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靜
我們每天打開各種新聞媒體,便可耳聞目睹不少事故消息,諸如工傷事故、火災事故、爆炸事故、交通事故、中毒事故、倒塌事故、溺水事故等等。筆者作為一名安全工程師,常常感嘆這些慘痛的消息包含著兩大悲劇,悲劇之一是許多慘痛事件實際上是不斷地在重復發(fā)生;悲劇之二是許多事故受害人有被救可能,卻由于在場的人未掌握正確的急救法而眼睜睜地讓其死去。第一種悲劇由于客觀原因較難避免,而第二種悲劇卻往往是可以避免的。突發(fā)事故時的急救不當,除了缺乏正確的急救知識和適當?shù)募本确椒ㄍ猓€有一個因素可能是事故急救中的性別忌諱。
古代中國人思想的三大主流儒、道、佛三家中,如儒家嚴申“男女大防”,即所謂“男女授受不親”;佛家則把色戒定為佛教的第一大戒,佛經(jīng)上說:“一切煩惱,愛為根本?!保ā洞蠹?jīng)》),而儒家、佛家思想在中國長期以來是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其結果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使性別忌諱盛行,性科學失傳,導致了性無知、性神秘和性壓抑。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受封建思想束縛的性桎梏、性禁錮雖然已被沖破,但我國幾千年的封建道德觀念在性問題上的消極影響卻絕非短時間能消除的??梢院敛豢鋸埖卣f,直到今天,性別忌諱在中國成年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也可算是中國的國情民俗之一。而性別忌諱一旦成為事故應急救援的障礙,則很有可能貽誤極為寶貴的搶救時機,從而使事故受害人無可挽回地喪失生命。
幾年前有一則報道說,某村民干完活回家發(fā)現(xiàn)許多人圍觀本村一名兼職擔任電工的小伙子在給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的女青年做口對口和胸外壓心的人工呼吸,上前一看,女青年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妻子,不禁大怒,不問緣由就打了那位電工幾個耳光,電工憤然離去。圍觀人群中有人向他解釋,是他妻子在自家屋前不幸觸電,鄰居將電工叫來急救,應該謝人家才是。他恍然大悟,趕忙去找電工,噗通一聲,跪在電工面前,可是由于耽誤了搶救時間,他的妻子再也不能死而復生了。
這個典型案例說明,性別忌諱極有可能成為事故急救的人為障礙而釀成悲劇。
舉幾個早年間的例子,《新民晚報》曾報道:1996年11月27日傍晚,本溪市本鋼質量處駐二鐵廠化驗站的幾名男職工在洗浴時意外中毒昏倒。該站女職工趙玉華聞訊后說:“男浴池那邊一定遇到險情了,咱們可不能愛面子不救命。”她與眾姐妹跨越世俗的籬笆,勇敢地沖進男浴池中,將幾名中毒職工及時抱出浴池送到醫(yī)院,經(jīng)全力搶救,中毒者全部脫險。
再如南昌市當?shù)貓蠹堅鴪蟮肋^這樣的消息:
1997年1月18日,南昌市巡警直屬大隊接到市局110緊急處警指令,中山路某號三樓居民彭某用熱水器洗澡時不慎煤氣中毒,昏迷在洗澡間。巡警僅用2分鐘趕到現(xiàn)場,當時該女子已休克。巡警顧不得男女有別,立即進行緊急救護,再將女子從三樓背下抬進巡邏車,此時其女子大小便失禁,巡警身上,巡邏車上到處都是大小便,巡警也顧不得臟、臭,迅速將其送往市第一醫(yī)院搶救,終于化險為夷。
以上列舉的案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在勞動生產(chǎn)過程中是否有這樣的案例發(fā)生呢?
