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世毅
一九四一年(重慶)
七月十六日
領(lǐng)購平價米三斗,合前所領(lǐng)購一斗五升,共四斗五升(斗、升,當時谷米的計量單位,以一石十斗,一斗十升換算),擬今日下午運回木洞(重慶鄉(xiāng)村地名。當時,黃芝岡一家租住在此)。近日江水大漲,佛通輪馬力不足,恐難上駛,故寧搭大公輪,免今日佛通輪不到碼頭,則明晨找麻煩也。上午曾懸三角球,但午飯后未懸紅球(紅球,系防空襲警報標志物。時日本侵略軍飛機常轟炸重慶,有空襲,即懸紅球告警,人眾提前躲避),乃雇車載米往磨兒石。自下午二時等到四時,大公不來而佛通來,聞大公馬力更不如佛通。佛亨公司將于明日換佛源走午排,故大公今日停輪也。寄米佛通輪倉,茶房表示不負責任,出洋二元,乃無語。茶房亦運米來城,與購米人論價,以手隔米袋相握作手談。聞西康番人論價,亦以手籠袖中相握行之,此蓋其風習之流傳也。歸途訪酉村,在國防動力酒精廠晚餐。久食平價米,偶食白米而甘之。返社已晚十一時,安床即入睡。
七月十八日
自前次回重慶,迄今半月內(nèi),敵機(指日本侵略軍的飛機)曾兩次在木洞投彈。第一次因涪陵船正經(jīng)過木洞江中,適遇敵機投一彈,毀茅屋一棟;第二次因江中兵艦煙囪冒煙,敵機自吾家屋后向江飛駛,連投二彈,嘯聲發(fā)自屋頂,彈均落江中,斃江魚甚多。防護團員取魚易錢,均獲利焉。此后木洞防空乃大緊張,緊急警報后,防護團員不許人家曬衣,不許小孩哭鬧,制止行人通過街頭,甚且令住戶關(guān)閉大門。本日有空襲,下午一時許,敵機臨空,防護團員來閉吾家腰門,若曰:何汝家無防空常識。此亦但有任其所為耳!
七月十九日
本季房金尚欠五十金未繳,今日房東著其家女仆來催,乃告以家中無錢,并非有錢不付;錢到即付,不必催也。屋漏,房東久不修理,下月付房金,亦當先令羅嫂通告伊家,云房金即可照付,惟請先將屋漏整好,方付房金,否則不能即付也。羅嫂之女患痢幾不起,有湖南人某,授以方,方用金銀花五錢,焙焦研粉,和蜂蜜一兩,紅白糖各五錢,沖服,服一劑而愈。房東家女仆患時癥,求方于其家之蒙師某,師語以方,女仆無錢配藥,文?。◣熚霓。S芝岡妻)投以午時茶,亦一服而愈。四川人不知藥方,木洞醫(yī)生蔣某,且以神麯麥芽治腹疾為可異,病則求端公巫婆,病稍重則斷其必死,果服藥得方,則一劑亦可愈,非其癥之真不治也。
七月二十三日
姚遂重建南泉山大慈化禪寺碑,述寺之舊跡,云鼓、鐘二樓下,祠武安、忠靖兩王,武安為漢關(guān)羽,忠靖為五季漢周張翼佐南岳者。案:寺為普庵印肅所基,肅以乾道(宋孝宗)己丑(乾道五年-1169)示化,則關(guān)羽與釋氏為緣自南宋已作俑矣。(《牧庵集》卷十)
姚遂《唐詩鼓吹注》“序”云:“鼓吹,軍樂也,大駕前、后部設(shè)之,役數(shù)百人,具器惟鉦、鼓、長鳴、中鳴、觱篥,皆金、革、竹,無絲,惟取便于騎。作大朝會,則置案于宮懸間,雜而奏之,最聲之宏壯而震厲者也,或以旌武功而殺其數(shù)。”則舊劇“出隊”之所作者,蓋宋鼓吹之遺音也。(《牧庵集》卷三)
七月二十四日
《天問》:“驚女采薇鹿何祐,北至回水萃何喜?”王逸注:“言昔有女子采薇菜,有所驚而北走,至于回水之上,止而得鹿,其家遂昌熾,乃天祐之,有禧喜也。喜者,當如《天問》‘玄鳥致貽女何喜,則其事有如簡狄(帝嚳的次妃。相傳簡狄與二女行浴,有玄鳥飛過墮其卵,簡狄取而吞食,因而懷孕生偰,成為商人的始祖)。世繪麻姑以祝女壽,乃寫鹿女;麻姑見《神仙傳》,是好女子,手爪似鳥,頂中有髻,衣有文采,又非錦繡,未聞得鹿之說也”。(頁首附載:梁·任昉《述異記》:貞山在毘陵郡。梁時有村人韓文秀,見一鹿產(chǎn)一女子在地,遂收養(yǎng)之。及長,與凡女有異,遂為女冠。梁武帝為別立一觀,號曰“鹿娘”。后死入棺,武帝致祭,開棺視之,但聞異香,不見骸骨,蓋尸解也。遂葬棺于毘陵,因號其葬處為貞山。)
七月二十六日
六安茶山,小廟小神,隨處可見;古樹中空成洞,亦為供神之所。洞口滿懸?guī)め?,洞前遍植桅桿,洞內(nèi)列紅紙神位,神名有“吳二先生”“胡先生”“土地門官”“劉先生”“樹神”“張嫂嫂”“七神宣(仙)”等,神位左右糊二紙條,一書“問病”,一書“發(fā)藥”。
廬江人晨興即入茶館,洗面在茶館行之,面巾由茶館公備,人多以面巾籠食指云齒垢。泡茶視茶葉定價,各有差等;點心有“小紅頭”,馳名全省;又有“馬蹄酥”“大彎腰”“湯面包”等。茶客品茶愛久坐,獨坐需費時一點鐘左右;良朋三五相聚,或評貨價,談訴訟,和是非,則常費時四、五點鐘。茶館晨四、五點鐘開市,至午十二時,客座不虛,蓋廬江人之小天地也。(二則據(jù)《黨務(wù)導報》五六期,滌之《旅途瑣譚》)
