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慶若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yī)院肛腸科 鄭州450000)
肛腸手術作為臨床治療各種肛腸疾病的干預手段,可讓患者在圍術期產生焦慮、擔憂、恐懼等負面情緒,而上述心理問題對手術效果、康復進程等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影響患者出院后生活,有必要加強肛腸手術患者圍術期的心理護理,以改善手術治療結局[1]。本研究為明確心理護理對肛腸手術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而研究組加用心理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圍術期焦慮情緒變化以及護理依從性?,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肛腸手術患者共92例,按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6例。研究組男25例,女 21例;年齡 21~70歲,平均年齡(42.36±3.32)歲;文化程度:小學2例,初中11例,高中20例,???0例,本科3例。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22~70 歲,平均年齡(42.94±3.03)歲;文化程度:小學3例,初中12例,高中20例,???例,本科2例。兩組患者文化程度、性別分布以及年齡等基線資料的統(tǒng)計學對比結果提示無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明確診斷為肛腸疾病,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者;(2)患者認知與交流能力正常者;(3)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術前即存在嚴重抑郁癥等精神類疾病者;(2)中途轉院者;(3)無法耐受手術與麻醉者;(4)合并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以及肝腎功能障礙等嚴重臟器器質性病變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模式,包括病房整理、術前藥物以及器械準備、隨機情緒安撫、體檢、病情觀察、作息與飲食指導、切口管理、出院指導等,不強調特殊護理內容。研究組患者則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干預。(1)認知干預: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對肛腸手術的認知情況,并結合其文化程度、職業(yè)背景等,采取相應稱呼、語言溝通方式,為患者詳細介紹肛腸手術流程、所用器械、配合方式、預期效果等,強調手術的微創(chuàng)性、有效性、安全性,糾正患者既往認知誤區(qū);同時,鼓勵患者主訴內心疑慮,并以專業(yè)知識予以詳細解答,積極消除患者內心顧慮。(2)精神支持:護理人員應注意從患者表情、日常行為變化以及交流中掌握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時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消除其焦慮等負面情緒,多安慰、體貼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同時,為患者介紹成功案例,告知患者自己曾幫助過的類似患者,手術、護理效果均良好;此外,對于過度緊張、恐懼者進行心理分析,制定出科學的心理護理方案,必要時可由專業(yè)心理醫(yī)師予以心理疏導,保證其情緒穩(wěn)定。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幫助,滿足其生活所需,多加鼓勵、安慰,打消顧慮,使其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懷,并正確面對疾病與手術。(3)轉移注意力:患者術后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容易產生煩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通過聊天、播放視頻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如談談患者工作狀態(tài)、喜好等;同時,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安靜的環(huán)境,保證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并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避免外界刺激,改善心理狀態(tài)。(4)音樂干預:護理人員可根據(jù)患者愛好播放舒緩音樂,舒緩心情,期間利用自己專業(yè)知識,指導患者保持舒適體位,在輕音樂中逐漸放松全身肌肉,提升其疼痛閾值,削弱其生理不適感,提升心理舒適度。
1.4 觀察指標 (1)參考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估患者護理前(入院時)、護理后(出院前)的焦慮情緒變化;其中,HAMA量表評分低于7分為無焦慮情緒,高于7分為有焦慮情緒,且評分越高,證明患者焦慮情緒越嚴重[2]。(2)自擬護理依從性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在圍術期護理依從性;其中,問卷調查項目包括體檢、飲食、治療配合行為、睡眠、用藥、作息、自主心理調節(jié)方面,按完全依從、基本依從、一般、抗拒四級標準,對上述7個項目進行評估:3分、2分、1分、0分,總分為14~21分者為依從,0~13分者為不依從,護理依從性=依從者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焦慮情緒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焦慮HAMA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HAMA評分均明顯下降(均P<0.05),其中研究組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情緒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情緒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研究組對照組46 46 24.625 13.532 0.000 0.000 t P護理前 護理后 t P 21.74±3.31 21.89±3.09 0.225 0.411 7.35±2.18 13.38±2.94 11.174 0.000
2.2 護理依從性 研究組患者護理依從性是97.83%,與對照組的84.78%相比較高,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依從性比較
肛腸手術患者不但需忍耐生理上的巨大痛苦,同時存在心理方面的煎熬,因而普遍存在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其遵醫(yī)行為,甚至干擾手術操作、麻醉效果,應高度重視[3~4]。護理人員是患者進入醫(yī)院后,對患者而言的重要角色,也是其住院期間值得信賴的人,要求護理人員在常規(guī)護理自基礎上,關注患者心理、精神層面需求,并通過一系列心理護理干預,減輕患者精神負擔,充分感受到周圍人的關懷,從而自主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在圍術期保持最佳狀態(tài)[5~7]。
近幾年來,伴隨醫(yī)學模式轉變,心理學、護理學之間的結合日益緊密,而醫(yī)務人員對于患者心理方面護理重視程度也隨之升高[8~10]。心理護理作為現(xiàn)代醫(yī)學護理領域上一項重要護理措施,彌補了常規(guī)護理中“偏重治療、忽略心理”的缺陷,有助于提升護理質量[11~12]。本研究在肛腸手術患者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主要從認知干預、精神支持、轉移注意力和音樂干預四方面展開,其中認知干預可以發(fā)放宣傳手冊、口頭宣教等方式進一步增進患者對自己疾病、手術相關知識的了解,消除因不了解相關知識而產生的恐懼感;同時,肛腸手術患者因長期忍受疾病所致生理疼痛,加上術后擔心會遺留后遺癥,或影響日常生活等,普遍會產生恐懼、緊張、不安等消極情緒,影響治療、康復效果,精神支持十分必要,可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并降低其內恐懼感,并使患者獲得精神共鳴感;此外,轉移注意力、音樂干預可提升患者疼痛閾值,增加其精神愉悅感,保持良好心情。
本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的的焦慮HAMA評分較低,而護理依從性較高,與對照組相比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證明心理護理對肛腸手術患者焦慮情緒的正性影響。綜上所述,肛腸手術患者在圍術期加用心理護理,有助于消除焦慮情緒,改善遵醫(yī)行為,優(yōu)化手術效果,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