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
【摘 要】 本文基于社會工程的研究視角,以工程思維為導向,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思想;以工程思路為紐帶,維系全面依法治國子系統間聯系;以工程設計布局謀篇,凝聚全面依法治國中全局與分設的合力;以工程創(chuàng)新為著力點,豐富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踐行路徑。旨在充分發(fā)揮社會主體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設性,搭建、填充法治國家建設的實施架構,助推全面依法治國社會模式的運作,筑牢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的藩籬。
【關鍵詞】 社會工程;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實踐機制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依法治國”設定為主題,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依法治國的全面性、系統性和整體性,并明確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新時期黨領導人民實踐治國理政方略的“標配”?;诖?,要深入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現實功效,須將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踐理解為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活動。
一、社會工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增長點
“社會工程是社會主體以社會科學為理論基礎,以社會技術為操作中介,調整社會關系,協調社會運行,改造社會世界的實踐活動過程”。[2]與社會科學不同,前者著力于設計和建構出現實世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社會模式、制度和政策,后者在于解釋社會現象發(fā)生的原因并解釋社會發(fā)展的運行規(guī)律。
1、實踐新形態(tài)
社會工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會實踐形式,是社會實踐與社會認識的第二次飛躍。馬克思主義理論命題究其實質是抽象的存在,唯有通過實踐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方能將抽象的存在轉化為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滿足社會主體的發(fā)展需求。第二次飛躍的過程不僅包含了社會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命題的真理性認識,同時也包含了社會主體對其他相關社會歷史條件、時空條件和主體價值取向和操作理念的整合,從而實現理論命題與社會現實條件的不斷豐富和無縫切合。社會建設是由一系列的社會工程組合而成,故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踐即就是這一系列宏大社會工程中的一個子系統工程,其在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建構、設計新的社會治理模式來滿足社會發(fā)展的現實訴求,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不斷向前發(fā)展。
2、理論新內容
以模式創(chuàng)新設計為核心的理論體系是社會工程哲學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增添的理論新內容,一定程度上豐富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論、歷史觀、世界觀等。社會工程不同于自然工程,沒有將研究領域僅僅局限于自然世界,沒有單純的拘泥于對客觀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和利用,而是將研究對象鎖定于社會運行主體——人,研究領域劃定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交往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這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不謀而合。此外,社會工程研究以歷史條件變化、現有系統工程狀況為根基,以社會價值傾向、社會主體的利益訴求為導向,兼之以社會運行規(guī)律、社會主體發(fā)展規(guī)律為準繩,從而確定社會發(fā)展目標,并根據發(fā)展目標設計構建理想狀態(tài)下的社會發(fā)展系統模式結構,而社會系統模式的更替則推動著社會進程的發(fā)展,就此而言,這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如出一轍的。
3、思維新方法
社會工程的核心在于社會模式的設計與構建,其突出特征表現為“不立不破,立字當頭,破在其中”,整體性建構即就是社會工程的思維方法。整體性建構涉及社會功能與社會結構兩方面內容,因而一方面要求理論知識的綜合,另一方面要求社會功能的集成。故須依托于頂層設計的宏觀調控,著眼于分析性思維方式進行社會系統工程的設計、構建與實施。與此同時,設計社會模式須明晰理論命題與社會現實狀況總是存在一定差距,且社會模式的構建并不必然與理論命題相等同。同一理論命題可以設計出多種不同的社會模式結構,即“一對多”的關系。反之,一種成熟的社會模式的構建只能說是相應的理論命題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基于某一視角的“被映射”,換言之,二者之間是一種“質”與“形”的關系問題。
二、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踐系統構建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持續(xù)出場設計
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同特定時期中國具體實際發(fā)展狀況相結合,是代表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最為成功的理論與實踐建設經驗。
1、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具體法治發(fā)展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義,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回顧歷史,十月革命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無疑是對千年來中國傳統治國方式——人治思想的重大突破。建國后,歷代國家領導人不斷將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同中國具體法治建設相結合,從而形成了當今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作為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學理支撐與行動指南??v觀歷史,中國法治建設理論的發(fā)展自始至終都沒有脫離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基本原則與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各個時期法治理論建設所面臨的不同的實際狀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進行理論升華。
2、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和人民主體地位相結合
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地位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最本質的特征,它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始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起著最根本的保證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推進任何一項工作,只要我們黨旗幟鮮明了,全黨都行動起來了,全社會就會跟著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最大區(qū)別之所在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動搖。而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本質要求,就是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由此觀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實踐系統構建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價值彰顯。正如習近平所說“要更加注意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堅持開門搞活動,確保全過程都發(fā)動群眾參與,置于群眾監(jiān)督之下”。[4]
