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論“一帶一路”倡議與“文化圈”合作

        2018-02-26 13:04:32宋姍姍柳建文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6期
        關鍵詞:一帶一路

        宋姍姍 柳建文

        【摘 要】文化圈合作是指處于同一文化圈內,具有一定文化共性的地區(qū)或國家之間開展的區(qū)域合作。與傳統(tǒng)的政治、經濟合作不同,這種合作模式建立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合作更具有彈性,合作領域更寬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國家間發(fā)展差距、意識形態(tài)差別等因素的影響。同時,文化圈合作的成本較低,更為持久和穩(wěn)定。鑒于文化圈的獨特優(yōu)勢,利用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通過打造文化圈促進國際區(qū)域合作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國家發(fā)展手段。中國擁有中華文化圈、東亞文化圈、跨境民族文化圈等豐富的文化圈資源,為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發(fā)展,應注重文化圈的整合與建設。在文化圈的構建中,堅持求同存異原則,突出和強化區(qū)域文化的共同點,加強區(qū)域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積極開展區(qū)域公共文化活動,形成政府、民間組織、海外僑胞和企業(yè)協(xié)同配合的多元主體格局。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圈;經濟圈;國際區(qū)域合作

        【作 者】宋姍姍,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山東濟南,250014。柳建文,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天津,300071。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6-0093-009

        一、文化圈、經濟圈與區(qū)域合作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展開,我國正在構建以城市群、經濟帶和經濟通道為支撐的區(qū)域合作格局。從區(qū)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城市群、經濟帶和經濟通道均屬于“經濟圈”的范疇。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等多個大小不一的經濟圈,國外比較成熟的經濟圈有美國的大紐約區(qū)、日本的東京都市圈等。還有一種是跨國的經濟圈,也叫地緣經濟區(qū),如北美的金馬蹄(Golden Horseshoe)地區(qū)、東南亞的大湄公河地區(qū)等。從地理上看,組成經濟圈的地域單元一般相互毗鄰,交通便利,容易形成伙伴關系。我國比較成熟的區(qū)域合作組織大多以地理相鄰的經濟圈為基礎發(fā)展起來,比如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xié)調會、粵港澳大灣區(qū)城市聯(lián)合會、環(huán)渤海區(qū)域合作市長聯(lián)席會等。地理相近的區(qū)域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還會形成相似的文化傳統(tǒng),因此大多數經濟圈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即地域文化上的相似性或相通性,這是推動經濟圈內部合作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區(qū)域規(guī)劃主要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傳統(tǒng)為依據進行“經濟圈”的劃定。比如20世紀90年代初劃分的七大經濟圈——西南和華南部分地區(qū)、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沿岸地區(qū)、環(huán)渤海地區(qū)、東南沿海地區(qū)、西北地區(qū)、東北地區(qū)、中部地區(qū),與中國傳統(tǒng)的七大文化圈——巴蜀文化、嶺南文化、吳越文化、燕趙文化、秦隴文化、關東文化、荊楚文化基本對應。其后國家陸續(xù)劃定的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經濟圈如晉陜豫黃河三角洲經濟協(xié)作區(qū)、淮海經濟協(xié)作區(qū)、中原經濟協(xié)作區(qū)、閩東南經濟協(xié)作區(qū)、關中——天水經濟區(qū)等也大多分布在同一歷史文化圈中。此外,地方自發(fā)形成的經濟圈如湘鄂渝黔桂經濟技術協(xié)作區(qū)、川甘青藏滇毗鄰地區(qū)民族友好經濟協(xié)作區(qū)、陜甘寧蒙毗鄰地邊區(qū)經濟協(xié)作區(qū)等也與滇黔桂文化圈、河套文化圈、青藏文化圈等地域文化圈基本契合??梢哉f,文化圈為經濟圈的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歷史上看,中國省交界處的地方政府合作的成員地區(qū)大多具有文化同源性,地理相近,人脈相親,很多地區(qū)在歷史上曾經長期隸屬于同一個轄區(qū),雖然自元朝后歷代中央政府為防止地方割據不再遵循“山川形便”的行政區(qū)劃原則,采取“犬牙交錯”的方式劃分行政轄區(qū),區(qū)域人文地理分布被嚴重打亂,同一類區(qū)域文化被劃分到不同的行政轄區(qū),同一個行政轄區(qū)內則包括了多種區(qū)域文化。新中國成立后又進行了多次大的行政區(qū)劃調整。但長期形成的文化聯(lián)系并未因行政區(qū)劃的頻繁調整而終止,文化上的聯(lián)系成為省交界處的地方政府合作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比如,在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qū)域內的經濟文化往來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九方經濟區(qū)在革命時期就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淮海經濟區(qū)也在自然條件和人文傳統(tǒng)方面具有相當的同質性。廣(州)佛(山)肇(慶)經濟圈同屬廣府文化,民風民俗相同。目前正在推進的合肥經濟圈的區(qū)劃與環(huán)巢湖文化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重合的。歷史文化同源性有利于地方之間的相互認同和達成共識,使省交界處的區(qū)域合作從一開始就有了較為堅實的文化認同基礎。

