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武
新聞敘事與文學敘事不同,它是一種以語言系統(tǒng)敘述、重構新近發(fā)生的新聞事實的活動,其本質是實現對新聞信息的傳遞,內容包括素材、故事和新聞敘事文本三個部分。傳統(tǒng)新聞傳播以紙媒為主,其敘事方式具有顯著的特征。隨著新媒體迅猛發(fā)展,新聞傳播方式和渠道變得多樣化,新聞敘事方式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1]。而就新媒體發(fā)展趨勢而言,新聞敘事應該如何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就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新媒體與新聞傳播領域的融合,使得新聞傳播渠道多樣化,對于實現新聞傳播領域的革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體對于新聞敘事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新聞敘事方式中存在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新媒體新聞新要求與傳統(tǒng)新聞敘事方式出現矛盾,這對于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行業(yè)的發(fā)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新媒體語境下新聞敘事趨向多維度發(fā)展是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新媒體背景下,由于傳播渠道多樣化,新聞要抓人眼球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剖析熱點,這就達到新聞多維度敘事及傳播的重要目的[2]。新聞敘事多維度的優(yōu)勢在于,對于同一個新聞話題以不同的維度進行討論,更能拓展新聞的深度,同時新聞呈現出延展性,也有利于滿足讀者對于新聞真實性的需求。總而言之,新媒體語境下新聞敘事呈現出多維度的縱深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掘新聞的本質,對于新聞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媒體語境下新聞敘事另一特征在于敘事趨于多方向發(fā)展,即從不同的方向縱深剖析新聞。傳統(tǒng)新聞敘事站在百姓的角度,傳遞百姓喜聞樂見的信息。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與傳統(tǒng)新聞敘事方式不同,以不同角度進行新聞敘事,立足與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結合新媒體的特征,傳遞出多樣化的新聞,在滿足讀者對新聞需求的同時,真正達到新聞傳播的重要目的[3]。總之,多方向發(fā)展是新媒體語境下新聞敘事方式的顯著特征之一,也是新媒體語境對新聞傳播提出的新要求之一。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其在新聞傳播領域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并對新聞敘事提出了新的要求,實現了新聞敘事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這也是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行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與傳統(tǒng)新聞敘事方式有明顯的差異。
新媒體語境下新聞敘事的顯著特征在于,新聞敘事向多維度、多方向發(fā)展,而傳統(tǒng)新聞敘事更傾向于單一敘事方式,這也與傳統(tǒng)新聞的傳播方式——紙媒和電視新聞傳播有非常大的關系。傳統(tǒng)新聞敘事模式下,人們接受新聞的渠道單一,新聞的時效性比較低,在這種情況下關于新聞敘事,多傾向于對真實事件的描述和點評。而新媒體語境下,媒體競爭激烈,時效性大大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要抓人眼球,提高競爭力,新聞敘事就要向多方向、多維度發(fā)展。
傳統(tǒng)新聞敘事視角多以第三視角為主,主要是對真實新聞事件的傳播及點評,而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渠道多樣化,在不同傳播渠道下對于同一個新聞事件的傳播,其敘事視角自然要發(fā)生相應的改變。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視角涉及第一、二、三等視角,多個視角對于新聞的闡釋,也表明了新媒體新聞敘事與傳統(tǒng)新聞敘事的差異。
另外,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工作者把握好新聞評語編輯工作的客觀性。在編輯新聞評論信息時,首先要從觀眾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評論對他們到底有沒有啟發(fā)作用。其次,還要考慮人和人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對于同一件事每個人持有的觀點相同,因此,既要考慮接受能力較高的群眾,又要顧及接受能力較低的群眾。報道的新聞不一定要有明確的論斷,但是要能夠對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分析問題時深刻性不足是媒體新聞評論中較為普遍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要從各個方面進行改正,尤其是寫作方面要多注意。在選題方面,要善于分析人民群眾的興趣愛好,抓住與人民群眾互動的要點,滿足群眾的實際需要,通過媒體表達人民群眾內心的想法,引起群眾強烈的情感共鳴[4]。對數據材料的挖掘要有一定的深度,用通俗大眾化的語言文字和表現手法展示給人民群眾。雖然新聞媒體評論篇幅較小,但是要講明白各種問題,真正為群眾答疑解惑,著眼于大局。
