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利
摘 要:新時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在科學認識當前國際形勢、準確研判國內發(fā)展走勢基礎上所進行的一場深刻變革。它是中國歷史方位變化的新要求;是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加強的新指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的新訴求;是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新希求;是“國家現代化”穩(wěn)步推進的新需求。分析和研究新時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基本依據,對深刻體會其背景、領會其主旨,繼而在實踐中貫徹落實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關鍵詞: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基本依據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10 — 0098 — 03
2018年2月末,黨的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稕Q定》由8部分構成,包括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任務、必然要求及重要保障等?!斗桨浮房傮w布局,深層次介紹了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xié)、地方等機構改革,還介紹了行政執(zhí)法體制、跨軍地、群團組織等的改革。新時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不是“空穴來風”,它立足于新的歷史起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助力于中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從而為建成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
一、中國歷史方位變化的新要求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不僅在經濟、民主法治、思想文化、生態(tài)文明等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還在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生活、強軍興軍、全方位外交、港澳臺工作及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有了較大突破。由此,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歷史方位做出了全新判斷,即“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1〕。新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以往的黨和國家機構不再完全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換言之,如果任由舊的黨和國家機構存在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輕則社會主義事業(yè)停滯不前,重則歷史悲劇重新上演。為此,黨和國家機構須以時代發(fā)展為背景,以社會矛盾為主線,通過改革的方式使自身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
回看歷史,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黨中央部門進行了4次改革,分別發(fā)生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9年;國務院進行了7次改革,分別發(fā)生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以1988年和2003年政府機構改革為例,“1988年的第二輪政府機構改革是在黨的十三大提出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任務和明確提出加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背景下展開的”〔2〕,因而政府機構“從72個減為65個,人員編制減少4900人,實際減少9700人”〔3〕?!?003年的第五輪政府機構改革是在黨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大背景下展開的”〔4〕,繼而“這輪政府機構改革減少了9個專業(yè)經濟部門,政府組成部門由29個減少到28個”〔5〕。由上述改革可以看出,政府機構“因時而變”、“隨世而制”。歷數11次改革,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轉變政府經濟職能和經濟管理方式”到十八大“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yōu)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無一不是在時代背景的驅動下,不斷完善、優(yōu)化政府結構及功能。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面臨不同要求、不同威脅、不同任務及不同挑戰(zhàn)。只有“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中發(fā)展”〔6〕,中華民族才得以復興。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新時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定是必然之舉。
二、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加強的新指向
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自1921年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從封建專制的殘酷壓迫中走向民主、從民族衰落的悲慘命運中走向富強、從艱難的“站起來”到艱辛的“富起來”再到堅毅的“強起來”。它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所在。換句話說,如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喻為疾馳的列車,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便是火車頭。正確的牽引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越來越自信,使“道路”更加堅定、“理論”更加豐富、“制度”更加完善、“文化”更加持久,反之,牽引偏離則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餒,繼而使中華民族復興夢成為“空中樓閣”。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新矛盾,黨的執(zhí)政方式、發(fā)展理念、發(fā)展水平、發(fā)展要求須有重大突破,須做出重大改變。因此,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即領導能力、管理能力建設是執(zhí)政黨不可避免且著重解決的重大課題。
新時代,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不論是優(yōu)化組織機構,還是深化黨在改革各領域各方面工作中的全面領導,都是一次重大挑戰(zhàn)。自1962年毛澤東同志提出“黨是領導一切的”這一根本原則后,歷屆領導人都堅持并踐行之,習近平同志更是將其寫入黨章。然而,在改革推進過程中,黨政分開甚至是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地位的片面思想仍然存在?!霸谥袊@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tǒng)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tǒng)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如若不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加強黨員的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證將得不到保證、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將得不到回應。毋庸置疑,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的改革中能不斷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黨的制度安排,優(yōu)化黨的組織結構,繼而增強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因此,從這個意義而言,新時代加強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必會指向深化黨和國家的機構改革中去。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的新訴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并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制度體系。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現實要求多次提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wěn)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8〕,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明確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構建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9〕。