七月二十七日
聞羅寄梅主任云:黃慎伯兄在社會部總務(wù)司繕??迫慰崎L,前日寄一函去,未得復。故友之安于公務(wù)員者,如郭兄等,多與昔游斷絕音問,即同在一城,我不知人亦不知;偶知其所在之處,所任之職,一度通問,旋又兩忘如遺,非交誼之不厚也。彼厄于生計而志趣已不同疇昔,惟局促于小天地,游息言談早不出同僚之外,昔游在彼之生活中漸無位置,衣食累人,乃坐令交道至此,亦可哀也。晚訪友邨兄,以此為言,彼亦以無處可以攀談為恨,寂寞之極,邀彼同逛馬路,彼與其同事前有此約,乃進退不可;吾不愿令彼為難,廢然相別而返也。
七月二十八日
本日敵機一百零六架,分五批入川,每批附偵察機一架。重慶于午前六時五十五分懸紅球,七時十五分放警報,至午后三時十五分解除警報。第一批飛機九架,炸國府路學田灣;第四批二十七架,炸磁器口;第二批十六架,第三批二十七架,第五批二十五架,炸自貢市及瀘州。
七月三十一日
三日來在防空洞之時間特長,精神漸感疲弱,而以昨日為尤甚;昨、今二日晨兩度腹瀉,蓋受濕氣之故。二十九日午后,自來水源斷絕,衣污不更,體污不浴,益增燥悶;挑夫自江中擔水,每擔索洋十元,故茶水亦需節(jié)儲,天熱易渴,又時需飲陰陽怪氣也。endprint
八月四日
古墓中有人面蛇身之壁畫,人以為女媧,不知其為燭龍也。《雪賦》李善引《山海經(jīng)》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其瞑乃晦,其視乃明,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山海經(jīng)》云: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喘不息,身長千里,人面蛇身赤色。注曰:即燭龍也。《淮南(子)》云: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短靻枴吠跻葑⒃疲何鞅庇杏内o日之國,有龍含燭而照之也。龍居九陰,幽冥無日,視晝瞑夜,故畫有烏兔之像,蛇身有鱗,人面無足,名曰燭陰,不欲逝者之不復朝也。
常(某某)今日午前離社。常來社后,漸注意修飾,在征集室旁小房內(nèi),時對鏡理其發(fā),已非復學生本色,故薪給不敷日用;復因本社工友,對伊偶有失敬,乃認為看伊不起,曾向其介紹人鄒先生訴說困苦,意欲他適久矣。兩月來函札交馳,而所謀迄不遂,考取川鹽見習生,其最后之成功耳。處此舉國同艱之時,不內(nèi)刻約以求自安,乃貪求逸豫而勞心于外,失意愈多,憂煩愈深,天地愈狹,此常之終于不可留也。商務(wù)重慶分館到大批新書,午后雨止,湯小姐持選定書單往購,因托代購《稼軒詞》一冊;午前閱廣告,誤認書價九角,不知價乃九元也。版本佳,購得亦甚喜;娶妻當?shù)藐廂惾A,購書何獨不然?!
八月五日
川劇《白蛇傳》以武二花扮小青,《斷橋》一折有變臉絕技;予曾擬作《變臉考》,茲從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jīng)》卷六“學地品”第二十五,錄得旁證一則云:“男子有婦端正,面目無瑕,以諸瓔珞莊嚴其身,其夫愛敬。雖有是色,然是媱鬼,非是真人,須人血肉。有人語夫:‘卿婦羅剎,血肉為食。夫不信,人數(shù)數(shù)語之,夫心遂疑,意欲試之。夜臥佯出鼾聲如眠,婦謂定眠,竊起出城,詣于冢間。夫?qū)ぶ鸷?,見婦脫衣及諸寶飾,卻著一面,面色變惡,口出長牙,頭上炎然,眼赤如火,甚為可畏。前近死人,手摑其肉,口齧食之。夫見如是,爾乃知之,非人是鬼,便急還臥于床上。婦便尋還,來趣夫床,復臥如故?!?/p>
八月六日
近本室收到《獅子吼》月刊四冊,因主編人巨贊(萬均)法師久為懋師(指徐特立-1877~1968,又名徐立華,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人及壽昌兄(指田漢。筆名田漢,學名田壽昌)所贊許。兩夜抽閱瀏覽,頗多會心之處。今忽得巨贊航信,附壽昌兄介函云:“給你介紹巨贊法師,他是以大學生而學佛的。前年在南岳曾組織佛青年服務(wù)團,瀏湘一帶至今可看到當時的影響。居長沙時常與懋師過從,談極相得??虅」鹆衷卵郎?,主編《獅子吼》月刊,倡新佛教運動,與暮笳法師等為親密之戰(zhàn)友。于經(jīng)典研究極深,懋師常稱之為佛學界之漢學家。亦有詩才,在桂參加漓江雅集,常與當?shù)厝簭┫喑?。其為人英年博識而饒斗志,知兄必樂與為友也?!本拶澮远孪辔湟粸樵摽ㄖ浮丢{子吼》)第五期于九月十五日出版,擬編一《新佛教運動檢討》特集,托為撰文一篇;又一為下期擬將抗戰(zhàn)以來全國僧徒之所貢獻于國家民族者,與夫敵偽利用佛教之種種事實,編為特輯,托覓取上海、五臺山、九華山等地僧眾救護游擊之記載,及淪陷區(qū)內(nèi)敵偽佛教徒之活動等資料。本室收到月刊四期,則巨贊之所贈也。航信收到即復,承諾寄稿,并道傾慕。巨贊函前月二十七日發(fā)。
