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東晉南朝僑民的社會融合
        ——以關中郡姓南遷房支為中心

        2018-02-25 17:23:25
        許昌學院學報 2018年7期
        關鍵詞:士族家族融合

        宋 艷 梅

        (常熟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社會融合(social integration)”是1966年法國實證主義社會學家涂爾干在研究自殺率時提出的。但它至今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一致認同的清晰定義。有學者認為社會融合是指不同個體或群體與某個群體的內聚性,表征的是個體在某個群體中的參與程度和認同程度及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1]。也有學者進一步認為,社會融合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或不同文化之間互相融合、互相適應的過程,并以構筑和諧的社會為目標[2]。

        總體而言,對社會融合的研究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將某個系統(tǒng)作為整體,關注其社會關系或聯(lián)系的總體情況,社會融合是影響整體和諧的重要因素;另一類是關注社會融合本身,其特征是考察個體或群體與社會系統(tǒng)之間的社會關系或聯(lián)系,包括不同種族、不同地區(qū)、不同商業(yè)組織之間的社會融合,也包括國內、國際移民與當?shù)厣鐣纳鐣诤希踔吝€有國家之間的融合情況[3]。其中,移民的社會融合問題不僅是社會融合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移民研究的重要內容。對國際移民的社會融合關注較多的是國外學者[4],而國內學者對農民工的社會融合問題關注的較多[5]。

        我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陳寅恪先生說,“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來的大變動,可以說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動、大遷徙問題引起”,“不徙有事發(fā)生,徙則有大事發(fā)生,南北朝無一大事不與徙有關”[6]129。在大規(guī)模移民潮的影響下,僑民與本土士民的關系即僑舊關系問題構成東晉南朝社會的核心矛盾*樸漢濟先生認為“僑舊體制”正是東晉南朝時期的社會特征,詳參周偉洲:《“胡漢體制”與“僑舊體制”論——評樸漢濟教授關于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新體系》,《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1期。,僑民與本土士民的沖突與融合深刻影響至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活動諸方面。僑民在寓居地域的社會參與、社會互動、融入地方社會的意愿和能力及本地社會對他們的接受程度影響著東晉南朝的政權鞏固和社會穩(wěn)定。因此,學者對這一時期的移民問題十分關注并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作品如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收入《長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2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胡阿祥師:《東晉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但在諸多移民問題的研究中,人們多集中于對移民本身或將移民問題置于政治史、文化史視野下的一些討論,關注僑民群體的社會生活,從社會史角度考察他們在遷入地的社會參與、社會互動、融入地方社會的意愿和能力、本土士民對他們的社會接收,以及分析僑舊民眾社會生活安定和諧的影響因素等的研究則還很少,秦冬梅《論東晉北方士族與南方社會的融合》是這方面的有益探索[7]。據(jù)此,本文將從社會史角度運用社會融合這一社會學理論,對“關中郡姓南遷房支”這一僑民群體在江左是如何進行社會融合的相關問題進行考察,嘗試彌補對士族群體的社會史研究,并進一步揭示家族發(fā)展與地域社會的密切關系。

        關中郡姓是唐人對魏晉南北朝以來形成的姓族進行分類中的一類,以韋、裴、柳、薛、楊、杜為代表[8]5678。永嘉亂后,除少數(shù)家族成員南遷之外,他們大多選擇留居北土,后歷經胡亡氐亂、晉宋易代,居于北土的家族房支才陸續(xù)南遷,進而活躍于江左政治舞臺。

        東晉南朝的社會群體構成從等級上分士族、庶族兩類,從來源上又可分僑人、土著兩類,結合言之,東晉南朝社會群體由僑姓士族、僑姓庶族、本土士族、本土庶族四類構成。本文所論的關中郡姓,韋、裴、楊、杜在漢魏時期已是著姓大族,河東柳、薛在南渡時也已有強大的宗族基礎和武裝勢力。但至東晉南朝時期,作為晚渡士族的他們,因為婚宦失類,被江左士人目為荒傖,淪為次等士族,已失去魏晉時期作為高門甲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與早渡江的僑姓高門階層差異較大,社會距離較遠。為了在異地維持家族利益、提高家族名望,他們需要通過各種途徑融入當?shù)厣鐣?,來尋求本土庶族、本土士族乃至僑姓士族的社會支持,獲得士族身份認同。

        一、關中郡姓南遷房支在鄉(xiāng)里社會的社會融合

        (一)獲取鄉(xiāng)民的依附和擁護

        關中郡姓南遷房支的社會融合首先從居住地開始,除早渡江的河東裴松之父祖、京兆韋泓、京兆杜乂可能居于建康周圍以外,于胡亡氐亂、晉宋革命之際南遷的關中郡姓房支主要寓居襄陽、壽陽等邊境之地[9]。在這些地域他們逐漸成為鄉(xiāng)里領袖,成為鄉(xiāng)里社會的名望家族。如京兆杜惲擁有“鄉(xiāng)里盛名”[10]220,京兆韋睿被稱“鄉(xiāng)望”[10]223,睿族弟愛“素為州里信服”[10]226,韋祖征“州里宿德”[11]985,河東柳慶遠被舉為“州綱”[10]182,等等。

