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天文學的歷史與文化”專題課程設計

        2018-02-24 13:33:53陳志輝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天文學科學史天文

        陳志輝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科學技術(shù)史研究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近年來,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日漸重要。2017年清華大學新成立科學史系,系主任吳國盛認為“科學史從一開始就扮演著推動通識教育的角色”[1]??茖W史教育溝通傳統(tǒng)的文科和理科,契合了通識教育健全學生知識結(jié)構(gòu)的要求,因此科學史課程無疑是通識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2]。

        就筆者所知,近年來國內(nèi)擁有科學史教學研究單位的大學基本都開設有必修或必選的科學史通識教育課程,如中國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其他一些高校也開設有選修的相關(guān)課程[3]。出版的科學史教材主要有《科學技術(shù)史概論》《自然科學概要十八講》《科學史十五講》《科學技術(shù)史概論》《自然科學史概要》等[4-8]。

        雖然科學史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不斷地受到重視,但科學史通識教育在實踐中仍有不少問題。首先,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科學史在空間上橫跨中外,時間上縱貫古今,包羅萬象的內(nèi)容“既為教師的講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教師在七尺講臺上的思想馳騁提供了足夠的余地,也為教師高屋建瓴縱覽全局深入淺出的講解制造了障礙”[3]??茖W史課程對授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實際上高校專任教師的數(shù)量較小,難以滿足大量的課程需求。

        其次,本科生的“自然辯證法”課程多被取消或改為選修課。科學史本身是自然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史也為自然辯證法研究提供背景和基礎[9]。“自然辯證法”課程的削弱,無形中對科學史通識教育帶來不利影響。

        再次,不同高校和教師對科學史通識課程的定位不盡相同。有些學校設置的課程種類和課時數(shù)比較多,有些則相對較少。有的教師以講授通史為主,有的則以分科史為導向。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天文學史通識課,大致上是從遠古到現(xiàn)代,按世界各大文明(近代以后按學科分支)分章講授。但在筆者所在的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一門科學史通識類課程的總學時相對較少:每學期的教學時間共7到9周,每周2課時。

        總而言之,科學史通識教育要緊緊地圍繞著溝通科學與人文這一根本目的,相關(guān)的課程要和學校自身條件作適當?shù)恼{(diào)整。為此,筆者認為可以對科學史通識課程的教學作專題化處理,以方便根據(jù)不同情況進行調(diào)整。

        1科學史通識課程的專題化

        雖然說只有“科學通史”才能達成科學與人文之間橋梁的功能[1,10],但如前所述,現(xiàn)在不同學校對科學史通識課程的課時設置并不統(tǒng)一。如果要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講授某一個學科的通史乃至科學通史,勢必造成內(nèi)容過多、學生吸收困難的結(jié)果。

        另一方面,科學史通識課程所涉及的時間范圍和領(lǐng)域都比較廣,通史式的講授不但大大加重了授課教師的負擔,而且為求面面俱到,很容易變成點到即止的各種科學成果的流水賬。同時,這樣的課程也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進一步的思考。

        針對實際條件的限制,其中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是把科學史課程專題化,即把科學史分支課程作為一個教學模塊,每個教學模塊再以一定的標準劃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專題子模塊??茖W史專業(yè)的教學科研人員可避免面面俱到,集中精力吸收先賢、時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為專題子模塊的內(nèi)容,加以講授。

        當然,科學史通識課程的專題化并非對各分科史的知識進行簡單的講述。在各專題子模塊中講授各分支科學史知識的同時,授課教師應注重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進而引發(fā)學生思考和繼續(xù)學習的興趣。這也是與通識教育的目的相契合的。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學生的知識架構(gòu),從核心上來說是要融合人文與科學。這種完善并非是割裂各個學科,而是把不同學科的基本知識分別灌輸給學生。