八月七日
羅嫂次女二日在我家出閣。四川人嫁“二道女”,晚始上轎,羅嫂次女半夜出門,羅嫂送我家紅布二尺,即湘俗所謂“掛紅”也。
八月十日
敵機一百零八架分六批日夜襲重慶。第一批二十七架,晨八時零二分入市空,在黃沙溪、兩浮支路、大中實業(yè)公司、三民主義青年團等地投彈,青年團房屋大部炸毀;二批十八架,十時三十分入市空,在江北劉家臺、市區(qū)臨江門、炮臺街等地投彈,臨江門有漢奸以鏡指示目標,被逮捕;……又八日南區(qū)公園公共防空洞,系洞頂中彈,該洞有出口三處,而彈陷其中部風化巖石,三出口避難民眾多救出,中部則多被壓死。有蕭姓十六歲小兒,在理發(fā)店為學徒,壓于洞之中部而不死,自云父死其旁,崩石壓其足,不能轉(zhuǎn)動;近身有石裂成之小穴二,可向外人通語,且可由外送入稀飯充饑。經(jīng)九日空襲延誤,故九日晚仍未將此兒救出。當局曾為懸賞五百元,限今日救出此兒,而此兒于今晨死矣。
八月十六日
四川人謂“二道女”,即再蘸婦義,亦名“過更嫂”,其出嫁必在夜半無人之時,著破衣出門,由伴親人引至河畔山邊,換嫁衣上轎。川諺云:“過更嫂,不要燈籠,也要火把?!敝^嫁時雖簡陋,亦明媒正娶也。
八月二十五日
桂林記者公會三十一日在桂林舉行追悼全國抗戰(zhàn)殉職記者大會,代社長擬本社及中國新聞學會挽聯(lián)二首。曰:“常山有舌支危廈,漓水將霜吊國殤”;曰:“陳陶澤悲古詩史,風洞山歌今大招”。
八月三十日
晚,欽岳兄約便餐,語及巴縣文藝之士,如龔旭齋、龔晴皋等。旭齋作工筆士女山水,書法秀逸。晴皋工淡筆竹石,作書硬如鐵,而饒樸茂之氣。晚年買地荒山亂石間,構(gòu)室而居,日與群石晤對,寫其姿態(tài),畫幅滿屋,死后求者爭以高價購取之;其雇農(nóng)亦常沽酒求畫,蓄以待賈,因而致小富焉。又有楊滄白,現(xiàn)居南岸彈子石,日內(nèi)《新民報》載其悼內(nèi)詹夫人詩,亦可誦也。夜月甚朗,步月歸社。
九月二日
午前攜大平訪楊信生先生,遇道流“說道化”者,不歌唱而念誦,念詞如舊劇“度白儉”中莊子所說。楊先生云:“老道出山募化,必先乞爛文人為編‘道化詞語,間亦多有心裁,如云‘大人走得,小孩走不得;白天走得,黑夜走不得;各位善人識破,大家都走得。謂川人排立石礅以代橋也。又云:‘天知我有,地知我無;人知我有,己知我無,謂襪無底也。然其詞意閃爍,語類狂易則同?!?/p>
九月九日
本社(指國民黨中央社)沅陵六日電,六日晚九時許,一輪皓月當空,浮云中突現(xiàn)一黑圓餅,白光一道,自餅心射出。蔚為奇觀,良久始散。
九月十日endprint
陸沉陽春縣高南鄉(xiāng)劉屋寨,日前于晨光熹微中,突轟然一聲,遠近皆聞,居民驚惶失措,歷一分鐘始息。后發(fā)現(xiàn)距該處不遠,陷落一巨穴,其直徑約一百方丈,而淺深不一,一部尚已有水,其最深處,現(xiàn)難測度。但知該穴在未陷落前,有一苦楝樹生長于間,高數(shù)丈,現(xiàn)已沉沒其中,蹤影不見,但尚無人畜死傷損失云。(三十年——1941七月十七日《星島日報》載粵南十一日快訊)。
“四不像”區(qū)偉乾《大島火山巡禮》(《宇宙風》一0五期)云:“‘四不像是我國特產(chǎn)種屬,因它像駱駝而不駱駝,像鹿而不鹿,像驢而不驢,像牛而不牛,故稱‘四不像。這種動物,產(chǎn)量稀少,故很難得;僅有幾頭養(yǎng)于胡清時代的北京禁苑里。一說謂除此以外,沒有野生的。其名貴可知。但在英法聯(lián)軍入京時,便國傳教士David全部擄去,介紹于歐洲學術(shù)界,稱為大衛(wèi)氏鹿(ElaphurusDavidianus)?,F(xiàn)在僅存于英法各動物園而繁殖云。”
九月十一日
近日經(jīng)濟奇窘,此在本社同仁有室家者,既屬普遍現(xiàn)象,故無訴苦之處,相見默然,欲如單身人。每嘆平價米不夠營養(yǎng),亦不可得也。久食平價米,足軟無力,神疲欲眠,日來已深感精神不加,影響工作;重以四日來渝,家用已將告罄,迄今一周,籌款苦不得手,心有牽累,則行坐俱非,匪獨不能專心已也。昨有同事,知余新有五百元收入,深為余慶。但此款入手,先還諦之兄百元,還訪夷兄五十元,為長生購鞋四十五元,送長生外祖母喪禮百元,馀二百元;待攜款歸,則除船費、購物等無形銷蝕外,所余僅百余元耳。行見款攜歸時,轉(zhuǎn)眼又罄,而余則心力交疲也。
九月十九日
