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余淼
【說到絲綢之路,有兩個人總是被反復提及,一個是張騫,一個是玄奘。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玄奘總是以《西游記》里的唐僧形象被中國的老百姓所熟知,但是撥開歷史的塵封記憶,我們在這條連接著長安和天竺的絲綢之路上,卻睹見了一個真實且偉大的玄奘形象。若是我們從鞋履的角度切入,去認真探究和發(fā)現(xiàn)伴隨著玄奘走過一整條絲綢之路的鞋子時,我們會更加敬畏和驚嘆玄奘的不朽功績?!?/p>
如果提起唐僧,一定會有許多人可以為我們說出許多有關這位東土大唐而來的高僧的傳奇故事。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所了解到的有關這位大唐高僧的故事基本上是來自于吳承恩的小說《西游記》。這本誕生于明朝時期的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不畏艱險去西天取經的唐僧形象。不置可否,讓唐僧西行的歷史故事家喻戶曉,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借助于唐僧開始知曉了在很早之前的唐朝,我們這個國度便開始積極地與西域展開了密切且充分的文化交流。
可是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便會赫然發(fā)現(xiàn),以前一直都為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唐僧漸行漸遠,一個真實而又讓人敬佩的玄奘卻離我們越來越近。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chuàng)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家姓名“陳祎”,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玄奘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13歲步入佛門,半個世紀專心只做一件事,這是一個迥異于《西游記》里任何一段有關唐僧描述的標簽。作為一位將自己的腳印深深留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傳播者和交流者,歷史上的玄奘西行遠沒有《西游記》里寫的那樣具有傳奇色彩。在這條從長安蜿蜒而出的絲綢之上,玄奘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艱苦與孤獨,甚至在最初決定開啟這段西行取經之旅的時候,都沒有得到來自于唐太宗的支持。歷史記載:玄奘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太宗批準。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相比于《西游記》里唐僧師徒四人結伴而行,一路之上眾多神仙能人出手相助的美好場景不同,在這一場起始于“偷渡”的西行取經之旅中,玄奘所獲得的支持遠沒有《西游記》里來的那么多。歷史之中的玄奘,一心求法,心外無物,這條接近五萬余里的西行之路,除了絲綢之路的漫天風沙和艱難險阻之外,玄奘所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正是因為如此,玄奘用自己的毅力和勇氣,向整個世界詮釋了玄奘精神的價值所在。
玄奘的西行之路究竟有多么艱苦?我們不妨從歷史的蛛絲馬跡里尋找答案。在著名的《玄奘負笈圖》中,玄奘孤身一人,負笈而行,腳下竟然穿著的是一雙草鞋。這種草鞋,在樣式結構上類似于我們今日的涼鞋,一般用草、葛、麻等就地取材編織而成。草鞋只有鞋底,沒有鞋幫,通常系個繩子就把它固定在腳上。結合到當時玄奘“冒越憲章,私往天竺”的現(xiàn)實情況來看,穿著一雙這樣的草鞋西行而去,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況且,玄奘一心求法,對于身外之物也并不重視,草鞋雖然看似簡陋,卻又原料易得,容易制作,結實耐用。一雙草鞋,伴隨著玄奘經歷絲綢之路的四季變化,在跋山涉水之中盡量保護著這位西行求法的高僧腳步。需要指出的是,玄奘所在的唐朝,鞋履制作技藝已然發(fā)達,包括皮靴等在內的鞋履已經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如在閻立本的《步輦圖》還有著名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之中黑色長靴早已經成為了不少達官貴人或是富貴人家的日常鞋飾。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在唐朝盛行的靴子在鞋頭呈現(xiàn)出高聳部分,前頭彎彎上翹,這種鞋式被稱之為高縵靴。當然,這種達官貴人所穿的高縵靴,對于玄奘而言自然算是奢侈之物,輕便且易得的草鞋才能夠適應一路之上的長途跋涉。
單從一雙草鞋,我們便可以想象出玄奘當年行走絲綢之路時的艱辛與困難。正是因為這種對于佛法精進的執(zhí)著追求,讓玄奘成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之中一個無法繞開的印記。要強調的是,玄奘沿絲綢之路西行取經,似乎有著格外令人感動之處。要知道這一次的西行之旅,驅動力是玄奘那種異乎尋常的文化追求和文化自覺。他在險惡環(huán)境之下,冒險西去,以一己的微薄之力,面對并克服后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并終于成就偉業(yè),得到了后世之人的認可和尊敬,為溝通東西方文化渠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如此壯舉,不但前無古人,而且迄今也令人高山仰止。