        2“天文學的歷史與文化”課程設計

        2.1專題設計的思想:天文學史與人文的融合

        天文學史教育能相對容易地把人文與科學要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天文學既是古老的“精密科學”(exact science)之一,又是近代科學革命的先驅(qū)學科,具備科學的典型屬性。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天文學源流久遠,在科學與人文尚未嚴重分裂的時代,它與其他知識是糅合在一起的?!兑捉?jīng)》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古老話語,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之畏之,日省日甚。外乎者如璀璨星穹,內(nèi)在者猶道德律令”都充分說明了天文學史與諸多學科深度融合的能力。

        天文學史能為科學知識提供歷史背景。具有長期天文學史研究和教學經(jīng)驗的鈕衛(wèi)星總結(jié)道:“科學通識教育的真正目標應該是讓受眾去體會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從中領(lǐng)會科學探索的方法,進而培養(yǎng)出一種獨立的理性思索能力和不迷信、不盲從的科學精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恰當?shù)霓k法是告訴受眾這些知識是怎么來的,即引入歷史的視角?!盵11]7相反,將忽略相關(guān)背景的、孤立的科學事實和理論向?qū)W生乃至公眾等普及,受眾們所接受的只是一些“知識碎片”,無法從整體上理解科學。這種做法有時候甚至有反作用,把科學知識神秘化,把科學家塑造成為看上去“無所不能”的魔術(shù)師。

        歷史上,中國與其他古代文明都有數(shù)次重要的天文學交流:(1)六朝隋唐時期與印度天文學的交流;(2)蒙元時期與伊斯蘭天文學的交流;(3)明清之際西方天文學的輸入。由天文學的比較與交流,可以引導學生從一些具體而微的案例中理解文化的多樣性以及文化傳播中的融合現(xiàn)象。這種比較視野的引入,既可以使學生免于受到單一文化視角的局限,又可以使學生在合理的文化參照系中看待我們自身的民族文化。

        在多學科融合能力、為科學知識提供歷史背景和引入文化多樣的比較視野等方面,天文學史教育都能很好地契合大學生通識課程的目的和要求。國內(nèi)已有高校在天文學史通識分支課程教學中注重融入人文文化元素,如上海交通大學多年以來開設的天文學史通識課被定位為“一部人類認識宇宙和自身的歷史”[12],把認識自然宇宙與人類自身并列,因而強調(diào)了人文學科的元素[11]6-7。受此影響,華南師范大學也在近年開設了名為“天文與人文”通識課。

        2.2課程內(nèi)容設計

        在天文學史通識課教學上,結(jié)合天文學史融合人文的能力優(yōu)勢,筆者考慮以天文學的文化類型劃分相對獨立的專題,在總體上構(gòu)成一個名為“天文學的歷史與文化”的教學模塊。當中的專題子模塊包括:

        (1)星空文化:包括古人對天體的分類、命名和文學意象等。

        (2)星占學文化:包括古人對天體運行現(xiàn)象的解讀,及其背后的哲學、社會、歷史和文化成因。

        (3)歷法與時間文化:包括歷法編算、歷譜編制和歷書頒授等與歷法相關(guān)活動,計時儀器的演進,及其與天文觀測和時間計量之間的關(guān)系。

        (4)天文學理論文化:包括古人推算天文現(xiàn)象時使用的理論模型及其呈現(xiàn)方式,如古希臘的幾何模型、中國古代的行星伏見表和算表等。

        (5)天文觀測文化:包括天文觀測的手段、工具和儀器的發(fā)明、使用和演進,及其與天文學理論之間的互動。

        (6)宇宙學文化:包括不同的宇宙(天地)起源和結(jié)構(gòu)的理論和展示,如中國的蓋天說、渾天說,歐洲中世紀的水晶球宇宙模型等。

        (7)中外天文學文化交流:包括六朝隋唐時期與印度天文學的交流,蒙元時期與伊斯蘭天文學的交流,以及明清之際西方天文學的輸入等方面。

        (8)天文考古的方法與實踐:著重介紹天文學方法在歷史年代學(如武王伐紂年代[13])和考古學(如對天文遺跡和與天文有關(guān)的出土文物的研究[14])研究上的應用。