聞人言,《財政評論》編者許性初氏,在某菜館點蟹一味,侍者告以蟹價過昂,許叱之;共食八蟹,菜館開價二千八百元,許與論爭,店家就香港飛機運費等項目詳為計算,則為三千四百元,許不甘支付,乃與進行訴訟。從大公務(wù)員之揮霍觀之,則境地又自有殊也。
九月二十六日
晨,任俠(常任俠-1904~1996,別名季青,安徽阜陽潁上縣人。著名藝術(shù)考古學家、東方藝術(shù)史研究專家、詩人,中國藝術(shù)史學會創(chuàng)辦人之一。主要從事中國以及中亞、東亞、東南亞諸國美術(shù)史以及音樂、舞蹈史的研究,對中國與印度、日本的文藝交流史研究作出了開拓性貢獻)兄來訪,相邀同往一園赴文委會所主催之第五次戲劇研究座談會,到時已晚,但聞當頭棒(當頭棒,著名川劇丑角演員劉成基1905~1976的藝名,祖籍四川遂寧,幼入三益科班學藝,后拜名丑傅三乾為師,融會諸家之長并加以豐富)報告川劇演員協(xié)會私爭事。歷時頗久,無非因權(quán)利細故而影響團體進展,不足記也。張德成(1888~1967,四川自貢人。川劇演員,工老生。7歲搭班從宗吉山學藝,18歲拜名生黃炳南為師,受到曹俊臣、彭華廷的提掖,并從名丑岳春、鼓師鐘瑞林、李滿滿的技藝中受到教益)談川劇舊本,謂“今本劇辭全非舊本本來面目;其原因,一為成都文人潤色;二為書坊請人修改;三為演員臨場自編新詞。文人改本多典雅,或寓勸忠勸孝之旨;或發(fā)泄個人牢騷,演員對劇辭多盲從,不求甚解或竟全不理解;書坊改本如馮金山堂所改各本,無非由秉筆人任意增省,羌無考究;演員臨場編詞則瑕瑜互見;有不顧聽者難耐而賣弄共自編新詞者,其增損隨心,純?nèi)渭阂娪诌^于書坊改本。而今本取裁亦有以此類口傳為定本者。舊本如《繡鞋記》,述《聊齋》胭脂故事,為光祿大夫黃靜庵氏手編,過龍橋古城堂尚可購得,但今之演員已無人能唱此劇者矣?!碑旑^棒談川劇角色配當,謂:“川劇演員水準不齊,高者入云霄,低者水平低。良演員連唱三五百句,字字準確;不良演員,唱一句即不合繩墨,故角色配當乃成問題”。散會后,攝影一幀,由一園王若愚老板招待午餐。席間談及一園演員生活維持問題。據(jù)云,該團演員生活費最高額為每月六元,但下至跑龍?zhí)咨钯M亦每月五元。演員家屬均居一園附近,膳食由園經(jīng)理(負責),有菜吃菜,無菜大家吃白飯;凡在一園工作者,身后則父母、妻兒生活費用仍由團長期負擔。王老板等子女不可入學,但決不使已故演員遺孤廢讀。有已故武打演員,北方籍,亦不因非湖北人而屏諸例外。王老板云:“川劇演員不知流亡之苦,故多因小故沖突?!备藕跹灾嗍饪晌兑?。
午后往文委會赴所主催之第五次文學座談會,討論“新詩樣式問題”。任俠兄謂詩由四言變五言,五言變七言,均受外來樂曲影響,故詩因音樂而轉(zhuǎn)變,與音樂不可分離。其理由:
(1)《楚辭》《天問》最早,其體裁為問答式,乃民歌之主要形式,而辭句則為四言;且《楚辭》其他各篇,但去“兮”字則仍為四言;
(2)漢初西域音樂傳入中土,詩由四言漸變?yōu)槲逖?,如《箜篌引》(按《公無渡河》,歌詞仍為四言)、《明妃曲》(琵琶曲)皆此時之新樂曲也,即依當時社會習尚,如“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亦可見其重胡樂之梗概;
(3)魏破西涼,遷五胡于許昌附近,至晉代五胡亂華,而詩漸由五變七。觀此時北國盛七言,南朝猶重五言。至隋統(tǒng)一中國,而七言大盛,足以知之;
(4)唐代律詩,奠七言之基礎(chǔ)。此時印度七聲早傳入中國,故詩乃講求合律,亦外來之影響也。其言似辯而疏,余當思有以折之。
晚往忠義堂赴文委會主催之電影研究放映會,看英國新聞片、蘇聯(lián)故事片。今日整日忙碌,而所獲不如所期。
九月二十九日
徽班《越縵堂》(《越縵堂日記》18冊)是李慈銘積四十年心力寫成的,包括《甲寅日記》《越縵堂日記》乙集——壬集等九部分。李慈銘-1830~1894,晚清官員,著名文史學家,其室名越縵堂。咸豐四年(1854)甲寅五月二十六日日記:“時郡城連日演徽班,班名陽春,亦梨園中下駟,惟一生演養(yǎng)由基穿七札、趙云戰(zhàn)長坂、薛仁貴征突厥諸劇頗可觀;一旦名桂齡,貌亦平平,稍有風致,演唐升平公主愬郭曖,并小說中《拾鐲》《哺藥》《會廟》諸劇頗旖旎。而廣場一曲,舉國皆狂,往往演一永日,費至百金,甚且贈衣飾者?!笨芍絼∷萑纭斗ㄩT寺》《玉堂春》諸劇,早見南方徽劇中。而《喂藥》在平劇中為私房相公出臺之戲,亦早有其根源可尋,非如花鼓、連廂,羌無出處也。(參閱《戲考》二十二冊)endprint
