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眉娟
時光荏苒,我已經(jīng)來院15年,見證了中子散射事業(yè)從低谷到蓬勃發(fā)展的歷程。
2003年,從北京理工大學凝聚態(tài)物理專業(yè)碩士畢業(yè)后,懷著對我國核事業(yè)的崇高夢想,我來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所16室攻讀博士學位。
博士期間我跟著勾成老師開始了中子散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的系統(tǒng)學習。那時候中子散射實驗室除了幾位老師,年輕人總共不到十人。室里的經(jīng)費也很有限,可以說是中子散射室的低谷期。
我們當時主要圍繞101應堆旁的一臺粉末衍射儀開展實驗工作,條件非常艱苦,開關堆門還得靠大家手動用繩子拉,但是大家工作熱情很高,年輕人搶著值夜班灌液氮。老師手把手教我們做實驗,毫不保留將實驗方法、注意事項和經(jīng)驗教授給我們。
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中子散射實驗室的領導總是為年輕人考慮,想辦法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出國學習的機會。2008年派我去德國中子殘余應力及織構譜儀上學習工作一段時間。在多臺先進的中子譜儀實驗條件下,各種材料的研究工作游刃有余。我心里暗暗地想:“我們的實驗室一定也可以在CARR堆上建造這么多的譜儀,解決國家關鍵領域的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的基礎前沿問題?!?/p>
很榮幸作為主要技術骨干參與了CARR堆旁第一臺譜儀一高分辨粉末衍射儀的設計和建造,這臺譜儀是國內(nèi)首臺自主研發(fā)、自行設計的粉末衍射儀,我們幾個年輕人跟著張百生老師一起討論譜儀的設計方案,一起調(diào)試譜儀關鍵部件,我和焦學勝同志用泡沫搭建單色器屏蔽體模型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一臺中子譜儀的建設一般需要幾百萬到上千萬經(jīng)費,尤其是當時中子散射不像現(xiàn)在這么受國家重視,譜儀的建設遇到非常大的資金困難,中子散射實驗室總負責人陳東風老師大膽提出合作建設譜儀的思路。
2008年,我們從德國于利希中子散射實驗室引進了一臺三軸譜儀和兩臺四圓單晶衍射儀的部分部件,由我負責將其中的一臺四圓單晶衍射儀改造成中子織構衍射儀。由于單晶與織構測量原理及實驗方法完全不同,我們需要根據(jù)測量需求進行綜合考慮,在譜儀整體設計時既要考慮將德國引進的部件改造后加以利用,同時要設計和研制譜儀其他部件,這比完全建造一臺新譜儀更具有挑戰(zhàn)性。由于實驗室經(jīng)費非常緊缺,我和同組的劉曉龍、田庚方及實驗室機械支撐的吳立齊同志一起,在完成所有部件的計算、物理設計和機械設計后,自己動手加工、組裝和調(diào)試。白天在實驗室加班加點安裝調(diào)試,晚上回家還在思考問題所在。這些部件的國產(chǎn)化,大大節(jié)省了成本。
我們建成的這臺中子織構衍射儀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譜儀最重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前三。在2012年CARR開堆運行時,成功測得CARR堆第一個中子衍射圖譜。目前,我們已經(jīng)與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開展了多種合金材料的織構研究工作,為改進材料工藝、提高性能提供了可靠的實驗數(shù)據(jù)。實驗室后期又與多家研究單位合作建成了多臺譜儀。
目前,CARR中子散射實驗室百花齊放,相信,我們的中子散射事業(yè)將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