        專題子模塊的設置,旨在通過典型案例以小見大,使文科學生體驗人文社會研究中的自然科學進路和基本方法,理科學生認識科學中的社會、歷史和文化面向。每個內(nèi)容相對獨立子模塊可以安排4到6課時;教師則根據(jù)實際總授課時數(shù),相應增加或減少子模塊的講授。子模塊也可不拘于古代、近現(xiàn)代以及中國和外國的天文學,由授課教師的專長選擇側(cè)重點,但應在總體上體現(xiàn)天文學文化的以下幾個特點:

        (1)突出比較,體現(xiàn)天文學文化的演進及其多樣性??v向比較,即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天文學文化進行比較,體現(xiàn)出天文學文化的演進。橫向比較,即古代各文明之間的天文學比較。例如對于星空文化和星占學文化中涉及的對新星和超新星的解釋,古代中國的將之理解為客星,蘊含著天人感應的觀念;古代西方則理解為大氣現(xiàn)象,與古希臘四元素論緊密相聯(lián)。兩者的根本差別在于中西古代哲學觀念的不同。現(xiàn)代天文學則從恒星演化的角度揭示新星和超新星的形成,體現(xiàn)科學的演進及其與古代世界不同的研究方法?;旧希鱾€專題子模塊都可以加入這兩種比較的內(nèi)容。

        (2)強調(diào)多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從文化角度理解天文學史乃至理解科學史,必然涉及多種人文學科的融合,如文學、文字學、人類學、宗教學等。這一方面也是科學史通識課程專題化講授的重點和難點,筆者將在下一節(jié)舉例詳細說明。

        (3)展現(xiàn)先人的探索精神。科學源于對大自然的不斷探索,這種探索精神在古希臘人愛智求真式的天文學研究中被體現(xiàn)出來。而對于中國來說,雖然近代科學的源頭不在中國,而且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以人文學科見長,但并不表明中國人對大自然不感興趣、缺乏探索精神。事實上,儒家士人常常對自然知識發(fā)生興趣,只是以其自有的方式關(guān)注自然,而與古希臘人有所不同而已。關(guān)于這一點,美國漢學家艾爾曼以明清的儒士為例,言之甚詳[15]。明末學者顧炎武稱“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辨別方向、確定季節(jié)和時間等更是人類所有民族普遍具備的知識。先人由這些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知識技能,進而探尋天文現(xiàn)象的成因和規(guī)律,如晝夜交替、季節(jié)變化、月相變化、斗轉(zhuǎn)星移等,便成為天文學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原動力。現(xiàn)今的科學已和技術(shù)緊密結(jié)合,不少人已將之視為一種達成某種技術(shù)目標的工具或手段,其本身的目的已不明確。通過對不同文明的探索精神的展現(xiàn),有助于學生明確科學研究的“初心”,樹立正確的科學精神。

        3課程“星空文化”的教學設計

        在上述多個專題子模塊中,“星空文化”專題是后續(xù)各專題重要的基礎,必須講授。筆者曾在《中國國家天文》雜志“星宿故事”專欄上連載文章十數(shù)篇,對中國古代的星宿作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普及介紹。這些文章以古代星宿為主線,同時結(jié)合了除天文學以外的多個學科的研究,是筆者研究和普及天文學的歷史和文化過程中的重要認識。在筆者實際的講授實踐中,也形成了一些經(jīng)驗,茲略舉數(shù)例如下。