高腔《越縵堂》咸豐五年(1855)乙卯五月二十四日日記:“越俗高腔最古,蘇人嗤為蛤蟆腔。余閱《東坡集》,言黃州人群聚謳歌,不中律呂,但宛轉(zhuǎn)其聲,往返高下如雞唱。今高腔乃場上一人唱起,而場后諧聲續(xù)之,末一字必高而長,正合坡老所謂雞鳴者,素不喜之。然唱者極難,知音者言,昆曲胎息于此,余終不信。去年深秋臥病,半夜后醒不能寐,墻角蟲吟唧唧,萬緒難理。近村有演戲者,聲達枕畔,殊覺激烈入破,愴然淚下,自是喜聽之矣。嘗謂:風清月白時,選佳優(yōu)靜地,演《尋夢》《拜月》諸劇,亦令人喚奈何不置?!?/p>
鐵冠圖《越縵堂》咸豐五年乙卯五月二十一日日記:“夜同閑谷、瘦生門前觀劇達旦,演《鐵冠圖》自思陵(指明代崇禎帝朱由檢)逼后殺女時,凄然作變徵聲,幾為泣下。思陵庸而愎,其歿系人思者,以死之慘耳。顧事隔二百余年,尚唏噓不能自止者,當不知讀古之感也已!”
夜戲日記(指《越縵堂日記》)記夜戲者除咸豐五年五月二十一日一則外,有同月二十三日所記:“夜復觀劇達旦”,與同月二十四(日)一則:“夜復觀劇至四鼓歸”二則。
越班演昆曲《越縵堂》咸豐五年乙卯五月二十三日記:“是日以賽火神演戲,班名群玉,越伶中推上駟,能昆曲,因命演《歲寒松》《一捧雪》諸劇,頗可觀?!?/p>
峽山何氏禁演《歲寒松》同日(指咸豐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日記:“《歲寒松》為楊忠愍(楊繼盛,1516~1555,明代著名諫臣,字仲芳,號椒山,河北容城人。因上疏力劾嚴嵩“五奸十大罪”,遭誣陷下獄遇害。后被追贈謚號“忠愍”,世稱“楊忠愍”,有《楊忠愍文集》存世)事,《寫本》起至《監(jiān)斬》止共八出,始脫胎于王鳳洲《鳴鳳記》者。內(nèi)有鳳洲求救鈴山一節(jié),慷慨激烈,大為文人增色。據(jù)史傳及《忠愍集》,皆言求救者系司業(yè)王村,鳳洲乃畫策者耳,此竟歸之鳳洲,極有識。又問官為尚書何鰲,抹花面坐刑部堂,觀者萬人唾之。其實《忠愍集》言,執(zhí)筆者吏侍王用賓;附會成獄者弄侍王學益,何不過同之耳。更有異者,吾邑峽山村何氏,巨族也,禁不演此戲,違者力治之?!庇纱?,可考知歷史劇之史實成分及作者以意變更諸點。
程濟趕車越縵堂咸豐五年乙卯五月二十四日日記:“門前觀劇終日,從弟輩囑余點戲,見其目中有所謂《千忠會》者,異其名,令演之,乃建文帝(明代第二代皇帝,即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系太子朱標之子,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嫡孫。后被其叔朱棣即明成祖以“靖難”名推翻,不知所蹤)事也。演時,帝與程濟為僧山寺,濟他出,一老將率兵擒帝,濟追而哭之,一軍皆涕泣散去,率兵者遂縱帝自剄。”劇情與今湘劇同。又日記眉批云:“老將自稱嚴震直。按,震直,湖州人。《從亡》《致身錄》(指《從亡隨筆》和《致身錄》。錢士升編輯的《遜國逸書四種》收有《從亡隨筆》一書,書中記載有史仲彬?qū)懙摹吨律礓洝?,?jù)說,建文帝在云南做老僧時還見過此書,讀之泣下。其實,兩書皆是記載建文帝流亡事跡的野史)言:‘震直督餉山東,為北兵縛至京,后使安南,遇建文帝于滇,吞金死?!眲t歷史劇人物之真實性,亦可見也。
蔡狀元花面《越縵堂》咸豐五年乙卯六月二十一日日記:“君謨當英宗(明英宗,名朱祁鎮(zhèn),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1457~1464兩次在位,著名的“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都于他在位期間發(fā)生)初立時,亦以有異言為當寧所疑,數(shù)問近臣以襄何如人,韓歐且不能為之解。今梨園演戲有扮襄抹花面附國戚陷狄武襄為英廟罵者,則又不幸之尤者矣?!?/p>
二十七日晨,敵便衣隊出沒永安市。午,敵大隊機群在永安市附近轟炸,同時在永安市西南東山及東屯渡降落傘兵六十余人,導便衣隊渡瀏河攻長沙,由瀏陽門南十字路及北門竄入市區(qū)。二十八日,我生力軍開進長沙增援,巷戰(zhàn)甚烈,市區(qū)多處起火。今日晨,巷戰(zhàn)仍繼續(xù)未已。張西曼(張西曼-1895~1949,又名百祿,湖南長沙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九三學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1995年被中共中央稱頌為“抗日民族英雄”)之兄張仲鈞,二十五日被尋人刺死,昨有訃音來,則故鄉(xiāng)之不可收拾可見矣。
十月一日