        鄉(xiāng)里社會是一個地緣社會,地域認同是士人形成鄉(xiāng)里社會的基礎。關中郡姓作為移民群體,能在遷入地塑造社會名望,一方面與鄉(xiāng)里社會的群體構成有關,另一方面緣于他們在地方社會的積極作為。就前者而言,襄陽地域先后接受了大量的雍、秦流民[9],與關中郡姓有著相近的地緣關系,甚至他們在原籍地可能就是京兆韋、杜等家族的擁躉。許多跟隨關中郡姓一起南來的流民,往往成為士族豪強的部曲、賓客。在遷移過程中和擇地定居后,這些依附民不斷增多并強化著對這些南遷大族強宗地位的認同。因此關中郡姓遷移和落腳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以大族為核心的流民群體對其利益共同體進一步強化認同、形成地方鄉(xiāng)里勢力的過程。從這點意義上講,關中郡姓在襄陽的鄉(xiāng)里社會很大程度上是故鄉(xiāng)鄉(xiāng)里社會的移植。不過寓居地域畢竟有著來源復雜的眾多流民群體以及當?shù)卦泥l(xiāng)里勢力,作為晚渡的異鄉(xiāng)人,他們如何在遷入地獲取聲望?又如何聲名遠播?這與他們在鄉(xiāng)里社會的積極作為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憑借武力才干為流民爭取生活資源,保地方社會平安。襄陽所在的樊沔一帶分散著許多蠻人,“襄陽以西,中廬、宜城之西山,皆蠻居之,所謂山蠻也。宋、齊以后,謂之雍州蠻”[12]3273,他們“分建種落,布在諸郡縣”,“結黨連群,動有數(shù)百千人,州郡力弱,則起為盜賊,種類稍多,戶口不可知也,所在多深險”[13]2396。這些蠻人出山,與當?shù)孛癖姄寠Z人口、土地。當?shù)鼐用窈屯膺w來的僑民自然也需要守衛(wèi)、爭取并擴充自己的實力,于是就導致了雍州地域上非常重要的生存斗爭——伐蠻。在伐蠻斗爭中,那些英勇強盛、戰(zhàn)功赫赫的豪強便贏得聲望,成為鄉(xiāng)里民眾、地方政府乃至朝廷統(tǒng)治者的重要保護勢力和倚賴對象。河東柳元景年少時即多次隨父親伐蠻,在父輩稱頌中以“勇”聞名,再經過人際網(wǎng)絡的連接,口耳相傳流入士人群體,后來獲得荊州刺史、雍州刺史的數(shù)番征召[13]1981。

        其二,招募率領部曲賓客,組建武裝,在捍御外敵、安民保境中建立功業(yè),取得聲名。襄陽地處南北邊境之地,常受戰(zhàn)事紛擾,薛安都南遷后,仍“北還構扇河、陜,招聚義眾?!瓘鸵u弘農……為建武將軍,隨柳元景向關、陜,率步騎居前,所向克捷……”[13]2216。久之,關中郡姓的武裝力量軍功頻建,成為江左朝廷經營邊事的重要倚重力量,自然也為鄉(xiāng)人敬服。

        其三,撫恤宗族鄉(xiāng)民,為鄉(xiāng)里所懷。關中郡姓特別重視撫恤宗族鄉(xiāng)民,這一方面是這些世家大族對儒家倫理觀念的繼承和踐行,另一方面也是他們在異地培植宗族基礎的努力。如《梁書》卷12《韋睿傳》載睿“性慈愛,撫孤兄子過于己子,歷官所得祿賜,皆散之親故,家無余財”。韋睿不僅對侄子及親故散施財物,而且對族中賓客友朋、門生故吏等也多有撫恤。天監(jiān)十七年,韋睿回鄉(xiāng)任雍州刺史,客陰俊光路邊迎接,韋睿餉其耕牛十頭,并“于故舊,無所遺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多與假板縣令,鄉(xiāng)里甚懷之”[10]224。韋睿兄闡,“所得俸祿百余萬,還家悉委伯父處分,鄉(xiāng)里宗事之”[11]1430。

        其四,傳承家學,以學識為鄉(xiāng)人敬重。關中郡姓南遷后一方面憑借武事鋪墊仕進之路,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家學傳承。在雍、秦士人南遷之前,襄陽一帶“率多勁悍決烈”[14]897,民眾對禮儀經籍較為陌生。京兆韋氏西漢時期已為衣冠著姓,世代以經史為業(yè),南遷后,仍抱持不輟。例如京兆韋睿“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第三子棱,尤明經史,世稱其洽聞,睿每坐棱使說書,其所發(fā)擿,棱猶弗之逮也”[10]225。其子韋棱、韋黯或“以書史為業(yè)”[10]225,或“少習經史,有文詞”[10]226。韋睿孫韋載十二歲已熟通《漢書》,長大后,博涉文史[15]249。京兆杜氏亦為三輔著姓,西晉杜預注左氏,杜坦、杜驥在南,仍不忘傳其家業(yè),任青州刺史期間,齊地多習之[16]1843。河東裴邃十歲能屬文,善《左氏春秋》[10]413。裴忌少聰敏,有識量,頗涉史傳,為當時所稱[15]317。