        相較于國內的區(qū)域合作,國際區(qū)域合作更為復雜,除了考慮經濟利益和地理區(qū)位外,還涉及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及其協(xié)調。據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漢唐時期的東西貿易主要沿陸上絲綢之路進行,由于歐亞大陸民族、宗教復雜,國家眾多,文化和制度的差異增加了大量的交易費用,嚴重阻礙了中國與歐洲的陸路直通貿易。到了宋代,越來越多的商人經東南沿海地區(qū)取道“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隨之衰落。時至今日,文化的共性仍然是構建國際區(qū)域合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文化圈促進了國家間的合作和區(qū)域組織的發(fā)展。世界上較早形成的經濟圈合作組織如“歐洲煤鋼共同體”“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qū)”“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孟(加拉)?。ǘ龋┧梗ɡ锾m卡)泰(國)經濟合作組織”等大多由宗教、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相同或相近的國家所組成。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經濟圈與歐洲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南亞文化圈基本是重疊的。{1}由于文化圈的重要性,美國學者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甚至認為國際區(qū)域合作最重要的基礎是文化的共性,文化上缺乏共性,即便是地理相鄰的國家之間也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合作行為。比如加勒比地區(qū)英語系和西班牙語系國家之間的合作一直難以開展,盡管相關國家付諸了很大的努力,但結果卻難以令人樂觀。促進合作的重要前提首先是處于同一文化圈。美國和加拿大正式接納墨西哥成為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成員國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求墨西哥能夠在文化上確認它屬于北美文化圈而不是拉丁美洲文化圈。[1 ]28

        眾所周知,“一帶一路”不是一條單純的經濟通道,而是一條歷史文化符號構筑的人文通道,具有典型的文化圈特征,在其所涵蓋的地域范圍內,就有東亞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歐洲文化圈、東南亞文化圈等。從經濟圈和文化圈的關系看,如何利用“文化圈”來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區(qū)域合作,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思考的問題。從理論視角看,由于文化因素的定量研究難度很大,因此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經濟分析框架之外。目前關于“一帶一路”的研究成果頗多,內容涉及產業(yè)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地方之間的分工與協(xié)作以及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等。受主流經濟學的影響,經濟學界對“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的文化要素的研究成果較少。有關“一帶一路”文化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學領域,主要關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方面的差異等,基本不涉及區(qū)域經濟合作。國際關系領域在研究國際合作問題時分析文化差異對其帶來的影響,但“文化圈”這一區(qū)域人文現象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的重要價值和功能尚無文獻涉及。從現有的“一帶一路”倡議相關規(guī)劃看,基本按照地理區(qū)域板塊和經濟總量對沿線國家進行分類并制定相應政策,對“文化圈”的關照明顯不足。與經濟圈的合作主要強調產業(yè)上的相互依存關系,帶有很強的利益博弈特征,文化圈內部的合作具有一定的心理認同和情感色彩,其合作的成本較低,合作的成效更為持久和穩(wěn)定。同時,其合作模式也有別于單純的經濟和政治合作。因此,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理論框架和利益分析方法很難解釋其中的某些互利行為和合作制度安排,也無法對此現象進行充分有效的研究?;诖?,本文試圖闡述“文化圈”這一人文因素在國際區(qū)域合作中的重要性,并解析已有的“文化圈合作”及其具體的形成機制,并就我國如何充分利用“文化圈”來推動、深化國際區(qū)域合作提出若干建議。同時,本文也希望在現有的政治和經濟合作模式之外找到一條新的區(qū)域合作路徑,以適應“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對多元化合作模式的需求。