K.S.Karanth著《南卡那拉的舞蹈》(《天下事》二年七期,周華譯)介紹在阿拉伯與西山脈(WesternGhats)之間的南卡那拉(SouthKanara)所特有的耶克沙加那(Yakshagana)一個地方的民間舞。
農(nóng)閑娛樂跳舞的人為鄉(xiāng)間的農(nóng)夫,在一年的耕種工作完畢之后,都在夏季的幾個月中參加這一種娛樂。
流動演出在夏天,這種表演的人總常在行動的。他們表演了整個晚上之后,即于拂曉時沿著鄉(xiāng)鎮(zhèn)小道跋涉前進約經(jīng)八里或十里的路程。全體大概有三十人,由五六個腳夫,頭上頂著重擔的行頭。他們必須由太陽升得太熱之前趕到目的地。他們只得在走到后小睡數(shù)小時以恢復一夜沒有睡的疲勞。然后進午餐,重行睡覺,待至黃昏時乃起而作表演的準備。
空場設(shè)臺他們就在青天的幕帷之下,在收割后的給太陽曬焦了的田里,或是廟宇空場上搭起他們的戲臺。所謂戲臺不過是四角豎了頂端縛有幾枝杧果葉劃分出來的一塊方地,舞蹈劇就在這一塊方地里面舉行,外面則成千成萬的男女老幼在四周圍著,蹲踞在地上專心地聽著。
富紳寫戲看這種表演是不用出錢的。村中一個富有的地主請了舞蹈的人來,供給他們一天的膳食,且給他們每晚六塊錢的酌報。有時候也由一個鄉(xiāng)間的會社做主人的。
掃臺加官這種美術(shù)舞常在十時開始。最先是向象面神蓋泥沙祈禱,以求避免一切可能的不幸。繼而出來兩個跳舞童子,后面跟著兩個扮女腳的。正式的表演須在這后面才開始。
報名、點絳每一角色都須先行介紹。在一個個從兩個仆役執(zhí)著的幕后出來時,均得嚴格地依著傳統(tǒng)的規(guī)矩:背面最先,然后側(cè)影,末了才為全身,此后乃正式開始。表演者在幕的前面跳舞。
熟知情節(jié),想見背景在耶克沙加那里面,舞蹈的戲劇大都屬于神話的,都是從用之不竭的雷曼都那和馬哈勃哈拉泰中采取的故事??纯蛯τ诠适碌那楣?jié)早已熟知,且已能不用藝術(shù)的幫助想象出每一幕的背景。因之,這時表演者和觀眾都把力量集中在舞蹈動作的藝術(shù)和技術(shù)方面。endprint
歌唱者與打鼓手幕的背后站著巴加伐泰,依著鐃鈸、風笛和鼓合奏的節(jié)拍,用歌詞唱出舞蹈的故事。他雖穿著平常的服飾,不過他實這表演的領(lǐng)袖。他負著使小鐃鈸音節(jié)合拍的責任。打鼓者則用復雜精細的打法與他合奏。這種打法非經(jīng)數(shù)年的研究與專心地練習是不能成就的。比較不重要的跳舞者都受歌唱者和打鼓手的統(tǒng)制,而真正的藝術(shù)家則多少要拿他們奇異的步法來支配打鼓手的音節(jié)。(鼓以合舞,而間奏以鐃鈸,高腔戲之場面如此,可謂近古,而后臺幫腔,則由樂人司唱蛻變而來,觀此毅力明矣)
戰(zhàn)斗與大鼓如果表演的是一幕戰(zhàn)斗故事,則他們又需另外用一架高音的鼓以加重聲勢。沒有它,觀眾將不能完全享受劇中的精神,所以有時候這鼓打得遲了一回,他們就極力地請求。(安南戲亦有大鼓,用以喝彩,與此略同)
夜戲與照明這種舞在(晚)十時開始,待天破曉始散。全場由兩個童子在臺前的兩旁各執(zhí)一枚燃油的火炬照耀著,戲劇就在這情形中進行。
涂臉與臉譜(繪在臉上的假面具)在化裝方面,扮普通角色的,都用一種土制的脂肪顏料把臉涂成粉紅色,與現(xiàn)代舞臺上的化裝并無大異??墒前缒Ч砣缋ツ?,或扮女魔如素潘那哈,則將一張假面具——可是并不是不需眼睛和面部肌肉為表情的媒介的木制或紙制的假面具,需要專門的技術(shù)在每次表演前至少須有2小時的工作。繪假面具由演者自己任之。他一手執(zhí)著小鏡,一手涂顏色。普通用的大抵為紅黃藍黑諸色,不過形狀和所涂條紋的粗細則各個不同。在各色條紋的中間,演員常做出一條條白色隆起的線,好似仙人掌的刺,刺的界線使可怕的容貌更為可怕。
十月九日
高腔田發(fā)籍《關(guān)于金華土戲改良的商榷》(《浙江戰(zhàn)時教育文化月刊》一卷二期)云:“金華最早的戲劇要算高腔(高腔流行紹屬各縣)。演員領(lǐng)唱,后臺跟唱,只用鑼鼓,不配絲竹。后來用笛配腔,后場仍跟唱,故名‘后場戲。后場班能兼演昆劇、徽劇和亂彈,故名‘三腔班或‘三合班,是東陽的土戲。昆戲不合大眾口味,現(xiàn)金華已少見,金屬八縣拼不起三臺。亂彈(金華土語名‘啰啰班或‘浦江班,策源江西,以笛合唱)和徽戲(亦名‘徽州班,以徽胡合唱),乃補救這一缺陷”。此條可與《越縵堂日記》所載(九月二十九日)合看:一、最初之越劇為高腔、昆腔,厥后徽戲從徽來,亂彈從贛來,均非土著戲也。二、高腔原用鑼鼓合唱,亂彈合唱原以笛,而徽戲則用徽胡,較其他地方改用京胡為近古矣。
十月十日
