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英
(清遠市銀盞林場,廣東 清遠 511500)
紅錐為我國珍貴材樹種之一,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應用價值。但是這一樹種在生長過程中,尤其是要達到速生豐產,對生長環(huán)境以及培育技術等有著特殊的要求。在實際進行培育時,唯有嚴格把控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技術要點,才能切實提升其培育效果。文中先分析紅錐的經濟價值及其生長特性,然后針對紅錐的良種選育、育苗基質的配制、采穗圃營建、嫁接技術、種植模式以及撫育管理等方面的試驗研究進行闡述,以期對促進紅錐人工林的規(guī)?;a有所幫助。
紅錐材質優(yōu)良,心材比例大,紅褐色,堅硬,極耐腐,刨削光滑,紋理略斜,為高級家具、造船、工藝雕刻、建筑裝飾等優(yōu)良用材。枝椏、邊皮、碎材、刨花等是人造纖維、紙張、纖維板、刨花板等的優(yōu)質原材料。樹皮和殼斗含鞣質10%~15%左右,為栲膠原料。果實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氣候條件和地理因子對紅錐的分布和自然生長都有著很大的影響。通過人工造林和自然生長,紅錐已經構建了適宜的生長聚居地,并出現了有一定特色的天然空間結構。近幾年我國不少學者都勘察與研究了適宜培育紅錐的區(qū)域,也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紅錐林受緯度這一自然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紅錐發(fā)芽率與經度的關系是中等負直線型相關關系,而和緯度的關系也是負直線型相關,不過這種相關的程度比較弱。紅錐苗高和經度的關系是中等負直線型關系,和緯度是正直線型相關,不過其相關程度也是比較弱。紅錐地徑和經度的關系是中等負直線型相關,和緯度也是負直線相關關系,不過其程度也比較弱。
紅錐主要生長在南亞熱帶地區(qū),受到人工選擇、自然選擇的共同影響,在長時間作用下慢慢生成適應型地理種源與形態(tài)、類型。依據紅錐生長的主要特征,能大致分成三種紅錐種類。
第一類紅錐主要生長在年平均氣溫超過22℃的區(qū)域,紅錐有較快的生長速度,而其葉片形狀短小,出現花蕾和第一朵花的時間較早,并且其抽梢展葉的速度比較快,時間早。第二種類型紅錐的典型特征其分布在區(qū)域平均氣溫比較低(大約在19.9℃),該類紅錐抽梢展葉的速度比較遲緩,葉片偏長,枝葉稀疏,生長速度比較慢。第三種類型紅錐所分不地區(qū)的區(qū)域平均氣溫通常小于19.6℃,這一類型的紅錐葉片比較大,枝葉的數量也相對比較多,形成花蕾和始花的時間相對比較遲,但是其生長不快不慢,開花時間比較長,會有較多的花枝,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從地理種源方面對紅錐生長區(qū)域進行考察,我國福建省、廣東省和廣西省等紅錐主要分布區(qū)域積極研究了紅錐種源的選擇問題,并篩選和考察當地優(yōu)良的紅錐種源。廣東省和廣西省篩選出的紅錐優(yōu)良種源主要有大青山、容縣、信宜和陸河等,福建省的優(yōu)良種源主要是金山。
分析紅錐苗木來源的多點種源大致情況、各個種源紅錐種子千粒重與平均苗高,對這些因素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顆粒較大的紅錐種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并且對苗木的高度有著顯著的影響。并且,有效溫度也對苗木高度有著顯著影響?;诖?,在進行紅錐育苗時,應盡可能選擇那些熱量條件偏高地區(qū)[1]。同時,霜凍程度也會對苗木高度產生影響。紅錐也不適合在高海拔區(qū)域種植。在培育紅錐的樹苗時,假如采取人工管理方法如遮陰、淋水等,能降低溫度、空氣濕度和降雨量等對紅錐苗高造成的影響。