        二、國際區(qū)域合作中的文化圈模式

        文化包括信仰、習俗和生活方式,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傳統(tǒng)觀念,特別是依附于這些觀念之上的價值標準。文化可分為同質性和異質性兩類,同質性的文化與外部文化有比較明確的地域界限,即形成所謂的“文化圈”現象?!霸谖幕χ?,各個組成社會雖然不很相同,但具有一些突出的普遍特征?!盵2 ]159比如東亞文化圈在種族、語言文字、人際關系、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均有歷史形成的共同性和相關性,與西方基督教文化圈、西亞北非伊斯蘭文化圈存在明顯的差別和自己的特點。[3 ]212由于文化圈內部具有語言、文字和信仰方面的共性,因此在區(qū)域合作中體現出一定的價值認同和親密關系。國際政治學家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提出了“文化距離”(Cultural distance)一詞,用來解釋不同國家在區(qū)域合作中存在的遠近親疏現象。比如,亞洲國家較少與歐美國家形成緊密的經濟合作關系,不只是距離所限,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歷史傳統(tǒng)、文化價值等很多方面與西方存在巨大差異。從經驗看,文化相異性越大的國家,其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均有限;文化同質性(Homogeneity)越高的國家,其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越大。[4 ]247-248有學者甚至將國家間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Cultural memory)視為區(qū)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中推動產業(yè)合作、能源分配和利益協(xié)調的“軟要素”(Soft power)。[5 ]也有學者從社會資本的角度談到文化圈在國際區(qū)域合作中的重要性。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是一種有助于形成和發(fā)展合作關系的資源,一國外交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不僅取決于物質實力,還受社會資本存量的影響。社會資本存量的大小往往取決于文化相異程度,現實中看,國家間關系的緊張和合作的破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信任匱乏。[6 ]反之,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qū)近年的發(fā)展趨勢已經表明,當區(qū)域合作建立在共同的文化基礎之上時就會向“深度一體化”方向發(fā)展。從國際經驗看,文化圈合作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點:

        第一,文化圈的合作首先建立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在國際區(qū)域合作中,文化認同主要是指基于國家間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相似的文化價值體系和理念而產生的對區(qū)域合作組織的認同感。從國際經驗看,歐洲國家能夠較早建立起區(qū)域共同市場和政治經濟聯(lián)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擁有以希臘哲學、基督教信仰和新教倫理為基礎的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歐洲人便一直在尋求建立一個以“文化一致性”為基礎的理想主義的“歐羅巴合眾國”。[7 ]從過程上看,文化認同對國際合作的意義就在于行為體可以通過其建構良性的認同來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而合作的發(fā)展反過來又能促進合作者之間更為積極的認同。因此,認同與合作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關系。隨著區(qū)域合作的發(fā)展,文化圈內的國家會逐漸形成一種地區(qū)共同體意識。國際關系中新區(qū)域主義學派曾用“地區(qū)性”一詞來描述這種共同體意識,地區(qū)性主要反映了區(qū)域內國家的文化親和性和經濟的融合度。[8 ]

        第二,文化圈的合作更具有彈性,合作領域更寬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國家間發(fā)展差距、意識形態(tài)差別等經濟、政治因素的影響。基于文化共性的合作與經濟合作有本質的區(qū)別。文化圈合作代表著觀念、價值和理想目標的結合,其合作的目的并非追逐各自的利益,而是致力于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和平、穩(wěn)定、互利的發(fā)展環(huán)境,是文化相近的國家在特定的地區(qū)范圍內重新調整和組織相互關系的渴望與行動。[9 ]5東盟的經驗明顯體現出文化圈合作的價值。東盟成立之初正值該地區(qū)國家間關系矛盾頻頻、互相猜忌的時期。從政治上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菲律賓具有不同的國家制度;從經濟上看,新加坡已經是發(fā)達國家,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仍然是欠發(fā)達國家。為推進合作,這些國家一致同意將文化作為重要平臺或體制化合作的切入點,從而繞開了政治、經濟等較為敏感的領域。隨著文化互動的演進,東盟成員國開始形成合作的習慣,國家間文化的共性創(chuàng)造了一種舒適度,并擴展了合作的領域。[10 ]112從合作的形式看,經濟圈合作帶有很強的地理鄰近效應和產業(yè)互補效應,文化圈合作并不特意強調合作國家在地理上的臨近或產業(yè)上的互補性,因為“文化認同”往往可以超越“地理距離”和“經濟差距”。比如,瑞典南部的馬爾莫地區(qū)在歷史上曾經屬于丹麥,17世紀時被瑞典納入版圖,但文化的淵源并沒有被國界所切斷。20世紀中葉,馬爾莫地區(qū)并沒有與本國的城市建立合作區(qū),而是選擇與丹麥的哥本哈根市組建了一個跨境經濟合作區(qū)。因此,文化圈合作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跨區(qū)域性,即合作往往跨越多個地區(qū)或國家。此外,文化圈的合作并不單純局限于經濟領域,人文交流、社會互動、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環(huán)保等也都是合作的重點領域,其合作的覆蓋面更廣,社會效益更為突出。

