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肖華
“簡單”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境界。在追求“簡單”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初教語文,因為對所教文章讀不出感覺,所以,常常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不知道學生需要學習什么;粗粗略略地便結(jié)束一篇課文的教學,教與不教沒有很大的區(qū)別,類似走馬觀花。這是所謂的簡單教學的第一個階段——簡單卻不得要領(lǐng)。
經(jīng)過這樣痛苦的歷程,最渴望的便是像身邊的老教師那樣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于是,我下定決心要深入研究教材。反復(fù)誦讀中,對于文章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讀出感覺,都能深知其味;如此在備課中,便從文章的第一句話開始設(shè)問,詞詞句句,凡是我讀到的,都要通過問題的形式促使學生理解。一節(jié)語文課,我曾經(jīng)一氣呵成,提出了30到40之多的問題,如連環(huán)套,將學生牢牢套住,“逼”入問題的準確答案。問題之多,問題之繁,讓學生應(yīng)接不暇。一問一答的課堂看起來熱熱鬧鬧、高潮不斷。這是我所謂的第二個階段——繁雜而牽引過度。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教學逐漸得到了同事的認可,但我為不能在有效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wù)而煩惱:一篇課文常常用了兩到三個課時依然是意猶未盡。面面俱到帶來的僅僅是拖堂的問題嗎?面面俱到的同時,是否又面面不到?問題的關(guān)鍵出在哪里?是教材篇幅過長,還是我對教材解析過多?或是還有其他因素?如果要刪減,哪里該刪,哪里該減?刪減的依據(jù)是什么?此時,我發(fā)現(xiàn)從簡到繁不易,而從繁到簡更為艱難。于是,我便邁入了追求簡單教學的第三個階段——簡約而意味深長。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又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因而語文教學也仿佛可以同時具有無限寬廣、豐富的內(nèi)涵。近年來,人們對語文教學任務(wù)的理解有趨于泛化的傾向。當然,我也不例外。泛化理解的結(jié)果是語文課上得既拖沓又浮躁,該略過的地方費時不少,該深入思考的地方卻又走了捷徑。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結(jié)果是什么都沒有得到,或是得之甚少。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深切地體會到:要讓我們的語文課重點突出、疏密有致、眉目清楚,便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哪里要有為?哪里不要為?為和不為的度如何把握?我試圖將整個小學段的語文教學爛熟于胸,對全冊教材、對每組文章、每篇課文都了如指掌,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它們所承載的教學任務(wù)有針對性地進行取舍。比如《學弈》一課,中心便是告誡學生學習要專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這是學生們可以理解,并需要體會和感受的。因此我便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的探究作為學習的重要任務(wù)。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專心致志”一詞從正、反兩個方面加深認識,受到啟發(fā)?!秲尚恨q日》是緊隨其后的一篇文言文,學生依據(jù)釋義和日常的積累可以比較輕松地讀明白課文,對其中的句子意思無需作深究。但是,非常難得的是這篇文章所隱含的辯證法思想: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結(jié)果也未必一樣。這不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而是難點。我覺得,這是學生學習認識問題的絕好機會,因而,由課文內(nèi)容拓展開來,啟發(fā)學生從人際交往、解決問題、欣賞事物等多個方面找到例證,并以《換個角度看問題》為題進行作文,讓學生受到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啟迪,而對于其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只作為課外閱讀的材料,不作為課內(nèi)研究和探討的內(nèi)容。
人本主義教育強調(diào)人的價值,強調(diào)人都有發(fā)展的潛能,外部條件的作用在于創(chuàng)設(shè)有利條件,使?jié)撃艿靡猿浞职l(fā)揮。現(xiàn)實中,本末倒置的事情卻時有發(fā)生。以評講試卷為例,習慣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從頭講到尾。一節(jié)課下來,常常是老師累得滿頭大汗,而學生坐得懶洋洋。究其原因,是我們忘記了學生是試卷的責任主體,他們需要對自己的答卷負責任;同時,我們也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和學習潛能,他們可以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學習情境,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因此,我評講試卷的第一個程序是學生自主思考:錯題錯在哪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錯誤?如何改錯?如何避免以后再錯?在自己深入思考之后,再進行小組合作解決。小組合作未解決的問題便以紙條的形式提給老師。老師的作用便是篩選、過濾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進行集體研究。如此,學生成為自己的責任主體,思考問題的主體。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保持積極的參與熱情,沉浸在學習的氣氛之中。
