shù)“誤解”:老曹想不到老婆買孩子是為了和二叔置氣,而二叔后來之所以生氣也不是像老曹夫婦想的那樣是為買孩子這件事,而是為了“老曹辦事不和他商量”惱了。所以,劉震云語言“繞”的背后實則是生活邏輯的“繞”,即人事紛繁曲折的難以言說。他借用這樣的句式引起讀者注意,讓我們看清生活里的事情是如何受各種復雜因素影響而不遵循正常邏輯,朝著一個意想不到的方向走的。此時的劉震云更像一位洞察人心的大師,在語詞的密林中極盡“繞”之文風,以全知的視角將人與人之間認知上的偏離不遺分毫地敘出,奮力揭開人際關系里撲朔迷離的面紗,使讀者清晰地看到人們之間彼此的“誤解”,從而努力言說出生活荒誕與不可預測的真實面目。
但劉震云“繞”之文風絕不止于語言而已,很多沒有明顯語言提示的,事情與事情之間的交叉纏繞也遍布在文章的角角落落,成為構成故事情節(jié)起伏轉折的重要結點。這種隱藏在故事情節(jié)中的“繞”常常是從一個人或一件事上橫生枝蔓,牽連出更多人與事的糾纏紛擾。正如劉震云所說:“一件事兒不只是一件事兒,常常連著七八十來件事兒,彎里拐著彎,一個人又連出幾個人,無法說清,也就不想說了”。[1]92而這種潛伏在故事情節(jié)中的“繞”則更為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了各色小人物在交流困境里跌宕起伏的人生圖景。
書中潛伏在情節(jié)里的人事之“繞”可謂俯拾即是。比如有一個片段講老馬和老楊的微妙友誼。老馬不和老楊過心,但老楊卻視老馬為知己。老楊先是盲目聽從老馬的話將自己的小兒子送去“延津新學”并用抓鬮的方式欺騙過自己的二兒子楊百順,這件事導致他與楊百順的父子關系幾乎斷絕。但老楊卻不知老馬這個建議的提出,僅僅是為了截住他的話頭,不讓他再嘮叨。老楊和老馬在交流過程中因為“老馬的不過心”而使事情的發(fā)展極具偶然性,甚至就此改變了主人公楊百順的人生軌跡。倘若這事只算一小“繞”,那么接下來的事更讓人啼笑皆非了。老馬為了報復老楊把抓鬮的事說了出去(這其實也是一個誤會),就故意慫恿老楊去向當?shù)嘏c自己門不當戶不對的富戶老秦家為自己的兒子提親,等著老楊碰壁看他笑話,沒想到老楊真的把自己的玩笑話當了真,傻兮兮地提親去了。更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秦家小姐因受到晚清小說中窮秀才娶富家女浪漫愛情故事的影響,加之平時對楊百業(yè)“好心”的誤解,竟然剪發(fā)明志逼迫她爹同意這門婚事??伤_招婿不過只為了氣氣原來的親家,多問老楊幾句也不過是拿他的滑稽解氣,不想老馬的“戲言”、老楊的不自知、秦曼卿不切實際的幻想加上事情里無數(shù)的交叉兜繞竟然促成這門不可思議的婚事。這就又一次驗證了劉震云那句“這世上的事都繞”這個道理,也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在交流過程中因各種各樣的誤會曲解而導致的荒誕結果。這“繞”中恰恰投射出了人們在人際關系叢林里找不到方向的橫沖直撞和掉入交流困境泥沼中費力掙扎卻越陷越深的絕望感。只是,人事的復雜、現(xiàn)實的曲折能繞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場滑稽的婚姻,恐怕還會釀出無數(shù)離奇不羈的纏繞故事朝著荒誕的方向一去不返。
總體而言,無論是劉震云體現(xiàn)在文本中語言的“繞”還是隱藏在綿密敘事中的情節(jié)之“繞”,都是為了體現(xiàn)出人們在紛擾世事和復雜人際交往中因為話語的隔閡而產(chǎn)生的交流困境。劉震云說:“事不繞,但事背后的生活邏輯是繞的。我覺得知識分子的責任,就是從別人說不清楚的地方開始,我來把它說清楚”[2]?;蛟S劉的“繞”存在刻意夸大的成分,但這樣的手法不過是為了讓讀者在聆聽荒誕故事啼笑皆非的同時,也能去認真思索事情與事情之間意想不到卻幽微相關的偶然聯(lián)系。劉震云讓自己扮演成一位無所不知的觀者角色,然后像書中杜清??偸菐团蹏砬迨虑榈闹β粯樱瑢⑦@紛雜迷離的世事一點一點地剖開給讀者看,讓我們親眼見證人與人在“說”與”聽“這個話語交流過程中因為各種復雜因素而產(chǎn)生的交流困境。
那什么是交流困境?交流困境,即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因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而使交流雙方產(chǎn)生誤會陷入不能正常交流的境地。那么,人們交流困境產(chǎn)生的深層次根源又是什么呢?就此作者雖未在文中直截了當?shù)貙懗鰜?,但在其文本敘事中,我們也能夠輕而易舉地分析出“中國語言特點”和“人性復雜本身”這兩個重要原因。