        在鄉(xiāng)里社會,文化學識是樹立威信、提高名望的重要途徑?!熬臀⒂^而言,如果一個人在中國社會里能識字,那么對不識字的人而言,他本身就成了一個權威者,因為認識這種難認的圖畫式的方塊字本身就意味著此人是個有文化、受過教育和知書達禮的人……如果誰能掌握和控制言語的表達、書寫和傳播的權利,誰就是該社會的權威”[17]127。因此京兆韋杜、河東裴氏所擁學識是贏得宗族鄉(xiāng)人特別敬重的重要因素。

        (二)與鄉(xiāng)里士人的社會交往

        除了個人才能對家族聲望的構建作用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之間的交往、品評對個人乃至家族聲名的塑造和傳播也極為重要。關中郡姓在鄉(xiāng)里的社會交往同樣為他們獲取仕途進階和聲望提升提供了有利機會。

        第一,他們在鄉(xiāng)里彼此稱揚,相互品評,既利于獲得辟召和舉薦升遷的機會,同時又密切著相互間的社會關系、保護著他們的家族利益。蕭衍鎮(zhèn)雍州,問京兆杜惲求州綱,杜惲為之舉薦柳慶遠。韋祖征為“州里宿德”,河東柳氏家族成員也十分敬重他,“(柳)世隆雖已貴重,每為之拜”[11]985。京兆韋、杜本為同鄉(xiāng),在故鄉(xiāng)已有密切交往,《宋書》卷65《杜驥傳》:“北土舊法,問疾必遣子弟。驥年十三,父使候同郡韋華。華子玄有高名,見而異之,以女妻焉?!币凭酉尻柡螅瑑杉胰匀魂P系緊密,彼此聯(lián)姻,下文將述及。河東薛安都南遷后,常年跟隨柳元景出戰(zhàn),建立了密切的關系。薛安都從弟道生犯罪被秣陵令庾淑之鞭罰,安都怒欲殺淑之,路遇柳元景,元景責讓安都,載之俱歸[13]2216,2217。

        第二,關中郡姓遷入異地,在聯(lián)姻對象上也有著明顯的身份性和地域性。據(jù)文獻記載,京兆杜氏聯(lián)姻家族五例,一例為河東裴氏(杜乂妻[18]2414),三例為京兆韋氏(杜驥妻韋玄女[13]1721,杜惲為韋睿姨弟[10]220,杜幼文為韋睿外兄[10]220),一例為太原王氏(杜龕為王僧辯之婿[10]644)。河東柳氏聯(lián)姻家族九例,一例為京兆韋氏(柳仲禮為韋粲外弟[10]606),二例為河東裴氏(柳諧為裴藹之內弟[16]1568,柳玄達與裴叔業(yè)姻婭周旋[16]1576),三例為郡望不可考的崔氏(崔靈鳳女適柳世隆子[13]1941)、郭氏(柳世隆母郭氏[11]983)、閻氏(世隆妻[11]983),一例為皇族蘭陵蕭氏(柳偃尚長城公主[10]332),二例為皇族吳興陳氏(柳盼尚富陽公主[15]129,柳敬言為陳高宗柳皇后[15]129)。河東裴氏南來吳裴房支聯(lián)姻家族七例*裴松之一房南遷較早,居于京畿一帶,較南來吳裴房地位較高。聯(lián)姻家族有七例,一例為京兆杜氏(杜乂妻裴氏),一例為潁川庾氏(庾楷為裴松之舅父),一例為樂安任氏(任遙妻河東裴氏,裴子野于昉為從中表),一例為汝南周氏(周弘正妻裴子野女),一例為殷氏(裴子野祖母為殷氏),一例為魏氏(裴子野母為魏氏),一例為蘭陵蕭氏(裴氏適蕭齊)。,一例為京兆韋氏(韋伯昕為裴叔業(yè)兄女夫[16]1567),二例為河東柳氏(柳諧為裴藹之內弟,柳玄達與裴叔業(yè)姻婭周旋),一例為河東薛氏(薛安都女婿為裴祖隆[16]1354),一例為譙郡夏侯氏(裴植母為夏侯道遷姊[16]1571),一例為安定皇甫氏(裴植姑子為皇甫仲達[16]1570),一例為北地梁氏(北地梁祐為裴叔業(yè)從姑子[19]1653)。河東薛氏婚姻家族二例,河東裴氏一例(薛安都女婿為裴祖隆),安定皇甫氏一例(薛安都之女為皇甫肅兄婦[20]460)。京兆韋氏婚姻家族八例,一例為河東裴氏(韋伯昕為裴叔業(yè)兄女夫),三例為京兆杜氏(杜驥妻韋玄女,杜惲為韋睿姨弟,杜幼文為韋睿外兄),一例為河東柳氏(柳仲禮為韋粲外弟),二例為吳郡張氏(韋放以息岐娶吳郡張率女,又以女適張率子[10]424),一例為不可考的王氏(韋睿內兄為王憕[10]220)。據(jù)此可以看出,他們家族之間的聯(lián)姻,同出關中郡姓的家族所占比例較高,彼此結成了較為緊密的婚姻圈,從而在地緣關系基礎上通過聯(lián)姻使血緣關系進一步擴展。聯(lián)姻家族中的安定皇甫、北地梁氏等亦為寓居襄陽一帶的豪族,他們同為遷徙家族,地位較低,與關中郡姓有較強的同質性,譙郡夏侯氏為南來吳裴氏所在豫州的同鄉(xiāng)。至于韋氏與吳郡高門及柳氏與皇族聯(lián)姻已是梁以后關中郡姓中央化后對社會名望的進一步謀求了。