立足于新媒體大環(huán)境實現對新聞敘事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就需要抓住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充分了解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模式,發(fā)揮出新媒體對新聞敘事的推動作用,減少新媒體對新聞敘事的負面影響,從而使得新聞報道效果最大化。基于此,新媒體語境下新聞敘事模式應該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網狀新聞敘事模式指的是,以網絡交接為立足點向四周分散,將不同民眾作為不同的敘事主體,實現不同敘事主體發(fā)布消息內容的重合。網狀新聞敘事模式充分體現出了主體多元化的特征,也符合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發(fā)展的基本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狀新聞敘事模式呈現出主體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征,所以在利用網狀新聞模式進行敘事的時候,就必須對網狀新聞敘事有充分的了解,從不同敘事主體闡釋新聞,從而真正達到新媒體語境下網狀新聞敘事的目的。
橄欖型新聞敘事模式是在新媒體語境下應運而生,它不僅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還要求新聞報道符合讀者的閱讀興趣。在這種新聞敘事模式下,形成了以簡訊、公眾反映以及評論等為主要內容的新聞敘事方式。就當前新聞敘事模式來看,橄欖型新聞敘事模式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新聞敘事模式。
當前新媒體語境下最常用的敘事模式是蜂巢式,這一模式收集了各種分散的因素,這點和散文作品極為相似。該模式著重報道新聞事件的發(fā)展事態(tài),新聞工作者可以將散文寫作手法融入蜂巢式新聞敘事模式中,賦予新聞作品以文學審美因素。其次,要以尊重新聞事實為原則,從實際出發(fā)來開展新聞報道工作。在此過程中,還要注意在特殊情形下必須采取模糊處理手段。例如,軍事類專題節(jié)目在涉及某些機要文件或數據時,需要對相關內容做模糊處理;有關法律以及倫理道德專題節(jié)目在牽扯到敏感問題時,需要對相關的人物以及地方進行模糊處理,以此來保護其隱私等合法權益。另外,新聞的標題和播報目標也是新聞工作者需要把握的,只有了解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將文學創(chuàng)作因素巧妙地和新聞融合在一起,烘托新聞作品的人物形象,渲染環(huán)境氣氛,提高新聞內容的可視化效果,增強新聞節(jié)目的吸引力。文學手法和新聞寫作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新聞工作者要明確區(qū)分二者的差異性,不要在采編的過程中將二者混淆。新聞作品重在傳遞信息,文學手法傾向于抒情寫意,語言豐富優(yōu)美。因此,在對新聞進行采編播報時,要適當將文學手法和新聞寫作聯系起來,制作出既優(yōu)美又容易理解的新聞節(jié)目,從而提高新聞節(jié)目的質量。
菱形式新聞敘事模式是指在播報新聞的同時利用網絡、微博、微信、論壇等平臺增加互動,了解人民群眾的看法,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新聞工作者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增強新聞的互動性和交融性,從中體現人民群眾的看法,鼓勵人民群眾發(fā)表自己對新聞事件的看法,賦予新聞作品真摯的感情色彩和生命力。此外,新聞工作者要注意在新聞節(jié)目中突顯新聞事件的相關信息,確保新聞內容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客觀性,將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新聞的最開頭。這樣能夠使人民群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聞節(jié)目內容,不斷增強群眾對新聞內容的印象,引導群眾對新聞內容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螺旋式新聞敘事模式又稱為“雙螺旋新聞敘事模式”,該模式融合了“敘事學”技法,非常重視“敘事”的真實性,以“講故事”的方式來提升新聞節(jié)目的吸引力,富有傳奇文化色彩,推進了新聞故事化。在使用螺旋式新聞敘事模式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需要注意的是先要設置好有特色的新聞故事懸念;然后,要處理好各種細節(jié)元素,通過介紹背景和多方面的相關事件來充實故事內容;最終,要做好本篇新聞的點評工作。法國曾經在播報《紀念居里夫人》這篇新聞時,就以“跨越百年的美麗”作為懸念,依次介紹居里夫人少女時代的理想和求學經歷,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共同致力科學事業(yè),丈夫去世后她依然堅持不懈,她兩次榮獲諾貝爾獎,有兩個出色的女兒以及生活中的小故事。最后,客觀評價了居里夫人對科學的貢獻和偉大人格,指出她教育有方。這樣的新聞敘事模式既真實,又不失文化吸引力。
新媒體迅猛發(fā)展既帶動了新聞傳播行業(yè)的發(fā)展,也對新聞傳播敘事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促進新聞敘事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是實現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1]張帆,李輝.“合謀”還是“博弈”?——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新聞建構比較分析[J].新聞界,2013(17):21-24.
[2]錢彤,王瑞斌.傳統(tǒng)媒體新聞敘事方式的變革——以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6(6):13-15.
[3]成帝成.淺談敘事視角對于敘事效果的影響——以湖南衛(wèi)視《播報多看點》為例[J].魅力中國,2016(5):249-249.
[4]林國良.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怎么“說”——電視新聞“新媒體語言”的敘事技巧[J].中國記者,2016(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