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米鹿
如何更好地講述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的故事,而且是通過油畫的方式?這就是獨特的動畫片《至愛梵高:星空之謎》背后的思考過程。2017年6月,這部影片被提名為金球獎最佳動畫片,獲得了三項安妮獎提名,其中還包括一個最佳獨立動畫獎。影片帶領(lǐng)觀眾走進這位繪畫大師,洞察他最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
尋找那個最真實的你
《至愛梵高》的制作是一項浩大工程,影片前期籌備、劇本編寫用了3年時間。又用3年時間,將來自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聚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1000多幅油畫作品。然后又用1年時間,將靜態(tài)畫作轉(zhuǎn)為動態(tài)畫面,即成片?!吨翋坭蟾摺纷罱K呈現(xiàn)的效果是每秒12幅油畫,整部電影用畫超過65000幅。
精確的數(shù)字,復(fù)雜的流程,匠心的創(chuàng)意,精細的打造,只為將這部旨在緬懷、紀念油畫大師梵高的巨作《至愛梵高》做到最好。事實上,從效果看,影片的確夠驚世駭俗。油畫電影的豐篤質(zhì)感,就像梵高一幅幅真跡,令人驚嘆、感佩。
《至愛梵高》故事情節(jié)很耐看,尤其是對梵高死因的探求、追索,懸疑程度不輸真人大片,頗有看《大偵探福爾摩斯》的即視感。不僅如此,影片在通過大量對話營造疑點的同時,還夾帶了些許笑點指數(shù)頗高的情節(jié),從而讓整部影片不至于太壓抑。
很多藝術(shù)大師,比如達芬奇、畢加索,他們的生活世界都非常神秘。特別是梵高,因為其悲劇的命運歸宿,更讓人心生痛感,想一探究竟,梵高到底在怎樣的背景、環(huán)境下,成就一幅幅驚世名作的?《至愛梵高》從一封信入手,通過大量走訪、細密偵查,在抽絲剝繭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里,為觀眾揭曉著答案。
真相越調(diào)查越清楚,梵高的內(nèi)心世界也變得異常清晰。影片里,我們能看到兩個梵高,一個是梵高家人、朋友,以及曾經(jīng)和梵高有來往的人眼中的梵高。這樣的梵高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很容易讓人對梵高有所誤讀。而梵高生前好友魯蘭經(jīng)過調(diào)查、比對、走訪,去偽存真后的梵高才是真梵高。將回憶拼貼中的梵高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梵高放在一起,觀眾得以感受到真實梵高所帶來的力量。
我就是我,獨一無二的自己
即使是不懂畫的人看電影,用不了10秒也能感受到梵高的畫的顏色,并能領(lǐng)悟其中要表達的情感。他的畫太過明亮,金色、黃色、紅色、橙色組合在一起,對比著、襯托著,瘋狂地表達著他熾熱而又孤獨的情感。
魯蘭沿著梵高生前最后一段時光的主線,逐一拜訪了與梵高有密切聯(lián)系的醫(yī)生、警察、旅館老板等各方人物,他們共同串聯(lián)、塑造完成了這位大師的真實生活。在小鎮(zhèn)人的眼中,梵高是古怪的,他整日整夜地在吵架,還會因為氣憤割掉自己的耳朵。到了女管家口中,梵高又變得瘋狂且狂妄,竟然敢當(dāng)著眾人的面褻瀆上帝。小旅店店主女兒艾德琳則一反常態(tài),覺得他博學(xué)、溫暖……
看電影的同時,讓我想起了曉麗的人生經(jīng)歷。
曉麗也是一位愛油畫的文藝女青年,我認識她的時候,是在當(dāng)?shù)氐囊患耶嫹?。她繪畫的位置在我的旁邊,卻從來沒有和我交流過。她沒有一次曠課記錄,卻從來不聽老師的課。在她的畫里,主線顏色永遠都是黑色和白色,風(fēng)格單調(diào)又大膽。來上課不久,我就聽到了她的各種“傳說”,有人說她是因為被男朋友拋棄,抑郁成病,才開始繪畫;有人說她喜歡畫白色的玫瑰,是因為她對生命失去了熱情。就連油畫老師也告誡我:“她的精神狀態(tài)不是很好,沒事的話,千萬不要和她交流?!?p>
我每天畫畫時,心里總是膽怯地提防著她對我做些什么,又忍不住想看看她在畫什么。有一次,趁她離開,我悄悄掀開了她的畫布,一片黑土地上,開著一朵耀眼的白玫瑰,一片葉子上還寫著“生命”二字。那花兒的生命力很強,即使是在一片污濁的土地中,依然拼命地生長,奮力地向上延伸……這是一個厭惡生命的人的畫嗎?在我眼里,她明明是熱愛生命的典范。
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曉麗,每個曉麗都只是他們所認為的自己,就像每個人的眼中都有著自己所認為的梵高,但是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他們能看到的部分。
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梵高本人并不希望人們叫他梵高,他更希望所有人都稱呼他為文森特。他所有畫作的簽名都是文森特,他只想做自己想成為的那個自己,這就像曉麗,只想成為熱愛生命的那朵“白玫瑰”。
還深愛自己,就用畫來表達
《名人傳》的三個巨人中,羅曼·羅蘭最愛的是貝多芬,他說這位音樂家一生沒有感受過真正的溫暖和愛,卻以最純潔真摯的感情,愛著這個世界。我眼中的曉麗是這樣,梵高也是這樣。
這位不善言辭,卻渴望傾訴的畫家,29歲才開始拿起畫筆,傾訴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天賦異稟的他,僅僅用了8年,就創(chuàng)造出了一幅幅立于天地的藝術(shù)品。然而,天妒英才,梵高生前并沒有因為這些畫作過上幸福安穩(wěn)的日子,反而是一生艱辛、貧困潦倒。在生命最后那段旅程中,病痛的折磨、情感上的焦躁、心理上的多疑……導(dǎo)致他最終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被送進了法國南部的精神病院。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身邊的人有意無意地扮演著加劇悲劇發(fā)生的角色。這就像曉麗一樣。曉麗和男朋友家境懸殊,男方家最終因為無法接受她而逼迫他們分開。她也做過努力,得到的結(jié)果卻是周圍人的不理解以及男朋友的背叛。丟失愛情除了傷痛和難堪之外,還有委屈和自責(zé),曉麗選擇拿起畫筆,為的只是抓住那個還愛著生活的自己。
從梵高的畫中,我們能看到他珍視生命的力量,他相信生命的魔力,并將這些魔力貫穿到自己的畫作中。即使周遭的一切都讓他深深陷入痛苦之中,繪畫卻延伸著他對生命力量的渴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就像麥田里奮力收割的農(nóng)民內(nèi)心對糧食的敬畏和珍重。
其實,無論是梵高還是曉麗,他們的好,在于那獨一無二的生命,憨厚、執(zhí)著、奮不顧身、樸實又天真。他們的畫中那一個個熱烈的色塊,就是他們生命力的體現(xiàn),是他們對愛的強烈呼喚。因為熱愛,梵高割下耳朵去證明;因為熱愛,曉麗用色彩去表現(xiàn)。他們的人生投射在旁人身上,有人看到了瘋子,有人看到了紳士,有人看到了憂郁,有人看到了天才……但是最終,他們最想表達的,還是那個內(nèi)心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