此外,我還積極倡導學生進行有準備的學習。每篇課文開始前,我都會安排一節(jié)準備學習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學生依據(jù)預(yù)習要求讀課文,解字詞,思考課后題,進行認認真真的自主學習。從字詞的認讀、理解,到初步讀懂課文的意思,再到對重點語句進行推敲,最后掩書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感想,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疑問,帶著自己的思考走進課堂,使課堂對話有了更實在的基礎(chǔ)和深入的前提。復(fù)習期間,我也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學生依據(jù)復(fù)習體例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學習,使查漏補缺和深入研究更加有針對性。自主學習成為更有實質(zhì)意義的個性化學習過程。
第一,提出有價值的話題。在自己與文本深入對話的基礎(chǔ)上,選擇合適的話題作為師、生與文本間對話的媒介。這里說話題而不是問題,是基于三者之間的平等關(guān)系而言的。因為無論對于教師還是文本,學生都無需仰視;平等對話,方有真知灼見,平等對話也才會有所謂的個性化解讀。師生或讀或說,各抒己見,將認識漸次推向深入。而對話題的要求,我覺得一是要能夠提攜全篇;二是要有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三是能夠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比如《凡卡》一文,我僅設(shè)計了一個話題:“凡卡不想再過學徒生活了,你們?yōu)樗业诫x開的理由吧。”這個話題的探討,涵蓋了課文中實實在在的學徒生活描寫,爺爺那里鄉(xiāng)村生活的美好,以及凡卡寫信時的神情描寫,而這也正是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研究這個話題的過程中,既能夠理清楚作者的思路、課文的脈落,又能夠深入研讀到字里行間,做到精讀、細讀。如此開合有度,從大處著眼,細處著手,不失為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第二,推進思考。話題的探討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作用便是推進思考,這是我們尋求深刻的催化劑。它可以是“等閑平地起波瀾”,讓學生獲得思路頓開的快感;也可以在學生尚未覺察之時,思維悄然“滑”向深入。比如前面說的《凡卡》一文,學生們?yōu)榉部x開學徒生活找足了理由:“學徒生活太痛苦,鄉(xiāng)村生活很美好,爺爺很愛凡卡?!笨吹酵瑢W們對討論的話題已沒有異議,我將思路突然一轉(zhuǎn),問道:“鄉(xiāng)村生活真的很美好嗎?爺爺是否知道學徒生活痛苦?如果知道,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要送兒入虎山呢?”問題一出,教室里頓時一片靜寂,真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它將學生帶入了思維的“山窮水盡”之地,也期待思維的“觸底反彈”。學生逆流而上,再讀課文,發(fā)現(xiàn)在凡卡眼里美好的鄉(xiāng)村生活卻是如此而已!如此窮苦的鄉(xiāng)村生活竟成為凡卡日思夜想之地,反襯出這學徒生活何其痛苦!至此,學生真的感受到了思維的痛快淋漓,體驗到了思維的快樂。
課堂上,當學生激情涌動、思路暢開之時,教師的作用依然是不容忽視的。在學生暢所欲言時,對于學生回答中存在的偏差,教師不僅要善于捕捉,而且能夠及時用我們的問題促成學生進一步反思自己的思考,從而幫助學生理清自己正在思考的內(nèi)容,促進他們深入思考。例如:我講《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講到三天三夜的大火毀滅了整個園子時,無限痛惜地說:“在這場大火中,金碧輝煌的殿堂沒有了,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沒有了,安瀾園沒有了,獅子林沒有了,平湖秋月沒有了,雷峰夕照沒有了,蓬萊瑤臺沒有了,數(shù)不盡的名人書畫、奇珍異寶也沒有了。圓明園什么也沒有了!——面對濃煙散去的滿園荒涼,同學們,你們想到了什么?”今昔對比中,喚起了同學們內(nèi)心強烈的情感,有的想到了清政府的腐?。挥械南氲搅肆袕姷臍埍┡c野蠻;有的總結(jié)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此時,一位小女孩站起來,滿臉怒氣地說:“如果我到了英國,我也要在他們的國家澆上汽油,再點上火。”女孩稚氣的臉上顯露出真誠的憤怒,我知道這種感情雖真實,但是需要理性來引導。沉思了幾秒鐘,我問道:“同學們,如果時間可以還原,而我們真的那樣做了,想一想,是否會中止八國聯(lián)軍對我們的傷害?中國人民的痛苦是否會因此而減少?”剛才還在表示贊同的同學恍然大悟:“是啊,我們受到無情踐踏的原因是國家的落后;要擺脫任人欺凌的命運,只有努力建設(shè)一個強大的國家;點火的做法只能逞一時之能,卻于事無補。”聽著學生們激情而富有理性的回答,我想起一位教育家所說的:“幫助學生完善思維就是賜予他們成長的力量?!蔽蚁嘈?,孩子們的理解力在這個意外生成的過程中獲得了提高。
第三,等待思考。我們提出問題之后,期待學生生成高質(zhì)量的回答,便需要耐心地等待他們思考。這個時候,不論我們以何種形式暗示、催促,還是鼓勵學生,都是一種干擾。要知道,當我們?nèi)笔Я四托?,換來的常常是不負責任的低質(zhì)量回答。高質(zhì)量的問題換來低質(zhì)量的回答,這會讓我們備課的努力付之東流。因此我們應(yīng)當尊重并珍惜學生的沉默、思考的權(quán)利和時間,“我們應(yīng)當確保不因我們的講話而攪亂了學生的思考”,那樣我們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印象尤為深刻的是講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兒》一文,文章的最后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焙⒆觽儙е篮玫母星轶w會著這句話。他們單純地認為小女孩兒從此以后便不再有饑餓、寒冷和痛苦,她真的幸福了。對同學們的回答,我沒有發(fā)表意見,只是看似無意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nèi)绾慰创劳??”同學們紛紛發(fā)言:“死亡是可怕的事情,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那么你們又是如何看待小女孩兒的死亡呢?”看似不經(jīng)意的問題,卻將同學們的思維引向了更為寬廣也更為深刻之地:“是啊,死亡是可怕的,可是我們卻覺得小女孩兒從此獲得了幸福,為什么?”長時間的等待之后,同學們給了我富于哲理的高質(zhì)量的回答:“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但是對處于饑餓、寒冷、痛苦折磨之中的小女孩兒來說,活著比死更可怕,她是生不如死。我們從中體會到小女孩兒的生活是極度的悲慘!”聽著孩子們頭頭是道的分析,我享受到的是靜聽花開的幸福!