        不僅如此,韋、裴、柳、薛、杜氏互為婚姻,在血緣、地緣的雙重結合下形成了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共同體。在雍州,他們之間互相支持,重建家族勢力,成為地方社會秩序的領導者;在王朝興替、宗室斗爭的政治、軍事紛爭中,他們往往共進退,通過聯(lián)姻,進一步實現(xiàn)了家族聲名的塑造和提升。如蕭衍以雍州為根據(jù)地以梁代齊,韋、柳積極擁護;薛安都北歸,裴祖隆、柳光世、韋道福等參贊其事;裴叔業(yè)舉豫州降魏,柳玄達、柳僧習、皇甫光、梁佑、韋伯昕等姻族同鄉(xiāng)集體而動,做出一致選擇。

        (三)地域認同意識的形成

        關中郡姓在寓居地域的社會融合情況還可以通過家族成員的地域認同意識反映出來。東晉南朝,僑姓士族無論寓居何地都世代冠以北方郡望,以彰門第。關中郡姓六大家族雖在江左亦以京兆、河東標榜,但在努力維系家族利益的過程中對居住地和江左社會文化亦形成了一定的認同。如裴叔業(yè)盛飾左右服玩向北方族人裴聿夸耀在南方的富貴,輕鄙北方族人之儉陋[16]1565,表明他們對在南方的富貴生活頗為滿意甚至得意。裴叔業(yè)房支濡染南風,北歸后,裴植與母親諸弟“各別資財,同居異爨,一門數(shù)灶”[16]1571,反映出他們對江左生活習慣的認同。裴叔業(yè)一房后被世人名為“南來吳裴”[8]2194,以與北方宗族相別。京兆韋鼎陳滅后入隋,任職長安,卻從未返鄉(xiāng),自稱“臣宗族分派,南北孤絕,自生以來,未嘗訪問”[14]1772,后在隋文帝御遣下始回杜陵。寓居襄陽的杜氏也逐漸與京兆本宗疏遠,號“襄陽杜氏”[8]2423。與籍貫地宗族十分疏離的關中郡姓,在生活習慣和情感上更認同于數(shù)代寓居的襄陽以及江左社會。而且,他們仕職南朝期間在任職地域的選擇上也多以寓居地為意。如柳元景助劉駿滅劉劭,軍功顯赫,劉駿問元景事平之后愿任何地,元景表示“愿回鄉(xiāng)里”[13]1988。無獨有偶,韋睿值齊末,“不欲遠鄉(xiāng)里,求為上庸太守,加建威將軍”[10]220。柳元景侄慶遠同樣“重為本州,頗厲清節(jié),士庶懷之”[10]183。表明他們對寓居地域已有較明顯的地域歸屬感。

        同時,墳塋地的選擇是傳統(tǒng)中國人鄉(xiāng)土意識的最重要表征。魏晉南北朝時期遷移異地或任職在外的士人死后多采用歸鄉(xiāng)葬的方式回歸故土家園。但南北隔絕既久,東晉南朝僑人回歸北方故里安葬已不可能,喬遷地便成為入土為安的第二故鄉(xiāng)。據(jù)《周書》卷42《柳霞傳》載,河東柳霞任職雍州主簿時,其父卒于揚州,霞自襄陽奔赴,六日而至。雖路途遙遠,風險重重,柳霞仍堅持“奉喪溯江西歸,中流風起,舟中之人,相顧失色。霞抱棺號慟,訴天求哀,俄頃之間,風浪止息”。河東柳氏自元景、世隆、慶遠等任職中樞后家于金陵,柳霞房支則留居襄陽,“獨守墳柏”。梁末襄陽入北,蕭詧于江陵稱帝,任職持節(jié)、侍中、驃騎大將軍的柳霞辭別蕭詧,曰:“陛下中興鼎運,龍飛舊楚。臣昔因幸會,早奉名節(jié),理當以身許國,期之始終。自晉氏南遷,臣宗族蓋寡。從祖太尉、世父儀同、從父司空,并以位望隆重,遂家于金陵。唯留先臣,獨守墳柏。常誡臣等,使不違此志。今襄陽既入北朝,臣若陪隨鑾蹕,進則無益塵露,退則有虧先旨。伏愿曲垂照鑒,亮臣此心?!彼炝羿l(xiāng)里。柳霞眷戀墳隴,凸顯著他們家族對襄陽安土重遷的鄉(xiāng)里觀念。韋愛房支墳隴亦在襄陽,“遭母憂,廬于墓側,負土起墳。高祖臨雍州,聞之,親往臨吊”[10]226。

        如此,關中郡姓遷居異地后憑借軍功、學識、品行,依靠輿論和聯(lián)姻逐漸取得了鄉(xiāng)里社會對他們家族地位的支持,成為鄉(xiāng)里社會認可的表率和社會秩序的領導者。相應地,他們也逐漸形成了對寓居地的地域認同,有一定的地域歸屬感,在鄉(xiāng)里社會的融合程度較高。

