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學鋒 王桂芳
摘要? ? 為研究固原市馬鈴薯不同播期對氣候資源量的占有特征及確定適宜播期,開展了不同播期馬鈴薯生物量特征與氣候因子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各播期馬鈴薯全生育期天數(shù)趨同于平均播期,花序形成后≥0 ℃積溫與降水對產量影響很大;提前或者推后平均播期,生物量和商品薯率都不利于馬鈴薯產量的提高。
關鍵詞? ? 馬鈴薯;分期播種;莖塊生物量;氣候因子;寧夏固原
中圖分類號? ? S5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082-02
馬鈴薯作為世界四大主糧之一,是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yè)原料兼用的喜涼農作物,具有高產、早熟、用途多、分布廣等特點[1-2]。馬鈴薯是固原市第一大農作物,每年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13.33萬hm2,年產量201萬t。馬鈴薯產業(yè)所創(chuàng)造的產值在固原市農業(yè)總產值和工業(yè)總產值中的份額均達到13%以上,成為當?shù)匕l(fā)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yè)。近年來,馬鈴薯深加工種類不斷增加,許多地方已經逐漸形成規(guī)模化經營,產業(yè)化開發(fā)市場前景寬闊[3]。
寧夏固原市位于北緯36°00′、東經106°16′,屬于黃土高原區(qū)干旱半干旱帶,地形大多為黃土丘陵,海拔在1 400~2 000 m之間,氣候冷涼,年平均溫度為6.9 ℃,年降水量為425.5 mm,晝夜溫差大,年蒸發(fā)量為1 471.1 mm,年日照時數(shù)為2 587.9 h,平均無霜期127 d。固原市馬鈴薯一般于4月下旬開始播種,10月中旬收獲,全生育期約157 d。播種至出苗需要30 d左右,占全生育期的19%左右。播種時期對馬鈴薯的產量影響很大。為了研究氣候因子對馬鈴薯產量形成的影響,2016年進行了馬鈴薯分期播種試驗,以期研究不同播種時期對氣候資源量的占有特征及確定適宜的播種期。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固原市原州區(qū)長城梁,距固原氣象觀測站西北方約11 km,海拔高度1 830 m。試驗地為塬臺地,平坦,黃壤質土,中性,肥力中等,前茬為胡麻。
1.2?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播種期,分別為4月14日、4月23日、5月3日、5月15日、5月25日。供試馬鈴薯品種為青薯9號。
1.3? ? 調查統(tǒng)計
在馬鈴薯生長期間,嚴格按照《農業(yè)氣象觀測規(guī)范》進行出苗、分枝、花序形成、開花、可收等發(fā)育期觀測,并進行塊莖的鮮生物量測定。同期溫度、降水等氣象資料取自實驗基地自動站氣候資料。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播期馬鈴薯發(fā)育期變化
由表1和表2可知,各播期馬鈴薯全生育期天數(shù)在140~172 d 之間;4月14日播種的馬鈴薯生育期最長,為172 d;5月25日播種的馬鈴薯生育期最短,為140 d。這說明播種越晚,全生育期越短,最早播種與最遲播種的馬鈴薯全生育期天數(shù)相差32 d;隨著播種期推遲,從播種至出苗、出苗至成熟的間隔日數(shù)呈現(xiàn)逐漸縮短趨勢,不同播種期的發(fā)育期間隔日數(shù)也逐漸遞減。
播種至出苗期不同播期間隔時間為28~38 d,4月14日播種較5月25日播種多10 d,4月14日播種經歷38 d,4月23日播種經歷33 d,5月3日播種經歷31 d,5月15日播種經歷29 d,5月25日播種經歷28 d。出苗至分枝間隔時間18~28 d,4月14日播種經歷28 d,4月23日播種經歷22 d,5月3日播種經歷21 d,5月15日播種經歷20 d,5月25日播種經歷18 d。分枝至花序形成期間隔時間為10~16 d,4月14日播種經歷16 d,4月23日播種經歷14 d,5月3日播種經歷13 d,5月15日播種經歷11 d,5月25日播種經歷10 d?;ㄐ蛐纬芍灵_花期間隔時間為10~15 d,4月14日播種經歷最長,為15 d;5月25日播種經歷最短,為10 d。開花至可收期間隔日數(shù)74~75 d,占全生育期的70%左右,間隔天數(shù)相差不大。由此說明,不同播期馬鈴薯從播種至出苗間隔的時間差別最長,越到后期不同播期發(fā)育時間差別越小。這主要是因為前期溫度相對較低,播種早的馬鈴薯發(fā)芽慢,生長速度放緩,成熟期較長;之后隨著播期的推遲,溫度逐漸升高,出苗逐漸提前,生長加速,成熟期縮短。
