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連山
(山東省鄆城縣畜牧局, 山東 鄆城 274700)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流行快,死亡率高。感染本病后,由于豬抵抗力下降,常引起豬鏈球菌的大量繁殖,如不及時治療,可造成豬大批死亡,危害極大。
我縣武安鎮(zhèn)王某3月初引進200頭仔豬進行育肥,四月初豬群發(fā)病。病豬體溫升高41℃左右,稽留,便秘,耳間出血斑,呼吸急促,陸續(xù)出現死亡,遂前來就診。經剖檢,試驗室檢驗診斷為豬瘟與豬鏈球菌混合感染。經過對癥治療,豬群疫情及時得到控制。
豬群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眼結膜潮紅、流淚,有漿液性鼻液流出。體溫升高至41℃左右,全身發(fā)紅,便秘,腹部、頸部及四肢皮膚有出血性紫斑,指壓不褪色。個別出現跛行,關節(jié)炎癥狀。還有臨床出現神經癥狀,運動失調,轉圈,磨牙,四肢麻痹,四肢呈游泳狀。
剖檢病死豬氣管、支氣管有粘液泡沫狀分泌物,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膀胱黏膜,腎臟表面有針尖樣出血點,腎臟表面凸凹不平,呈不規(guī)則形,胃底粘膜出血,個別有潰瘍,脾臟腫大出血,邊緣有梗死。
4.1 取病死豬肝、脾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到革蘭氏陽性圓形或卵圓形、無芽孢、呈鏈狀排列的球菌。
4.2 取生長典型的菌落均勻涂布于鮮血瓊脂平板上,用抗菌藥敏紙片做抑菌試驗,結果對丁胺卡那霉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等藥物敏感。
4.3 取病豬脾、扁桃體觸片,豬瘟熒光抗體染色,細胞漿有綠色熒光。
經實驗室檢測,結合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將該病診斷為豬瘟與豬鏈球菌混合感染。
5.1 對發(fā)病豬場緊急接種5~8倍豬瘟疫苗,發(fā)病豬進行隔離,并對癥治療。病死豬做深埋無害化處理,豬場周圍,飼養(yǎng)用具、圍舍用百毒殺進行徹底清毒。
5.2 發(fā)病豬用復方磺胺嘧啶吶、氟苯尼考針劑治療,按0.2mL/kg.bw進行肌注,1次/d,連用3d。另外配合使用銀柴、板藍根注射液進行輔助治療。全群飼料添加多西環(huán)素、板青顆粒、多種維生素飼喂,連用5d。
經上述措施治療,7d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在養(yǎng)殖過程中,盡量做到自繁自養(yǎng),不從疫區(qū)引進豬只,嚴禁外人及其它動物隨意進出場合,加強豬舍及周圍環(huán)境的衛(wèi)生、消毒工作。平時要做好免疫工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定期進行藥物保健,以達到防重于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