1996年5月27日《警鐘長鳴》報道,當年3月23日早晨5時30分,黑龍江省大慶石化總廠煉油廠二套氣體分餾車間泵房女泵工韓永清在室內(nèi)巡視時發(fā)現(xiàn)泵有嚴重泄漏,立即打電話叫大個子男班長張安全來和她一起處理。張到后與韓分頭去處理故障,由于泵房內(nèi)充滿液化氣和硫化氫混合氣體,韓和張先后昏倒。幾分鐘,韓蘇醒過來,不顧自己頭昏腹疼,眼鼻流血,硬是把體重150多斤的張一點一點拖至3米遠的泵房門口通風處,之后立即給150米外的操作室電話求援,隨后又對張進行嘴對嘴的人工呼吸。兩分鐘后,操作室4人趕來,又對張進行人工呼吸,并撥通醫(yī)院急救電話,韓和張一起被送至醫(yī)院,雙雙搶救脫險。廠領導請來的哈爾濱醫(yī)科大教授稱贊韓等人做得對,做得非常及時,否則再晚幾分鐘就沒有了搶救成功的希望。這一在勞動生產(chǎn)過程中發(fā)生的案例再次印證了事故急救必須沖破性別忌諱觀念的束縛。
日中友好人士、日本特定醫(yī)療法人、德州會理事長德田虎雄先生指出:“當你的家屬、戀人、朋友等最親近的人突然倒下時,能夠拯救他們的既不是醫(yī)師也不是急救隊員,而是你。急救任務自然落在了在他身旁的你的肩上。醫(yī)師和急救隊員到來之前,用什么方法處理,是與生死相關的大事。也就是說,他的生命將取決于你是否掌握正確的急救法。急救法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術,誰都可以掌握。我總認為,應該把‘呼吸道暢通’、‘人工呼吸’、‘心臟按摩’、‘止血法’等與性命相關的急救技術和基礎知識,貫徹到學校教育中。如果那樣做,可以大大減少慘痛的死亡事件?!钡绿锘⑿巯壬陨跏?。
在國外,不僅西方國家,連發(fā)展中國家如印度、斯里蘭卡等都特別強調防災自救教育必須從學校教育抓起。日本在這方面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日本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之一,學生從小學起就要接受防災自救的教育,并且這種安全教育是以培養(yǎng)他們的開拓精神和自救能力為出發(fā)點的。日本中小學生平時接觸的卡通片和卡通書都有安全教育的內(nèi)容。大中小學都有安全課程,其中心內(nèi)容都是教育學生遇到各種災害時如何展開逃生自救,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安全意識、社會責任感、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
李敏作為安全工程師,曾多次組織遇到中毒和觸電等緊急情況如何急救的講座,請醫(yī)生向工人講解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臟按壓法等急救知識,當醫(yī)生需要學員配合進行示范表演時,誰也不愿上來一試,李敏只好躺在幾張課桌拼成的“床”上充當模特,當需要學員互相學著做時,有人提出只能男對男,女對女,還有人提出男女合做時,能否在模特的嘴上蓋塊手帕或紗布,甚至有人說:“真要做時,男對女,女對男多不好意思呀!”殊不知,生產(chǎn)過程中一男一女配合操作,如配電,一人拉合閘,一人唱票監(jiān)護,是完全有可能的,假設其中一人觸電,必須做嘴對嘴人工呼吸或胸外擠壓等急救動作時,那可是不能顧忌男女有別的!但還是有人不以為然地說:“你說的情況和方法天曉得什么時候會發(fā)生和用得上!”由此可見,性別忌諱確實可能成為事故急救的一道障礙。
最后,還想補充指出,堪稱儒家典范的孔孟之道強調“男女授受不親”,但同時認為這一點并非鐵硬死板的教條,而是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有所變通。《孟子》上有段趣味盎然的對話:
淳于鬢:男女授受不親,是禮嗎?孟子:是禮。
淳于鬢:那么嫂嫂掉在水里,要用手拉她嗎?
孟子:嫂嫂掉在水里不去拉她,那就是豺狼了!男女授受不親,是禮制;嫂嫂掉在水里時用手去拉她,是權變。
從以上記載來看,可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經(jīng)懂得封建禮教中男女不能直接接觸固然重要,但到了人命關天時,還是安全第一,救人要緊。我們現(xiàn)代人在事故急救,生命攸關的緊要關頭,難道還要拘泥于男女有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