首先,就中國語言的特點而言,人們常常用“博大精深”來形容漢語,“含蓄多義”也是漢語的顯著特點。中國語言里的“話里有話、聲東擊西、含沙射影、弦外之音”等成語以及老百姓常說的“聽話聽音”的俗語也說明了處在漢語體系里的中國人因為“說話”而產(chǎn)生的對理解的無盡可能。但這些語言里的夾墻暗道,都需要聽話人自己去摸索,一旦觸摸不到,話語雙方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就會相差甚遠。巴赫金在解釋他的超語言學時也生動形象地講明了這語言的復雜性:“超語言學,研究的是活的語言中超出語言學范圍的那些方面”[3]239。“超語言學不是在語言體系中研究語言,也不是在脫離開對話交際的‘篇章中研究語言;它恰恰是在這種對話交際之中,亦即在語言的真實生命之中來研究語言”[3]269巴赫金在這里正是強調語言的社會性和交際性。就像書中老楊壓根沒聽出來老馬讓他去提親話語里的“戲謔”成分,以至于老馬最后都詫異老楊竟然把他的玩笑話當了真。但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4]。老楊和老馬作為個體都有自己的一套語言理解體系,所以他倆在“聽話”與“說話”這個過程里產(chǎn)生理解的偏差實屬正常現(xiàn)象,可這樣的差異卻使雙方正常的溝通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陷入交流困境在所難免。
其次,人性的復雜也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困境像霧里看花般成為難解之謎。老曹老婆和她二叔各有脾氣秉性,又都奔著自己的利益去,想法固然不能做到相互理解。老馬是因為一己私欲即泄憤而向老楊提出那居心叵測的建議,而楊百順丟工作則是因為老賀欲復仇的不良居心。以上種種事情,不由讓我們想起來那句俗語“人心隔肚皮”。人因性格各異,本來就已經(jīng)很難去理解他人的行為舉止,而人性里與生俱來的利己意識又使人們習慣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去考慮事情,很少有人能站在他人角度去做出選擇,分歧誤解自然是免不了的。可利己意識也不過是復雜人性中的滄海一粟,如薩特所言:“他人即地獄”,人是處在復雜社會中的一種社交動物,出于自我保護和社交需要,不得不為自己帶上“面具”,來適應他者,適應世界。因此,在中國“當面一套背面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逢場作戲”等幾乎成了人的基本社交需要。所以,楊百順雖對師娘有意見,卻仍是笑臉相迎不敢當面提出,不想他背后與人嘮叨幾句傳到師傅那里倒造成了“說師傅不是”的誤解。他本是出于自我保護,但這種所謂的“保護”反而使他與師傅之間的正常交流化為烏有,以致與他的本意背馳而行。在中國,像這種大家因礙于面子而不愿意輕易吐露真言的情況比比皆是,由此造成誤會悔恨終生的事例也有很多。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蒙上人性復雜的面紗,話語的傳達就會變得撲朔迷離,甚至是南轅北轍,想得到心與心之間的默契交流幾乎成了天方夜譚。
作家劉震云極盡“繞”之文風的背后,是他欲盡力言說出生存世相百態(tài)中人事曲折而難分難解狀態(tài)的一片良苦用心。當他將復雜世事背后的隔閡、誤解一一揪出,人們也就輕而易舉地看到了交流過程里難以逾越的溝通鴻溝。而隱藏在語言里的夾墻暗道和人性的復雜本質都是使人們陷入交流困境的重要原因,作者劉震云雖深諳于此,卻依舊帶著筆下的人物懷揣著滿滿的希望去開啟一場頗具民間傳奇色彩的探尋交流困境出路、尋覓人生知音的輪回之旅。
二、“實”中寫“虛”——孤獨的宿命死結