        二、關中郡姓南遷房支與江左上層社會的融合

        東晉南朝時,南遷較晚的士人被目為傖人,為僑姓高門和吳地士族排斥,《宋書》卷65《杜驥傳》載:“晚渡北人,朝廷常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每為清涂所隔。”關中郡姓南遷后便被視為荒傖,如京兆杜坦曾對宋文帝直言:“臣本中華高族,……直以南度不早,便以荒傖賜隔?!コm復拔才,臣恐未必能也”[13]1721。弘農楊“佺期沈勇果勁,而兄廣及弟思平等皆強獷粗暴。自云門戶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門地比王珣者,猶恚恨,而時人以其晚過江,婚宦失類,每排抑之,恒慷慨切齒,欲因事際以逞其志”[18]2200。曾在魏晉時早已名著四海的河東裴氏在江左同樣難與僑姓高門、吳地士族為伍,如裴松之年二十時拜殿中將軍,因“此官直衛(wèi)左右,晉孝武帝太元中革選名家以參顧問,始用瑯琊王茂之、會稽謝輶”[13]1698。盡管在魏晉時已屬四海望族,但時過境遷,東晉南朝的江左社會名望已非他們所屬。裴松之子嗣世傳儒史之業(yè),至梁世,裴子野仍“起身下位,身賤名微”,范縝奏請子野代任國子博士位,終因“資歷非次”為有司拒絕[10]442。盡管關中郡姓在喬遷地的鄉(xiāng)里社會可以樹立威望,成為地方領袖,但為家族發(fā)展計,南遷后的關中郡姓必須在軍功和政治權位的拔助下才能破除上層社會圈的藩籬,融入其中,獲得本土士族、僑姓士族的社會支持,進而取得自我身份認同,為長遠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結緣宗室權貴

        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政權的皇族門第不高,甚至出身寒素,且宋、齊、梁皇族同屬移民,與晚渡的關中郡姓有著較強的同質性,同樣為僑姓士族、本土士族所不齒。南朝朝廷重視雍州、豫州等戰(zhàn)略要地,多派宗室王鎮(zhèn)守經略,于是僑居在當?shù)氐年P中郡姓常常是他們積極征召拉攏的豪族勢力。史籍記載中可以看到關中郡姓較多家族成員的起家官即于鎮(zhèn)守本州的宗室王府任職,他們逐漸圍繞在宗室王周圍,結識更多的權力人員,擴展社會交往范圍,密切著與權力集團的社會關系。隨著宗室王在權力爭斗中取勝,他們也隨即成為軍功勛臣,與皇權勢力集團有了更多的行為互動。

        如韋睿子放、正、棱、黯皆有能名。正起家南康王行參軍,棱起家安成王府行參軍,放起家齊晉安王寧朔主簿,黯起家太子舍人,韋放子粲起家梁晉安王行參軍。

        再如裴叔業(yè)少便弓馬,有武干。齊永明年間,蕭鸞刺豫州,叔業(yè)任其右軍司馬,后歷任晉安王征北咨議、晉熙王冠軍司馬。史書載:“叔業(yè)早與高宗接事,高宗輔政,厚任叔業(yè)為心腹,……叔業(yè)盡心用命?!盵20]870蕭鸞自立,以叔業(yè)為給事黃門侍郎,封武昌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后拜持節(jié)、冠軍將軍、徐州刺史。鸞死,蕭寶卷自立,遷叔業(yè)本將軍、南兗州刺史,叔業(yè)心不自安,問計于雍州刺史蕭衍,終舉豫州投北。裴叔業(yè)投北,參與其謀者諸如天水尹挺、武都楊令寶、安定皇甫光、北地梁佑、清河崔高客、天水閻慶胤、河東柳僧習等皆為當?shù)睾雷?。裴叔業(yè)危急時刻尋求計策的人選為雍州刺史宗室王蕭衍,他對蕭衍的信任也反映了關中郡姓與宗室權貴的逐漸融合。

        這種融合不僅緣自戰(zhàn)事活動中的行為配合以及豪族倚賴權貴的利益驅動,還在于他們兩個群體不斷加深的情感認同。關中郡姓與彭城劉氏、蘭陵蕭氏在江左士人看來同樣門第卑微,他們在社會心理、文化方面不僅沒有較大隔閡,甚至隨著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利益共同體的形成,更加深了彼此間情感上的認同?!赌淆R書》卷24《柳世隆傳》載,柳世隆、蕭賾任職晉熙王劉燮府,兩人“相遇甚歡”,蕭道成謀渡廣陵,令蕭賾同會京邑,欲留“文武兼資人與汝意合者,委以后事”,認為世隆為最佳人選,蕭賾即推舉世隆自代。河東柳氏與蘭陵蕭氏在身份等級、文化心理上接近,能夠彼此接納,因此相遇甚歡、志同道合。世隆子惔后為齊巴東王蕭子響友,惔弟憕為梁鎮(zhèn)北始興王賞識,任其長史。后始興王移鎮(zhèn)益州,復請憕隨任,前后祈請四次,憕復任鎮(zhèn)西長史、蜀郡太守[11]990。裴子野在梁武帝時以史才被世人所重,梁武帝深為嘉賞,宗室諸王與其情誼篤厚,“及葬,湘東王為之墓志銘,陳于藏內。邵陵王又立墓志,堙于羨道。羨道列志,自此始焉”[11]867。湘東王蕭繹、邵陵王蕭綸皆為裴子野志墓,且為之開創(chuàng)了羨道列志之禮制,體現(xiàn)了蕭氏對裴子野的深厚情誼。

