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第一小學 陜西安康 725000)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當教師就是一種修行,是對教育生涯的愛和寬容”。但絕不是縱容、沒有規(guī)矩。有的學生沒有紀律感,上課隨意說話、打鬧,有的同學上課時私下搞小動作,在老師講課時隨意打亂老師。當學生不守紀律站起來還滿不在乎。正在上課的老師就會用:“請你坐好,請你不要講話,或者請你停止”等等語言,想使課堂盡快安靜下來,可往往使用這些語言詞語時就像是在趕蒼蠅,希望通過我們的這些行為和言語把這樣的不好的破壞紀律的現(xiàn)象從我們的教學中趕出去,但這些反映通常是自然的反映。雖然老師提高了嗓門語言也很強烈,但常常都是無效的課堂管理辦法。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哲學家,他有一批學生馬上就要畢業(yè)了,哲學家就把學生帶到一塊荒蕪的田地里,他告訴學生將要在這塊荒地上完成最后一課。哲學家提出的問題是:怎樣除去荒蕪土地上的雜草?有的學生說用手拔,有的學生說用除草劑,有的說用火燒,還有的說用石灰讓土地失去生長的條件......好,大家回去用自己的辦法去除草吧。這就是我們最后一課的作業(yè),明年我們來看看誰完成的出色。第二年,荒蕪的土地長出了綠茵茵的莊稼。同學們都到了,可從不遲到的老師卻沒來,同學們看到這綠茵茵的莊稼才明白:除去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綠茵茵的莊稼占領長有雜草的荒地。
那么做一名教師而言,想要又井然有序的課堂紀律,僅僅靠趕蒼蠅的辦法可能會適得其反,倒不如好好種莊稼,讓綠茵茵的莊稼占領雜草。種莊稼就要墾荒、肥田、播種、灌溉、防護及田間管理。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往往會忽略一些環(huán)節(jié),使得種起莊稼起來沒那么順利。比如教學不當問題,可能備課不充分,或學生前期情況了解不夠,或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或缺乏教學組織能力造成一時失誤導致課堂紀律問題。常見的教學方法不當,如對學生要求過高或者過低,或語言表達不當,教學組織不當,從一個環(huán)節(jié)跳到另一個環(huán)節(jié)知識脫節(jié),或老師講課無趣,管理不當,批評學生使遵守紀律的孩子受到牽連或老師業(yè)務水平低在教學中沒有威信,用各種語言和行為懲罰學生,教學不負責,不關心學生。對學生的作業(yè)不檢查,說過的話不兌現(xiàn),發(fā)脾氣,課堂教學中斷等等。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yè),還是對我們人格的歷練。我們總是在“教”和“學”中不斷的碰撞歷練自己。
英國教育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本質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小學生更為迫切需要肯定和表揚,我們在上音樂課時就要隨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和成績,以及孩子做出的各種努力,及時肯定和贊賞孩子。人人都需要肯定和贊賞并得到尊重。孩子更需要表揚贊賞和鼓勵,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科學而藝術的激勵管理非常重要。例如:我給守紀律的同學等一個大拇指,給特別守紀律的同學發(fā)一個我自己制作的小獎狀,給唱歌唱得好的同學發(fā)一個學習章等等。激勵的課堂管理是具備激發(fā)學生動機的鼓勵行為,從而形成動力的作用。激勵是通過外部的推動力而內化成為自己的動力,是組織目標變成了個體目標。個體在內外合力的作用下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瑥亩鴮崿F(xiàn)主動進取的自主學習狀態(tài)。
激勵管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是上好音樂課的必要條件。教師在音樂課上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還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注重師生情感的交流。老師喜愛學生,關心學生并能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營造一個良好的溝通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和孩子建立平等和諧友愛的合作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往往學生喜歡這個老師就會喜歡這門課,喜歡這門課就會喜歡這個班、這個學校。從而激發(fā)出更濃厚的學習熱情,并且學習效果大幅提升。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并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日臻完美。習總書記在北師大考察時對全國廣大教師提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讓我們銘記總書記的要求,懷著仁愛之心對待每個孩子,讓孩子在老師的愛和激勵下幸福學習,快樂成長。
贊美表揚學生要發(fā)自內心的贊美,語言要真誠,表揚要恰當。孩子才能得到內心的滿足。比如,我讓孩子在臺前唱歌,唱完后你會說:“唱的真不錯”或著“你唱的真棒”。這樣的評價就過于籠統(tǒng),遠比不上:“你對音樂速度把我的真好”或“你的強弱關系處理的真好,要是音高在準確些,再加上音樂情感來演唱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更具有真實性。使得聽的同學更能準確地了解自己學習狀況,同時知道自己哪里唱得好,哪里唱的不好要進行改進,直到孩子下次改進后,針對改進后的演唱再進行表揚,直到孩子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總之,課堂不是縱容,想要又井然有序的課堂紀律,相應的也要落實課堂教學評價。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促進教師成長,改進教學。目前在推廣新理念、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既要堅持教學評價的導向性,又要立足課堂教學條件的客觀性,支持教師在口頭評價中不斷嘗試、大膽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