        第三,文化圈的合作成本較低,更為持久和穩(wěn)定。國外學者在研究國家之間的文化偏見(Cultural Biases)對國際信任、貿易和投資的影響時重點討論了“文化效應”和“信息效應”現象,前者是指文化差異產生的不信任和非正式制度沖突所帶來的影響,后者則是因為語言不通而對跨國貿易和投資產生的負面影響。[11 ]有資料顯示,國際經濟合作中大約70%的合作中斷是因為跨文化交流出現問題所導致,僅有30%的失敗案例是因為操作不當或資金方面的原因。[12 ]按照“區(qū)域合作層次理論”的觀點,基于地理毗鄰而建立起來的區(qū)域合作屬于較低層次的合作,這種合作容易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干擾而停滯。基于共同文化、歷史和地區(qū)認同基礎上的合作被認為是最高層次的區(qū)域合作。因為“通過經濟紐帶開展的國際合作可以結成利益共同體,但通過價值觀念、人文傳統(tǒng)等紐帶可以結成價值觀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將隨著共同利益的消失而解體,而價值觀共同體則可長久存在”[13 ]。從歷史經驗看,那些建立在具有文化共性基礎上的國際合作組織往往比那些試圖超越文化差異的國際合作組織成功。

        第四,文化圈合作的參與主體呈現多元化特點。經濟圈的合作主要以政府間正式的貿易投資協(xié)定、合作條約等形式實施,具有政府主導和正式制度的特點。相比而言,文化圈的合作強調觀念和價值觀的主導性,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非正式制度的特點。因此,文化圈內部的合作機制體現出明顯的“雙軌制”特點,即政府間組織和民間力量的共同參與。以歐盟的發(fā)展歷程為例,歐洲社會非政府組織平臺(Platform of European Social NGOs)在推動歐洲煤鋼共同體由經濟合作組織走向聯(lián)盟關系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們的行動主要集中在促進社會交流、擴大歐洲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以及提升歐洲國家的區(qū)域凝聚力。[14 ]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ECO)下設的文化協(xié)會(ECI)的主要職能就是文化整合。在東盟的區(qū)域合作進程中,以東盟人民會議(The ASEAN peoples Assembly,APA)為代表的社會組織和公民為主體的“第二軌道”民間外交網絡強化了東盟的合作動力和共同體意識,使得東盟從一個原本建立在國家組織需求之上的經濟合作實體轉變?yōu)橐粋€在成員之間具有感情或精神紐帶的社會化共同體。[15 ]308綜上,表1對文化圈合作模式進行了簡要的概括:

        鑒于文化圈的獨特優(yōu)勢,利用傳統(tǒng)文化資源、積極推動文化的擴散與傳播,通過打造文化圈促進國際區(qū)域合作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國家發(fā)展手段。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式的生產體系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向韓國、中國臺灣、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或地區(qū)進行經濟移植,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和這些東亞國家和地區(qū)在社會文化背景上的相似性。[16 ]625從策略上看,“當日本經濟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亞太區(qū)域經濟時,它使用了社會文化結構的網絡作為資本流動的渠道?!盵17 ]374根據我們近期的調查,日本自治體國際化協(xié)會(CLAIR)多年來堅持實施“多文化共生”戰(zhàn)略,其主要目標是通過大規(guī)模海外志愿者的招募,重點促進環(huán)日本海地區(qū)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環(huán)日本海國家間的合作。自治體協(xié)會每年招募的文化志愿者多達數千人,來自亞洲數十個國家。截至2017年7月,累計招募志愿者達到66369人。自治體協(xié)會每年還會在志愿者中組織5-6人,每次3-4天,資助這些志愿者在日本通過旅游、品嘗美食、參與當地民居生活等多種方式體驗和領悟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并通過網絡、微博、微信等各種方式將其傳播和擴散出去。{1}近年俄羅斯提出的“遠東開發(fā)戰(zhàn)略”、哈薩克斯坦提出的“哈薩克斯坦——新絲綢之路”、蒙古國提出的“草原之路”等國際區(qū)域合作計劃均將與周邊國家在民族文化上的相似性作為橋梁予以推進。為此,他們加強了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互動、組織共同文化歷史研討會,試圖努力恢復和重建歷史文化圈。2014年,為應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印度政府提出實施“季風計劃:海上航路與文化景觀”戰(zhàn)略(Project Mausam:Maritime Rout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希望復興古代環(huán)印度洋海上航路和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環(huán)印度洋地區(qū)國家間的文化共識,以印度為中心塑造環(huán)印度洋文化圈,推進環(huán)印度洋地區(qū)國家間的合作。[18 ]目前,國際區(qū)域合作中已經出現了“經濟地區(qū)主義”和“文化地區(qū)主義”齊頭并進的發(fā)展勢頭。在《經濟的文化地理研究》一文中,史瑞夫特指出一種現象的崛起,即文化維度作為經濟研究的一個合法領域以及經濟維度作為文化研究的合法領域,強調文化和經濟的相互嵌入能為經濟發(fā)展帶來諸多好處。[19 ]685在區(qū)域合作中,經濟圈與文化圈也存在相互嵌入的現象,作為嵌入到經濟體系中的風俗習慣、傳統(tǒng)道德、社會規(guī)范、宗教以及語言和認知等方面的變遷過程緩慢而穩(wěn)定,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由政治差異所導致的糾紛與對抗。近年來,新經濟地理學也逐漸開始將文化認同視為推動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動力機制,他們認為,“經濟一體化的作用機制和動力,是以市場力、文化力為主要動力機制,以政府力、制度力為次要動力機制”[20 ]160。

