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珂欣
若要以一個時間點為界限,2017年是文化綜藝里程碑式的一年。
在這一年中,《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異軍突起,余溫蔓延至2018,我們不能簡單將其視為一股綜藝熱潮,而應從多維度、多方面探究其成因及影響。
諸如《爸爸去哪兒》《快樂大本營》《我是歌手》等深度不夠,笑點來湊的節(jié)目,的確紅極一時,但由于跟風者眾多,產品同質化嚴重,過度消費明星,刻意賣人設,使受眾對其逐漸喪失好感,加之部分受到政策的打擊,都或多或少陷入了低谷。在此背景下,以情懷、深度、思考為賣點的文化類節(jié)目逐漸應運而生,并與“綜藝”的形式相結合,既有競技挑戰(zhàn)的元素,也不乏感人肺腑的情懷,滿足了人們對快綜藝和慢綜藝的雙重需求。
“懷舊是一種消費的偏好,也是一種消費體驗,它代表的是暫時性的記憶重現(xiàn)或逃離現(xiàn)有社會的一種解脫”。物質的進步加深了人們對文化的反思,許多熟練運用社交軟件的人,漸漸懷戀起從前“魚傳尺素,鴻雁托書”的時光,許多熱衷于電子設備的人,如今也渴望聽聽經典的誦讀。大量的文化類綜藝在“文化焦慮”時代產生,為人們的懷舊情懷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載體。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3]。隨著綜合國力的增長,國家對文化強國建設的需求日益增加,大眾媒體擔負著提升全民文化品位,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重任,其教育、宣傳功能不容忽視,文化類綜藝可以憑借新穎的形式、獨創(chuàng)的風格吸引眼球,潛移默化中加深受眾的文化認同,從而促進文化自信。由此可見,文化類綜藝熱潮,并非是誤打誤撞的偶然現(xiàn)象,而具備一種必然性,因而富有生命力。
《見字如面》以一封封書信為切入點,娓娓道來,打動人心,《國家寶藏》以一件件文物為擴展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它們能夠帶給觀眾輕松的體驗,而非是“門外漢”一般的壓迫感。
文化類綜藝往往注重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反過去嚴肅正派、陽春白雪的文化節(jié)目風格,增添了不少綜藝元素,加入了娛樂與表演環(huán)節(jié),如“飛花令”“小劇場”等形式,使節(jié)目更具有親和力。過去的文化節(jié)目難改教授高談闊論,容易給人“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之感,而今雅俗共賞,打破文化類節(jié)目“專業(yè)有余,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使文化與綜藝相輔相成,更好地起到普及作用。
正如“一切景語皆情語”[4],中國文人之詞格往往內斂含蓄,文化類綜藝不但借鑒了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還借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手法傳情達意。無論是借信,還是借詩,亦或是古董文物,文化類綜藝的媒介都承載著節(jié)目所要傳達的深刻含義。以朗讀者為例,每期都有一個關鍵詞,詩文的背后是故事,故事的背后是情懷,《晶瑩的淚珠》傳達著“勇氣”的真諦,《老人與?!吠癸@著“選擇”的價值。
這樣符合中國人表達習慣的風格,積淀起節(jié)目的厚度與溫度,注重受眾的情感共鳴與精神追求,從而滿足了多元需要。
目前,大多數(shù)文化類綜藝皆以中國古代、近代文化為素材庫,依托本土尋找養(yǎng)分。如《國家寶藏》與博物館合作,《中國詩詞大會》大量使用古典詩詞,《見字如面》與《朗讀者》則賴“文學”這個富礦而生。文化類綜藝更充分地扮演起“把關者”角色,封建糟粕和不入流的作品則被過濾,挑選出優(yōu)質的、富有內涵和情懷的傳統(tǒng)文化,向受眾普及。
近年來,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和韓國的明星文化在中國土地上崛起,傳統(tǒng)文化在此沖擊力下,失去了一部分青少年的支持。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魅力重新喚其對傳統(tǒng)美的追求,成為抵御他國文化侵略的有力因素,在與日韓文化建立平等對話關系的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截至2017年,各大衛(wèi)視文化類節(jié)目播出數(shù)量高達40余個,其中,央視以絕對優(yōu)勢占據(jù)近四分之一。節(jié)目的表現(xiàn)形式較之前有一定改進——答題、誦讀、辯論、訪談、講座、表演等形式有機組合,融合戲劇、文物、民歌、漢字、歷史等元素。在央視的助力下,各一線衛(wèi)視、線上視頻網站齊齊發(fā)力,在形式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如優(yōu)酷推出《曉說2017》《智在說》《一千零一夜》等文化類綜藝,其“泛文化”戰(zhàn)略貼合了現(xiàn)代人碎片化的學習習慣。這類綜藝通常身兼數(shù)職,既能扮演娛樂者的角色,又能承擔教育者的責任,寓教于樂,滿足了受眾的多元需求。
文化類綜藝擔任著傳播文化信息,引導文化輿論的重任,主持人和特邀嘉賓是二級傳播中的意見領袖。節(jié)目制作方策劃之初便會擬定主題,主持人事先就有一套完美的說辭,而音樂、燈光、現(xiàn)場布景等輔助元素則起到了渲染氣氛,加強說服力的作用。電視節(jié)目容易造成人們被動接受信息,主持人對文化歷史的見解會先入為主地被觀眾所接受,如《朗讀者》中的董卿,其知性、博學、優(yōu)雅的人設很快被大眾熟識,她在節(jié)目中所傳達的解讀和價值觀,也迅速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經過線上媒體的瘋狂轉載與發(fā)酵,其觀點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
雖然有許多優(yōu)點,但文化類綜藝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中國綜藝節(jié)目一貫奉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而向外購買節(jié)目版權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如《見字如面》[5]源于英國的《Litter Live》,其理念和風格又借鑒了此前朱軍的《信中國》,雖集人之美,但同質相較,則讓人略感乏味,讓看過《信中國》的觀眾對《見字如面》審美疲勞,難提興致。
部分節(jié)目專業(yè)性不足。為吸引受眾的目光,文化類節(jié)目不得不邀請與主題毫不相關的藝人,以期受到年輕一族的歡迎。這其實是在對明星藝人進行消費,對節(jié)目本身并沒有多大改善作用,無法真正吸引觀眾長期關注。
文化類綜藝的如火如荼恰恰證明了——中國不乏優(yōu)秀的觀眾,而缺乏優(yōu)質的作品。這也提醒文藝工作者和媒體工作者,要致力于將文化類綜藝這股清流變成大趨勢,使其成為收視與口碑的雙料冠軍,而非讓它來去匆匆,成為曇花一現(xiàn)的網紅經濟。
[1]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
[2]張玲玲.懷舊心理體驗及其功能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8-10-18(001).
[4]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孟祥斌,丁智擘.《見字如面》的傳播學解讀[J].傳媒,2017(1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