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波 許會麗
清代的官箴書集中國歷代官宦的從政經(jīng)驗和為官道德之大成,主要包括官員職業(yè)道德與行政技能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與前代的官箴書相比,清代的官箴書主要以州縣為指導對象,且很多編纂者都有在州縣的從政經(jīng)歷,因而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分析清代官箴書的內(nèi)容,其所體現(xiàn)的州縣治理中的民本思想非常突出。
州縣官作為“親民之官”,“是以例定儀,從不用回避牌,以其親民也”。在州縣治理中,親民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謝金鑾指出:“州縣乃親民之官,為之者別無要妙,只一親字認得透徹,做得透徹,則萬事沛然,無所窒礙矣!”“只一親字,則內(nèi)外上下諸弊皆絕”。汪輝祖認為,“長民者不患民之不尊,而患民之不親。尊由畏法,親則感恩。欲民之服教,非親不可”。所以他主張“治以親民為要”。如果做到了親民,“則血脈貫通,官民聯(lián)為一體,而情無不通,即事無不治”。
要做到親民,州縣官就要體察民情,傾聽民眾的呼聲。剛毅認為:“親民之官,要將親字做到。時常下鄉(xiāng),與百姓課晴雨,談閑話,勸勤儉,戒浮惰。賢者禮之,愚者教之,囑其勿爭訟,勿賭錢,勿妄為,勿窩匪,勖之以孝悌,勉之以耕桑,啟其固有之良,化其浮惰之性,因而詢問疾苦,講求利益,審物土之宜,順閭閻之便,利所當興者舉之,害所當除者去之?!标惡曛\要求官員“巡歷地方所至,與父老子弟課晴雨,話家常,宣教化,藉以洞悉風土物宜,體察民間疾苦”。做到“每奉行一事,體察民情,逐處計劃,利在何處,害在何處,惟求有利于民,并防有累于民”。
下鄉(xiāng)親民,應避免擾累。謝金鑾認為,州縣官外出走訪“要輕騎減從”,不講排場,不擺架子,“遇食則山蔬脫粟皆可食,遇坐則土埂蘆席皆可坐”,做到官民俠洽,使鄉(xiāng)民知其為官而忘其為官,這樣才可了解到真情實況。陳宏謀告誡說,地方官在下鄉(xiāng)親民、了解民情時,“須時存惟恐擾民累民之心。周歷一鄉(xiāng),可使鄉(xiāng)民群聚樂觀,毋使鄉(xiāng)民愁苦相對;必使民幸其復來,不可使民憂其再至,斯為美舉”。他認為,下鄉(xiāng)巡歷,“或候迎送,或事鋪設,或備供應,或供馬草,或平道路”等均屬擾累之舉,應盡量避免。
總之,“親民之道,全在體恤民隱,惜民之力,節(jié)民之財,遇之以誠,示之以信,不覺官之可畏,而覺官之可感,斯有官民一體之象矣。民有求于官,官無不應;官有勞于民,民無不承”。親民的結(jié)果,不但可以解決民間疾苦,實現(xiàn)官民的良性互動;而且可密切官民關系,防范危機與不測。例如,編纂過官箴書《平平言》的方大湜在做州縣官時事事能親理親辦,“所至興學校,課蠶桑,事必親理,胥吏無所容奸,民親而信之。時周歷民間,一吏一擔夫自隨,即田隴間判訟”。方便了百姓,也減少了衙役們的勒索,受到百姓的擁戴,說明親歷親為思想對治理地方的重要作用。
清代州縣官所著官箴書體現(xiàn)和強調(diào)的親民理念和親民實踐,對于清代地方行政具有基石和支點的作用,是地方官施政的首要之義。對地方官來講,很好地踐行這種理念,有利于地方官在工作中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取得“官有勞于民,民無不承”的效果。對民而言,以“親民”為理念和指導原則的行政,其切身的利益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得以維護,建立民對官的信任和認同,達到民“不覺官之可畏,而覺官之可感”的效果。
關愛百姓是清代官箴對州縣官治理地方的基本要求。州縣官俗稱父母官,這既反映了州縣官直接親民治民的特點,更主要的是體現(xiàn)了州縣官應該“為民父母”,所謂“作令之道以愛民為本”。