        三、推動“一帶一路”中的“文化圈”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涉及6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地理上互不相鄰,政治制度各異,經濟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的政治、經濟合作模式。同時,“一帶一路”倡議也未局限于經濟層面,還強調“民心相通”,試圖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蓖苿右粠б宦芬⒍鄬哟稳宋暮献鳈C制,用好歷史文化遺產[21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影響廣泛深遠,具有豐富的文化圈資源。一般而言,文化圈被區(qū)分為文化大區(qū)、文化區(qū)域和文化亞區(qū)。文化大區(qū)是具有統(tǒng)一文化傳統(tǒng)的最大最復雜的地域。如在世界文化中歐洲和非洲各構成一個文化大區(qū),而歐洲文化區(qū)中的伊比利亞半島和西歐分別成為歐洲大區(qū)中的兩個文化區(qū)域。文化亞區(qū)是以種族、民族較大的地域乃至國家的范圍所構成的文化中級單位。[22 ]259從文化大區(qū)層面上看,歷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眾多,日本、朝鮮、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國家與中國一起構成了“中華文化圈”,目前中國兩廣(廣東、廣西)地區(qū)的嶺南文化圈歷史上還涵蓋越南北部地區(qū),當時的嶺南也稱嶺外、嶺表、嶺海,范圍包括今日廣東、廣西一部分和越南北部地區(qū)。從文化區(qū)域層面上看,日本、韓國、新加坡與中國構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儒學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已經滲透到這些國家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從文化亞區(qū)的層面看,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中國移民還形成了一個華人文化圈。目前東南亞地區(qū)已有6個國家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儒學已經在印度尼西亞演變發(fā)展成了“孔教”。華人世界的文化共性促進了經濟合作。按人類學中的“同類匹配”原則,人們總是傾向于和自己擁有共同文化、生理特征的人建立起伙伴關系。華人擁有共同的祖先、相同的文化和語言基礎,這使他們很容易建立起親密的信任關系,而這也是經濟往來的基礎。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大量的外部投資主要來自于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就說明了這一點。

        從文化的核心要素——價值觀來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強調以和為貴,追求“中庸”“和諧”,以集體主義為導向,而西方文化則強調擴大生存空間和勢力范圍,以個人主義為導向。歷史上看,儒家文化圈形成的主要途徑是朝貢體系,其本質是互惠、交流與合作,而英語文化圈、拉丁文化圈形成的主要途徑是殖民體系,其本質是攫取利益,容易導致對抗和沖突。從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看,中國的文化更適合引導和促進國家間互惠互利的合作,具有利用和構建文化圈推動國際區(qū)域合作的優(yōu)勢。

