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題目是一件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經(jīng)歷傳統(tǒng)到現(xiàn)當代的不斷發(fā)展,藝術家對題目的理解和運用也在不斷改變。在西方傳統(tǒng)繪畫作品中,藝術家通過題目更多是對作品進行文字性的注釋,作品繪制的主體內容就是作品的題目。但從印象派開始到當代藝術,藝術家對作品中的題目理解越來越寬泛,題目不僅僅是一件作品的總結,也承載了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此作品時的狀態(tài)和持續(xù)研究的觀念思想。這使題目擁有了更深刻的內容涵義,也反映了藝術發(fā)展的進步歷程。文章就現(xiàn)當代藝術家對題目新的理解和運用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題目;傳統(tǒng);當代;觀念
一、西方傳統(tǒng)繪畫中對題目的運用
在西方傳統(tǒng)繪畫中,藝術作品中的題目就是作品醒目的標簽,繪畫的主要內容即是作品的題目。例如,眾所周知的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作品的主要內容是名為蒙娜麗莎的這位女士的肖像畫,作品的題目因此就是《蒙娜麗莎》。題目直接表達了作品中描繪的人物。
宗教題材和神話題材是西方傳統(tǒng)繪畫中的主流題材。作品中描繪的宗教神話或歷史風俗直接成為作品的題目。也就是說,以一個宗教故事或神話人物為題目的繪畫作品,其中表達的就是相對應的故事場景和人物,只不過不同藝術家對構圖和畫面描繪的風格不同。傳統(tǒng)藝術家根據(jù)已定的題目來創(chuàng)作繪畫作品,就像命題作文,題目和題材非常明確,在畫面中極力展現(xiàn)想要表達的那個“題目”就好了。例如,著名的宗教題材《基督受洗》,基督受洗的題材被很多傳統(tǒng)藝術家繪制過,像達芬奇、弗朗西斯卡、佩魯基諾等。盡管他們在畫面中的繪畫風格和側重點不同,但題目都沒有因這些而改變,因為這是作品的主題,藝術家的思想即使再有創(chuàng)造力,畫面再有突破性,也不能動搖已定的《基督受洗》這個題目。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至今,作品的主題即是題目是情理之中的。一件作品的題目清晰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內容和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思維和主題。但在藝術的不斷發(fā)展中,有更多的藝術家對題目進行更寬闊的思考與利用,這與傳統(tǒng)繪畫中對題目的簡單認知有很大不同。
二、西方當代藝術家看待作品題目的方式
藝術發(fā)展到今天經(jīng)歷了巨大變革,藝術家對繪畫本身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藝術家不再像傳統(tǒng)藝術家一樣僅僅描述客觀事物或宗教題材,而是在作品中加入了更多的個人情感因素和各種觀念思想。與此同時,題目在當代藝術家的眼中也是靈活多變的,題目可以是作品主題的內容,也可以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時的情感狀態(tài)等等。本文選擇四位當代藝術家談到對題目的思考,分別談及到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與題目的關系和認知態(tài)度。這幾位藝術家有安塞姆·基輔、弗朗切斯科·克萊門特、恩佐·庫奇、馬琳·杜馬斯。
在安塞姆·基輔的作品中,藝術家選擇很多神話中的人物的名字來作為作品的題目,雖然同樣是運用神話中的人物或故事名稱,如《奧利希斯與伊西斯》(圖1)《逃出埃及》等,但表達的內容完全是藝術家個人的精神性和觀念思想。在一篇訪談錄中基輔與采訪者談到:“它們更多是因其涵義,而不是趣味而存在,我希望這些涵義能成為繪畫之‘物性的對立面。比方說‘德意志民族的時代精神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名字和作品的物性是矛盾的,這就形成了一種反諷,一種清晰的距離。這使作品顯得晦澀,保證他不被立即‘消費掉,也不會輕易地為人所熟悉。即使我的標題會導致誤解,我也不介意因為誤解創(chuàng)造距離,一個題目就如同演講者放在他自己和公眾之間的一本書,演講和書并沒有關系,但書卻在講演者和公眾之間創(chuàng)造了一種反諷的距離?!?/p>