午前,任俠兄(常任俠)來訪,談言及皖北“端公戲”,其演員為巫而戲則花鼓,皖北名其戲曰“扁胡子扯”?!氨夂被蚺淝恢畼菲髅幸魺o字,如“胡撥四”耳。所演戲如《蔡明鳳辭店》(有“大辭店”“小辭店”,前葷而后素)、《梁山伯》,則湖南花鼓原有之,如《點大麥》《打煙燈》,亦典型之花鼓戲也。湖南花鼓調(diào)與“沖儺”巫腔同,但不名端公戲,則與皖北稍異。任俠兄潁上人,近鳳陽,其所談及所舉戲名,均難得之資料。又趙相如(明安徽桐城人)《江南曲》云:“少婦不知烽火急,棹歌猶唱鳳陽聲”。則鳳陽花鼓為巫戲、為民歌,源流已無可分矣。任俠兄又云:“木偶曰俑,跳舞曰踴,俑者,能跳舞之木人”。其說亦是。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古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tǒng)組織文人共同編選。因蕭統(tǒng)即昭明太子,所以又稱《昭明文選》。人稱“書簏子”的李善為該書作注,注文引用了較多后人難見的書籍、文章,故《文選》李注也常為后人引用)應(yīng)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注引《淮南子》注:“倛醜,請雨土神也。”因知倛頭出土偶,可為常(常任俠)說之證。
十月十一日
牛王李調(diào)元《童山文集》卷八《略平牛王廟樂樓碑記》:“牛王廟,塑像如觀音,而以牛為坐騎,稱之為牛王菩薩。考《清異錄》,陽翟莊舍有田老者,謂牛為黃毛菩薩。大抵皆農(nóng)人以牛為命,故尊之曰王,而親之曰菩薩也。考《大玉匣記》,牛王神祗本在七月二十五日,今以十月初一為祭日。蓋七月農(nóng)方收獲,故相沿改期以便民也?!卑?,印度教以牛為濕婆神(印度教三神,一為婆羅門【創(chuàng)造】,一為毘濕紐【保持】,一為濕婆【破壞】,而濕婆即創(chuàng)造之前提)之代步物,名曰南第;故如觀音者,濕婆神也,坐騎之牛,即南第也。印俗如以牝牛之戈巴爾(干牛糞)燒灰,溶入恒河靜水,用涂苦行全身;如以牛之乳汁、凝乳、乳酪等作洗凈神像之用;如臨終觸牝牛尾,則死者能安港臺黃泉;其視牛如神,于牝牛更絕對崇敬。此俗移入中土,則牛王菩薩之祀、黃毛菩薩之稱所由仿。
又,A·Dec·Sowerby氏謂中國水牛原種為來自印度Madras地方之野生水牛(Bos[Bubalus]Vulgaris)(封志豪:《中國之畜牧業(yè)》,《東方》三八卷一一號)。則不但敬牛之習為然,即牛種亦自印度來也。
又俞琰《席上腐談》上云:“有自中原來者,云北方有牛王廟,下車百牛于壁,而牛王居其中,問牛王何人?乃冉伯牛?!贝伺M踹@民族形式,乃以牛名之古人代濕婆矣。
十月十二日
傍晚,馬宗融(馬宗融-1890~1949,四川成都人,教授,文學翻譯家,曾于1931-1945年間任教于復旦大學、廣西大學、四川大學、北碚復旦大學,抗戰(zhàn)時期,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先生偕望道(陳望道-1891~1977,中國著名思想家、社會學家、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翻譯出版了《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著有《修辭學發(fā)凡》等)先生、蠡甫(伍蠡甫-1900~1992,畫家、翻譯家、文藝理論家、西方文論專家、文學家,著有《訪藝錄》《中國畫論研究》等,主編有《西方文論選》[上、下冊])先生來訪。云復旦仍需我教文學,但必為專任,校方多人有此意;社中事如不可擺脫,可代向社長商請借用,但做到請假即可。余因多人情面難卻,乃謂本人百分之百愿教書,社方百分之百離不開,從公言當獻身社會,從私言當忠于朋友,任校方與社長解決此問題耳。如可離此,余決來復旦也。馬等來渝,一為延聘教授,一為設(shè)新聞講座,向新聞界接洽,三為蠡甫先生舉行個人畫展,約人捧場。馬明日將往見社長,交涉復旦借余任教事,并約社長任講座。余曰:其一,必失??;其一,必有成也。望道先生約往東來順晚餐,“臭蟲吃客”,余坦然行之久矣。endprint
晚,胡蘭畦(胡蘭畦-1901~1994,女,四川成都人,中共黨員,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位有影響的女革命戰(zhàn)士,是宋慶齡、何香凝、李濟深和陳毅、吳玉章、廖承志等杰出人士的生前摯友)女士來,談川劇。胡謂張德成所唱為善書,渝市演員但解作玩笑戲耳。看川劇必往成都,成都悅來茶園所演方是川劇本來面目。賈培芝、蕭楷臣之做唱非張之所能企及。又謂渝市川劇每于古典劇中摻入玩笑,其情節(jié)多為“打錘”(陜西、四川一帶人謂“打架”為“打錘”),蓋迎合川人俗尚耳。