        此外,作為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中國還擁有多個跨境民族文化圈??缇趁褡逦幕χ饕侵缚缭絿绲耐幻褡寤蚓哂泄餐诮绦叛龅娜后w所構成的文化共同體。從地緣位置看,中國的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云南等少數民族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qū)同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14個國家接壤,其中有很多民族呈跨國分布狀態(tài)。例如,蒙古族便橫跨中國、俄羅斯、蒙古三國??缇趁褡搴芏鄬儆谕徽Z系或語族,文化、語言相通,從宗教信仰看,很多民族與境外部分國家屬于同一宗教文化圈,這些跨境民族比較集中的省區(qū)具有天然的開展跨境區(qū)域合作的人文優(yōu)勢(表2)。從國際上看,憑借“跨境民族文化圈”開展區(qū)域合作已經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較為典型案例有丹麥與瑞典毗鄰地帶的“奧瑞桑德區(qū)域”(Oresund Region)合作,美國與加拿大兩國間的“五大湖”跨境區(qū)域合作,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倡導的南亞次區(qū)域合作以及新加坡一馬來西亞柔佛州一印度尼西亞廖內群島組成的“新柔廖增長三角”區(qū)域合作等。

        從我國區(qū)域合作的推進歷程看,國內文化圈的開發(fā)利用比較成熟,但國際區(qū)域合作大多依托經濟圈展開,文化圈的開發(fā)利用尚未起步。在國家政策層面上還沒有專門針對“文化圈”的戰(zhàn)略構想和規(guī)劃。地方層面上只有福建省研究編制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qū)文化發(fā)展專項規(guī)劃》,廣東省在《廣佛肇經濟圈發(fā)展規(guī)劃》中提出要打造國際性的嶺南文化中心。文化圈建設對區(qū)域合作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也是促進和深化國際區(qū)域合作的重要載體。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們應當重視文化圈這一重要資源,統(tǒng)籌制定我國的文化圈合作戰(zhàn)略。

        首先,注重文化圈的建設與整合。中國參與國際區(qū)域合作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合作的重點和制度建設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而較少關注價值觀念、歷史文化傳統(tǒng)、人文方面的銜接與整合。從統(tǒng)計數據看,除東亞文化圈內的部分國家如日本、韓國外,我國與中亞、東南亞文化圈內的國家貿易往來額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我國通過新疆對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家的年度貿易額均不足這些國家當年貿易總額的1%。[23 ]256這與我國豐富的文化圈資源極不相稱。目前,我國正在重點推進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巴、中國—中南半島、中國—中亞—西亞、孟中印緬等六大經濟走廊建設,為配合上述經濟圈的建設,需要積極開發(fā)利用各類文化圈資源。據悉,寧夏已經提出以穆斯林文化為平臺打造建設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區(qū)和阿拉伯國家產業(yè)園等穆斯林文化經濟圈的思路。還有學者提出應配合“一帶一路”經濟走廊建設豐富多樣的絲路文化圈廊道,包括絲綢文化走廊、巴扎文化走廊、伊斯蘭建筑文化走廊、商旅客棧文化走廊、喜馬拉雅文化走廊、昆侖山文化走廊、天山文化走廊、興都庫什文化走廊等。[24 ]這些思路和提議值得關注。此外,以佛教文化圈為基礎,有助于我們推動孟中印緬經濟圈的建設;以蒙古文化圈為基礎,有助于我們推動中蒙俄經濟圈建設;以伊斯蘭文化圈為基礎,有利于我們加快中國—中亞—西亞經濟圈和中巴經濟圈建設。發(fā)揮東亞文化圈和跨境民族文化圈優(yōu)勢,也有利于我們開展圖們江地區(qū)、大湄公河流域以及環(huán)黃海區(qū)域的國際合作。

        其次,求同存異,突出和強化區(qū)域文化的共同點。文化圈的形成需要“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文化圈與經濟圈不同,文化圈主要反映了一定地域范圍內存在著被普遍接受的行為準則、規(guī)范以及基本價值觀念的一致性。因此,文化圈內的各種關系往往處于社會建構的過程中。[25 ]所謂“社會建構”就是要找尋文化的統(tǒng)一性,加強文化認同。在歐盟的發(fā)展過程中,便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護和發(fā)展歐洲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1992年歐洲議會在一份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層面的政策影響手段正日益幫助歐洲成功建立起一個基于共享觀念和價值觀遺產之上的人民聯(lián)盟。為此,《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第128條指出:共同體在尊重各國與各地區(qū)多樣性的同時應發(fā)揚光大共同的文化遺產;成員國應維護和保護具有歐洲意義的文化遺產、鼓勵反映共同文化特點的藝術與文化創(chuàng)作。歐盟對所有促進歐洲共同歷史文化為目標的文化創(chuàng)作提供必要的資助。2004年,東盟第十次首腦會議討論通過了《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行動計劃》(ASEAN),提出強化東盟國家共有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價值觀,意圖加快東盟文化圈的整合。2016年,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ECO)文化協(xié)會(ECI)組織開展了為期一天的研討會,主要議題包括歷史上文化圈的定位;加強區(qū)域內國家的文化互動;ECO區(qū)域內的共同遺產和文化再識別;維護歷史遺產和共同的文化特征的努力;區(qū)域內文化的共同特點以及連接各個文化的紐帶。{1}