        3.1以文字呈現(xiàn)星空的文化史

        中國文字從商周甲骨文開始流傳至今,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結(jié)晶。綿延數(shù)千年的文字演進史就是一部具體而微的中華文化發(fā)展史。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字、音韻和訓詁之學被統(tǒng)稱為“小學”,乾嘉以來學者持“由小學入經(jīng)學者其經(jīng)學可信”(見張之洞《書目答問》所附《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的觀念,在小學研究上取得豐碩的成果,以至于這些學問在經(jīng)歷近代化后,陳寅恪認為“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16]。雖然此說并不足以概括今天文化史研究的不同取向,但從日常熟習的漢字切入,進而探尋其背后的文化意蘊,確實可以很容易地引起人們的興趣,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具體到如何以分析文字為手段呈現(xiàn)星空文化史,以“辰”字的起源為例加以說明。

        對自然現(xiàn)象的命名反映了人們對該自然現(xiàn)象的理解,日月星辰自是人人皆見的自然現(xiàn)象,更是古今中外天文學研究的重要對象,而當中的“辰”字正反映出古人對星象的理解。向?qū)W生講授時,可以先從“農(nóng)”字切入。

        古人為恒星命名,多取熟悉之物。如古巴比倫和古希臘多用動物(故英文Zodiac黃道帶與Zoo動物園具有相同的詞根)。中國古代以農(nóng)立國,以與農(nóng)事相關(guān)的器物命名的星官(相當于西方的星座)并不少見,如二十八宿中的箕、井,其他星官如斛、天田、農(nóng)丈人等等。辰作為上古的一種重要農(nóng)具,較早地成為某些星的名稱。如在《春秋公羊傳》里,關(guān)于“大辰”的說法就有3種之多:“大火為大辰,伐為大辰,北辰亦為大辰。”商代及其先民,以大火星(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作為商人專門祭祀的大辰,所以當時所說的“辰”,就是指大火星。春秋時的唐國(后來的晉國)人及其祖先陶唐氏,即傳說中的帝堯,則以參星即伐星作為唐人或晉人專門祭祀之星。距今三四千年以前,北斗星比現(xiàn)在更加靠近天北極,用斗柄指向定季節(jié)更為方便,所以夏人稱北斗為“北辰”。

        至于周人,則以二十八宿中的房宿(又稱天駟)為辰。因而,周武王在伐紂戰(zhàn)爭時一系列被認為吉利的天文現(xiàn)象中,就有“月在天駟”一項(見《國語·周語下》),即月亮運行到后來被稱為房宿的那個天區(qū)。以農(nóng)業(yè)始祖后稷為榮的周族人,也曾以天駟為辰并加以祭祀,意在使天上的星和地上的農(nóng)具相互交感,以求豐收,因而有“辰馬農(nóng)祥”一說。其他接受農(nóng)業(yè)文明的上古民族也出于相同的目的,敬天祭辰。辰字的意義也不斷擴充,成為日、月、星的統(tǒng)稱。又由于時間要參考天體的運動,辰不斷演變,與紀時相關(guān)聯(lián),如良辰、誕辰等等。

        總結(jié)上面對“辰”字所反映的天文文化史,通過多學科交叉,中國文字背后的天文學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展現(xiàn);古文字學和天文學史研究的大體框架和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如傳統(tǒng)的注疏研讀和考證,以及現(xiàn)代科學方法等也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3.2以天文學史解讀著名文學作品

        天文現(xiàn)象一直是古代文人吟詠描繪的重要對象,唐代科舉考試??荚娰x,出現(xiàn)了多首描寫天象的辭賦,如“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的《渾天賦》等。解讀這些文學作品固然要求具備天文學史知識,但很多為人所熟悉的名作也可以運用天文學史,從另一種新角度認識和理解古人在文學作品中呈現(xiàn)的星空文化。下面以對曹操《龜雖壽》的天文學史解讀為例予以說明?!洱旊m壽》詩云[17]: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用天文學史的新角度來解讀這首名作,其關(guān)鍵在于結(jié)合文學史背景和天文學史知識,理解“神龜”和“騰蛇”所指為何物,進而這首詩是在怎樣一個場合下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