2.2? ? 不同播期馬鈴薯生物量變化
馬鈴薯塊莖膨大期是在開花以后,各播期塊莖膨大過程基本一致,遲播的馬鈴薯隨著后期氣溫升高,發(fā)育進程加快。由表3可知,4月23日播種的馬鈴薯塊莖生物量和商品薯率均居第1位,其后依次是播期為5月3日、5月15日、4月14日,播期為5月25日的馬鈴薯產量最低。馬鈴薯生物量、商品薯率與開花至可收期的降水、積溫成正相關關系。4月14日播種的馬鈴薯在開花至可收期積溫雖然大于4月23日播種的馬鈴薯,但是產量和商品薯率均低于4月23日播種的馬鈴薯。由此說明,播期過早或過晚均對馬鈴薯產量形成不利,尤其是晚播,雖然后期溫度較高,但生育期天數(shù)較短,限制了馬鈴薯的生長。只有播期適宜,才能為高產打下基礎。
2.3? ? 不同播期氣象條件差異分析
由表4可知,全生育期≥0 ℃積溫隨著播期推后而逐漸減少,各播期馬鈴薯全生育期≥0 ℃積溫在2 509.0~3 026.9 ℃之間。4月14日播種的馬鈴薯全生育期≥0 ℃積溫最大,為3 026.9 ℃;5月25日播種的馬鈴薯全生育期≥0 ℃積溫最小,為2 509.0 ℃。與4月23日播種相比,遲播的馬鈴薯全生育期≥0 ℃積溫減少98.3~256.4 ℃。隨著播期推后,播種至出苗期≥0 ℃積溫越大,馬鈴薯出苗越快。不同播期馬鈴薯開花至可收期≥0 ℃積溫均為最大,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
各播期全生育期的總降水量隨著播種期的推后而減少,最早播期與最遲播期全生育期的降水量相差49.1 mm。不同播種期馬鈴薯分枝至花序形成和花序形成至開花期降水量差異明顯,其他發(fā)育期相差不大。開花至可收期是決定塊莖大小的關鍵時期,對于經濟產量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在此期間要求日照豐富、降水充沛,4月23日播種的馬鈴薯在此期降水最多,為187.5 mm,故產量最高;5月15日、25日播種的馬鈴薯此期降水雖然較多但積溫較少,產量不高。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早播馬鈴薯全生育期有所延長,遲播馬鈴薯的全生育期明顯縮短;在花序形成以后各播期的發(fā)育進程差別不大;收期趨同于平均日期,各播期差異不大;早播、遲播馬鈴薯≥0 ℃積溫資源以及降水在花序形成以后占用量很大。
花序形成以后,生物量的積累對降水和積溫的要求增多,早播、遲播對馬鈴薯的產量和生物量影響很大[4-6]。固原市馬鈴薯適宜播期應在4月下旬,提前或推后都對生物量的積累不利。
播期對馬鈴薯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具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對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階段的持續(xù)時間影響也較明顯。不同播期馬鈴薯各生育期階段持續(xù)天數(shù)相差最大的是播種至出苗期。
通過不同播種期各個生育期氣象條件的比較發(fā)現(xiàn),對固原馬鈴薯影響較大的是播種至出苗期的積溫以及開花至可收期的降水。此研究結果可為調整播期以應對不利的氣象條件,尤其是選擇適宜馬鈴薯播期,實現(xiàn)馬鈴薯安全生長和優(yōu)質高產提供參考。
4? ? 參考文獻
[1] 覃貴玉.冬種地膜馬鈴薯栽培技術[J].廣西園藝,2003(4):35.
[2] 謝萍,王連喜,李劍萍,等.氣象條件對寧夏馬鈴薯生長及品質的影響[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1,38(19):6-8.
[3] 蒲金涌,許彥平,姚曉紅,等.天水市不同播種期馬鈴薯生物量累積特征及其與氣候因子的關系[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15):8074-8076.
[4] 李雪光,田洪剛.不同播期對馬鈴薯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3,30(6):568.
[5] 李丹丹,黃顯武.播期差異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6(1):62.
[6] 莫瓊飛.播期對早熟馬鈴薯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及其作用[J].農業(yè)與技術,2016,36(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