州縣官應存仁愛之心,視民如子:“視小民如兒女,知養(yǎng)知痛,見饑寒困苦者,酸鼻痛心,如自家子孫失所,見昏愚兇悍者,撫膺頓足,如自家子弟顓蒙,汲汲皇皇?!彼魉鶠?,要時刻想著老百姓:“為牧令(州縣官)者,當以目前之赤子,如膝下之兒孫,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惡者惡之。惡丁役之虐我民,則管束不得不嚴;惡盜之劫我民,則緝捕不得不力;惡差徭之累我民,則支應不得不減;惡稼穡之苦我民,則催科不得不慎;惡荒歉之乏民食,則倉儲不得不備;惡旱潦之害民田,則水利不得不行;惡詞訟之妨民事,則審理不得不速,惡異端之惑民心,則查拏不得不緊?!币牙习傩罩庐斪髯约抑拢蚊袢缂遥骸胺蚬偌疵裰改敢?,百姓望我保護,求我成全,事事與家庭無異。稍存隔膜之見,民已受苦不堪矣。膺民社者,不必廣求施濟,但詢其利害所在。害民之事,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利民之事,早興一日,則民多一日之安?!崩?,為使鄉(xiāng)民免受差役之苦,州縣官“不但無事不可輕差,即有平常需差之處,亦必當面諄諭,務令斂跡奉公。只此一端,便是愛民實際也”。
有了愛民之心,心系老百姓,便能勤于政務,得到老百姓愛戴。王鳳生說:“州縣官名父母,又曰親民之官。父母云何?謂與子孫痛癢相關,得以隨呼輒應也。親者云何?謂與小民朝夕相見,勿使隔絕不通也。故官之親民,凡于聽訟,必坐大堂;官之愛民,凡于命案喊稟驗傷,必隨到隨即坐堂……官將習慣忘勞,民若不期而會。每于體察入微之際,兩造真情畢露,俯首無辭。堂下歡騰,如出一口。真有上下情聯(lián)官民一體之樂。欲得民心,未有捷于此者?!痹囟ǜ赋觯骸按鎼勖裰墓桃?,更須噢咻之,如慈母之噢咻其子也;行愛民之政固己,更須撫摩之,如慈母之撫摩其子也。噢咻撫摩四字,居民上者最宜玩味,用之于民最為親切?!?/p>
州縣官要親民愛民,更為重要的是,還要為民辦實事,實行養(yǎng)民富民的政策,使人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yè)?!皣腋?,惟在民生,而養(yǎng)民教民之官,以州縣為最親,其責任最為重要。凡撫字催科、聽斷緝捕,悉萃于牧令之身,一邑數(shù)十萬生靈于斯托命”。
“政在養(yǎng)民”,養(yǎng)民就是積極地解決老百姓的生活問題,實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和措施。陳宏謀認為:“牧民之道,不過教養(yǎng)二端?!薄梆B(yǎng)之一字,惟有興修水利,勸諭墾種,力行社倉,是其急務。每年多種幾畝田地,多收幾石糧食,即為窮民資生之計。而村寨多積幾石社谷,則籽種有賴。遇有荒歉,有備可以無患矣”。“廣開地利,毋奪民時,皆養(yǎng)也”。剛毅認為:“講求水利、編查保甲、建立社倉、開墾荒田,即山澤園圃之利,雞豚桑麻之細,亦皆為之擘畫;鰥寡孤獨廢疾亦皆為之謀食。知為臣不易之道,實心實力,教養(yǎng)兼施,俾小民各得其所,雖不能移風易俗,亦可使之樂業(yè)安居?!?/p>
烏爾通阿認為,養(yǎng)民之道在開源節(jié)流。“勸課農(nóng)桑,招徠商賈,所以開其源也;源開則瘠土亦可充饒。杜絕奢靡,整備積蓄,所以節(jié)其流也;流節(jié)則荒歉不能為害。二者相輔而行,皆有不容偏廢之勢”。
田文鏡指出,為養(yǎng)民,州縣官要勤勸農(nóng)桑,“不時單騎簡從,親詣鄉(xiāng)村,問其播種者如何,收獲者如何。獎其勤樸,戒其奢靡”。平時還要注意興修水利,因為“水利一道,有關于民生甚鉅,為有父母斯民之責者第一要政。果能乘此農(nóng)隙之時親行境內(nèi),查明故有河道溝渠,塞者通之,淺者深之,淤者起之,有關于鄰封者詳明關會、協(xié)力以治之”,就能夠使“各處河道以及田間道旁溝渠,旱則宜蓄以資灌溉,潦則宜洩以防渰淤”,而“有益于民生”。
吳榮光認為,養(yǎng)民之政,其端甚多:“有戶口籍貫以奠其居,有編甲防盜以御其侮,有勸農(nóng)開墾修隄以課其業(yè),有田谷之禁以去其耗,有捕蝗伐蛟以除其害,有橋梁濟渡以利其行,有倉儲以備于未荒之先,有荒政以救于既荒之后,有惠卹諸政以周困窮而登仁壽?!敝菘h官及時審理案件也是養(yǎng)民的方法。方大湜說:“隨到隨審,可結(jié)便結(jié),毋令拖累,日久以致蕩產(chǎn)傾家,即此便是養(yǎng)民,懲一儆百,即此便是教民。”
養(yǎng)民的關鍵在于富民,陳宏謀認為富民之策有二:一曰廣開生計,種植既多,此藏富于民之一途。二曰廣設社倉,分貯社谷,此藏富于民之又一途。劉衡十分看重富民的作用,認為“富民者,地方之元氣也。邑有富民則貧民資以為生。邑富民多,便省卻官長恤貧一半心力”。他主張富民息訟,因為富民一旦涉訟,“往來盤費,在城飯食,及書差臨時之索詐,私索私押,百般凌辱、威嚇,非錢不行”。汪輝祖指出“保富之道,在嚴治誣擾,使無賴不敢藉端生事,人可以安分無事,而四境不治者未之有也”??傊獙Π傩盏纳顮顩r予以全方位的關注,讓百姓能夠各有其食,各有其所,真正地做到養(yǎng)民。
