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明
摘要:寶山鐵礦區(qū)位于山西省代縣與繁峙兩縣交界處,位于繁峙縣巖頭鄉(xiāng)境內,本文對山西寶山鐵礦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主要對區(qū)域地質特征、礦區(qū)地質特征、礦產地質特征等成礦環(huán)境及影響成礦環(huán)境的因素進行分析,希望通過本次工作為以后該地區(qū)尋找鐵礦提供依據(jù)及參考。
關鍵詞:寶山鐵礦;地質特征;成礦環(huán)境
1.區(qū)域地質
1.1區(qū)域地層
出露地層由老到新有太古界繁峙群,元古界五臺群,滹沱群豆村亞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新生界第四系。
1.1.1上太古界繁峙群
為本區(qū)出露最老的地層,主要分布于北東與南東部地帶,構成外圍部分。以變粒巖,片麻巖為主,變質程度較高的巖系。
1.1.2下元古界五臺群
為本區(qū)出露最多的地層,分布在圖幅的中央及南部,為一套變質程度較淺的片巖系。由兩個組組成,由老到新為柏枝巖組的斜長角閃巖和臺懷組的絹云綠泥片巖,與下覆繁峙群為地層角度不整合接觸。
1.1.3中元古界滹沱群豆村亞群
由豆村亞群四集莊組變質底礫組成,零星分布在本區(qū)的南中及東南角。呂梁運動使其徊返褶皺。與下覆地層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1.1.4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
零星分布在四十畝梁和秘魔寺一帶,與下覆繁峙群、五臺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1.1.5第四系
由黃土和殘坡積物組成。分布在溝谷峨口以北盆地一帶。
1.2區(qū)域構造
本區(qū)結晶基地在呂梁期徊返隆起為陸,以后一直處于被侵蝕剝蝕階段。這套地層在臺懷運動形成了NE、SW向的褶皺帶。在五臺運動先形成南北向較開闊的褶曲構造,后期受西北、南東方向壓應力的擠壓,形成了北東東向褶皺構造,兩期褶曲構造相互迭加。到呂梁運動基底地層又受到了北北西、南南東方向繼承性的強力壓應力的擠壓,對本區(qū)影響較大,產生了非常發(fā)育的北東東向緊密褶皺帶,造成五臺群與滹沱群地層在局部不整合接觸,并導致層間裂隙、斷層破碎帶較發(fā)育,為本區(qū)的巖漿巖活動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1.3區(qū)域巖漿巖
區(qū)內巖漿活動較為頻繁,期次多,巖性雜,從基性到酸性巖皆有,多分布在結晶基底地層中,蓋層內較少。產出的巖性以前寒武系酸性巖為主。①呂梁期基性巖:如綠青,山羊坪,甘泉寺巖體;酸性巖:如南溝里,照山,西臺花崗巖巖體。②燕山期基性巖:僅在凡支山分布有玄武巖,噴出的火山灰;酸性巖:分布面積較小,在灘山有花崗斑巖及石英斑巖出露。
2.礦區(qū)地質
2.1地層
本礦區(qū)出露地層為五臺群綠片巖系,及第四系覆蓋層,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2.1.1五臺群柏枝巖組楊坡道下段
(1)鐵礦底板巖系
本套地層由絹云石英片巖,云母綠泥片巖組成。本地層為礦區(qū)的含礦巖系。①絹云石英片巖:淺灰、褐灰色,風化面色變深,片狀構造,片理發(fā)育。組成礦物:石英,絹云母,少量綠泥石。為鐵礦的近礦底板,分布在礦區(qū)四周和N1、N4背斜核部,及在鉆孔時打穿礦層時見到。如ZK2410、ZK2407、ZK2408鉆孔中礦層底板。由于該礦層位在礦區(qū)出露未見底,結合區(qū)域地質推斷厚度大約幾百米。②云母綠泥片巖:黃褐、黃綠色、石英條帶寬大者為灰白色,組成礦物:石英、綠泥石、白云母、絹云母等。為鐵礦的直接底板分布范圍較廣,在ZK1801、ZK1802、ZK1803、付ZK2802鉆孔中見到,厚幾米至十幾米。其下部為碳質絹云石英片巖,絹云石英片巖。
2.1.2第四系
由黃土和殘坡積物及礫石組成。礦區(qū)南坡覆蓋層較薄,北坡覆蓋層普遍較厚,厚度在3m~5m。
2.2構造
礦區(qū)的地質構造受五臺山區(qū)大型構造格局的控制,以褶皺和斷層為主要特征。自太古代以后本區(qū)曾經歷了多次的構造運動,如太古代末期的臺懷運動,元古代五臺運動和元古代末期的呂梁運動及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均對本區(qū)有顯著影響,并都產生了新的構造格局和新的構造行跡,使古構造行跡遭到掩蓋和改造,故難以恢復。
2.2.1褶皺構造
礦區(qū)經歷了多次的構造運動,產生了復雜的褶曲構造,因此在解釋褶曲構造時,由于巖石古老變質程度深,變質前原巖性特征已不能辨認,加之巖層厚度較大,傾角較陡,小型褶曲特別發(fā)育,想正確確定褶曲的空間位臵有一定困難,故現(xiàn)只能以鐵礦層為標志層。N1向斜:長1000m,向斜走向EW,在地表由于開采原因已找不到槽部,僅在16線和20線北部之間的采坑中發(fā)現(xiàn)了N1向斜的核部。核部巖層較陡,傾角在70°±,該向斜向東延伸,寬達380m,在24線以東由于F3斷層的錯動和巖體侵入的影響,使褶曲遭受破壞,只保留下向斜的南翼。此向斜是全區(qū)所有地層出露最全的一個向斜,三層鐵礦在此向斜中均有產出。N2背斜:長1400m,褶曲走向近EW,出露較窄。在20線以西兩翼產狀正?;蚪绷?,20線以東倒轉,軸向南傾,傾角70°±。
