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說
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比誰都堅強
凌晨五點,我一個人拖著大大的行李箱來到了語言不通的德國。是機場抵達區(qū)只有我們一班飛機,工作人員也沒有幾個。天微微亮,外面飄著雪。
提前約好了車,我在偌大的機場里尋找相應(yīng)的柜臺,在詢問過好幾個一聽到英語就微笑搖頭的人以后,我終于找到了那位同樣英語不好的司機大叔。他是個典型德國人,外表高冷,話不多,只做事。他把車停在校門口車站后,便開車離開了。
早晨七點,我站在空無一人的校園里,拖著30寸的大箱子,身體被凍得瑟瑟發(fā)抖。大叔離開前給我指了一條路,但那是一條長長的樓梯。找不到其他路的我只好拖著箱子走到了樓梯下。也許,德國人都能輕易搬起30寸的行李箱吧??晌覈L試了幾次,做不到。
待我花了十幾分鐘,狼狽地把箱子和手提袋分別拖上樓梯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走錯了路。站在雪地里,我不禁笑出了聲。這樣的體驗,對之前的我來說,很少有。
在加拿大時,我外出旅游,拖著箱子拎著包坐在巴士后面。正準(zhǔn)備起身下車時,一個急剎車,手中的行李有些失控。身邊的陌生人沒來得及出手相救,我的箱子便翻滾著跌到了后門邊,幸被一位小哥攔下。
若在以前,我恐怕早已尷尬地想要逃跑了。然而那一刻,我竟無比淡定地等車停穩(wěn),背上背包,拎起手提袋,一路跟兩旁的人點頭道歉,走到后門邊接過箱子,笑著對小哥說聲 “Thanks”,再入鄉(xiāng)隨俗地朝等我下車的司機喊了聲 “Thank you”,這才推開門下了車。
下車后,我吁了一口氣,理了理衣服,又不禁笑了起來。我的臉皮什么時候變得這么厚了?
看親子類真人秀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離開爸爸以后,往往比之前表現(xiàn)得要堅強許多。其實這不是孩子才會有的表現(xiàn),而是我們的共同點——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比誰都堅強。
與人相處,也許并沒有那么難
到德國不久的一天下午,我突然聽到敲門聲。疑惑地打開門,外面站著一個亞洲女生,正沖我微笑?!班?!你好,你是中國人嗎?”她主動和我打招呼。我?guī)е回灥木栊模怀⑿α艘幌拢骸班?,對?!?/p>
“我也是!”她看上去很開心,“我在這里讀研究生,這片學(xué)區(qū)的中國學(xué)生很少,我剛剛在樓下信箱看到你的名字是漢語拼音,想著你應(yīng)該是中國學(xué)生,就來跟你打個招呼?!蔽铱粗荒橁柟?,也漸漸放松了警惕。
“對了,我叫Anne,今年26歲,來這兒兩年多了。你剛來這里嗎?”她不斷地與我搭話?!班牛沂墙涣魃?,大二?!薄肮?,我猜到了。我之前也認識過幾個中國交流生。你德語可以嗎?習(xí)不習(xí)慣?”
一說到這兒,我便打開了話匣子。畢竟,我的書桌上還放著一堆沒讀懂的信件呢?!皼]事,你要是有什么看不懂的,或者要用德語打電話,就來找我!我就住這棟樓。”
離開德國的時候,我和Anne已經(jīng)成了好朋友。我問她,是不是因為這兒中國人少,所以見到同胞才會特別開心?她說,可能是,也可能是因為這里人都不介意與陌生人搭話,彼此信任感強,久而久之她也受到了影響。
我不是一個善于與人相處的人,在一群陌生人中,我常常是傾聽者。然而,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以后,我開始被迫與身邊的陌生人相處,被迫去做一段對話的開啟者。在每個國家,我都遇到過不少熱情似火的人。他們的熱情教會我,與陌生人相處,也許并沒有那么難。
“下次”是指什么時候
初到德國時,我不是很習(xí)慣德國人直接的相處方式。
一次,我在課堂上認識了一位喜愛亞洲文化的德國女生。聊到興頭上,她說,市中心有一家很好吃的日本料理店。于是我高興地回應(yīng),那下次你帶我去吃吧。她很開心地說,好呀!她還想說什么的時候,我們的聊天被上課鈴聲打斷。
下課后,我匆忙趕去另一堂課,剛坐下來,就收到那個德國女生的短信:嗨,我還沒來得及問你“下次”是指什么時候呢?你下周三有空嗎?我?guī)闳コ匀毡玖侠戆?!我愣了一下,“下次?難道不是一句客套話嗎?
后來,每當(dāng)用這個詞的時候,我都會格外謹慎,因為向來嚴(yán)謹?shù)牡聡丝赡苷娴臅苯訂柲恪跋麓问侵甘裁磿r候”。漸漸地,我竟然有些喜歡上這種直來直去的交往方式了。
一位德國男生發(fā)消息約我出去玩,他是個對亞洲文化比較了解的人,因此他在邀請后面特意加了一句 “如果你沒有時間或者不想去,可以直接拒絕我,像德國人一樣”,后面是一個大大的笑臉。
久而久之,我不再需要想各種理由來推托自己不愿意參加的活動,一句曾經(jīng)以為很沒禮貌的“我今天累了,晚上不想出去” 其實是再普通不過的拒絕。
見得越多,就越能夠包容
曾經(jīng)的我以為,文化差異,只需通過相互的了解就可以逐漸磨合。直到接觸了不同的人,才發(fā)現(xiàn),文化是生根在每個人腦海中的。
在截然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沉浸,讓我學(xué)會如何讓自己快速地融入一個地方。不少學(xué)弟學(xué)妹問我,該如何適應(yīng)當(dāng)?shù)氐奈幕??我告訴他們,不要把適應(yīng)當(dāng)作一種負擔(dān),而將它作為一種享受。
適應(yīng)一個地方,不等于脫離自己的文化。相反,當(dāng)我行走的地方越多,我便越能欣然接受對方對中國文化的質(zhì)疑,附上一個有骨氣的微笑,再用行動告訴對方什么是真正的中國文化。
當(dāng)我聽到相處幾個月的臺灣朋友對我說“你真的改變了我對大陸人的印象”時,當(dāng)我們穿上旗袍在文化周上引來大家紛紛合照時,當(dāng)墨西哥同學(xué)專門跑來向我學(xué)做中式點心時……我真的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無比自豪。
遇見了越來越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后,我才真正意識到,不能試圖去說服一個人改變對世界的看法,哪怕這種看法在你看來再自然不過。知道得越多,我們也就越能夠包容。
如果要問,大學(xué)里,是什么讓我成長?大概就是這幾段異國的經(jīng)歷吧。
這三年里,我用獎學(xué)金在德國學(xué)習(xí)生活了半年,在加拿大交流了近三個月,深度游玩了瑞士、奧地利、捷克。五個國家的沉浸與游歷,帶給我的改變太多,也見證了身邊人被某種文化吸引而改變了自己堅持多年的習(xí)慣與想法。
我是一個喜歡慢慢游歷的人,不追求去更多的地方,只希望在每個地方留下更深的體驗。走出固有的小圈子,也許我們才能夠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