十月十五日
川戲分昆、高、胡、亂四部,謂昆曲、高腔、胡弦、川梆(亂彈)也。川戲中昆曲今存者有《活捉》《醉打》《合番》《渡江》《盜紅綃》,共五劇。高腔之濫觴在清乾隆時,有華陽孝廉高清純者,自備家樂,高家腔之特點:一、為昆頭鎮(zhèn)調(diào);二、好作犯聲(據(jù)云,高以八股接搭之法寫曲);三、以“云里白”(即在曲中插入短白一句)見長;四、劇詞為長短句。厥后有“條師”戲出,則為外界之濫制曲本,其編制由教師(條師,亦樂“講條”)開“條子”(名“打條”。故川諺謂出主意為“打條”;又川人謂“擺龍門陣”為“擺條”,似亦源于此,則產(chǎn)生在清乾隆年后,非古也),分書各腳應(yīng)唱之劇詞若干段,分發(fā)各演員,每條之首載前段故事末二字,使接唱之腳知與前腳唱詞銜接,蓋急就章也?!皸l師”戲之特點為以高腔曲牌唱五字句、七字句、三三四字句,不同于高家腔之長短句。而高家腔之劇則有《黃金印》《琵琶記》《紅梅閣》《投筆記》共四種也。高腔最初(高氏家樂)亦有嗩吶、三弦、笛子配唱。后(民間高腔)始廢管弦樂,但演員當曲調(diào)之高有非喉力所能勝者,仍用管弦輔之。(按,干唱之腔,或在民間流傳更久)。彈腔(川梆)濫觴于李調(diào)元(綿州[羅江]人,字雨村,清乾嘉間與高同時),所傳之劇有《梅絳襲》,(在平劇中亦梆子戲,通作《梅降雪》,總名《龍虎劍》,演白狐報恩事)《花田錯》《木荊釵》(《王十朋》)《半云渡》(《續(xù)雷鋒塔》,作翻案,一名《青蛇大報仇》)共四種。綿州在成都北,江油南,當入陜之孔道;又陜西漢中(南鄭)原屬四川,四川龍安(平武)原屬陜西,川諺:“四川人,生得戇,漢中府,調(diào)龍安”,則川之相互溝通,亦能使地方劇受影響。且陜梆、川梆,大同小異,如秦腔《八件衣》,川梆《穆柯寨》,行腔極相近,更可證知川、陜梆腔之關(guān)聯(lián)也。
胡弦戲則限于成都,川東、川南、川北均不流行。錦城絲管,非其他地方之所習尚(據(jù)云,四川戲為錦城絲管,西川戲為下里巴人。張德成為自流井人,乃在成、渝之間)可知。成都演員咬字(尖團音)極有考究,除小丑、花旦外,不能隨意。各地方因仄韻(去、入聲)不統(tǒng)一,故不足以語此;川北土戲,則發(fā)音行腔,有四川人亦難懂者(曾唱川北戲劇辭一段云:“聞一言氣破膽,咬破牙關(guān)血噴天。怒轟轟拔出龍泉劍,金殿上[入媽]砍得你亂翻翻。[你娃得行]”)。至于重慶戲,則所謂“下里巴人”之音,有如車燈辭也(重慶《催眠歌》云:“幺妹乖乖睡,你媽做花鞋;做起兜人愛,爸爸送錢來”。其淫靡無恥可想)。今日川劇演員行腔,弊在“亂拐彎”;前此以字行腔,字正則腔自圓;今則以腔就字,某人腔好則隨某人走,不問字之正與否也。平劇腔調(diào)高亢,故不易落下,而常能保持規(guī)律;川劇腔調(diào)和柔,唱者能運用自如,至其極則形式亦不存在。
川劇角色,生之“白滿”者曰老生,花白者曰“麻口條”,正生曰“青三”,短須曰“老丑”;小生分文小生、武小生;花面分大花、二花、袍帶、草鞋;旦分丫角、垂髫、閨門(大家、小家)、花旦、正旦、窯旦、刀馬旦、鬼狐旦,各有專長,今則正旦、花旦,凡旦皆演之,即此亦不可別矣。平劇入川,在清末兩宮駕崩時(指清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去世的1908年)。平劇二、三等角色,因流落無歸而入川;但川劇演員受平劇影響絕少,其行腔略似平劇者,惟天籟與陳書舫,陳母為平伶,故陳習染之耳。川劇中之高腔,亦曾為卓秉恬(清文華殿大學士)攜往北平,民十二(民國十二年,即1923年)天橋后有寥寥數(shù)人,以此糊口,生意極冷淡,今已二十八年。不知尚有此一線之延否也。
變臉在川劇中,先涂油于面,再以煙墨之類,布裹而撲抹之,如青蛇變臉之術(shù),則其來已久;近川伶康子麟,更發(fā)明三變化、五變化、九變化等,其法以豬膀胱繪臉置耳后,以繩左右引之,而懸于另一耳,第一幅為整臉,第二幅為半臉,第三幅又為整臉,三幅下為本臉,再一度涂煙墨,入后臺戴一假面,則變臉六次矣。演員內(nèi)著打衣,外罩大彩衣,以偏袒之一手除面引面,而除去之面,則隨納大彩衣中,手法不佳者可以“粉火”(即平劇之松香)掩其跡焉??瞪瞄L《歸止樓》,樓為某官棲隱之所,年久荒毀,騙子貝戎寄跡其上,燕在匾上營巢,適當“止”字之上,乃成“歸正樓”,貝戎感動,卒歸正焉。變臉多以表劇中人之感情突變,而此劇則以變臉表貝戎之騙術(shù)也。(王左軍先生談話筆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