2.2.2斷裂構造
礦區(qū)內不僅褶皺構造復雜,斷裂構造也極其發(fā)育。均對礦體起破壞作用。由于該礦區(qū)內第四系較為發(fā)育,故斷層沿走向大部分為推斷斷層。該礦區(qū)內共出露七條斷層,分別為F1、F2、F3斷層。在地表發(fā)現(xiàn)的斷層,沒有明顯的位移,只是使礦體破碎,對礦體的開采過程影響不大。
2.3巖漿巖
礦區(qū)為五臺山區(qū)西部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礦區(qū)的巖漿巖活動和五臺山區(qū)的巖漿巖有共同特征。即活動頻繁,期次多,巖性雜。對礦體起到了破壞作用。由于輝綠巖的侵入,使礦體厚度加大,品位提高。在礦區(qū)出露的巖漿巖有:變輝長輝綠巖、輝綠巖、斜長角閃巖等。①變輝長輝綠巖:灰綠色,風化面色變淺,塊狀結構,節(jié)理中等,巖石堅硬。組成礦物:綠泥石,輝石,斜長石,石英等。其中有綠簾石細脈穿插,與圍巖接觸界限明顯。分布在礦區(qū)北部較多。②輝綠巖:黑綠色,塊狀構造,巖石堅硬,含有石英。在礦區(qū)內大量分布。③斜長角閃巖:深黑綠色,細粒塊狀構造。巖石堅硬。endprint
3.礦體地質
3.1礦體特征
礦區(qū)面積1.6149km2,南北延伸2000m,東西寬1500m。全區(qū)鐵礦較為集中,均產在N1、N3兩個向斜構造中。我們稱含礦的向斜為礦帶。N1礦帶分布在礦區(qū)北部,南北寬300m~ 500m,東西走向延伸長600m,采坑CK1、CK2、CK3控制了該礦帶的南翼,礦石品位較低。北翼礦體露天開采已基本將厚度大,品位高的礦體采完。所余深部礦體宜用硐采方式開采。礦帶賦存標高為900m~1350m。N1礦帶中分布有Fe1、Fe2、Fe3三層礦,其主要特征是單層礦體厚度小,一般為2m~8m,深部厚度加大為10m~20m。由地表到深部礦體品位升高。礦帶受輝綠巖影響,礦體北翼被抬高。N3礦帶分布在礦區(qū)中部,東西長約400m。由采坑CK11、CK12、CK13、CK14、CK15控制。本礦帶中僅含有第二層鐵礦。受F3斷層的影響,礦體在斷層西面抬高,在24線向斜抬高出露礦層底板。
3.2礦石質量
3.2.1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礦物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菱鐵礦、褐鐵礦、黃鐵礦;脈石礦物主有鐵白云石、陽起石、綠泥石、角閃石、鐵云母、石英、透閃石、方解石。
3.2.2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的結構均為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磁鐵礦呈半自形—自形體,以單一的顆?;蚰龎K(連晶)形式產出。石英呈多邊形鑲嵌結構,呈細粒港灣鑲嵌結構。鐵礦石的構造主要包括條帶狀構造、條紋狀構造、原生沉積構造及顯微褶皺構造。
3.2.3礦石類型和品級
(1)礦石自然類型,按礦體的脈石礦物將礦石劃分為三種類型:①石英型鐵礦石:鐵礦石的脈石條帶由石英組成,全區(qū)95%以上的鐵礦石為此類型。②絹云型鐵礦石:主要分布在礦體邊部,無工業(yè)價值,只有劃分類型的意義。③閃石型鐵礦石:該礦石野外無法判斷與識別,只能根據(jù)化驗結果劃分。
(2)礦石的工業(yè)類型:根據(jù)寶山鐵礦區(qū)采礦、選礦需要,將鐵礦石劃分為磁性和非磁性兩種。
4.礦產成因
經過對礦山地質特征系統(tǒng)分析認為該礦床的成因類型為火山沉積變質型鐵礦;工業(yè)類型為沉積變質鞍山式鐵礦。
參考文獻:
[1]汪幫耀,胡秀軍,王江濤,等.西天山查崗諾爾鐵礦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研究[J].礦床地質, 2011, 30(3):385-402.
[2]劉俊玉,吳立新,李大鵬,等.新疆西天山備戰(zhàn)鐵礦成礦作用初探[J].山東國土資源, 2014(5):28-36.
[3]吳明安,汪青松,鄭光文,等.安徽廬江泥河鐵礦的發(fā)現(xiàn)及意義[J].地質學報, 2011, 85(5):802-809.
[4]陳小華.梅山鐵礦床菱鐵礦的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礦產與地質, 2003, 27(z1):361-364.
[5]艾娟,王鵬,周彥軍.內蒙古自治區(qū)蘇尼特右旗小敖包礦區(qū)鐵礦地質特征[J].西部資源, 2013(4):186-189.
[6]孫健,韓和平,楊南坤,等.陜西平利鬧陽坪螢石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J].陜西地質, 2012, 30(2):33-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