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閱讀一直是考生考試中的“攔路虎”,學生有莫名的焦慮,教師也時常感到教學無力。筆者在多年的高考復習備考教學中,一直在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更好的辦法。詩歌是文學作品中文體特征非常鮮明的一類,是歷史文化文明的精神產物,尤其是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學生的鑒賞和學習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際運用。因此,為了解決教與學的困境,筆者試從思維導圖的運用中梳理提高學生高考詩歌閱讀能力的路徑。
一
高中三年,語文學科的學習可以大體分為高一、高二教材的學習和高三系統(tǒng)的備考學習,從這兩個方面提出問題:
“人教版”語文教材共五冊書,古代詩歌的篇目共34首,必修一0首,必修二詩7首,必修三詞8首(2首略讀),必修五0首,選修教材共一冊,2首詩10首詞,且都是名家名篇。語文作為主科,在高中的課時分配大體為每周5節(jié),一個學期按22周計算,每個學期可以分到的課時數大體為110節(jié),除去用于考試、試卷評講、作業(yè)評講以及用于其他文體和作文訓練的時間,在教材教學的分配上,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用于詩歌教學的時間在高一、高二兩個學年大約為70課時,再分配到每個學期、每一首詩歌的學習上,大體為1.5課時。
以2016年和2017年的語文高考全國卷詩歌閱讀為例,一共6套試卷,題型由2016年及以前的兩道簡答題11分調整為2017年的一道選擇題(5分)、一道簡答題(6分);考試內容為2016年2首唐詩(杜甫、岑參)、1首宋詩(曹翰),2017年2首宋詩(歐陽修、蘇軾)、1首唐詩(白居易),考察基本傾向是名家非名篇、非名家名篇;考點是鑒賞評價,要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復習備考的課時分配約為40課時,包含知識點的梳理和浩如煙海的閱讀。以《世紀金榜高中全程復習方略》為例,在復習的板塊設置上,圍繞考點分七個章節(jié)進行,除去考點明確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又加上了比較閱讀、整體閱讀指導和題材內容方向。
整體而言,整個詩歌學習都缺乏系統(tǒng)性,知識呈碎片化特征,所以大大降低了系統(tǒng)學習詩歌的有效性。每年高考前雖然都有專家對考試范圍進行預測,但由于我國詩歌數量龐大,所以對學生應考沒有實際幫助。
二
語文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普通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四個方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高考突出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所以語文教學必須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展開。
閱讀是內在精神生命的自我喚醒,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離不開閱讀的土壤;語言是思想的物質外殼,閱讀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沒有思維活動參與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沒有表達,閱讀與思考只停留在個體體驗層次,唯有通過表達才能對個體體驗進行提煉與升華,才能實現群體智慧的爭鳴與碰撞??梢哉f,閱讀是基礎,思維是核心,表達是提升。我們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決不能只著力于其中一方面,這三方面應該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應該堅持讓學生學會海量閱讀,深度思考與個性表達。
從學習本身而言,學習不僅是一門藝術,更需要良好的技術,當下的教育多元而且日新月異,以需求為目標的學習才是最有意義的學習。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提高能力和素養(yǎng),參加選拔性考試找出適合且有效的學習途徑。一般而言,基于思考的學習更能形成長時記憶,思維導圖能夠尊重學生學習的個體性差異,滿足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動態(tài)學習型等不同特征學習個體的學習需求。它可以協調左右腦的機能,利用閱讀、記憶、思維的規(guī)律,將抽象的學習過程立體化、形象化,從而提高效率,開啟學生大腦的無限潛能。
三
1.將零碎的知識系統(tǒng)化。利用思維導圖,建立詩歌閱讀知識的系統(tǒng)性立體化的框架。以《世紀金榜高中全程復習方略》提供的詩歌閱讀知識為例,建立一個以詩歌為核心,以“學什么(考點、內容)”“怎么學(方法、訓練)”為發(fā)散點的系統(tǒng)。
2.將單首詩歌例題概念化。利用思維導圖,建立單首詩歌閱讀鑒賞的解讀模式,以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歐陽修《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為例,建立一個以單首詩歌為核心,包括“關鍵詞法”“五步讀詩法”“寫作鑒賞法”“考點整合法”在內并不斷完善解讀概念;又如,以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п卷題陸游《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jié)選)為例,建立一個以“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與哪一首詩相比閱讀”為思考內容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概念模式多樣化,突出詩歌的特征,表現詩歌的特點,進而逐步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者轉化為主動思考者。
3.將限時的學習延時化。利用思維導圖無限的延展性,不斷完善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語文詩歌閱讀的思維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以《世紀金榜高中全程復習方略》提供的詩歌閱讀學習內容即篇目為例,建立一個以典型例題為核心,以“考卷”“復習資料”“教材”“閱讀發(fā)現”為主要內容并不斷拓展,同時以考點題型為特殊標注圖形的學習資源庫。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建立的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面成體的思維立體空間,就像建筑師一樣,精心設計和布局自己的建筑,對自己所學的內容有體系化的了解。
思維導圖能夠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備考的時間,幫助學生建立思維的框架模式。思維導圖的繪制靈活多變,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和知識的特點,教師給出示范,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
著名的腦力開發(fā)權威東尼博贊總結說:正確使用有著無限潛能的大腦才能夠讓人事半功倍。思維導圖的主動學習法就是在教導人們自我整理學習的方法。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建立的基礎一定是積累,學習者面對的正是一個無法單憑死記硬背來完成的巨大數據庫,在考生和學生面對大量學習資源被動轉化為記憶負擔的時代,學習時能夠系統(tǒng)分析并濃縮數據,找到數據的精髓,發(fā)現學習的關鍵,有系統(tǒng)地指出重點,既能夠濃縮大量的資料,又能夠釋放大量數據,從而將學習所得放在長時記憶中,真正實現百分百的學習。
筆者認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尊重個體的學習差異,要求教師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斷地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在思維導圖的運用中,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建構能力,擴大建構的分枝,以教育學生,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規(guī)范、引導自己,實現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