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語交流 (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人際交往過程中,不使用語言而進行的信息傳遞過程?!胺茄哉Z交流”在培育良好師生關系、行之有效地影響學生、高效地組織課堂教學等方面,能起到比 “言語”更好的教育效果,達到 “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哪些 “非言語交流”形式可以直觀有效地用于教學呢?一是體語。即以身體動作等特征表達出來的意義信息系統(tǒng),如面部表情、手勢、握手、鼓掌、擊掌等身體接觸的方式,它們可替代自然語言,輔佐深層次意義的表達,流露真實的感情。二是眼神交流。眼神可表露出理解、鼓勵和熱誠等含義。三是情境氛圍。和學生談話、談心,課堂組織教學,有意營造一定的情境氛圍,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突然的沉寂,可以收攏開小差的學生的注意力。四是講話的聲音要素。如音質、音量、音調、節(jié)奏等輔助性語言要素。
1.“非言語交流”用于塑建良好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和諧,學生愿意親近老師,才能信任老師,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教育。教師可以采用一些 “非言語交流”方式,和學生建立親密無間的關系。如接觸新學生,在很短時間內準確記認學生姓名,迅速從側面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了解學生喜歡的事物,如明星、球星,甚至是游戲,讓學生感覺你很重視他,只有和學生打成一片,讓他們樂于把你當朋友,才能聽從你的教導。
當然,師生關系要親而有度,親而不昵才行?!案缸又畤溃豢梢葬?;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边@話的意思是:父子之間要嚴肅,不可以過于親昵;子女對至親的愛,不可以簡慢不拘禮節(jié)。不拘禮節(jié)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過分親昵就會產(chǎn)生放肆不敬之心。這話同樣適用于師生關系,教師要與學生適當拉開一點距離,讓學生認識到教師的威嚴是不可輕侮的,從而建構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的師生關系。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言行不當,可根據(jù)場合,采取目光注視或制造沉寂環(huán)境等 “非言語交流”方式暗示學生,這樣既保住了學生的面子,又不會打斷課堂教學。同時,春風化雨式地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寬容和藹,自然會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言行習慣。
2.“非言語交流”用于教育暗示。初中生心理還不成熟,容易跟從他們喜歡的人的言行。教師要利用這一點,言傳更要注重 “身教”,在無聲的身體力行中,給學生以暗示,從而收到 “不令而從”之效。例如,有兩名學生在打掃環(huán)境區(qū)衛(wèi)生時,因為誰做多誰做少的問題起了爭執(zhí),老師走過去一句話也不說,撿起他們丟下的掃帚就掃起地來,裝作不知道他們起了爭執(zhí)。兩名學生都來搶掃帚掃地,老師順勢夸獎他們?yōu)榱税嗉壱鍜哌@么大一塊地,可能是累了,是該休息一下,聽老師這么說,他們兩個都低下了頭。后來,老師讓這兩名學生一起管理清潔區(qū)的衛(wèi)生,他們做得非常好。又如,班級上的圖書角時常被還書者弄得很亂,沒有幾個學生好好放書,老師認真地整理了一周,還書的學生都學會了在哪拿就還放在哪,圖書角整整齊齊的。在這兩個事例中, “非言語交流”的教育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老師只是說教一通,估計是沒有什么效果的。
在對學生進行表揚或批評時,筆者發(fā)現(xiàn)采用 “非言語交流”形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其教育效果遠大于“言語”的作用。教師當眾把一個學生怒斥一通,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招致學生的反感甚至是對抗。教師在與學生談話時,采用 “非言語交流”方式代替用“言語”轟炸批評,更能打動或震懾學生的心靈。沉默是 “冷處理”,可以和緩氣氛,使師生冷靜下來,防止因言語過激而戰(zhàn)火升級。采用 “非語言交流”方式,教師有觀察學生反應、理清談話思路和措辭的緩沖時間,學生也有思考和轉變態(tài)度的機會。在實踐教學中,有些教師表揚學生一般只是幾句并不新鮮的話語,這顯然已激不起學生心中的波瀾。而輔于略夸張的表情、適宜的手勢,或恰當?shù)闹w接觸,如和學生擊掌、疊手、輕拍肩膀等 “非言語交流”形式,能起到更好的鼓勵效果。
3.“非言語交流”用于組織教學。老師用表情、手勢、眼神等多種 “非語言”要素對學生進行提醒、暗示、表揚、批評。同時根據(jù)學生的 “非言語”表現(xiàn),調整講課的音量、節(jié)奏、形式,這樣巧妙采用“非言語交流”方式駕馭課堂,防止因學生的小動作、走神等因素打斷課堂而浪費時間。例如,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中《穆老師的眼睛》一課,文中穆老師采用 “非言語交流”形式組織教學,利用眼神對學生進行批評、鼓勵、贊許、關愛,課堂高效而流暢。
語文課上,我想起書桌里那塊漂亮的新橡皮,手癢癢了,不知不覺地伸進去,想要摸一摸。正巧被穆老師看見了,她的眼睛好像在暗示: “你怎么做小動作啦!”我的手馬上不癢了,趕緊縮回來,認真聽老師講課。
有一次,穆老師在大禮堂給我們講《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有三百多位老師來聽課。穆老師提問:“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我馬上把手舉得高高。穆老師叫我回答。我站起來,只見那么多老師看著我,心怦怦直跳,回答的聲音很輕。穆老師的眼睛馬上向我投來鼓勵的目光,似乎在說: “說得對,就是聲音再響亮點兒!”我看看穆老師的眼睛,膽子大了,聲音也響亮了。這時,穆老師的眼睛又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好像在說: “講得好!”
“非言語交流”不僅是組織教學的重要手段,在培養(yǎng)學生學科興趣,理解知識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這樣一段:
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當教師以自己的真情實感投入課堂教學時,這種“非言語交流”也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教學效果。
在教育教學中,我們不可以夸大 “非言語交流”的作用而濫用。有些教師上課時,過多地運用 “非言語交流”形式,或動作、表情過度夸張,并且形成一種不好的習慣,這會讓學生產(chǎn)生滑稽的感覺,沖淡了他們對課堂知識的關注。因此,教師應當重視自身“非言語交流”形式的訓練,如把一些較好的動作形式,對著鏡子,訓練自己盡量做得優(yōu)雅而有特點,提升自身形象,提升教育效果。
“非言語交流”的形式應具有 “程式”和 “變式”。 “程式”是教師一些肢體、表情、動作,是具有相對固化的樣式,它具有一定指令含義,能讓學生心領神會,按要求去完成指示。 “變式”要求教師能根據(jù)自身氣質、性格、教學環(huán)境,靈活恰當?shù)剡\用新的 “非言語交流”樣式,以此提升學生的課堂新鮮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否則,老是那幾個動作、表情, “非言語交流”的作用就會鈍化、淡漠化,而起不到作用了。
教師在教學中對 “非言語交流”方式的運用,一方面要多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借鑒他人的成功經(jīng)驗并勤于思考;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學實踐中多仔細觀察學生,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只要將非言語交流和語言交流有機地結合起來,高效課堂肯定不只是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