        積極參與宗室集團戰(zhàn)事行動并且屢獲戰(zhàn)功的關中郡姓得到仕途晉升的機會,或者任總一方,或者當選朝官,成為中央化的朝廷勛貴。政治地位的提升為關中郡姓營造了更廣闊的多層次的社會關系網(wǎng)。在政治權力的拉動下,韋、柳等家族漸漸在京城立足,逐漸形成了對江左上流社會的心理認同,并自覺融入其中。

        (二)交好高門巨族

        史文記載,隨著政治地位的提升,關中郡姓家族成員在京城活動廣泛,社會交往對象中多有高門甲族的身影。如河東柳氏,柳元景在宋前廢帝時成為輔政大臣,與瑯邪顏師伯等常相馳逐,聲樂酣酒,以夜繼晝[13]1990。柳世隆與吳郡張緒、瑯邪王延之、吳興沈琰為君子之交[11]983,齊永明年間,世隆遷護軍,為王儉敬重,史書載:“衛(wèi)軍王儉修下官敬甚謹。世隆止之,儉曰:‘將軍雖存弘眷,如王典何?!湟娭厝绱恕!盵11]985王儉還特別賞識世隆子悅、惔二兄弟,謂人曰,“柳氏二龍,可謂一日千里”[11]986,并親自造訪世隆宅,求見悅及惔。世隆子惲與陳郡謝瀹鄰居,深見友愛,惲以琴藝為蕭子良賞狎,以文才被瑯邪王融賞識,并與瑯邪王瞻博射[10]331。惔、惲等常預帝宴,賦詩作文,為世所賞。

        又如京兆韋氏,韋睿兄纂受沈約推重,“纂仕齊,位司徒記室、特進,沈約嘗稱纂于上曰:‘恨陛下不與此人同時,其學非臣輩也?!盵11]1430韋睿子“放與吳郡張率皆有側室懷孕,因指為婚姻。其后各產男女,未及成長而率亡,遺嗣孤弱,放常贍恤之。及為北徐州,時有勢族請姻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乃以息岐娶率女,又以女適率子,時稱放能篤舊”[10]424。韋放子粲與潁川庾仲容、吳郡張率,并忘年交好[10]605。韋棱及河東裴子野與沛國劉顯、南陽劉之遴、陳郡殷蕓、陳留阮蕭緒、吳郡顧協(xié)等深相賞好[10]443。河東裴子野又與陳郡謝征友善,子野嘗為《寒夜直宿賦》以贈征,征為感友賦以酬之[10]718。

        京兆杜氏,杜驥子幼文在宋元徽中為散騎常侍,與吳興沈勃、吳郡孫超之常相從,并與恩幸阮佃夫厚善[13]1722。

        可見,柳、韋、裴等家族的朋友圈已由雍州地方擴展至京城社會,無論在交游圈還是聯(lián)姻對象上都有了僑姓高門和吳姓甲族的身影。這樣的社會交往及社會活動既是關中郡姓努力融入江左上層社會的結果,同時也促使他們借助這些家族的社會支持,獲取更多的政治社會資源,提升家族地位和社會名望,從而增強同為上層士族的“我輩意識”。

        為融入高門士族群體,關中郡姓家族積極主動改變家學門風,改變生活習慣,迎合上層群體的主流文化。河東柳元景以軍功起家,位至三公,侄柳世隆文武兼?zhèn)?,助蕭氏建齊后雖歷任武職,但已積極從文,性愛涉獵,借秘閣書二千卷。晚年“專以談義自業(yè)。善彈琴,世稱柳公雙璅,為士品第一。常自云馬槊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務,垂簾鼓琴,風韻清遠,甚獲世譽”[20]452。在薛道生犯罪被秣陵令庾淑之鞭罰一事上,與薛安都武勇好殺處事莽撞不同,柳元景不僅將其勸回,且對薛氏的言行服細加以批評:“卿從弟服章言論,與寒細不異,雖復人士,庾淑之亦由得知?”[13]2216柳氏主動在文化上改變家學門風的做法曾多被學人討論,被認為是柳氏在南朝躋身士族行列的關鍵所在。從社會融合的角度看,關中郡姓在言行服細、文化風尚上積極向高門士族的效仿甚至超越反映了他們對江左文化的心理認同及融入江左社會的心理自覺,這是他們對江左主流社會的情感融合。柳氏對士族高門群體的自我認同,不僅是促發(fā)他們幾代人積極參與江左政治、軍事,不斷進取仕宦地位的動力來源和行為自覺,也是政治地位提升、文化風尚轉變以后的意識強化。

