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雙
(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第二中學,上海)
在語文教學中,預設和生成是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預設,一般指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而設定的教學程序,生成則是教師在實施程序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往往指預設之外的教學活動,兩者之間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兩者從不同角度可以折射出教師的智慧和專業(yè)水準,同時,還可以表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更注重互動形式的教育價值,倡導激趣,提升認知,產生生成課程,只有有效實施預設方案,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產生思維靈感,獲得創(chuàng)新生成。
教師充裕的課前準備,往往是預設課程的前提條件,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語文教學的進度,明確學生在語文方面的優(yōu)勢與不足,感知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點,從而緊密聯(lián)系教材,結合新課程教育標準,制定切實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內容,只有建立在科學認知學生基礎之上的教學生成,才是有效的。比如:《社戲》的教學預設,教師要了解學生對《社戲》的歷史背景的認知情況,預測學生對社戲語言表達方式的理解程度,從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提前預習小伙伴為什么這么熱衷于看社戲的真正原因,為理解課文提供體驗基礎,為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深入體悟提醒語言的豐富內涵,教師可以預設分組研討的形式,鼓勵學生相互交流,感知問題,產生社戲情境感,理解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看戲途中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玩耍,關注的是氛圍,而不是社戲,在預設教學方式的前提下,鼓勵學生產生問題生成,比如:為什么平橋對于“我”是樂土?激發(fā)學生深度探知心靈需要的熱情,生成的主題內容植根在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上,生成的內容具有更深刻的情感表達,拓展了學習內容,也凸顯了預設的巧妙。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手段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逐漸被大家所認同。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教學內容的問題生成,其來源是對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教師要預設富有質疑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只有敢于質疑,才能更容易激發(fā)生成的火花,通過問題預設,引起學生多角度探究與分析,從不同切入點尋找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分析、綜合和感悟,才能不斷更新預設話題,積極捕捉生成新問題。比如:《小石潭記》中,教師預設的問題是文章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這個問題,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話,但是要引起學生對全文整體的把握、對文章表達方式的深度思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坐潭上……悄愴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個“凄神”,一個“悄愴”,借景寫情,靜坐深思,不覺感到分外凄苦,從而把握人物性格,生成的問題是為什么這樣寫,然后通過了解全文,才能逐步分析問題,探究詩情畫意的美景下,作者被貶后情緒的釋放,這些技巧性問題的解決策略,需要教師的協(xié)調完成,在多次重復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獨立性,從而科學對待問題預設,讓問題生成更有效。
在語文教學中,預設課堂和問題生成,往往具有既互相矛盾又互相統(tǒng)一的關系,預設的過程,要求教師要解放思想,大膽預設,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敢提出問題,轉變課堂預設的局限性,倡導多維度的思考模式,挖掘課堂預設下的新思考、新觀點,完成課堂新生成,這需要有淵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與靈活的應變技巧,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思維新觀點,在預設與生成相互合作的基礎上,完成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完善教學。但是,預設課程往往是提前設計,處于理想狀態(tài)下的一種目標達成,但是,現(xiàn)實與理想是有距離的,在教師教學中,預設課堂與實際課堂教學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出人意料的結局,因為課堂是充滿變數(shù)的,它與學生的參與狀態(tài)、情緒感染、學生個性思維等方面相互關聯(lián),需要教師及時調整預設,尊重學生的問題生成,從學生需要出發(fā),從學生發(fā)展出發(fā),從學生情感需要出發(fā),重視動態(tài)生成,積極調整教學策略,有效拓展課程的延伸與內涵,在課堂預習和課堂生成的相互轉化過程中,使語文課堂富有情趣和活力,使語文教學更加完善和優(yōu)化。
語文教學中的巧預設、妙生成,是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兩者都是不容忽視的關鍵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切實重視學生的發(fā)展實際,關注課程內容的適宜性,選擇創(chuàng)新教育策略,將預設與生成有機融合,有效完善教學教學過程,對于學生心靈的啟迪和主體地位發(fā)揮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語文教學才更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