關于“系統(tǒng)完備”,需做到制度結構齊全化、運行形態(tài)完整化、具體內容完全化;關于“科學規(guī)范”,需根據不同時代背景及要求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程;關于“運行有效”,需保證各種制度之間和諧高效運轉,以增強社會活力、協(xié)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向縱深推進,但距離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仍然“還有一公里”。這其中,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相矛盾的問題尤為突出,主要表現為有些領域體制機制繁雜冗余,有些則滯后短缺。對此局面,體制機制的改革定是必然之舉。如《方案》所示,為解決體制機制繁雜冗余的問題,就國務院而言,“不再保留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而“組建自然資源部”,類似的組建還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部、農業(yè)農村部等。為解決體制機制滯后短缺的問題,就黨中央而言,“中央組織部統(tǒng)一管理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及公務員工作、中央宣傳部統(tǒng)一管理新聞出版及電影工作”,“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審計委員會、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等。以上所述一系列具體改革措施是構建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的關鍵所在,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見,新時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的美好訴求中應運而生。
四、中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新希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了新常態(tài)。新常態(tài)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轉向中高速、經濟發(fā)展方式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發(fā)展動力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經濟結構轉向調整存量與做優(yōu)增量并舉。對此,中國經濟呈不適狀態(tài),也面臨眾多問題。首先,從資源環(huán)境約束性來看,環(huán)境承載力面臨較大壓力,采煤挖礦的大開發(fā)、快發(fā)展已不再適應當前經濟健康發(fā)展;其次,就投資而言,過去大規(guī)模開發(fā)建設使得傳統(tǒng)產業(yè)、房地產投資處于相對飽和狀態(tài),有錢就干,投資就賺的局面已陷入僵局;再次,從生產要素相對優(yōu)勢來說,勞動力成本低的最大優(yōu)勢已不是優(yōu)勢。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在我國顯現,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日趨下降;最后,就生產能力和產業(yè)組織方式而言,過去供給不足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但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對企業(yè)生產能力和組織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除上述因素外,出口貿易、國際收支、資源配置模式、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問題同樣影響著中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習總書記曾指出:“面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我們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10〕“觀念上適應”是指經濟發(fā)展必定會出現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但我國經濟發(fā)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不曾改變;“認識上到位”是指人們要清楚地認識到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是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一個新進階。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經濟的倒退或衰敗,而是我國經濟發(fā)展模式向優(yōu)轉變的必然歷程;所謂“方法上對路”是指面對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所帶來的眾多問題,不能繼續(xù)走“封閉僵硬的老路”、犯過去“形而上學的錯誤”,要辯證的、以改革的方式應對新變化、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工作上得力”是指在解決經濟發(fā)展新問題的過程中,要深入貫徹落實各項改革措施,不斷推動改革向前發(fā)展?!奥仿湫捱h兮”,找到改革這一根本路徑后,還需不斷深化改革,在深化的過程中尋求發(fā)展經驗、創(chuàng)造發(fā)展機遇。因此,從這個層面去理解,新時代中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定然離不開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化。
五、“國家現代化”穩(wěn)步推進的新需求
“現代化是18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的一種社會文明進程,是人類社會進入到高級發(fā)展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薄?1〕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加入到了現代化的建設行列。我國的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代化。自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中央作出了“三步走”的戰(zhàn)略安排。前兩步戰(zhàn)略目標即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已提前實現。在這一基礎上,為實現“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兩個階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zhàn)略目標,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一個階段以及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階段。當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時期,面對國內外威脅,應該更加堅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心,發(fā)揮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的關鍵作用。
新時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的一場深刻變革。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以“點”、“線”、“面”式的國家組織結構相互連接而成的整體系統(tǒng)?!包c”式結構指國家治理組織機構中的每一個具體的企事業(yè)單位或群眾組織,通過自身的配合及努力以實現國家治理的目的;“線”式結構主要指國家治理組織機構的縱向結構,即從中央到省、市、縣的領導機構統(tǒng)一領導全國和地方的治理工作;“面”式結構主要指國家治理組織機構的橫向結構,即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各部門、各企事業(yè)單位和群眾組織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治理工作。新時代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要求推進國家組織機構現代化,旨在發(fā)揮社會主義國家組織機構的優(yōu)越性、保證社會主義國家組織機構的良性運行。國家治理能力是指一個國家運用制度、法律等管理本國大小事務的能力。新時代我國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進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需要,依法提高其治國理政的能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這就意味著要實現“國家現代化”首先必須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斷然離不開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化。由此可知,新時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國家現代化”穩(wěn)步推進的必然需求。
〔參 考 文 獻〕
〔1〕〔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3〕〔4〕〔5〕宋世明,王君凱.我國政府機構改革歷程與取向觀察〔J〕.改革,2018,(04).
〔6〕習近平.開放共創(chuàng)繁榮,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N〕.人民日報,2018-04-11.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1-342.
〔8〕習近平.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人民日報,2014-02-18.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33.
〔11〕徐康寧.現代化國家、經濟增長與中國道路〔J〕.江海學刊,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