當劉震云踏上這條尋找精神依靠的漫漫長路時,他選擇將人類豐富柔軟情感的點點滴滴滲透在綿密敘事的現(xiàn)實生活中。所以,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劉震云對故事的敘述就像坐在冬天的火爐旁與人嘮嗑家常閑話一般,將生活之真裹挾著人們內心深處的幽微情感娓娓道來,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一個“虛”“實”相融的世界。 “實”即指形而下的現(xiàn)實觀照,充斥著生活的瑣碎與平淡。“虛”則是形而上的精神層面,關注點聚焦到人的心靈需求。劉震云用“實”中寫“虛”的手法將人類微妙宏大的情感揉進雞毛蒜皮的原生態(tài)的日常生活中。此時人的情感脈絡因依傍于現(xiàn)實世界而變得更加清晰真實。劉震云通過這種將生活的樸實之真和人類情感層面上的藝術之美的完美結合,得以使人生而孤獨的玄虛命題昭然于世。
劉震云的語言風格向來以“質樸明快”、“口語化”等特點著稱,他擅長用最簡單樸實的言語將生活最原始、最真實的一面展現(xiàn)給讀者。比如在他的早期作品《一地雞毛》中,開篇第一句話便是“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餿了?!盵5]162《單位》中的開頭:“五一節(jié)到了,單位給大家拉了一車梨分分。”[5]120這樣充滿生活氣息的話語在《一句頂一萬句》中也依然是文章語言風格的主調,這就為全文奠下了寫實的基調。除了語言自身的世俗口語化特點,作品中的一段話則又很好地詮釋出作者在講述故事時的一個敘述氛圍:
“媽一說起來,皆是六十年前、五十年前的事情……通常是在夜里,圍著一盆火,媽東向坐,牛愛國西向坐,媽說完一段,一笑;說完一段,又一笑。”[1]261
正如劉震云這段話所描述出來的人“說話”的狀態(tài)和環(huán)境氛圍一般,《一句頂一萬句》中的小說語言也像是作家劉震云坐在火爐旁,用嘮嗑家常般的閑言碎語向讀者講出那些平凡的生活故事。這樣的敘述方式被有些學者簡稱為“閑話體”,它使作家摒棄掉文學語言中華麗辭藻的修飾,將自己的寫作語言和創(chuàng)作心情都回歸到生活中最自然、最舒適的狀態(tài)。此時,生活真實的本質被層層剝落,生命之“真”赫然紙上。
劉震云對生活形而下的現(xiàn)實關照的描寫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的塑造和他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歷上。作品中人物眾多龐雜,張家莊的老張,馬家莊的老馬,楊家莊的老楊,老竇,老牛、老汪等等。作家這樣以姓命名的方式注定了人物的渺小與平凡。他們多為底層勞動人民,干著殺豬的、趕車的、賣豆腐的、賣煙絲的、劁牲口的、鐵匠、木匠等五花八門的職業(yè)維持生計。劉震云筆下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沒有創(chuàng)世立業(yè)的偉人,也沒有德行兼?zhèn)涞哪7?,只有平凡到泥土里的大多?shù)。書中的主人公楊百順放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是個極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不擅長“說話”,性格懦弱。這使他在和妻子吳香香的爭執(zhí)中屢次處在下風,只能靠不斷地忍讓來勉強維持家庭關系。能力平平的他換了無數(shù)工作,卻屢次以失敗告終,無家可歸的漂泊占據(jù)了他人生中大部分時間。劉震云沒有像其他作家一樣賜予主角常常擁有的光環(huán),再標配一個團圓和美的完滿結局。他用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不加修飾地敘述出一個很不完美但活脫脫的平凡人物,平凡到讀者甚至找不到主人公身上明顯的優(yōu)點。但這樣沒有美化、沒有拔高、更沒有什么詩性可言的塑造手法,恰恰是中國大多數(shù)普通人一生的真實寫照。劉震云就這樣圍在火爐旁用不疾不徐的語調嘮嗑著這一群人的喜怒哀樂嗔癡笑。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中,縱然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感天動地的作為,卻是一群站在大地上真切存在的樸實無華的生命。
而在《一句頂一萬句》文本精致寫實的基礎之上,也到處滲透著作者欲向國人內心深處掘進探索的勃勃野心。劉震云先是費盡苦心刻畫出一群凡庸生命平淡無奇的形而下的生活狀態(tài),接著他又像書中描述的“噴空”一般,用頗具“虛幻”意味的言說形式為這群人們、這片土地抹上濃重的傳奇色彩。他用這種“實”中入“虛”的手法,將自己對人類精神世界需求的探索建立在現(xiàn)實可靠的物質基礎之上,此時,他的精神探索之旅因依傍于現(xiàn)實生活而更具有實際的參照意義。
