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0000)
觀看這一行為放在特定的社會情境和語境中,無不表達著觀看者與被看者特定的人生觀,是遵循一定的觀看規(guī)范與觀看方法、受社會和文化所影響的一種交往性社會行為。
隨著網絡社會的崛起,微博等社交軟件的發(fā)展,各種信息觀念在網絡中集合。網絡社會中形成一種追求纖瘦的身材的風潮。往年微博的熱議話題中也曾出現(xiàn)過鎖骨放硬幣、“A4腰”、“iPhone腿”等關于瘦身的熱門話題,可以看到,纖瘦的身材是許多女性追求的目標。在這種話題的背后,女性逐漸成了被觀看的對象。
在社交網絡中,我們要借助手機、電腦、網絡等工具來觀看,社交網絡作為一種通過空間分割視覺權力的機器,用??碌脑捳f,也使得社會觀看從之前的“全景監(jiān)獄”變?yōu)榱恕叭拔枧_”。而微博中各種話題不斷涌現(xiàn),每個人都通過微博的話題、文本的編輯,讓自己成為被觀看的對象。
前兩年,微博中出現(xiàn)了關于“A4腰”的話題,許多女明星也紛紛發(fā)起挑戰(zhàn),在微博上發(fā)布了自己腰部被4A紙蓋住的照片。還有女明星在“反手摸肚臍”驗證女性好身材的話題影響下,拍下自己反手摸肚臍的照片,發(fā)布在微博上并被粉絲傳播擴散。在熱門話題的影響下,許多網絡大V和普通的微博用戶也紛紛發(fā)起挑戰(zhàn)。許多女性在自己的微博平臺上“表演”,通過評論、轉發(fā)、簡介、標簽等方式主動摘掉觀看者的身份,轉變成被觀看者,從而吸引他人的關注,最終把作為觀看主體的自己變作被觀看的對象——“而且是一個極特殊的視覺對象:景觀”。
格伯納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征性現(xiàn)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xiàn)實世界發(fā)揮著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當中制約著人們的現(xiàn)實觀?!痹谖⒉┑氖萆碓掝}中,各媒體或者承擔著意見領袖的大V營造出一種視覺化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影響著人們對女性身體的認知,也影響著大眾的審美價值取向,使得整個審美觀念變得單一和趨同。
首先,許多媒體或者明星為了增加瀏覽量、關注量,會在自己的微博賬號中編輯發(fā)送一些非常具有視覺效果的圖片,這些圖片里都是擁有大長腿、“A4腰”、白皙的皮膚,堪稱魔鬼身材的女明星或是網絡紅人。微博這個意見集合場弱化了視覺不突出的政治、經濟、文化報道,強化了具有完美身材的女性的意見領袖報道,無形之中加深了公眾對于女性身材瘦即為美的觀念。
其次,微博瘦身話題中,許多媒體大V報道會構建一種虛擬性現(xiàn)實,比如說許多微博博主轉載的知乎內容“減肥對外貌的影響有多大”中,著重突出了該名女性在初中時期160斤,長得丑,遭遇許多“不公”待遇——坐車被別人以為是孕婦為其讓座,老師認為其影響班容讓其站到后面去等;而后突出該女性在減肥后逆襲成為女神,收獲了愛情等。微博中的大V將減肥與改變、新生、重塑自我、收獲美麗形象等關鍵詞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選擇性傳遞信息,構造出極端瘦身能夠帶來成功、幸福等暗示,從而影響女性對自我身體的認知。
最后,微博的輿論場中,許多媒體大V塑造擁有完美身材的女性形象,過分夸大了身材的意義。微博中,許多減肥瘦身的極端言語充斥整個輿論場,如“要么瘦要么死”“胖到沒朋友”等無形中加深了女性對肥胖的恐懼。
在微博這種社交網站中,看與被看的地位看似日趨平衡,社交網絡的用戶在看與被看的過程中也實現(xiàn)了對自身的選擇性建構,還多半是美化的。但實際上,他人對被觀看者的印象,正逐漸取代用戶原有的自我感覺。在一個越加民主化的社會中,在一個表面看起來個人有充分機會展示自我的社會中,愈演愈烈的是眾人對個人的凝視和控制。因為信息時代創(chuàng)造了許多關于“觀看”的規(guī)范,確立了很多審美的、科學的、理性的觀看原則。而微博中的熱門瘦身話題構造出了“別人都比你瘦”“人人都想瘦”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給受眾營造出“瘦既是美”的錯覺,使得女性將“瘦”視為美麗的固定標準。
??略凇兑?guī)訓與懲罰》中曾提過“全景敞視主義”,全景敞視主義是在圓形監(jiān)獄的基礎上提出的,它主要分析權力在人們生活中內部和局部的運作,并且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注視的目光,便可以實現(xiàn)“暴力”控制人。每個人在這種審視下都會形成自我審視,從而實現(xiàn)控制。在微博這個社交網絡中,女性成為被觀看的對象,在媒介和自我審視的雙重作用下,也逐漸形成了單一的、以瘦為美的固定標準。
在社會中,女性應該重新審視自我,撕掉“瘦即為美”的固定標簽,正視自我的多樣性和多變性,無須試圖取悅任何人,誠實面對自己的先天條件和客觀存在,在社會不斷進步的當下,擁有更多屬于女性自身的自我意識。
[1]伯格(美).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75.
[2]隋巖.從能指和所指關系的演變解析符號的社會化[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