注重教民是民本思想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為治以教為本,只隨人隨事、隨時隨地諄諄教誨,民自感化,所謂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因此在養(yǎng)民的同時,還必須注重教民,“國家設官分職,牧養(yǎng)斯民,期于家給民足,然后人如自愛,敦禮節(jié)而恥為非”。教養(yǎng)的目的是敦風良俗,讓民間互敬互愛,有秩有序?!敖裎崛似史菀?,蒞官行政,潔己愛民,必先之以教養(yǎng),使民知務農(nóng)桑而足于衣食,知嫻敬讓,而敦于風俗。然后勸之息訟以裕財,守法以保身,輸賦以急公”,“治民最當養(yǎng)其廉恥,事至為之剖其曲直,諭以理法,則彼此之氣易平”。
教民的方式應該寬嚴、勸懲相結(jié)合。烏爾通阿認為,“教有二道焉,庠序橫經(jīng),齊民讀法,歡欣鼓舞,使斯民知吾教之寬,寬則易從;禁止訟端,防閑惡習,約法明文,使斯民知吾教之嚴,嚴則不敢越”。汪輝祖則認為“教民之要,不外勸懲二端。如朔望行香、宣講圣諭、勸農(nóng)課士、鄉(xiāng)飲賓興、尊禮師儒、采訪節(jié)孝之類,皆勸懲之灼然者”。
教民的途徑首先要求州縣官為政以德,隨時隨地躬行教化實踐,勸民向善?!皾嵡遄允匾苑湫模魉贈Q獄以恤其力,鋤奸伐暴以去其疾,興養(yǎng)立教以導其機。而又于聽訟之暇,征糧之際,講讀上諭之會,踏勘相驗之時,百姓千百為羣,環(huán)觀列侍,吾乃進而教之以孝悌忠信之理,睦姻任恤之道,悃悃款款,出于至誠”。葉鎮(zhèn)指出,“留心教化者,隨事隨人皆可勸導。如審理事件,就案內(nèi)人依傍本案推廣言之,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行,俱堪觸發(fā)他;如下鄉(xiāng)查辦公事,于稠人聚觀之地亦復如是勸導。計一歲中,經(jīng)吾面諭者不下數(shù)千人,而此數(shù)千人輾轉(zhuǎn)傳播不下數(shù)十萬人,相與鼓舞風動,是蒞事臨民無處非教化,正不專恃朔望講約為移風易俗之具也”。汪輝祖也重視司法審判對教化所起作用。他說:“訟之為事,大概不離乎倫常日用,即斷訟以申孝友睦姻之義,其為言易入,其為教易周”,“官為明白剖析是非”,“使兩造皆明義理”,大堂聽訟的數(shù)百人“潛感默化”,這樣,“教則非止條告號令具文而已,有其實焉”。要收到教化之實效,“必日與小民相親,不啻父師之于子弟,鼓舞勸戒,諄諄不忘。格之以誠篤,動之以歡忻,庶幾頑敝之俗乃有以興起乎!”
學校是教化風俗和培養(yǎng)知書達理之士的重要途徑,“教之一字,則惟勤宣化導,力行義學,廣發(fā)書籍。學校為風俗之原,士習端,則民風亦厚矣”。
民本思想在中華文化史上源遠流長,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清代官箴中所蘊含的民本思想是州縣官在治國安邦時的思想理念和責任意識,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的優(yōu)秀基因,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對我們今天的治國理政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當然,傳統(tǒng)民本思想只是古代統(tǒng)治階級為更好地統(tǒng)治民眾的工具,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拋開其歷史局限性,作為一種國家治理的政治理念,其所蘊含的“親民、愛民、養(yǎng)民、教民”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對于當前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有重要的啟示,非常值得我們?nèi)ネ诰?、總結(jié)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