3、堅持邏輯順推與問題倒逼相結合
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踐系統構建,即就是黨領導人民確立社會發(fā)展目標,規(guī)劃設計社會法治系統模式,制定相應的法治制度、政策和社會規(guī)則體系所進行的有組織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全面依法治國事關國家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之間的復雜關系,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大層面,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堅持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正統地位,堅持順應社會發(fā)展潮流和人的現實訴求等要求貫穿于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始終。當然,不可否認,這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理論成果的“標配”??少F之處在于,隨改革開放發(fā)展的不斷深入,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在吸收改革開放發(fā)展所帶來的有益成果的同時,吸收借鑒國外法治國家成功發(fā)展經驗,能立足于中國法治建設現實,從大局出發(fā),著眼于長遠利益,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一個子系統工程放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這個“宏大敘事”的偉大社會工程當中,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規(guī)劃。
三、實踐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社會工程選擇
1、運用社會工程思維系統構建全面依法治國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發(fā)展并不一帆風順,其間經歷了諸多困難。法治初探時期,更是有學者主張效仿西方法治國家的全盤西化運行模式,鑒于各國國情的差異,此項主張無疾而終。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施構建須立足于本國國情,著眼于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工程是社會實踐主體運用社會工程思維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復雜關系的社會實踐活動,因而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系統構建須以社會工程思維為指引。其一,社會工程思維為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施構建樹立科學理念。比如,整體建構法、協調分析法、人本位特征等。其二,社會工程思維為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施構建提供時代視角。比如城鎮(zhèn)化建設、社會福利問題等。其三,社會工程思維可為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施構建提供創(chuàng)作靈感,集中體現在法治創(chuàng)新層面。
2、運用社會工程設計推進構建全面依法治國體系建構
社會工程的設計過程是社會主體進行社會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社會工程體系建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社會工程設計不是一味的閉門造車更不是盲目的被動選擇,而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行為,是遵循特定的原則與方法論邏輯,輔之以經濟發(fā)展狀況和社會歷史環(huán)境為基點,其最終目的是緩解社會發(fā)展矛盾,提升社會運行效率,最為重要的是為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具體的方法論指導和路徑選擇。比如,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施建構很大程度上需要對社會主體進行設計,根據社會主體的現實訴求和社會實際能提供的歷史條件和價值資源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使其既能滿足社會主體的訴求,同時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能促進社會與人之間的和諧發(fā)展,唯此方能將法制建設落到實處并取得顯著的社會成效。
3、運用社會工程創(chuàng)新完善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施建構
社會工程創(chuàng)新應用于全面依法治國系統建構集中體現為法治創(chuàng)新。法治創(chuàng)新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在原有法治建設道路基礎之上的有所突破和發(fā)展。是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針對社會現存的社會問題,積極完善相關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措施,主動填補部分新生領域部門的法律空白、法律漏洞,積極洞察社會發(fā)展趨勢和潮流。堅持立法要科學、執(zhí)法要嚴格、司法要公正、守法要全民,不單單局限于傳統或者已有的立法模式、執(zhí)法模式、司法模式、守法模式。當然,并不是說要丟棄傳統已有的法治模式,重構重建一個新的法治模式,而是要與時俱進,在以往已有的法治建設基礎之上,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已有法治模式,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積極增補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模式與方法,豐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4、運用社會工程協調思路維系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施建構[5]
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四者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缺一不可。唯有協調共進、協同共生,方能保障全面依法治國方略有條不紊,秩序井然。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6]就是要求立法須得堅持科學性原則,應當以系統科學的“良法”來治國理政。與此同時,善治是良法的有效貫徹落實,是治國理政的最終目標。二者互為前提與基礎,相互聯系,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上缺一不可。新時期治國理政中全面依法治國思想貫穿始終,因而要堅持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四個環(huán)節(jié)協調發(fā)展,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事業(yè)總體布局,不僅要立法,而且要科學立法;不僅要執(zhí)法,而且要嚴格執(zhí)法;不僅要司法,而且要公正司法;不僅要守法,而且要全民守法,強化治國理政的合憲性、合法性,全面協調推進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四個環(huán)節(jié)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的貫徹落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四、結語
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實施構建是一項意義非凡的系統工程,基于社會工程的研究視角,在社會工程思維的引領下,發(fā)揮社會主體的能動性,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用社會工程設計推進社會主義全面依法治國模式的構建,最終推動社會良性發(fā)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4.31.
[2] 田鵬穎. 從社會技術到社會工程——關于構建“社會工程哲學”的初步設想[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30(1)1-4.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堅持開門搞活動發(fā)動群眾積極性[N].北京日報,2014-5-15.
[5] 王宏波. 論社會工程決策的協調思路[J]. 公共管理學報, 2005.2(3)60-63.
[6] 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2-23.
【作者簡介】
楊 月(1993—)女,陜西銅川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