        比較而言,裴(南來吳裴)、薛、楊、杜在融入江左社會的努力方面更多地體現(xiàn)為軍事上的活躍,在寓居地他們同樣獲得宗室諸王的青睞和征召,積極參與了宗室集團之間的權力斗爭和南北邊境的爭奪之戰(zhàn),也獲得了仕途上的晉升機會。但從他們的社會交往來看,史文可考的多為同質性強的社會關系,大多是在寓居地域或官任地結交一些為高門士族所鄙薄的次等士族或荒傖豪帥,表明他們對江左上流社會融入程度不高。

        結合關中郡姓在鄉(xiāng)里社會和江左上流社會的融合情況可以看出,晚來的僑姓士族與江左上流社會融合過程比較緩慢,且十分困難。作為原士族高門或地方豪族,在政治地位、武裝勢力、文化積淀的作用下,他們在鄉(xiāng)里社會較易樹立權威,營造家族勢力,獲取社會支持。更因為寓居地域聚居著相當多的北方鄉(xiāng)鄰,所以他們對鄉(xiāng)里社會的地域認同形成較快,具有一定的地域歸屬感,但在江左上層社會中的融合程度不高,且呈現(xiàn)家族房支之間的明顯差異。造成這一特征的原因來自社會結構、朝廷政策、家族自身、社會動蕩等四個方面。

        三、影響關中郡姓社會融合程度的因素

        (一)士庶懸隔的等級社會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庶懸隔、等級森嚴。東晉南朝時期僑姓門閥與吳姓士族高居主導地位,晚渡的關中郡姓是為其不齒的荒傖。二者無論在仕宦地位、門第等級及家學風尚方面都有著懸殊的差距。在當時的社會,高門甲族操縱著國家政治權柄,身份性的內婚制維持著上流士族的門第血統(tǒng),家學家教把控著學術文化的傳承。正常情況下,寒門家族乃至中下層士族要實現(xiàn)自下而上的社會流動幾乎沒有可資憑借的途徑,只有在政局動蕩、政治集團權力爭奪的斗爭中,次等士族才有機會憑借武力建立軍功求得官職。即便如此,他們仍會由于曾涉仕胡族或與胡族、寒賤通婚而被清途所隔、士人鄙棄。因此關中郡姓在江左上層社會的社會接受度低,很難獲取身份認同和士族群體的社會支持。

        (二)穩(wěn)中有變的統(tǒng)治政策

        關中郡姓在江左的社會融合還受到東晉南朝統(tǒng)治政策的影響。一方面東晉南朝通過在雍州、豫州等地僑置郡縣安撫流民,同時這也是對流民的限制,阻止他們繼續(xù)南下。因此關中郡姓南遷后,寓居邊境之地,雖原是高門大族也只能與江左高門分隔而與次等士族聚居。在寓居地域實行土斷后,他們更在當?shù)卦聛怼A硪环矫?,南朝統(tǒng)治者對雍州的著意經營、舉用寒人武人的政策為關中郡姓提供了展示才能、創(chuàng)立軍功的機會。宗室出鎮(zhèn)雍州雖是對日益壯大的雍州武裝勢力的震懾,但同時又是拉攏當?shù)貜娮诤烙医⑽溲b根據(jù)地的極好機會。因此關中郡姓家族成員多被宗室諸王賞識提拔,征召舉用,借機發(fā)展壯大家族。宋、齊、梁三朝本為移民政權,劉裕出身寒微,蕭齊亦非高門,掌握政權后在官員選用上給寒士武人開放機會,梁武帝時更是寒士荒傖咸被進用,僑姓高門和吳姓士族政治地位逐漸衰落,因此次等士族與高門巨族政治地位的差距逐漸縮小,在眾多的政治社會場合中,出現(xiàn)了高門與次等士族甚至士庶共濟一堂的場面,關中郡姓從而得以獲取更多的社會支持。

        (三)家族宗親的自身努力

        如上所述,關中郡姓在江左雖同為次等士族,但在社會融合方面還存在內部差異,不同家族甚至不同房支的社會融合程度不一。這與當時的社會制度、統(tǒng)治政策有關,也在于各家族房支在融入江左社會方面是否積極。河東柳氏在仕途提升的同時改變家學門風,習學江左上流文化,技藝超群且風韻清遠。而河東薛安都雖追隨柳元景頻立戰(zhàn)功,仕階順達,但服章言論粗鄙,雖復人士,仍被人輕鄙。此外,江左選官用人看中士人品評、輿論推舉,因此攀附權貴、交接名士是獲得辟舉、征召的重要途徑,但河東薛憕“負才使氣,未嘗趣世祿之門”,連同為關中郡姓的京兆韋潛度都勸他,“ 裾數(shù)參吏部”,仍不為所動[21]683。河東裴氏家族中,裴叔業(yè)、裴邃房支以軍功揚名于豫州,身邊團聚著的大多為同鄉(xiāng)同僚,與江左高門之間幾無社會交往活動,裴松之房支雖難預高門之列,但至裴子野時,因文史之才,結交士人,為世所重,社會融合度提高。