        由于經濟發(fā)展的大分流以及政治制度上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沖淡了國家間傳統(tǒng)文化的共同性,使得人們更多注意到經濟體制和政治制度上的差別而忽略了對共同文化的挖掘與利用。諸多學者針對東亞區(qū)域合作推進緩慢的現狀指出,東亞區(qū)域合作組織的建立和運轉需要得到充足的東亞文化共性的支持。東亞不能被簡單視為一個地緣性經濟圈,也應被看作一個文化圈,因為東亞各國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儒教文化的遺傳基因,同屬一個儒教文化圈。[26 ]那么,如何融合東亞各國共有的文化復興東亞文化圈呢?日本學者倉田徹提出,應通過地區(qū)而非國家的視角來發(fā)掘其中的東亞文化特征,超越國家進行東亞區(qū)域文化的共同制作,將其整理、編輯為出版物,翻譯成各種語言文字出版,使東亞地區(qū)各個國家的人民能夠把它作為我們共同的文化來接受。[27 ]作為中華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應積極鼓勵并與其他國家合作開展共同文化的識別和創(chuàng)作,推動各類文化圈的構建。同時,在文化圈的營造過程中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尊重各國文化的差異,防止一味求同而導致“文化沖突”。

        再次,注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積極開展區(qū)域公共文化活動。處在同一文化圈的國家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形成了相似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tǒng)。但是,這種對共同文化的認同需要經常通過公共文化活動予以激活和維系。2014年,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以說是絲綢之路文化圈建設的早期成果。目前,我國一些省區(qū)已經開展了國際性的區(qū)域公共文化活動,比如內蒙古的國際那達慕大會、蒙古族服裝服飾國際藝術節(jié),福建的“海上絲綢之路”東盟文化藝術展,云南的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jié)等,國家應該扶持和擴大這些國際公共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同時,加強區(qū)域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承辦區(qū)域性、國際性的重大文化活動。目前,云南投資5億人民幣建設了西南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主要促進對東南亞、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廈門建立了東盟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并舉辦了東盟文化藝術展。總體而言,國內區(qū)域公共文化設施數量不足。從國外看,我國近年的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在海外建設的區(qū)域公共文化設施較少,缺乏開展文化圈建設的平臺。另一方面,文化圈的構建需要各國的合作,因此要有一個協(xié)調的機構。比如,印度“季風計劃”的實施由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作為節(jié)點協(xié)調機構,印度考古局和國家博物館是該計劃的支持單位。國外有學者提議建立“東亞文化委員會”,主要負責共同文化遺產的認定、共有文化作品的制作以及這些文化產品在東亞各國流通時關稅方面的優(yōu)惠等。[27 ]截至2016年底,我國文化部已經和“一帶一路”沿線的64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的協(xié)定,今后我們可以考慮以文化部為主體推動建立區(qū)域文化圈合作委員會。

        最后,文化圈合作具有明顯的“社會資本”色彩,文化圈的構建需要政府與民間力量的協(xié)同配合。從國際經驗看,民間文化往來互動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較淡,更容易被接受,有利于增進文化圈的內部融合,形成區(qū)域共同體意識。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有500多個來自發(fā)達國家的文化、宗教類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東南亞有常設機構,其中來自日本的有177家。這些組織主要圍繞本國的價值觀和文化積極開展宣傳擴散活動,在很多領域已經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28 ]目前在我國倡議下建立了絲綢之路基金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促進“一帶一路”的合作機構,但均屬于政府間組織,還沒有建立一家以文化交流為主要職能的民間國際組織。對此,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要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努力形成政府主導、企業(yè)參與、民間促進的立體推進格局。[29 ]今后應支持組建“一帶一路”區(qū)域性文化協(xié)會,從民間層面推進文化圈的建設。

        海外僑胞也是推動文化圈合作的重要主體。目前海外華人的數量高達5500萬人,遍布全球各地。僅馬來西亞就有中華大會堂、中華工商聯(lián)合會、東盟華商會等8000多個華人社團。華人有著共同的文化根源和“血濃于水”的民族主義情感,是推動和深化文化圈合作的重要力量,我們需要結合“一帶一路”的具體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fā)揮海外僑胞的功能。