在配制培育紅錐種苗的基質,處理紅錐生長土壤方面,所采取的具體措施是:所選擇的營養(yǎng)土一般要具有較高腐質,并且能長時間保留水分,最好是表土(65%),然后加入30%比例的塘泥或者草皮泥,并加入2%比例的磷肥,將菌根泥(3%)搗碎拌勻之后當做培育紅錐種苗的基質[2]?;蚴褂貌萜つ啵?0%)、松林(32%)混合,也可以是混合過磷酸鈣(8%)和紅錐林地的表土,并降低黃泥心土的用量。一般情況下,要維持赤霉素用量為每千克基質有500ml,同時給營養(yǎng)土添加適量水,并添加一些腐殖土,供應給紅錐幼苗更多的礦物質,提高育苗基質的透氣性。在培育紅錐幼苗的各種措施中,通過在紅泥營養(yǎng)杯底放置一些火燒土,能有效提升紅錐在容器中保存苗木的幾率,最有利于苗木生長。假如單純使用紅泥處理育苗基質,也會極大影響到紅錐苗木的地徑。此外,在配置苗木基質時,還可使用茶麩、硫酸亞鐵混合表土并攪拌均勻,也能稀釋敵克松(5%)在畦面噴施稀釋后的液體,并將黃心土覆蓋到畦面達到2cm,這樣利于更好地減少病原和雜草生長。
在選擇合適的圃地時,一般情況下要對土壤情況、附近水源、實際地形、坡向以及病蟲害這幾大方面的因素加以考慮。構建采穗圃的主要措施是:第一,采穗圃地的土壤要深厚,土質疏松而肥沃,有良好的排水環(huán)境,日照強度中等。之后對采穗圃地的土壤實施全面開墾,以達到曬土的目的,應保證全懇的深度為15~20cm,保持這一深度有利于消除害蟲蟲卵和雜草;碎土之后就可起畦,并修整畦面,同時播撒基肥。所用基肥一般情況下是桐麩,其組成是活土肥、磷肥,將其混合均勻后組成,用量通常是每平方米2kg。第二,采穗圃中采穗母株主要是一年生的超級苗,這種超級苗是紅錐優(yōu)樹種子、優(yōu)良種源紅錐種子在容器培育出的種苗。采穗母株要采取開行種植,株與株之間的行間距是30cm×50cm,栽種時要合理深栽,苗木被穩(wěn)定種植后要進行遮陰。在種植苗木后的前期階段,一個月要施加尿素液態(tài)肥(3%)兩三次,后期階段需要增施適量磷鉀肥,一個月噴一次殺菌劑,借此來有效預防病蟲害[3]。
近年來,關于紅錐人工林嫁接技術的研究也取得了新進展。為有效推廣紅錐良種的造林技術,提高繁育紅錐良種的水平。某紅錐林場建設了一個紅錐種子園,包括基因庫、無性系的種子園、實生的種子園等。在建設基因庫、無性系的種子園時,都要具備較高的嫁接技術。通過對比試驗不一樣的砧木地徑、紅錐接口和嫁接時間發(fā)現,一月到三月最好采用腹接法,嫁接成活率能超過60%,甚至能超過80%。采取地徑是1.4~2.2cm的砧木嫁接,嫁接高度是10~20cm的接株成活率比較高且效果更好,這一高度利于更好地輸送水分、營養(yǎng)物質,接口愈合較快,能提升嫁接的成活率。嫁接成活率不僅會受到嫁接季節(jié)和嫁接方法的影響,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嫁接人工技術熟練度的影響,相應地,加強對育苗人員技術的培訓并提升其嫁接水平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和意義。
相比紅錐純林,紅錐混交林具有更強的病害防御能力、能有效發(fā)揮森林效益,提供林分穩(wěn)定性,因此應該推廣種植紅錐混交林。針對紅錐純林,松樹、黎蒴、紅錐、杉木等混合種植模式造林實施對比試驗。結果發(fā)現,以紅錐、杉木具有最好的混交種植效果,12年生混交種植紅錐和杉木的林地中,紅錐平均胸徑達到了14.3cm,高出紅錐純林15.45%;樹高為13.2m,高出紅錐純林11%;單株材積是0.106m3,高出紅錐純林44.35%,林分蓄積量高達178.25m3·hm2,是純林的1.44倍。
撫育管理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造林當年5月實施除草工作,需要把拔出的雜草擱置穴旁讓其自行腐爛,從而提升穴內土壤的肥力。種植當年9月實施第二次除草工作,在除草之后要拓展穴口,使其達到80cm,而淺鋤深度保持在5cm左右,每次進行除草操作兩次,連續(xù)除草3年,每年進行除草處理后應進行相應的施肥操作,在距離樹木30cm的地方,挖一個彎型小穴。每次進行除草操作2次,連續(xù)除草3年。首次除草時每穴施加0.2kg尿素,在二次除草工作時,每穴施加0.3kg復合肥。每次施肥后,都需要借助細土覆蓋到肥料上,降低蒸發(fā)的化肥量,以免其對林木生長產生影響。
綜上,上述關于紅錐人工林培育相關內容的研究極大地促進林種、樹種結構的改善,并且也加快了紅錐人工林培育的建設步伐,同時較好地促進了紅錐資源建設的穩(wěn)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