        (四)動蕩不安的社會時局

        對于晚渡的關中郡姓而言,他們在鄉(xiāng)里及京城的社會融合情況受到時局的巨大影響。他們因社會動蕩而遷徙,也因戰(zhàn)亂不斷而嶄露頭角,再因政權交替成為朝廷重臣,又因政治集團斗爭北投甚至身死族滅??梢娨环矫嫔鐣邮幗o關中郡姓在江左社會立足、發(fā)展壯大提供機會,鄉(xiāng)里社會、宗族權貴、皇室帝族甚至僑姓高門、吳地大族逐漸對他們認可、接受甚至推崇。另一方面社會動蕩也可能使他們辛苦經營的家業(yè)化為灰燼,不斷增強的社會融合的進程被擱置。薛安都因為政治斗爭北投,裴叔業(yè)因為被皇權猜忌北歸,楊氏一門在政局動蕩中覆滅,杜氏家族在政局變化中迎來滅家之禍。生存尚且不易,更遑論社會融合。

        四、關中郡姓南遷房支社會融合產生的影響

        (一)社會融合與家族發(fā)展

        關中郡姓在寓居地域的融入程度與家族生存發(fā)展有著密切聯(lián)系。家族依靠掌控地方權威、維系地方社會秩序成為鄉(xiāng)里領袖進而獵取朝廷官職,得以提升仕途、彰顯門第。如前所述,他們通過軍功、學識在地方樹立權威,并借助聯(lián)姻手段結成利益共同體,依靠地方社會支持,相互品評,形成輿論,成為地方名望家族,從而獲取征召、辟舉機會。

        在南朝上層社會空間,關中郡姓也積極融入,一方面借助政治權力,另一方面通過改變自身尚武的家學門風,逐漸士族化、江南化,從而與宗室皇族、僑姓高門、吳姓士族都建立了較為密切的社會關系,獲取了他們在南朝進一步發(fā)展的社會支持。這種社會關系的構建既是關中郡姓在南朝社會融合的途徑,也是他們積極融入的結果。最終關中郡姓在南朝上層社會群體中的社會聲望得到了提升。

        對于晚渡的關中郡姓來說,無論在鄉(xiāng)里還是在建康上流社會,積極融入始終是家族發(fā)展壯大的必要姿態(tài)。而從實際結果來看,河東柳氏的社會融合度最高,其家族人士在服章言論、風范儀態(tài)、趨走應對方面也更與江左高門家族相近,所取得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也最高。相反地河東薛氏保持著寒細武人的社會生活習慣,很難為江左士人認同。此外,關中郡姓南渡后世代與寓居地土著雜居雜婚,無論主動與否,社會風習、文化觀念等方面逐漸同化的趨勢是一定的。河東裴叔業(yè)房支在齊蕭寶卷世北歸,在生活習慣上已受南人影響,也正是在江左,河東裴氏濡染佛教文化,虔誠信佛[22]。故此,南來吳裴與諸河東裴氏、襄陽杜氏與諸京兆杜氏之區(qū)別不僅僅在于寓居地域不同和宗族血緣的疏離,更在于基于不同地域生活環(huán)境之上而形成的不同家族文化、社會風習。

        (二)社會融合與多元文化

        關中郡姓在南朝的社會融合不僅是逐漸對江左社會主流文化、生活方式認同、接受、采用甚至超越的過程,也是以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對寓居地發(fā)生影響的過程。他們是寓居地經濟開發(fā)的促進者,是寓居地社會秩序的領導者,是寓居地社會文化進步的推動者[23]。他們以武勇膽烈在南朝戰(zhàn)爭風云中唱響了英勇雄壯的戰(zhàn)歌,又以世代承襲和日漸創(chuàng)新的文化成就豐富充實了士人風采。以關中郡姓為代表的北方士人南來寓居多年后,人多勁悍的襄陽一帶“稍尚禮義經籍”[14]897。江左上層士人以談義為重,儒史被視為素業(yè),但河東裴氏之史學、京兆杜氏之經學仍助推了東晉南朝史學、經學的發(fā)展。裴松之《三國志注》、裴骃《史記集解》、裴子野《宋略》在東晉六朝的史著中成就卓著,為世人稱贊[24]313-330,233-237,135-139。京兆杜坦、杜驥先后任青州刺史,將其家業(yè)傳至齊地,齊人多習之。

        因此,關中郡姓在東晉南朝的社會融合也是與江左社會群體的社會風習、文化觀念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結果便是多元文化交融,并在江左社會大放異彩、繽彩紛呈。

        猜你喜歡
        士族家族融合
        村企黨建聯(lián)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趙郡李氏南祖房善權支幾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協(xié)調與東晉王朝的建立
        唯實(2021年3期)2021-04-09 05:48:28
        從創(chuàng)新出發(fā),與高考數(shù)列相遇、融合
        《融合》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禁hnn | 午夜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高清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亚洲二区|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亚洲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语对白福利在线观看|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国产亚洲精品bt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日出白浆|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vr| 熟女少妇在线视频播放| 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v|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久9热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专区|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欧美 国产 日产 韩国 在线 | 女同另类专区精品女同|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色综合网| 女女女女bbbbbb毛片在线| WWW拍拍拍| 北条麻妃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 国产高潮刺激叫喊视频| 日韩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劲暴∨内射| 欧美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人妻在卧室被老板疯狂进入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av在线一区二区| 风韵饥渴少妇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图专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