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燕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碁中學,廣東 廣州)
名著閱讀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高中生經典閱讀的現狀卻令人擔憂:一方面,經典閱讀正逐漸被高中生冷落。另一方面,由于升學壓力的不斷加大,時間緊迫,許多學生對閱讀也變得越來越沒有耐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名著閱讀教學的效益,我們專門把推動經典名著閱讀作為課題進行研究。下面我以高一年級《三國演義》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來談談“活動引領、評價激勵”的一些具體做法。
開設《三國演義》導讀課,開展趣味知識競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答對一題加一分,最后累計得分最多的三個小組分別評為一、二、三等獎,獎勵學生喜歡的小文具。競賽內容全部與《三國演義》有關,強調趣味性,如趣味歇后語、成語競猜、情節(jié)判斷等。以這種競賽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初步了解學生對《三國演義》的熟悉程度。
首先,按照自愿組合的原則,將全班分成幾個閱讀小組。各小組自己推選組長,制訂好本組的閱讀計劃,組長負責跟進與登記組員的閱讀進度與閱讀情況,教師定期檢查與督促各小組閱讀進度。對于全班,也有一個大概的進度要求,《三國演義》共120回,我們要求學生每天讀1~2回,每個星期最少讀完10回。其次,保障課外閱讀時間,每天午讀時間專門供學生閱讀,每周開設兩節(jié)閱讀課,供學生自讀和閱讀交流。再次,要求學生做好批注、讀書筆記與讀后感。要求學生進行批注閱讀并準備一本讀書筆記,每天堅持做筆記,摘抄好詞、好句或精彩片段,每周寫一篇讀書心得或讀后感。讀完整本書以后,就自己感興趣或者體會特別深刻的話題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論文。
經典名著一般篇幅較長,閱讀難度較大,學生往往難以堅持讀完整本書。這就需要教師提供方法和培養(yǎng)習慣來增強學生閱讀的能力與信心。在閱讀《三國演義》之前,我們專門開設了兩節(jié)名著閱讀方法指導課,向學生介紹名著閱讀的基本方法,如默讀、朗讀、瀏覽、賞析、圈點、摘錄、批注、比較等。此外,針對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如何做讀書筆記,指導學生如何做批注等,幫助學生養(yǎng)成善于積累與思考的良好閱讀習慣。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就學生遇到的困難隨時進行指導、提供幫助,或鼓勵小組內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掃清閱讀障礙。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們盡量通過各種閱讀交流活動來引領學生持續(xù)閱讀、深入閱讀。閱讀活動形式多樣,可以是趣味知識競賽,也可以是閱讀心得分享或主題演講。趣味知識競賽由各小組輪流出題,將各小組每次的積分登記下來,作為最后評選優(yōu)秀閱讀小組的依據之一。各小組每周安排一名學生來進行閱讀分享,可以講述精彩的三國故事、分享閱讀方法或閱讀心得,也可以提出質疑與困惑。
閱讀完整本書以后,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閱讀成果分享活動,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展示閱讀成果,給學生提供多角度展示讀書成果的機會。如利用年級展板展示學生優(yōu)秀讀書筆記、讀后感和手抄報;開展“煮酒論英雄——我最敬佩的一位三國英雄”主題演講比賽、《三國演義》經典片段朗誦比賽以及《三國演義》經典情節(jié)自編劇表演賽等。各小組派代表參加比賽評選一、二、三等獎,當堂對獲獎者進行頒獎。此外,我們根據平時閱讀落實情況以及閱讀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動中的表現,對小組和個人進行評價,評選出優(yōu)秀閱讀小組和閱讀之星,獎勵榮譽證書和獎品。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真正的教育就是要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讓他們自己去認知世界,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語文的學習更是如此,只有讓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可能讓他們真正走進語文的廣闊天地。我們的經典閱讀活動課程正是通過開展活動來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接受名著并逐漸喜歡上名著。通過實施評價策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閱讀興趣,激勵學生更好地堅持閱讀并養(yǎng)成閱讀名著的習慣。
我們通過開展經典閱讀活動課程、建構名著閱讀評價體系,較好地推動了高中生的名著閱讀,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名著的習慣,從而讓學生在閱讀經典中汲取民族文化精華,充實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