        先討論騰蛇這一星官。在中國古代的天文系統(tǒng)中,騰蛇星是隸屬于北方七宿的星官,在造父五星之南,由22顆星所組成。史載,曹操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舊歷八月勝烏桓,九月退兵,十一月行至今北京附近的易水?!俄偈分杏钟幸皇住抖隆吩?,所以可知包括《龜雖壽》在內(nèi)的《碣石篇》組詩大約作于207年舊歷十月,時間或有先后,但差距不過在數(shù)日之間。而通過現(xiàn)代天文軟件計算回推,當時的騰蛇星在晚上10時以后位于中天附近。因此曹操在創(chuàng)作《龜雖壽》時,作為星宿的騰蛇在夜晚是確實可見的。

        再論神龜所指為何。古代天文家把北方七宿總稱為“玄武之象”,玄武在后世多指龜和蛇,但在東漢時代,它僅是龜?shù)拇~。張衡《思玄賦》云:“玄武縮于殼中兮,螣蛇蜿而自糾?!笨芍敽蜕呤欠謩e而言,玄武就是縮頭于殼中的龜。因而《龜雖壽》中的神龜實指星空中的玄武之象。

        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曹操當時的創(chuàng)作情景:在這個月的某一天夜晚,曹操仰望星空,看到象征神龜?shù)男淦咚?,以及中天附近的騰蛇星,又想到自己的人生和功業(yè),頓時詩興大發(fā),遵循《詩經(jīng)》比興的傳統(tǒng),先言他物。于是由神龜、騰蛇寫起,留下了千古名篇《龜雖壽》。

        通過這種形式的新角度解讀,可以極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和天文學歷史文化的雙重興趣,深刻理解。

        3.3以禮制文化考察探索星象命名

        中國傳統(tǒng)組織制度包括禮制、官制等,是古代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組成。同時,這些禮儀制度與星象的命名和天文星占等天文學文化也密切相關(guān)。張衡《靈憲》謂眾星列布于天而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18]。這很好地詮釋了是中國古人天人相應、天與地協(xié)觀念。下面以星官參旗與九斿的辨析為例說明。

        參旗和九斿是兩個分別由9顆恒星組成的星官,位于在畢宿與觜宿之間,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19]以及唐代的李淳風[20]均認為,參旗是天旗,九斿為天子之旗。要辨析兩者的分別,須引入古代禮制。首先,參旗之“旗”和九斿之“斿”兩字都有同一個部件:方人(yǎn)。《說文解字》解釋方人字為“旌旗之游”,即旌旗上飄游浮動的帶子。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方人字左邊的“方”就是旗桿“,人”則是旗上的飄帶。[21]在表示旌旗飄帶的意義上,斿與游互為通假,與方人字也同義??鬃拥茏友再茸肿佑?,偃與方人同音通假,名與字相互關(guān)聯(lián)。

        其次,古代的旌旗,形狀類似今天豎掛的錦旗。九斿的“斿”是旗上的飄帶,其更精確的解釋,是旌旗下邊垂下來的、裝飾性的帶子。在宗法禮制分明的周代,像斿這種裝飾性賦予了等級意義。郭璞《爾雅疏》云:“天子十二斿至地,諸侯九斿至軫,卿大夫七斿至軹,士三斿至肩?!盵22]按禮制,周天子用的是最高級的旌旗,附上12根帶子,長度要一直垂到地上;次一級的諸侯用9根帶子,垂到車箱底部;再次一級的卿大夫用7根帶子,垂到車輪上緣;最次一級的士就只能用3根帶子,垂到與人比肩的位置。由此可見,九斿星官所代表的是諸侯一級的旌旗。