何為噴空?‘噴空,是一句延津話,就是有影的事,沒影的事,一個人無意中提起一個話頭,另一個人接上去,你一言我一語,把整個事情搭起來……”[1]53
人類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向來是作家最難以言說的部分。劉震云將生活之“真”娓娓道來的同時,也用這種“噴空”手法去抵觸到了人物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與《一地雞毛》等寫實作品不同,《一句頂一萬句》中,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再是敘述的重點,飲食男女也不太去計較現(xiàn)實利益的多少,追求的也不再是家庭和美、夫妻和諧的氛圍,而是終其一生去尋找那個“說得著”的朋友。對于楊百順來說,像羅長禮一樣有氣勢地”喊喪“是他一生的夢想,以至于最后他在丟了巧玲無家可歸時,在火車上將自己的名字改成羅長禮。扮社火也是他所喜愛的職業(yè),所以在他有了饅頭鋪的營生之后,依然對扮社火念念不忘??蔁o論是“喊喪”還是“扮社火”均不是正經(jīng)營生,用民間的話來說兩者都屬于“虛頭巴腦”的活計??蛇@些“虛”卻讓楊百順為之沉迷,他羨慕羅長禮喊喪時的氣勢,他喜歡扮演別人時的自由自在,他在這些“虛”里找到了心靈棲息的一片安樂土。換句話說,其實他心里真正想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滿足,而非現(xiàn)實物質的安適。所以,當楊百順得知唯一和自己“說得著話”的養(yǎng)女巧玲被人拐走,并且再也尋不回來的那一瞬間,他覺得有生以來什么困難都沒有這個大。
可在作家“形而下”的鋪陳故事中蘊含著的是他關于人生“形而上”的思考。巧玲被丟之后,一場民間史詩般的輪回故事由此展開。祖孫兩代同是踏上找尋精神依靠和靈魂棲所的路上,卻誰也沒有如愿。唯一貫穿故事始終的是牧師老詹那張畫了教堂設計圖的紙,背后寫著“惡魔的私語”五個大字。楊百順攜帶了一生,臨終前當寶貝一樣留給最說得著的孫子。孫子臨死前輾轉多地尋找巧玲,圖紙又陰差陽錯到了牛愛國手里。處在人生迷茫期的牛愛國費盡心思尋找那句自認為能打開心門鑰匙的一句話,卻只得到了這張圖紙。劉震云在自導自演的這一場虛幻的輪回故事中,其實已經(jīng)指明了那句“一句頂一萬句”的話是不存在的,尋求他人作為精神依靠是沒有出路的,孤獨是人的宿命。但正如尼采所言:“在整個人類生命的漫長歲月中,沒有比感覺到自身的孤立無依更叫人害怕的了”[6]。所以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尋找排解孤獨的出路,劉震云似乎把這條路指向天堂,即信仰。但他在故事中又毫不留情指出這條出路對于中國人的不切實際性。老詹在中國傳教一輩子,只收了八個信徒的事例就已經(jīng)說明了中國人很難像西方人一樣,為了排遣孤獨走向信仰之路,因為西方是人神社會,但中國卻是人人社會。所以,伴隨著兩位主人公在精神探尋之路上處處碰壁的絕望感,劉震云將“中國式孤獨”的出路也推向了絕崖峭壁處的萬丈深淵。孤獨注定成為中國普遍大眾的終極宿命。
劉震云用一種“推磨盤”式的閑話體將人類孤獨的情感揉進生活的瑣碎中去,這種“實”中寫“虛”的手法使建立在“形而下”現(xiàn)實生活基礎之上的“形而上”精神領域的探討顯得愈加真實可貴。劉震云通過這種“虛”“實”的完美結合既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深邃且極具意義的藝術世界,也道出了人類世界里最完整的生命存在。
三、反叛與顛覆——洞察人性的寬宥情懷
劉震云對人生而孤獨情感本質的撕裂固然是抱著毫不留情的決絕態(tài)度,可他也將自己對人性博大的理解和寬宥情懷寄寓在了自己一以貫之的反叛精神里。他曾說過:“文學的貢獻在于不斷為人們提供一種新的對世界觀察的方法?!盵7]在其代表作《一句頂一萬句》中,他就屢次用自己擰巴卻獨到的思維方式來質疑常識、顛覆認知。這樣的反叛精神在備受爭議的同時,也掀起一場讓人們重新審視常識、詰問人性的浪潮。而他反叛的背后恰恰是一種身為當代有責任的作家洞察世事百態(tài)后以博大胸懷寬宥人性、探討孤獨出路的歷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