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學并非要無限增加知識難度和知識量,而是基于知識的內在結構,通過對知識的完整處理,引導學生從符號學習走向學科思想和意義系統(tǒng)的理解和掌握。它強調為理解而教,為思想而教,為意義而教,為發(fā)展而教,使教學過程切實由知識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深度教學有利于實現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以生為本的課堂,凝聚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從而引領學科核心素養(yǎng)精準落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課程性質做了明確表述:“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币虼?,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首先必須深度解讀課標,找準核心素養(yǎng)立足點。
本框的新課標要求為“我國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學生通過第一框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學習之后,明確了實行這種分配制度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本框在教學時,首先從效率開始談起,依次是效率、公平,以及兩者關系,到最后的如何實現公平。在完成前面教學的基礎上,最后集中研究如何實現社會公平的問題,并將其作為落腳點研究透徹。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切入點看,本框內容首先是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公平,特別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然后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社會公平的具體措施,培育和增強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認同;其次是通過了解效率的含義,深入理解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并了解當前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引導學生通過科學精神分析堅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認清完善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提高法治意識的緊迫性,提高學生共同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從2014年《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到2018年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提出,其凝練了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有“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個方面明確了學生學習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課程的教學三維目標也進行了引領整合。因此,基于學科素養(yǎng)立意,本框教學在分析高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上,要注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科知識邏輯與實踐邏輯的結合。通過生活化的事例,直面當前出現的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啟迪學生的科學精神,激活思維。通過體驗性、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認同有關政策,運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向正確方向發(fā)展,實現課堂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及教學目標。具體教學目標及策略可以確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了解公平、效率的含義,知道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理解為什么要實現社會公平,怎樣實現社會公平,如何堅持效率與公平的原則;能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深入認識我國當前的分配政策。
2.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認識和對待經濟生活中面臨的各種矛盾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看問題,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并學會運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復雜事物中進行分析、選擇;初步掌握解決社會經濟矛盾、平衡利益關系的方法和技巧,樹立和增強法治意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理論觀點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優(yōu)越性,確認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又能保證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增強學生對我國國家制度的制度自信和政治認同。
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精準落地必須落實在教學過程的深度解構和有序推進。在本框教學時,筆者深度解構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期推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精準落地。
1.問題誘導,以知識儲備為基礎推進深度教學。教師展示多媒體問題:下面是小吳一家人所獲得收入,其中屬于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個人消費品分配基本原則的具體體現形式的有____。①小吳的爺爺通過自己炒股所得收入;②小吳爸爸承包20畝地,在專家指導下科學種植所得收入;③小吳的媽媽在外資企業(yè)工作所得工資;④小吳在國有企業(yè)工作所得工資收入。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鞏固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精準認知,為深度教學做好鋪墊。
2.設置故事情景,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立意有序推進深度教學。
教師活動:展示情景——三個和尚沒水吃
設置問題:人力投入越來越大,為什么產出越來越小?引導式講授效率的含義及其表達的經濟社會意義。
結合圖片、教材相關詞語,回答問題,理解效率含義,并引導學生類比推理,理解在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乏情況下,注重效率的提高有極其重要的經濟社會意義,培育學生認清國情的科學精神及公共參與意識。
3.設置實踐探究教學情景,深刻升華核心素養(yǎng)主題。
(1)設置問題?!凹偃缒惝旈L老,為改變這一局面,你會用什么措施來調動大家挑水的積極性?”學生自主思考回答(可以有多種方案)。在學生說出各自方案后,教師恰當評價鼓勵點評。并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精神探究結論:收入分配對效率有重要影響。
提出問題:閱讀教材60頁的兩個觀點,你認同哪個觀點?并說出理由。
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或辯論,得出結論后及時展示。通過適時激辯,精準認識收入分配的公平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絕對的平均,而只是相對平等的狀態(tài),既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培育科學精神,增強政治認同。
(2)分析說明當前我們如何實現社會公平?教師通過展示圖片、視頻資料、講解文字資料,實例探究“華西村的分配方式”。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記錄主要觀點,選定發(fā)言人表達本組結論。
探究結論: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公平是實現效率的重要保證,兩者均不可偏廢。要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保障社會公平,以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當前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制度保障;②保障社會公平,還必須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通過稅收等杠桿,加強再分配對收入差距的調節(jié);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實現“還富于民”。
教師通過展示圖片解說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為實現社會公平采取的各種政策措施,引導體會政府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職能,從而使學生支持國家建設,學會做主人,積極建言獻策,共同促進社會發(fā)展。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有效培育學生政治認同,以科學精神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牢固樹立法治意識,提高公共參與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