        再討論參旗星官。古籍中并沒有說明參旗中的“參”字是什么意思,可能史家們認為這是“屬于參宿的旌旗”,明白如話,無須多作解釋。然而,被列為“十三經(jīng)”之一的古代辭書《爾雅》提及一種戰(zhàn)爭用的“龍旗”的形制:“素錦綢杠,纁白縿,素升龍于縿,練旒九……”[22]根據(jù)大多數(shù)學者的解釋,把白色的錦緞纏到旗桿上,又用絳色的帛作為縿,連綴到白色錦緞上,并且在縿上繡上升龍的圖案,縿的下方接著九旒,亦即九斿。由此可知,縿是龍旗的主體部分,稱為“正幅”,上面有升龍圖案,下接九斿。因此或可推斷,參旗當作縿旗,與南方的九斿星共組同為龍旗。這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參旗和九斿兩個星官前后相接,而且都是狹長形,這是因為它們的現(xiàn)實來源——龍旗本身就是窄長形的。兩個星官實可看作是同一事物的兩個組成部分。

        對參旗與九斿兩個星官名稱的辨析,不但融合了古代軍事活動中的禮制文化解釋星官,還充分運用傳統(tǒng)的文字學和訓詁學方法,是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融入星空文化教學的典型案例。

        4結(jié)語

        除了星空文化子模塊外,其他專題子模塊也可按照實際情況融入多學科內(nèi)容。同時,科學史課程中的其他分支也可以考慮以類似的方式設置不同的科學文化專題子模塊,探索多學科融入的方式。筆者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在教學相長的同時,達到通識教育課程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國盛.科學史為通識教育而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7-20(6).

        [2]關(guān)增建.通識教育背景下的科學史教育功能探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77-84.

        [3]孫逸倩.略論科學通史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80-81.

        [4]鄒海林,徐建培.科學技術(shù)史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5]白思勝.自然科學概要十八講[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

        [6]江曉原.科學史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張子文.科學技術(shù)史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8]林德宏.自然科學史概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9]詹志華.自然辯證法研究與科學史學關(guān)系的本土化考察[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3):18-22.

        [10]關(guān)增建.發(fā)揮科學史在高校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高??萍寂c產(chǎn)業(yè)化,2005(1-2):76-77.

        [11]鈕衛(wèi)星.天文與人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12]鈕衛(wèi)星.天文學史:一部人類認識宇宙和自身的歷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13]江曉原,鈕衛(wèi)星.回天——武王伐紂與天文歷史年代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1.

        [14]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11.

        [15]ELMAN,BENJAMIN A.On their own terms:science in China,1550-1900[M].Massachusetts,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61-280.

        [16]沈兼士.沈兼士學術(shù)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202.

        [17]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4:21.

        [18]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3215.

        [1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306.

        [20]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306.

        [21]董蓮池.說文部首形義新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74-175.

        [22]郭璞,注;邢昺,疏.爾雅注疏[M]//阮元,校.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2610.

        猜你喜歡
        天文學科學史天文
        天文動手做/中國古天文系列 三星在天、在隅、在戶
        軍事文摘(2024年4期)2024-01-09 09:08:34
        科學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論
        ——博弈論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fā)現(xiàn)
        軍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46
        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發(fā)明
        天文篇
        圣斗士與古代天文學
        科學有意思
        ——“科學史上的今天”10月號
        “科學史上的今天”9月號
        一群“玩”天文的癡迷少年
        學生天地(2016年31期)2016-04-16 05:16:00
        現(xiàn)代天文學之傳奇
        午夜福利视频合集1000|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无码视频| 全部孕妇毛片丰满孕妇孕交|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视频75| 69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日韩美女av一区二区|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 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东北老女人高潮疯狂过瘾对白| 激情五月天伊人久久| 开心激情站开心激情网六月婷婷| 91久久国产精品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三区 | 国产99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va中文字幕亚洲久伊人|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 白浆高潮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国产香蕉视频|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亚洲欧美中文v日韩v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色婷婷 | 久久中文字幕久久久久91|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懂色| 亚洲人不卡另类日韩精品| 精品国产av色一区二区深夜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剧情| 国产一区二区牛影视|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粤语 | 青青草成人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东京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址| 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百度网盘 | 人妻av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