帶學生到深海處游泳,僅僅憑借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這與“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是相同的道理。簡單教學的理念為學生的語文學習贏得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也使營根固本成為可能。
在簡單、高效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僅用一半的時間便完成了教材的學習進度,因此,擁有了大量的博覽群書時間。為提高課內(nèi)閱讀的實效,我們嘗試著用三分之二的時間統(tǒng)一內(nèi)容閱讀,另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學生自由閱讀。實踐中,我們把幾篇課文作為一個整體,為學生印發(fā)導學提綱,學生依據(jù)導學提綱以圈點、批注的方式自主學習,從而在積累的同時學會學習。以此為圓心,繼續(xù)向外拓展,與教材有關(guān)的背景資料,與教材有關(guān)的名家名作,以及適合學生閱讀的其他暢銷作品。學生們?nèi)缤禾斓难砻纾M情吮吸著書籍的甘露,體驗著閱讀帶來的快樂。
簡單教學的理念,也賦予了習作以更豐富的內(nèi)涵。學生寫作文重要的不是寫,而是認識。因為寫作文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認識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認識世界,思考自我,而后方能達到如古人所說的:“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币蚨視r常把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以及學生有能力認識的社會話題引到在語文課堂上來,引領(lǐng)學生思考和認識。比如某一個學期,我針對某些老師私下里把我們班級稱作“差班”,與學生們進行過深入的探討。讓學生們認識到“差”不是恒定的,而是時刻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的;由“差”變好需要具備許多條件,但不是空立志;最后,客觀地分析為什么會被老師稱為“差”,使學生們有勇氣面對真實自我。
惟有簡單,才能深刻?!昂唵巍苯虒W的終極追求便是深刻;而通往深刻的通行證便是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本人去思考。”圍繞“思考”這一核心要素,課堂上將其擴展為“閱讀、思考、傾聽和表達”。學生的閱讀和思考是學習的起點,是在獨立、自主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之后,或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或以參與的姿態(tài)表達自己的看法,進入課堂對話模式。這四者之間,閱讀、思考是前提,沒有了個體獨立的閱讀思考,其他都將成為建立在沙灘上的高樓;傾聽是尊重,更是將傾聽到的內(nèi)容納入自己思考的范疇中進行二度思考;表達是參與,是互動和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引發(fā)自我與同伴更為深刻的思考,以此實現(xiàn)課堂上的自我成長。如此,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思考、對話、思維碰撞的課堂。
回歸“本色”,回歸到教學的起點,重新審視:教學語文的目的是為了什么?為了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語文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學好語文。學生為什么要學?是因為和教學內(nèi)容之間存在矛盾:知識的、認知的、情感的……以閱讀教學為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閱讀和師生對話,解決上述矛盾,通過對語言的習得,逐漸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以平常之心教學語文。持這種心態(tài),才會平心靜氣,以真心與文本、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以真情和作者及學生進行真誠交流;持這種心態(tài),教師才不會刻意去追求所謂的“繁華”與“熱鬧”,引領(lǐng)學生扣詞析句,正音辨義;也只有持這種心態(tài),教師才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把關(guān)注點更多地放在學生身上,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語言中的錯誤,課文朗讀中的缺點,學生在感知、思維、識記方面遇到的障礙,在認真的觀察與傾聽中給予隨機的暗示、準確的指導和糾正,做到“目中有人”。
目中有人,所以行有根基;心中有標,所以行有方向。如此,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小學語文教改園地里,守得住根,納得了新,“簡單”語文教學之路定會寬廣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