在基輔的觀念中,藝術家將作品的標題比作觀者和其之間的一本書,因為有了間隔和距離,導致觀者在閱讀題目時對作品的理解產(chǎn)生誤差,這也是基輔想要的效果。這種由題目導致的誤差使作品增加了一層神秘的魅力,使觀者進入更豐富的聯(lián)想空間。
弗朗切斯科·克萊門特對題目的運用和理解更加自由?!拔医?jīng)常根據(jù)一些口頭語開始作畫,這些口頭語通常是一些現(xiàn)成的短語,題目不總是很相配,也可能起初從一句口語,一個現(xiàn)成的短語入手,在最后畫完時達到了另一種效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出現(xiàn)更多未料之事,出現(xiàn)更多驚喜,出現(xiàn)原來未有企望之事。這樣一來,題目總是最后加上,盡量少帶上那種制約作品的觀點?!笨巳R門特對題目的態(tài)度更加自由放松。一些即時想到的文字、短語就可以成為一件作品的題目和作品的內容。這種方式使畫面記錄了藝術家瞬間的情感和狀態(tài),有更多的偶然因素摻雜其中,題目和作品的隨機性更強,作品也不受束縛。
恩佐·庫奇看待題目有著自己獨特的方式方法?!拔医o作品五六個題目,它們成為圍繞作品的一個小故事。”恩佐·庫奇談到:“作品產(chǎn)生之前什么都不會有,一幅繪畫總有某些神秘的東西,對創(chuàng)作它的人來講,這是令人好奇的問題,你去創(chuàng)作它,只是因為你需要這種好奇,沒有其他的事足以使你驚奇的了?!毕穸髯簟炱嫠劦降?,他給作品起五六個題目構成作品的一個小故事。如果以傳統(tǒng)思維來看,一件作品怎么能有好幾個題目,而這恰恰是當代藝術家的思維和魅力所在。題目也進入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之中,題目可以組成作品的框架,這種語言的趣味性使作品的內涵更加豐富(圖2)。
在馬琳·杜馬斯對題目的態(tài)度中,杜馬斯將題目和作品融為一體,題目的文字幫助作品更好地過濾出觀念的表達。她談到:“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幽默感、距離感和一個好的題目。題目不同,對作品的理解就不同。某些東西,圖像和題目的融合,有時候就使作品避免情緒化?!瘪R琳·杜馬斯為了更加純粹地表達繪畫作品本身,避免情緒化,利用題目使作品表達得更直接,觀者也通過題目和畫面的結合對整件作品進行更透徹的理解。
這幾位藝術家都對題目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和理解,這也傳達了不同藝術家存在對藝術不同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方式。題目不僅僅是作品中的組成部分,也是藝術家觀念的一個縮影。題目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能是在不斷變化的,也幫助藝術家對想法進行更好的表達,也可能變成藝術家設定的一個局。總之,題目在作品中的位置變得千變萬化,在現(xiàn)當代藝術中,藝術家將題目的概念大大拓展,為我所用。
三、結語
在藝術的不斷發(fā)展中,藝術家不僅對畫面的思考更加豐富,也將與作品相關聯(lián)的各個方面代入作品之中,此前只是整件作品組成部分之一的題目在當代藝術家眼中也成為創(chuàng)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種思維拓寬了藝術的視野,相對來說,題目的范疇也變得更加開闊。這不僅僅是對題目本身的一種拓展,也是一種更復雜更具觀念的思維方式。
在我們觀看藝術作品和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對作品的題目進行更全面的思考與闡釋。這樣,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藝術家的情感和觀念,以至于通過題目從藝術家設定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更準確的分析理解。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也要對題目進行更多的思考,嘗試以各種角度和方法審視題目,對題目構成新的認知,這樣在我們的創(chuàng)作中也會有新鮮的思維角度注入到作品中,以此使作品更加深入。
參考文獻:
[1]常寧生.國際藝術家訪談錄[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魏宇航,魯迅美術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畫視覺語言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