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啟
請大家比較下面兩組衡量“教育現代化”的指標,看看哪一組指標更接地氣、有靈魂?
第一組指標: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投入比例;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占公共財政支出比例;人均公共教育經費;學前教育毛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人均受教育年限;每10萬居民中大學生數;成人識字率。
第二組指標:學生具有科學素養(yǎng)和民主精神;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學生可以自主發(fā)展;隨遷子女受教育機會均等;師生關系民主平等;教育行政決策理性化、程序化;學校具有辦學自主權;學校做到科學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教師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得到保障;教師具有教學自主權;把因材施教進行到底。
我們絕不否認第一組指標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但如果讓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回答上述問題,那么大家可能會認為第二組指標更接地氣、有靈魂。只有第一組指標顯然是不夠的。
我國自從1983年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開始,教育現代化的實踐與研究就一直持續(xù)。有些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現代化實踐也已經推進很多年了,許多地區(qū)都制定了大同小異的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但我們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許多指標體系在指標構成上,往往更傾向于第一組指標。也就是說,一些地區(qū)的教育現代化指標可能存在一個危險,就是不接地氣,沒有靈魂。
不接地氣,主要是指這些衡量教育現代化的指標,與每個學校的具體工作包括課堂教學、學校管理等沒有直接聯系。其原因有二:其一,教育現代化往往是在區(qū)域層面推進,指標的設定往往是站在區(qū)域層面去思考問題,對于學校、課堂關注不夠;其二,在指標結構中,過于關注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而對于“過程指標”(教學過程與管理過程)關注不夠。
因此,中小學的校長和教師們會認為教育現代化是“政府的事情”,與他們關聯甚少甚至沒有關系。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試想,如果教育現代化不能“走進尋常百姓家”,不能與每一個校長的日常管理、與每一個教師的日常教學、與學生上的每一堂課建立起密切聯系,那么教育現代化就成為與師生、課堂、學校無關的“空中飛地”,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推進教育現代化不能只靠政府,要依靠每一個教師,要依靠課堂教學和學校管理的改進,要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現代化最后要落在育人上、落到課堂上。
當前一些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往往比較重視教育結果與教育條件的評價,對于教育過程重視不夠。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育結果和教育投入的指標,如入學率、達標率、生均經費、人均面積、教師學歷等,比較容易測量;而教育過程(包括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指標不容易測量,所以就容易被忽視甚至放棄。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教育現代化沒有靈魂,主要是指教育現代化的指標與實踐,沒能充分反映出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教育現代化是指與教育形態(tài)的變遷相伴的教育現代性不斷增長和實現的過程。理解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理解“教育現代性”,教育現代性(或者說“現代精神”)是現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它體現了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教育呈現出的一些新特點和新性質,如教育的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等,是現代教育區(qū)別于非現代教育的本質屬性。離開了現代性,教育現代化就成為沒有實質的空殼、沒有內容的形式、沒有靈魂的過程。
反觀我國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現實,某些地方的“教育現代化”甚至走向了教育現代化的反面,用一種反現代的方式推進教育現代化。例如:用粗暴強制的手段,通過一種非人道的過程,去達到某一個指標的數值。在某些地方所謂的“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我們看不到理性的設計,看不到利益相關者聲音的表達與傾聽,看不到普通人群的自由和尊嚴,看不到公共資源的投入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增進,看不到受教者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主動發(fā)展狀況的改進。
因此,要重視教育現代性問題,它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急迫的實踐問題。離開對于教育現代性的認識與把握,去推進教育現代化實踐,無異于緣木求魚、盲人騎馬。我們需要有靈魂的教育現代化,這個靈魂就是教育的現代性。
因此,教育現代化的實踐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指標設計,都必須體現現代精神即現代性。教育現代化的指標不能隨意確定。應該在教育結果、教育過程、教育條件三個大類指標之下,進一步篩選和遴選出重要的指標。何為重要的指標?與教育現代性關系越直接、越密切的指標,就是越重要的指標。重點指標是不能缺少的,否則指標體系就存在硬傷。
那么哪些指標是衡量教育現代化的重點指標?教育以育人為本,教育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現代人、增進人的現代性。因此,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民主素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等現代人的品質,就成為衡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在教育現代化實踐中,不僅教育的目標和結果要反映現代精神,培養(yǎng)人的過程(教育教學和管理)和提供的支持也要反映現代精神。據此,我們就應關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要民主平等,要運用現代教學方法,科學設計課程,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學校管理過程中,做到科學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教育決策要理性化與民主化。而在教育支持層面,要求建設具有現代精神的教師隊伍,提供能支撐現代教育的經費投入(政府公共投入達到一定的比例要求),提供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如果把上述這些方面予以指標化,指標體系就充溢著現代精神,那么現代性的氣息就會撲面而來。這些指標都屬于不可或缺的重點指標。
在各地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容易測量的指標容易被強調,而不容易測量的指標如過程指標,以及結果指標中的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民主素養(yǎng)等,往往被省略和忽略。我認為,測量問題永遠都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問題。如果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中的指標都很容易測量,但指標體系卻不能反映教育現代化的實質,那么這樣的指標體系也是效度很低的甚至是沒有效度的。
教育現代化要有根,接地氣,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教育現代化應有魂,有靈魂,聚焦現代性,有現代精神。否則,無根無魂,失魂落魄,這不是我們所要的教育現代化。
2018年,我國要召開全國教育大會,要頒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一綱領性文件,對此我們充滿期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