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是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對教學內涵的豐富與超越,具有民主與平等、互動與生成、內化與體驗等特征。對話教學這一“改課”樣態(tài)發(fā)生在教學準備、教學過程與教學情境中,它一方面注重教師的引導與激勵,另一方面強調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表達與知識建構,化解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結構性沉默”的現象。對話教學的核心精神是倡導師生共建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教學課堂,形成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共同探討的合作氛圍,最大限度張揚學生主體個性的師生互動。[1]
《政治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必修模塊之一,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具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感與政治自信,提高他們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與社會責任感。教學目標的實現與課堂教學模式密切相關,下文以“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的教學為例,對構建“真、情、趣、思”的對話課堂加以闡述與分析。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生活世界是教育的基礎,教育必須植根生活,開展對話教學也必須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與生活相得益彰。只有從生活出發(fā)并回到生活的課堂教學才是富有活力與生命力的,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墩紊睢返慕虒W內容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我們的政治生活,在進行對話教學時必須將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堅持課堂教學生活化。
如在教學“當代國際社會”這一框內容時,可以引入當前的熱點“中美貿易沖突”“一帶一路倡議”等話題,引導學生就一系列紛繁復雜的國際關系的實例展開對話與討論,思考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當前世界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有哪些特點,如何理解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等問題。師生、生生之間可就這些問題進行對話,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對話,使學生掌握主權國家的相關知識,了解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同時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有更加清晰的判斷。這樣的對話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能引導學生睜眼看世界,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社會連接起來,還能幫助學生在關注社會熱點中學會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國家觀、公民觀,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時代素養(yǎng)和公民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將教師定義為課堂的主宰者,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增強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通過情境體驗式的教學對話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對學生進行引導,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提供舞臺,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同時,真實、具體的情境可以柔化《政治生活》教材內容的生硬和專業(yè)化,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通過對話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
如在教學“公民參與民主決策”這一框內容時,教師可選擇“江蘇高考方案改革”這一話題作為情境主題,引導學生思考新的高考方案如何才能為大家所認可接受并具有可行性??删瓦@一話題設置一場主題社會聽證會,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從自身的角度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必須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并且要適時作出調控與點撥,在師生與生生的對話中,學生理解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等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處于真實的情境下,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途徑,更能體會每一項決策出臺都要考慮眾多的利益主體,理解決策機關作出決策的不易,增強對參與決策的熱情心、對政策出臺的包容心,從而做一名理性的公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對話形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究動機。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與感興趣的對話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對話之中,進而產生思想的碰撞與交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時政播報、熱點評議、課堂辯論、社會實踐等對話形式。其中,課堂辯論是對話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就一些思辨性的問題開展辯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合作精神、競爭意識等。[2]在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觀點與引起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處組織課堂辯論,引導學生陳述、維護己方觀點,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對方觀點進行駁斥,這一過程就是語言交鋒、思想碰撞的過程,借助辯論的形式促成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達到釋疑解惑、達成共識、落實教學目標的目的。
如在教學“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jiān)督”這一框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權力是把雙刃劍,正確運用權力可以造福社會,濫用權力則會滋生腐敗,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權力,教師可以以“權力是魔鬼還是天使”作為辯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以往所學政治知識,以及自己的生活經歷來進行回答。真理越辯越明,經過辯論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會更加了解權力的兩面性,形成正確的權力觀念,也會認識到加強對政府監(jiān)督的重要性,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參與民主監(jiān)督的政治素養(yǎng)。
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教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應深淺、難易得當,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以此建立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白罱l(fā)展區(qū)”處于學生現有水平和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水平之間,將對話設置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會因為難度過低而使學生感受不到挑戰(zhàn),從而喪失對話的積極性,也不會因為難度過高而使學生力不從心,從而喪失自信。思維發(fā)展區(qū)的挖掘與利用是對話教學的助燃點,這樣的對話既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理解,還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結構,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3]因此,將話題設置在“最近發(fā)展區(qū)”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激發(fā)學生通過對話展示自我思考成果的沖動,開展思維化的對話是對話教學順利進行的必然選擇。
如在教學“公民的政治生活”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重點把握我國的國家性質、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與途徑等知識點。在此基礎上,還應著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提高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根據當前“互聯(lián)網+”飛速發(fā)展的現實情況,分析其對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影響,與學生展開對話: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公民應如何參與政治生活?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方面的知識進行對話討論,同時開動腦筋,將知識點加以整合,從而得出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在互聯(lián)網等社交平臺上行使這一權力時,必須尊重他人權利,不能編造謠言、發(fā)表危害社會的言論這一結論。而這一結論的確立也是學生通過學習,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以提升的過程。
在基礎教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導向下,開展對話教學有助于構建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課堂,這是符合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要求的一項有益的實踐探索。對話教學最重要的是要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討論,教師在教學中應從“真、情、趣、思”等不同維度出發(fā),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規(guī)律的對話話題,讓教學走向對話,讓學生在政治教學的課堂中更具發(fā)展的過程性、思維性與生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