        現代經濟中形成區(qū)域文化融合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跨國公司的擴展。從實踐中看,很多國際大型企業(yè)在進行經濟合作的同時也積極開展社會文化公益活動,以減少文化沖突,擴大本國文化價值觀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我國在188 個國家(地區(qū))設立境外企業(yè)3.08 萬家,遍布全球。但是,這些企業(yè)過于注重經濟投資,忽視了文化價值觀在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據報道,近年來中國企業(yè)的海外投資面臨各種阻礙和風險,其中由于文化因素而導致的社會風險僅次于市場壁壘,由此引發(fā)的投資失敗案例比重高達20%。[30 ]在“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中,政府應在對外投資政策的框架下設計、制定相應的文化政策,引導和鼓勵境外企業(yè)積極承擔和履行社會文化責任,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并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美]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 [美]莫菲.文化和社會人類學[M].吳玫,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

        [3]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3rd Edition[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 Erll A.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rans cultural memory[J].Asia Europe Journal, 2010(3).

        [6] 周勁波.國際社會資本與企業(yè)國際化特征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0(1).

        [7] [英]安德魯·莫勞夫奇克.歐洲的選擇對亞洲地區(qū)一體化的啟示[J].國際政治研究,2008(2).

        [8] [美]赫特,索德伯姆.地區(qū)主義崛起的理論闡釋[J].袁正清,譯.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1).

        [9] Michael Schulz, Fredrik Soderbaum, and Joakim Ojendal,eds.Regionalization in a?Globalizing World:?Comparative Perspective?Forms,Actors?Process[M].New York: Zed Books,2001.

        [10] 容敏德,嚴江楓.區(qū)域合作:歐洲經驗與東亞[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11] Guiso L,Sapienza P,Zingales L.Cultural Biases in Economic Exchang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3).

        [12] 陳安國.重建區(qū)域文化認同促進城市區(qū)域經濟合作[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3).

        [13] 劉宗義.印度海外利益保護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現代國際關系,2012(3).

        [14] Andrew Hurrell.Explaining 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5(4).

        [15] 鄭先武.安全、合作與共同體:東南亞安全區(qū)域主義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16] [日]安保哲夫.日本與東亞的自發(fā)一體化:發(fā)展、危機及其他,載G.L.克拉克等編.牛津經濟地理學手冊[M].劉衛(wèi)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7] 王正毅.亞洲區(qū)域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8] 陳菲.一帶一路”與印度“季風計劃”的戰(zhàn)略對接研究[J].國際展望,2015(6).

        [19] [英]N·史瑞夫特.經濟的文化地理研究:潘多拉的盒子[G]//克拉克.牛津經濟地理學手冊.劉衛(wèi)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0] 彭飛.新經濟地理學論綱[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

        [21] 張凱.筑牢民心相通之橋·夯實“一帶一路”基礎[J].當代世界,2017(6).

        [22] 陳雄.文化地理學[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8.

        [23] 楊小兵,等.邁向全球性大國的關鍵一步:我國國際次區(qū)域經濟合作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24] 李希光.“一帶一路”文明圈建設路徑[J].人民論壇,2016(15).

        [25] Mohammed Ayoob. From Regional System to Regional Society[J].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9(3).

        [26] 羅榮渠.東亞跨世紀的變革與重新崛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5(1).

        [27] 唐永亮.試析日本的東亞文化共同體思想[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13(1).

        [28] 柳建文.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外非政府組織與中國的國際區(qū)域合作[J].外交評論,2016(5).

        [29] 習近平.借鑒歷史經驗創(chuàng)新合作理念 讓“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各國共同發(fā)展[EB/OL].(2016-04-30)http://www.gov.cn/xinwen/2016-04/30/content_5069523.htm.

        [30] 杜瑞利.中國企業(yè)海外投資風險管控[J].中國經貿,2015(7).

        〔責任編輯:李 妍〕

        猜你喜歡
        一帶一路
        印媒:“一帶一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 国产乱人精品视频av麻豆网站| 中文字幕av伊人av无码av|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2021年国产精品每日更新|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三区三区在线| 各种少妇正面着bbw撒尿视频|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完整在线视频免费黄片| 一本色道久久亚洲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 国产免费又色又爽粗视频| 精品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亚洲国产大胸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国内视频一区|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高潮白浆喷水| 樱桃视频影视在线观看免费| 色爱无码A V 综合区| 国产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乱码一二三区精品| 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不卡高清av在线|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久下载| 日本a级免费大片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亚洲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亚洲一区日韩无码| 国产精品黄页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色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